浅谈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空间
1 筑牢中职学生的基础能力是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面的需要
知识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素,可以通过人的创造性转化,由一种无形的资产转化为有形的生产力方式,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不仅需要从事研发、设计的高层次人才,更需要大量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从事产品生产、管理和推广应用的高中等技能人才。
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劳动技能差,职业道德缺失。
他也是造成我国的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问题,其损失每年都在数千亿元以上的原因之一。
[1]劳动者的低素质使我国的生产力效率严重滞后,我国平均每个职工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能源和原材料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效率低下。
[2]可见,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而这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匠人”型劳动者,而是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现代生产,服务业需要的,具备基础能力的技能型劳动者。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有别于普通高中与大学教育,它是进行专业知识技能、专业技巧传授的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实用性很强的教育,其培养的学生以专业技能的应用为主。
并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
因此,构筑中职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知识的转化能力、人际社会适应能力,是中职学校培养人才,办出自身特色,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占稳国家教育一席之地的重要保证。
中职学校毕业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流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在知识急剧增长和分化的现代社会中表现得愈加明显。
当前中职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去向生产服务的第一线,他们在学校掌握的基本技能可以基本满足相关岗位的需要。
但是要满足他们就业后的择业、转岗、后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就必须强化构筑中职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知识的转化能力、人际社会适应能力,是满足快速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对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
在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我们强调中职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以就业为导向,过分强调以学科专业为教育中心,培养统一的专业对口的职业技能人才。
我们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加的职业技能大赛,用技能大赛的获奖情况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
严重的忽视了学生基础能力、综合能
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
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即要考虑学生的现在,也考虑学生将来的发展,让学生的成长符合自主发展的基本规律。
2 夯实学生的基础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
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对不同的人才的要求不仅相同。
但是所有人才都应该具有相通的基础能力,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般来说,基础能力应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综合型:基础能力是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的集合,不是单一专门知识能够承担的。
长期性:基础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学习和训练,非一日之功。
成长性:基础能力可以随着主体阅历的丰富而不断地增强,实践性:如果不参与实践,基础能力将退化。
独特型:基础能力因承担的主体不同而有所不同,可以借鉴但难以模仿。
不同的人基础能力培养的途径过程可以不同。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着重实践动手能力的第一线劳动者。
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基础能力,其内容起码应该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和再学习能力。
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主动学习,继续学习的能力上;二是知识的转化能力。
主要表现在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基础知识上的创新能力;三是人际社会适应能力。
主要表现在与社会主流价值相适应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中职学生的年龄阶段大多正处于为生存打基础的阶段,如果把学生的将来比喻为一棵大树,这三大能力就是支撑他的三大根系,根深才能叶茂。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筑牢学生的基础能力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
2.1 培養学习和再学习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学生的基础能力当然离不开知识,知识是能力的前提。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在学校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传授。
但是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里,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教师能够传授的知识量有多大?(2)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教师的传授(内容、方式)?(3)教师传授的知识在实践中有多大,多久的实用性?(4)教师的传授对学生的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多大作用?(5)有比教师更好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吗?
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时代,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教师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所讲授知识也在不断的“贬值”,可以肯定的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一些知识几年后就会过时。
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也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和学生对所有知识的渴求。
所以在校期间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决定了他们获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离开学校后他们的再学习能力决定了他们获得知识的高度。
因此,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最基本能力要求。
2.2 培养知识转化能力,将知识变为实践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社会提供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而传统的为某一固定职业或者岗位的就业做准备而进行的职业教育观正在发生着变化。
中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实际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适应多种职业和岗位,使他们基本具备能够跟得上不断改进和变化的生产方法,工作环境、社会人际环境的能力,把这一能力的培养放到和训练他们具备某一种专门的技能或者手艺同等重要的地位。
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正确对待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正确对待某一专业技能和基础能力的关系,具备必要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最根本衡量标准,并不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能力的大小。
而这种能力又是靠对所学知识的转化,即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这种转化能力的具体表现就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知识是生产力,但是知识只有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效果的时候才成为生产力。
因此,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习能力,知识的转化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考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的引导上来,使教学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2.3 培养人文素质,强化人际社会适应能力
人文素质包括科学素质、人际交往、心理素质、个人修养、道德观念、价值观等内容。
其核心是人文精神,重点在如何去做人。
人文素质是后天培养的,与人的年龄、经验、教育背景、环境等因素有较大关系。
对于年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都没有优势的中职学生,这些正是他们的弱项。
进入企业后,困扰中职学生最多的问题往往不在于职业技能,如在遇到诸如升职、提干等机会时,他们错失机会的原因往往不是技不如人,而是欠缺的人际关系;在遇到各种人际冲突时无法找到正确的化解方法,造成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纠其原因大多也是人文知识的缺乏。
非常遗憾的是,目前中职教育将技能大赛作为办学的重要内容,提出“普通高中教学看高考,中职学校教学看大赛”的办学口号,选择少数学生,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某项技能,技巧的培训,目标是为学校拿回几个奖项,最终起到提高学校的声誉广告效应。
这一办学取向背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很好的适应社会,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绝非唯一能力,甚至不是关键能力。
中职学生就业的特点是一次就业率高,职业稳定性差,流动性高,职业发展空间狭窄,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因此,中职学校在强调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将人文知识的教育融入各种教学、教育活动中,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是具有某种技能的匠人,而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当他们在遇到个人和社会问题的困惑时,可以找到合理解决方法,能够合理的排泄不良情绪,这样中职学生才能更好的在复杂社会中生存,满足他们后续发展的需要。
3 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提高中职办学水平
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时代,中职学校应转变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中心的教育观,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础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以教育学生做人,做事为核心。
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基本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和自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1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筑牢学生的基础能力,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首先应该处理好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师即处于教育主体又是主導的观念,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指导型、启发型教师,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次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确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教学观;第三处理好知识性传授教学与能力为本的教学之间的关系,树立把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作为教学重点的教育观;第四处理好教师传授和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尽可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3.2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
强调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是放眼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生不可能永远在校学习,也不可能时时处处接受教师的指导,因此,必须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处理好毕业就业与人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既要
给鱼更要给渔,让这些毕业时大多还只有17~18岁的学生具备基本的发展能力,使他们的人生不要在三四十岁就走到了头,给他们一个更坚实的基础,去实现一个更加美好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将乃平,主编.职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张可君,主编.经济政治与社会[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