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志梅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15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认知度增加,教育问题和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由案例分析引入,探索当前中小学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相应教育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暴力暴力作为
国务院在2016年4月发布了《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报告指出,近年来,校园暴力发生的范围广泛,覆盖了绝大多数省份,频次密集,数量很大。

并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针对学生之间的蓄意伤害,通过网络,肢体等手段进行欺负侮辱造成的伤害进行专项治理。

旨在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园纪律,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建设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校园暴力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也不尽相同,如齐尔曼把校园暴力定义为对他人身体或生理伤害的企图;我国的学者认为,校园暴力是指造成身体伤害的强有力的打击,其本质是以展现身体作为手段,借以发泄施暴者极度的愤怒或获得需要的满足,并导致他人受到伤害结果的行为。

二、校园暴力发生的影响因素
校园暴力的频发,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学校方面原因,其次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再次是社会方面的原因,最后是学生本人的原因。

(一)学校的影响因素
1.学校的处理不当
学校对校园暴力的处理不当是校园暴力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调查了几所学校政教处近两年对违规违纪学生的处罚记录,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有的学校只会对情节极其严重的暴力发人除以开除处分。

除了开除暴力发起人外,学校对未开除学生的处罚包括写检讨,扣分,叫家长,警告,记大过等处分。

但是为了学校的升学率和竞争力,除已经开除的学生,剩下的违纪学生,在其毕业前都将处罚撤销,不记入个人档案。

而被开除的学生最后也只是转学到另外一所学校,档案记录也并不影响其未来的校园生活,被开除的学生在转校后甚至会变本加厉欺负同学。

对于社会中那些“大哥”,学校并不追究,能学校内部私了的事件,绝大多数不会上
报,警方也不会介入。

并没有警示的作用,反而加重了他们逆反的心理。

制度的不完善,处罚力度不够,暴力丛生,学校的处理方式起了重要作用
2.学校德育的缺失
学校重视升学率,开设的课程直接与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直接挂钩,特别是在重点的实验班、火箭班,德育课都会被各主科老师占用,使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产生扭曲的心理,校园暴力成为他们发泄的一种方式。

加之学校对德育的忽视,造成这种心理的扭曲得不到矫正。

近几年,尽管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每所学校都必须设立心理咨询室,方便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但是,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加上人员编制的压缩,心理咨询室的教师并非心理专业人员,大部分心理教师被校医和政教老师代替,心理岗位形同虚设。

(二)家庭的影响因素
笔者查阅几所违纪处分档案资料显示,近两年,女生参与暴力事件的比率逐渐上升,与男生参与的比率日益持平。

在二胎政策出台前,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娇生惯养致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霸道、任性的性格。

1.家庭结构的缺陷
随着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又没有得到解决,大部分留守儿童只能与空巢老人一起生活,孩子身上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有的孩子得不到家长关爱,产生自卑感,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所在地区为偏远山区,教师素质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质量差。

许多孩子逃课,被社会上的坏人带坏,这就成为校园暴力频发的另一重要原因。

同时,新世纪以来,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子女数量日益增加,单亲父母的家庭教育缺陷致使子女参与校园暴力的比例高于正常家庭。

2.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欠缺
一方面是孩子不愿意与家长沟通,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本来就很强烈,家长的教导对他们来说犹如咒语,孩子非常不愿意听,认为是废话是唠叨;同时,家长与教师之间也缺少沟通,学生在学校出现了问题,有些不负责任的家长并不关心,只要孩子没有过激的表现老师也不主动与家长沟通,家长会逐渐沦为一个形式或者教师站在讲台上批评家长的会议。

惩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的效果,反而影响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三)社会的影响因素
1.社会风气不良
暴力文化的傳播,腐蚀着青少年的思想健康。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暴力游戏越来越多。

网络监管的缺失,使许多学生在网络上造谣、诽谤、恶意辱骂,宣泄自己的不满,进而又引发暴力事件。

2.社会治理能力弱
直至2016年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暴力问题的法律文件。

校园暴力在没有人举报报案的情况下,多数都悄无声息地私下了断,这使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更加肆无忌惮。

社会治理的不完善,法律的不健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不周,网络监管的不到位,使校园暴力屡增不减。

(四)学生本人的影响因素
大多数受欺负的人群他们都有很多相似的特点,如单亲家庭的、家庭贫困的、性格有缺陷的等。

笔者认为学生本人的性格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有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欺软怕硬,也有些性格偏激,胆小的人经常被欺凌,却又不敢将事件告之于老师和家长,一再的忍让,还有些惹人反感的学生最容易被欺凌,也经常欺凌别人,这就使得暴力欺凌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学生年轻气盛,崇尚暴力,自控力较差,逆反心理严重,情绪波动大,胆小、忍耐、懦弱、孤僻,又不善于沟通等性格特点,是被欺凌对象的共同特点,娇生惯养,家长的纵容,有暴力倾向等特点,也是校园暴力频发的重要因素。

学生本人的心理问题,是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一大值得关注的原因,可以说学生本人的心理因素和性格缺陷,是校园暴力中欺凌被欺凌的根本原因。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是目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较为棘手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武典.校园暴力行为的防治与辅导[J].现代教育,1997(07):15.
[2]何江军,张庆林.校园暴力行为探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6.
[3]新馨.校园暴力[J].国外社会科学,2013.
[4]朱晓玉.校园暴力与暴力文化的社会学思考——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探究及预防[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3(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