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引⾔
2008年9⽉由美国引发的⾦融危机在全球全⾯蔓延。
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回避风险、减少损失。
其中贸易保护⾸当其冲,成了⼀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救市法宝,并且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救市和刺激⽅案,其中含有贸易保护主义的成分。
⽽对外贸易在现代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对⼀切社会、⼀切国家都适⽤的普遍规律,它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并且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
所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贸易保护主义都进⾏了学术上的讨论,发表了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些观点、看法和建议。
中国由于外贸发展时间相对很短,且发展程度相对落后,对贸易保护的研究并没有到达形成理论体系的⽔平。
但是中国的学者和专家也对贸易保护主义进⾏了深刻专业的研究。
其中薛荣久、李健、邱璜、秦单单等,对我国在⾦融危机下,⾯对世界各国对我国采取的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进⾏学术上的讨论与研究,对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产⽣的影响,原因进⾏了深刻的分析,并对此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对⾦融危机引起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了系统的分析,通过研究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发展、现阶段特点和状况,总结出了此次⾦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产⽣原因,并对此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贸易保护主义概述
1.1贸易保护主义的概念
所谓贸易保护主义是指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限制进⼝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的主张和政策[1]。
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征收⾼额进⼝关税阻⽌外国商品的⼤量进⼝;⼆是采取进⼝许可证制、进⼝配额制等⼀系列⾮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由进⼝[2]。
1.2 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
1.2.1 15世纪到17世纪重商主义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各国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这⼀时期,地理⼤发现和产业⾰命为资本主义⽣产⽅式的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它的形成。
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权形成,社会思想以个⼈主义的民族意识和国家主义为核⼼。
这⼀时期,西欧各国普遍实⾏贸易保护政策。
各国通过军事⼿段争夺殖民地,并对殖民地进⾏垄断贸易;通过⽴法⼿段,颁布法令禁⽌进⼝;通过⾏政⼿段,实⾏保护关税、奖出限⼊。
英国禁⽌纺织品进⼝,禁⽌纺织机器出⼝;对原料以外的其它商品课以⾼额保护关税;奖励原料进⼝等。
中商主义理论指导思想反映在国家贸易政策上,表现为国家通过管制⾦银货币和垄断对外贸易、奖出限⼊等⼿段扶植本国⼯业的发展,实现贸易顺差,借以使本国⾦银货币实现总量上的增长。
1.2.2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的保护贸易主义
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业⾰命后,德国与美国发动了第⼆次产业⾰命,各国⼯业得到迅猛发展,英国逐渐失去其霸主地位。
19世纪70年代,⽣产和资本逐渐⾛向⾼度集中,垄断资本逐渐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发达国家的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上你争我夺,英国领导的⾃由贸易被保护贸易逐步取代。
20世纪,由于战争和经济危机不断发⽣,各发达国家都对贸易进⾏严格管制。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危机之后,各国相继采⽤进⼝配额、外汇管制等⾮关税壁垒,同时通过出⼝信贷、出⼝补贴等政策⿎励出⼝。
国际贸易政策逐渐由⾃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过渡到超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主要以幼稚⼯业为保护对象,⽽超保护贸易政策保护的是国内已经⾼度发展的垄断⼯业。
其并不是为了培养国内⼯业的⾃由竞争能⼒,⽽是为了利于加强国内企业的垄断地位。
1.2.3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战以后,经过20多年的⾼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缓慢发展时期,货币危机、⽯油危机、债务危机以及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失业率和⾦融危机使得各国
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在世界贸易⾃由化的⼤背景下出现的,各国通过滥⽤WTO规定的贸易救济措施,并以呼吁“公平贸易”和保护世界环境、⼈类健康为幌⼦设定各种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劳⼯标准等,这些带有隐蔽性的贸易保护⼿段对国际贸易形成很⼤的阻碍作⽤,新贸易保护主义就这样逐步形成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1.3 ⾦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3.1 保护原因的深层性
与以往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此次贸易保护主义风潮有着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此次贸易保护主义风潮起因于美国的⾦融海啸和虚拟经济的破灭,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并⾮偶然因素,它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失衡发展、过度超前的消费观念、对新⾃由主义的崇拜和⾦融监管松弛等综合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
从长远来看,摆脱经济危机,需要各国同⼼协⼒,应避免单⽅⾯的贸易保护,但
各国政府迫于短期内国内政治压⼒和就业压⼒,纷纷选择贸易保护的武器,⾃利⾃保。
1.3.2 保护⼿段的多样性
⽬前,从各国已经颁布的贸易政策来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采取了直接或间接的⽀持本国出⼝的⼿段,关税壁垒和⾮关税壁垒相结合的⼿段,这实质上是⼀种夺取海外市场的进攻性贸易保护主义。
直接的⽀持包括加⼤出⼝退税⼒度,以及对本国出⼝提供融资⽀持等,间接的⽀持包括向本国企业提供范围⼴泛的救援⽀持、提供银⾏贷款等,这些都间接增强了受援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能⼒。
1.3.3 保护范围的⼴泛性
此次贸易保护风潮的保护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本国缺乏⽐较优势的产品或⾏业,还涉及到本国具有⽐较优势的产品和⾏业。
当前,各国出台的贸易保护政策涉及的⾏业有农业、纺织、服装、钢铁、汽车、造船、家电等。
保护的另⼀个重点是尖端技术,因为当前发达国家的产业正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像电⼦计算机、光纤通讯、宇航⼯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开发应⽤能⼒已被世界各国看成能否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上取得主动地位和提⾼综合国⼒的关键。
在⾦融危机的⼤背景下,迫于国内就业压⼒和本国未来的发展,保护的对象将主要集中于陷⼊危机的产业部门[3]。
1.3.4 保护形式的虚伪性
20世纪30年代超贸易保护主义的惨痛后果、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理论上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否定,都使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对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进⾏谴责,但⼤部分国家都是⾔不由衷,表⾯⼀套⾏动⼀套。
如2008年11⽉15⽇,包括美国、⽇本、欧盟等20国集团⾸脑承诺⾄少12个⽉内不会实⾏保护主义措施,但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报告,2008年秋天以来,在⾦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冲击下,有22个成员国采取了提⾼
关税、⽀持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他们⼀⽅⾯在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同时,曲解和利⽤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对于反倾销、反补贴、⼀般保障和特殊保障措施,打着“科学和合理”的名义,实施贸易保护主义[4]。
例如,从去年9⽉⾄今,来⾃欧盟、印度、美国和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棒接⼆连三地落在中国⽆缝钢管企业的⾝上。
在被征收32.39%⾄98.37%的反倾销税后,中国近3000家⽆缝钢管⽣产和贸易企业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出⼝难题。
此次⼤规模针对我国钢铁进⾏的反倾销就是在这种虚伪的保护下进⾏的。
2.⾦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现状
由于国际⾦融危机不断升级,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陷⼊衰退,各国经济普遍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已经产⽣。
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主要表现如下:
2.1调⾼关税,加强征收反倾销税
2009年6⽉29⽇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以中国轮胎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建议美国将在现⾏进⼝关税(3.4%-4.0%)的基础上,对中国输美乘⽤车与轻型卡车轮胎连续三年分别加征55%、45%和35%的从价特别关税。
根据美国调查程序,在8⽉7⽇的听证会后,美国总统于9⽉17⽇前做出采取措施的最终决定。
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不仅违背美国有关⾃由贸易的承诺,还为其他经济体做出了不良的引导作⽤,有可能引发保护主义的恶性循环,重导上世纪30年代⼤萧条的覆辙。
发展中国家也针对中国采取了⼀些措施。
印度、俄罗斯、巴西和阿根廷都明显上调了部分进⼝产品关税,俄罗斯宣布⼤幅度提⾼拖拉机、汽车和奶制品的进⼝关税。
厄⽠多尔对600多种商品加征进⼝关税。
同时,加强征收了反倾销税。
2008年全球反倾销调查的数量⽐2007 年增加了15%,最终被裁定的反倾销案件数量增加了22%。
其中,印度采取的反倾销调查位居榜⾸。
在2008年全球反倾销调查中,29%来⾃印度。
印度先后对热轧和冷轧不锈钢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19个国家和地区。
欧盟对来⾃中国、俄罗斯的铁制品等征收了⾼额的反倾销税。
2.2 采取歧视性的政府采购
⽐较典型的是美国奥巴马政府的“购买美国货条款”。
该条款要求,在奥巴马政府7870亿的经济刺激⽅案中任何基础设施项⽬(包括联邦建筑与学校)要获得新经济刺激⽅案的资⾦⽀持,其所使⽤的钢铁产品必须是美国国内⽣产的产品。
《2009 年综合拨款法案》727条款规定:“根据本法所提供的任何拨款,不得⽤于制定或执⾏任何允许美国进⼝中国禽⾁产品的规则。
”同样,法国汽车制造商被告知要购买法国产零部件,并且不得关闭国内的⼯⼚;西班⽛⼀位部长也督促消费者购买本国制造的商品。
2.3 扩⼤进⼝产品许可证的使⽤范围
印度对钢铁、汽车零件和中国玩具实⾏进⼝许可证,没有政府颁发的许可证,这些产品不能进⼝,如印度对中国玩具的进⼝禁令。
2009年1⽉,印度政府在没有
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布公告,宣布从当⽇起禁⽌进⼝海关关税9501、9502和9503项下的中国玩具,在各⽅的压⼒下,印度政府于2009年3⽉⼜不得不宣布,将允许符合全球安全机构认证的中国玩具进⼊印度市场[5]。
2.4 政府直接救济和补贴⽀柱产业
为使汽车产业适应低碳经济过渡的需要,以美国为⾸的发达国家加⼤对汽车产业的救助。
2008年12⽉,美国政府给予通⽤和克莱斯勒汽车制造商174亿美元的救助款,接着加拿⼤、法国、德国、英国、瑞典、意⼤利、澳⼤利亚、葡萄⽛、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对汽车⽣产、经销、零部件供应商等予以救济和补贴。
迄今为⽌,世界各国对汽车业的补贴总额已经达到480亿美元。
例如:法国总统萨科奇曾为雷诺、雪铁龙等公司提供多达60亿欧元的贷款,⿎励它们将原本设在东欧的分⼚迁回法国,以防就业机会外流;欧盟国家重新为⽜奶出⼝提供补贴,从⽽有效地将这些产品拒于欧盟市场之外。
3.⾦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的不利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及其新发展直接冲击和影响到了中国进出⼝贸易的稳定持续发
展。
随着中国进出⼝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中国⾯临着越来越
多的贸易摩擦与冲突,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主要防范对象国,新
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威胁中国国际贸易安全甚⾄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
具体
⽽⾔,新贸易保护主义及其新发展对我国进出⼝贸易发展造成了如下五⽅⾯的消极
影响和冲击。
3.1 降低净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按照公认的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净出⼝贡献计算,2000年以来,净出
⼝贡献度⼀直处于下降趋势,虽然2004—2006年贡献度急剧攀升,但由于2008年全
球⾦融危机,世界发达经济体经济开始的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净出⼝贡
献度受其影响开始呈下降趋势(见图1,表1),⽽且这⼀下降趋势在最近⼀段时间
可能持续,净出⼝对经济增长的作⽤正在受到严峻挑战。
2000-2008中国净出⼝增长贡献度
2
46810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年份
净出⼝贡献度(%
)
图3.1 2000-2009中国净出⼝增长贡献度
表3.1 2000——2009 年中国净出⼝贡献率年份进⼝总额M
(亿美元)
出⼝总额X (亿美元) 净出⼝ (亿美元) GDPY (亿美元) 净出⼝贡献率(%) 2000 2250.94 2492.03 241.09 10797.58 2.23
2001 2435.53 2660.98 225.45 11590.73 1.95
2002 2951.70 3255.96 304.26 12371.84 2.45
2003 4127.60 4382.28 254.68 14099.10 1.81
2004 5612.29 5933.26 320.97 19280.7 1.66
2005 6599.53 7619.53 1020.01 22551.2 4.52
2006 7914.61 9689.69 1775.08 26609.6 6.67
2007 9559.50 12186.35 2323.84 33072.2 7.94
2008 11330.86 14285.46 2954.59 43702.0 6.76
2009 10056.00 12017.00 1961.00 49136.0 3.9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国家外汇统计局,历年美元GDP按当年⼈民币平均汇率计算
3.2 贸易摩擦数量增多,制约出⼝贸易的发展
3.2.1 国外反倾销对我国出⼝的制约
(1)商品国际市场份额严重萎缩
对我国的出⼝企业来说,只要发⽣反倾销指控,从⽴案起,出⼝就被冻结,即使胜诉,由于调查裁定需要⼀年左右的时间,企业出⼝还是会受到影响;如果败诉,就会被征收⾼额的反倾销税或进⾏价格承诺,这样就很可能被挤出进⼝国市场,即使被征收的反倾销税幅度较低,虽然可以继续出⼝,但数量也会减少。
因此,反倾销造成的直接经济影响是我国出⼝市场的萎缩,甚⾄完全丧失。
例如,我国境外⽯油⼯程承包企业的主要市场分布在东南亚、中亚、⾮洲、中东等发展中国家,随着⾦融危机的不断延伸,信贷危机致使国际投资商资⾦严重缩⽔,许多投资商减少投资或终⽌投资,由于这些国家抵御危机的能⼒有限,即使是政府建设或⽀持的项⽬也有可能因缺乏资⾦⽽停⼯。
例如中原⽯油勘探局较⼤的海外市场——沙特、苏丹、也门,不同程度出现市场萎缩现象。
最突出的是沙特最⼤的国有⽯油公司——阿美⽯油,将所有在评标合同全部停⽌,未来预期要发售的合同标的⾦额也⼤幅度下调。
这些都预⽰着海外⼯程承包市场“寒冬”的到来。
(2)遭受反倾销的损失巨⼤加剧国内⼈⼝失业
⾦融危机是的世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国内相应产业⽽采取了⼀系列的措施,其中之⼀就是反倾销。
中国作为世界出⼝产品⼤国之⼀,且产品的出⼝存在的问题使得⼀些国家针对中国实施反倾销。
2008年,欧盟委员会反倾销部门3⽇投票决定对产⾃中国的碳钢紧固件产品征收⾼达87%的反倾销税,该案将在1个⽉内由欧盟各成员国批准后正式⽣效。
欧盟将在今后5年内向中国产紧固件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这将是欧盟针对中国的最⼤反倾销案之⼀。
该案的⽣效意味着中国紧固件产业将可能因此每年损失4亿欧元的外汇收⼊,同时将丧失80万个就业岗位。
2009年,欧盟对铝合⾦轮毂的反倾销涉及到国内出⼝欧盟的全部46家汽车铝合⾦轮毂制造企业。
⼀旦败诉后果严重,可能造成我国50多家相关企业的四五万名职⼯⾯临失业。
(3)严重挫伤了国外企业对中国投资的积极性
引进外资,创办三资企业是中国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三资企业主要是⽣产外向型商品的企业,企业商品的国际营销状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
近年来,由于不能单独得到市场经济地位的待遇,很多三资企业以正常价格出⼝的⼀些商品也连带遭到反倾销调查和制裁。
反倾销制裁使三资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或失去了国外市场,损害了经济效益,部分三资企业被迫减产、停产或转产。
有些甚⾄不得不抽回资产,转向其他国家,从⽽影响了外商来华投资的信⼼[6]。
2009年,欧盟成员国环境部长以简单多数通过决定,继续对中国和越南产⽪鞋征收15个⽉的反倾销税。
这项未经讨论就通过的决定,不仅将在实施期限内极⼤影响中国相关产品出⼝,甚⾄可能打乱国内企业长远发展的步伐。
国外投资者已经对于中国这个未完全开发且缺乏资⾦的⽬标市场产⽣了很⼤的兴趣。
截⾄2009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外商投资企业达到68.3万家,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9454亿美元,直接吸纳的就业达到4500万⼈。
⽽2010年第⼀季度的数据显⽰,⼀季度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17.8亿美元,同⽐下降20.6%。
3.2.2 国外反补贴调查对我国出⼝的制约
(1)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出⼝及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由于反补贴的影响,对于出⼝商⽽⾔出⼝产品将被征收⾼额关税,使经营成本增加,以利润最⼤化为⽬标的企业或个⼈必然会采取减少出⼝的措施,甚⾄完全放弃外国市场以适应新的关税政策。
另外,反补贴还会严重阻碍我国部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甚⾄使他们完全停⽌。
2010年6⽉1⽇,美国商务部宣布最后裁定认为中国⽣产的钢格板向美国倾销,并接受补贴,因此将征收最⾼达到145%的反倾销税,以及63%的反补贴税。
在反补贴税的部分,美国商务部调查后认为,从中国进⼝的有关产品,获得政府机构的补贴,因此决定按照补贴⽐例统⼀征收62.46%的反补贴税。
这种反补贴是使中国企业进⼊了⼀个困难境地,
产品出⼝困难,企业国际化进程放缓。
(2)恶化我国的投资环境
改⾰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实⾏外向型发展战略,外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
根据美国哈佛⼤学管理学院教授、国际竞争战略⽅⾯公认的权威迈克尔.波特在《民族的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世界上主要民族经济竞争发展四个阶段,我国经济已具有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特点。
由此,投资环境能否不断改善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国外接踵⽽⾄的反补贴调查势必会恶化我国的投资环境。
今年6⽉1⽇美商务部宣布对中国钢格板进⾏双反政策,⽽且由于国外资⾦没有在⾦融危机之后得到良好的缓解,更加剧了国外对中国投资的困难性,我国吸引外资问题⽇益加剧。
(3)存积的出⼝产品冲击国内市场
中国频频遭受国外的反补贴调查,已经致使中国的产品出⼝⽆门,进⽽转为内销冲击了国内市场。
出⼝国外市场既已⽆门,⼤量积压产品必定会转⽽销往国内市场,这将使得本来已饱和的国内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建⽴健康、有序市场秩序的期限会再度被延长。
2009年全球粗钢产量总计12.2亿吨,其中中国钢铁产量逆势⼤幅增长,占全球的⽐例也进⼀步加⼤,接近全球总产量的⼀半。
由于世界各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等问题针对中国案例逐渐增多,中国⽣产的钢铁⽆法出⼝,只能由出⼝转为内销,这样中国国内市场本来已经饱和的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激。
3.3 商品的国际贸易条件持续恶化
新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基本上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其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增加了我国产品进⼊国际市场的难度和成本,提⾼了我国产品在这些市场的竞争度,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商品价格⽔平的整体下降,特别是我国具有⽐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例如纺织品)出⼝的整体价格⽔平会持续下降。
同时我国巨⼤的进⼝市场导致进⼝价格难以下降,因此中国的国际贸易条件将会持续恶化。
2008年11⽉和12⽉以及2009年1⽉,我国制成品出⼝价格指数同⽐分别上涨5.6%、5.3%和3%,涨幅“逐步”缩⼩,⽽2009年2⽉的制成品出⼝价格⽔平则同⽐下降1.6%,中国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
3.4 企业破产数量增加,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稳定
为了扶持和保护⾦融危机中的国内产业、防范国际市场萎缩导致的贸易转移,许多国家出台了形形⾊⾊的贸易保护措施。
中国作为世界第三⼤贸易实体和第⼆⼤出⼝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
中国的外贸市场在不断的收缩,外需持久不
振,2009年头四个⽉我国传统⼤宗产品出⼝乏⼒,服装、纺织、鞋类、塑料的出⼝增长均呈现负增长,玩具出⼝连续⼏个⽉出现负增长。
上述⾏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业,这些⾏业的发展对中国这样⼀个⼈⼝⼤国⽽⾔,关系到就业与社会稳定。
这些⾏业是中国具有⽐较优势的⾏业,但也是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的重要对象。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企业倒闭。
倒闭的中⼩企业⼤都是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中⼩企业。
贸易对象国通过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措施转移国内危机必然对我国就业带来严重冲击从⽽对我国宏观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冲击和影响,导致我国宏观经济运⾏波动幅度增加,损害宏观经济运⾏的稳定性。
3.5 引发⼈民币汇率波动,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出⼝竞争⼒
汇改⾄今,⼈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已经升值了超过20%。
尤其是2007年以来,
⼈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明显加快。
2008年下半年⼈民币对美元升值趋势有所缓解,其中主要原因是,受国际⾦融机构“去杠杆化”(即出售风险资产,获得现⾦后偿还负债,从⽽降低机构负债率)影响,⾃2008年三季度起美元对欧元⼤幅升值。
2009年1季度,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墨西哥货币对美元分别贬值9.6%、5.4%、5.3%和2.7%,⽽⼈名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民币有效汇率(⼈民币对⼀揽⼦货币的加权汇率)却升值2.58%,削弱了我国出⼝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竞争⼒。
尽管⾃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出⼝⾏业遭受了外需下降的严重冲击,出⼝同⽐增速从2008 年11⽉起陷⼊负增长,但⽆论是⼈民币对美元汇率还是⼈民币有效汇率,都保持着稳中有升的趋势。
美元对⼈民币汇率下降,使美元的购买⼒下降,必然会影响美国民众的购买需求,进⽽导致中国的产品出⼝减少,中国本来的靠以低价竞争的竞争优势开始减弱,国际产品出⼝竞争⼒下降。
4.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对外贸易产⽣影响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及融⼊世界经济⼀体化的步伐加快,作为世界上最⼤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最⼤的出⼝国之⼀,我国的出⼝商品正⾯临着欧盟等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
我国出⼝频繁遭遇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有外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4.1 外部原因分析
4.1.1 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引进技术和资⾦的同时,充分发挥⾃⾝在资源和劳动⼒⽅⾯的⽐较优势,⼤⼒发展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的传统优势产业如钢铁、纺织、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资本外流、劳动⼒成本⾼⽽逐渐丧失了国际竞争⼒,沦落为⼣阳产业。
这将导致⼤量的贸易收⽀逆差和失业的增加,进⽽引起⼯⼈、⼯会以及产业集团的强烈不满和抗议,纷纷向政府施加压⼒,要求保护国内产业和就业及其经济利益。
4.1.2 “中国威胁论”
经过30年的改⾰开放,中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世界制成品市场的重要供应者,中国把⼤量廉价商品输⼊到世界各地,由于世界市场是有限的,在挤出效应的作⽤下必定会挤占⼀些国家的市场份额,危及⼀些国家的利益。
尤其是当能够吸纳⼤量劳动⼒的产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被排挤,国内出⼝乏⼒,失业增加,国内⼈民不满时,政府就会抛出“中国经济威胁论”,于是,反倾销法案⽴即通过,⼈民币也要逼着升值。
我国的外贸事业取得巨⼤成绩。
1978年,我国外贸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外汇储备仅为1.67亿美元;2008年,外贸总额达25616.32亿美元,增加120多倍,成为世界上第⼆⼤贸易国;外汇储备达到上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外汇储备国。
中国的发展势必对其它国家的发展到来冲击,在现有外汇储备已充⾜情况下,必须清醒地对待“中国经济威胁论”,警惕并努⼒避免外贸依存度过⾼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稳定。
4.2 内部原因分析
4.2.1 经济快速发展,贸易顺差过⼤
“⼗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内⽣产总值从2001年的106955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
9.48%。
2006年全年国内⽣产总值20940亿元,⽐上年增长10.7%。
与此同时,我国的外贸发展迅速,全国进出⼝总额从2001年的
5096.5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7606.9亿美元,年均增长24.85%;2007年更是达到21738亿美元,⽐上年增长23.5%。
此外,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增长过快,从2001年的225.5亿美元发展到2006年的1775亿美元;2007年更是达到创记录的2600亿美元,同⽐增长47.7%。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持续贸易顺差,使得各国在享受中国低价商品时,越来越多的抱怨中国商品冲击了本国的产业,增加了我国和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外贸环境趋紧,不利于对外经贸合作的发展。
如表3.2所⽰:在中美贸易中,中国对美国保有顺差,并且顺差数字持续扩⼤。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07年中国对美国实现贸易顺差1633.3亿美元,2008年扩⼤到1709亿美元,引起⼀些因为中国出⼝⽽受到影响的美国利益集团,对贸易不平衡的现状产⽣了不满,美国政府同时将国内制造业的270万失业也归咎于此,并由此引发了中美之间的激烈的⼈民币汇率之争,中美贸易摩擦开始演变成经济摩擦,并由微观摩擦上升到宏观贸易摩擦。
表4.2 2007-2009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平衡表单位:百万美元国家2007 2008 2009 出⼝进⼝顺差出⼝进⼝顺差出⼝进⼝顺差欧盟2451.9 1342.3 1342.3 2929 1327 1602 2363 1278 1085 美国2327.0 693.8 1633.3 2523 814 1709 2208 774 1434 ⽇本1020.7 1339.5 -318.8 1161 1507 -346 979 1309 -330 韩国561.4 1037.6 -476.2 740 1122 -382 537 1026 -489 东盟941.8 1083.7 -141.9 1141 1170 -29 1063 1067 -4
台湾234.6 1010.2 -775.6 259 1033 -774 205 857 -65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国家外汇统计局,历年美元GDP按当年⼈民币平均汇率计算
4.2.2 多数产品采取低价竞争策略,竞争⼒薄弱
由于中国出⼝产品⽣产成本尤其是劳动⼒成本低廉,据统计,2006年我国制造业⼯⼈的平均⼯资为0.75美元/⼩时,⽽同期美国和⽇本则达到21.97和21.54美/⼩时,分别相当于我国的29倍和28.7倍。
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出⼝企业⼀直以低价竞争模式作为赢得世界市场占有率的有效⼿段。
低质低价⼏乎成了中国产固有的形象,中国制造只停留在贴牌等简单的加⼯层⾯,产品附加值不⾼,出⼝规模不断扩⼤,⽽出⼝商品价格下跌,即“增量不增值”的现象。
近年来,低价竞争成为出⼝企业遭遇反倾销诉讼的主要原因。
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逐年增加,使中国的易环境不断恶化,不少企业在反倾销案中由于应诉困难导致较⼤损失。
中国仅仅靠发挥传统⽐较优势或仅仅依靠价格竞争是远远不够的,必需通过探索产业结构升级和质量、技术的提升等途径来增强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7]。
4.2.3 出⼝产品多以粗放型为主,缺乏品牌意识
(1)我国经济增长是以消耗巨⼤的能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
以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业制成品为主。
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新技术产品在出⼝产品中所占的⽐重偏低,即便是在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中,中国企业承担只是这种⾼新技术产品⽣产链中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加⼯组装
环节,⽽真正利⽤我国⾃主知识产权和⾃有品牌⽣产的⾼技术产品的出⼝份额还很低,我国在⾼技术产业的国际分⼯中还处于较低的层次。
由于没有品牌,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业格局分⼯中处于第三级。
⽽世界范围的产品质量的迅速提⾼和质量标准的不断更新,使得我国的出⼝产品更易受到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2)中国品牌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品牌⽣命周期短,附加值少,对经济的贡献度低。
2005年中国鞋业量达90亿双,占世界总产量的53%,出⼝额为171亿美元,仅占世界鞋业总贸易额6%。
原因是量⼤⽽缺少品牌,靠廉价策略占据市场份额,经济增长⽅式单⼀⽽缺乏竞争⼒,丧失了⾃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地位。
另⼀⽅⾯,在市场竞争⽆序,监督不健全,进⽽导致了社会投机因素滋⽣,致使投机占据了市场的主要部分。
反过来,很多企业根本就不考虑品牌建设问题。
如服装市场每年⼤约2000多个品牌要淘汰,⽣命周期也只有⼀年多,⼤多就是因为投机获利短、平、快的结果。
这些企业也是中国名牌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典型代表
4.2.4 产品出⼝市场过于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