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专版2019中考语文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议论文阅读复习课件2019011521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⑤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生活磨蚀着我们,我们必 须承受生活的磨砺。因此不必为失败而抱怨,也不必为胜利 而忘形。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 在磨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不谙世事、轻浮急躁,必然收获 精明干练、成熟稳重,这种得失交换其实是值得的,更是生 命的必然。好比练习芭蕾,只有经历过钻心的苦痛,才会成 为真正的舞者,才会找到艺术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宁静和美 好。人类正是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 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 3.文章第③段和第④段能否调换顺序?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 不能。理由:因为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有递进(逻辑)关系, 困难和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难,然而欢乐和盛誉更是人生的 一种磨砺(他们之间存在层次上的递进关系)。 • 4.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①引用名言作为道理论据,再次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加了权 威性和说服力;②再次总结中心论点,提出希望与建议;③ 在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练 • (一)(2018·遵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 磨 • ①龙涎香是世界上香味最为持久的香料,被誉为“香料皇 后”,它是抹香鲸分泌的一种液体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包块。 它的诞生令人惊叹,它是由抹香鲸吞食的尖利物不断磨蚀内 脏而产生的。所以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 得更好。 • ②戏剧性的遭遇打磨着棱角分明的石头,使之变得光滑、圆 润;我们随着生命的洪流追逐,经历岁月的磨蚀,逐渐变得 从容、美好。
• 1.请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 承受磨难,我们才能更好。(磨,会把我们变 得更好。或只有经历磨难,我们才会取得成 功。) • 2.第④段画线句子除用了例证法外,还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 对比论证。用莫言和拿破仑的经历作对比, 证明了“欢乐和盛誉也是一种磨难”这一分 论点,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亦包含我疆我理应守土有责,对岗位事业的担 当与使命。特别是各级机关单位的一把手——尤 其是主政一方或一个方面的主官,“一”与 “正”一身双荷,担子艰巨,责任重大,位高 权重,影响深远。在其能否“守”“止”之间, 不仅关乎一己之荣辱,同时还关系到一项事业 的成败,关系到一方土地乃至一个系统的安危, “政”与“正”相较,多了一个反文旁,意为 敲打、敲击、打击。所以,监督、约束、制约 乃至惩治、法治、制裁等等,也是为政者必须 接受的要求。
• ⑥泰戈尔曾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 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正如司马迁 所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珍珠的圆润光泽就是来自 沙砾的磨蚀。这个世界上,也许尽如人意的 事并不多,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 多一些磨折,才能有最醇厚的“龙涎香”。 • (《青年文摘》2018第11期,有删改)
• ⑤然而,理论不能只停留于理论阶段,理想也不能仅止于理想化。迄今 为止,在塞北的许多村庄,每逢村干部换届选举以及其他事宜的投票活 动,仍然沿用老辈人传法,画下一个个“正”字来计票,这种计票方式, 倒不完全因为“正”字恰好五画方便记数,其注重并寻求的正是“正” 字所蕴含的传统政治文化意义。 • ⑥孔子曰:“政者,正也。”政治的全部要义,就在于一个“正”字。 而“正”者“守一以止”,当“止”于“刚健中正”。“刚健”乃精诚 坚守,一以贯之;“中正”乃公平正义,一身正气。至于“守一以止” 的“守”,对为政者来说,既要求秉持公道正义,不越雷池半步的操守 与坚守;
• ⑦俗话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可见 “止一”不易,“守一”更难,更何况有人 明知故犯。倘若有的人——特别是官员,不甘 “守”,不愿“止”,不肯“养中持正”以 厚德载物,不能“刚健中正”以自强不息, 必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现实中有太多反 面教材给人以警示:迷失航向、偏离正道、 贪赃枉法、行险侥幸者,就会像俗语所言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 ⑧其实,做人做官,一个道理。 • (有删改)
• ③磨,缔造辉煌。痛苦、失败是一种磨砺。克服困 难往往就是成功的契机,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有 所收获。数十年的跋涉困苦是对李时珍的磨蚀,正 因如此,才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才会有他在 医药学上的成就;十年辛苦是对曹雪芹的磨蚀,于 是才有了《红楼梦》的问世,才有了中国古代文学 的又一座高峰;官场的黑暗和残酷的现实是对郑板 桥的磨蚀,于是才有了住寒舍、画青竹的一方净土, 才有“扬州八怪”之首席。
• ③《说文》讲:“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其大意与老子《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 近。我倒觉得,由于《易·乾卦》的六个阳爻(yáo),是由六个“一”组 成的,因而“一”体现的正是《易·乾卦·文言》中阐释的“刚健中正”。 故我认为,“一”的本义乃“刚健中正”。 • ④“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对于生长于天地之间的人来说,刚健 中正的“正”来自“中”,正气来自中气,中气源自养气,正如孟子所 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儒家讲正心诚意,修齐治平,就是从自身的 “养中持正”做起,蕴藉涵养胸中之正气,氤氲醇化为道德、智慧和力 量,不仅德润自身,裨益家庭,而且成就事业,造福人民。
• (二)(2017·遵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 说“正” • 李建永 • ①每一个汉字的组成结构部分,往往都包含 着丰厚的意蕴。“正”字由“一”与“止” 构成,故其本义乃“守一以止”。东汉许慎 《说文》讲:“正,是也。从止,一以止。 徐锴曰:‘守一以止也。’” • ②那么,“一”是什么?何以守‘一’?
• ④人生的艰辛苦难是一种磨蚀,欢乐和盛誉何尝不更是一种 磨蚀?余秋雨曾认为作家更应是一位行者,沿途的风景会让 作者以及作品更有内涵。经历磨蚀,才会从容温和,才会厚 重敦实。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来说未尝不是人生的磨,然而 他经历这种欢乐和盛誉却能宠辱不惊、平静美好。而相反, 拿破仑被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能经受住成功的磨蚀, 最终兵败滑铁卢,抱憾终身。世事也会如此,人们有时在严 酷的环境经受磨折,能平安度过危机,反而在安逸的环境掉 以轻心,酿成悲剧。由此看来,“胜不骄”也是一种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