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前口腔护理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管插管前口腔护理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赵欣
【摘要】@@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l pneu-monia VAP)是指应用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和停用机械通气拔出人工气道48 h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治疗困难,病死率高[1-2].【期刊名称】《护士进修杂志》
【年(卷),期】2010(025)015
【总页数】2页(P1435-1436)
【关键词】口腔清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
【作者】赵欣
【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辽宁,锦州,1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l pneumonia VAP)是指应用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和停用机械通气拔出人工气道48 h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治疗困难,病死率高[1-2]。
与普通患者相比,发生VAP的患者平均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延长,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反复插管易将口腔中残留的细菌带入气道中,增加了VAP的发生率,因此,有效的口腔清洁是预防VAP的主要途径。
尽管口腔清洁在预防VAP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通过口腔护理来防治VAP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本实验针对我院ICU 2008年
6月~2009年6月对40例机械通气患者在气管插管前应用口腔清洁措施(实验组),并与40例常规气管插管患者(对照组)进行临床比较,进一步观察采用口腔清洁措施对防治VAP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09年6月ICU机械通气患者80例。
机械通气时间5~70 d,平均27.5 d。
1.2 方法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年龄15~80岁,平均
(41.25±13.5)岁。
对照组40例,年龄16~76岁,平均(43.15±11.5)岁。
两组年龄及一般临床资料(表1)差异无显著意义。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方法,护士在气管插管时随时配合医生吸出病人口腔内分泌物和异物,显露气管插管视野。
气管插管后每天常规予口腔清洁。
1.2.2 实验组采用气管插管前实施口腔清洁措施。
方法:口腔冲洗。
冲洗法则:通过水流在口腔内不断冲洗,不仅能将口腔各部位以及口腔深部的各种污垢清除,而且能使细菌在黏膜、口咽部及插管壁上的吸附能力明显下降,并随着不断冲洗而排出。
对预防口腔和肺部感染具有积极意义[3]。
操作时由两名护士配合,患者头偏向一侧,从一侧口角缓缓冲洗,对侧口角作同步负压吸引。
要求护士动作轻柔、迅速,为危重病人争取抢救时间。
口腔清洁液选择:3%双氧水。
双氧水对细菌、病毒、芽孢及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在组织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出新生态氧,形成氧化能力很强的自由羟基,破坏细菌蛋白的分子结构,从而起到杀菌作用[4]。
口腔冲洗后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后每天常规予口腔清洁。
1.3 效果评价 VAP诊断标准:使用机械性通气48 h后或撤机拔管48 h内X线胸片,可见出现新的或进行性增大的肺部侵润性阴影,肺部实变体征和可闻及湿啰音,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WBC>10×109/L;体温大于37.5℃;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从支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新的病原菌。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应用SPSS 10.0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病情危重的患者对口腔的缓冲能力和清洁作用也随之下降,口腔内的微生物得以迅速繁殖,在反复气管插管时,口腔细菌的下移,成为引起肺部感染的直接原因之一[5]。
在本实验中,我们对实验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前进行了必要的口腔清洁,结果发现,这大大减少了插管时口腔中细菌进入下呼吸道引起VAP的发生率。
如表2所示,与对照组相比,气管插管前口腔清洁使MV患者明显降低了VAP的发生率。
同时,实验组病人MV时间和死亡率较对照组也有显著降低,这充分说明预防VAP的发生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总之,本实验通过口腔清洁护理措施,证明了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口腔清洁可有效预防和降低VAP的发生,对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献】
[1]万晓红,黄青青,万林骏,等.外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特点[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2):106-110.
[2]张亚莉,耿穗娜,汪能平,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与病原学特点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
志,2006,16(4):435-456.
[3]樊明文.口腔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19-1321.
[4]蔡少华,张进川,钱桂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
学,2000,12(9):566-569.
[5]Collard HR,Saint R,M atthay MA,Prevention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An Evidence-Based Sy stematic Review[J].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l Medicine,2006,138:49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