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对我国大学生的消费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流的现存状态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随着韩国娱乐文化风潮席卷中国,韩国风格的服饰、装扮、饮食、语言等都受到年轻人的热捧,可以说韩国娱乐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分析韩流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并研究韩国娱乐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有极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也应从中探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韩国娱乐文化;大学生;消费结构
(一)韩流文化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和韩国从地理位置上相近。

在韩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自韩国建立之日起到日本占领前两国不仅在政治领域,而且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也互相影响。

中国到清朝为止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与西方不同的独特的东方文化,并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深邃的影响,起到了中心国家的作用。

而韩国在历史上坚持国家自主的同时,为了国家的发展,积极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这一先进文化也曾传到过日本。

作为半岛国的韩国,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以中国为跳板,引进大陆文化,因此中国文化对韩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形成韩国传统的基础是儒教文化。

儒教产生于中国,传于韩国。

韩国以儒教为基础形成所有的生活文化。

不论是统治秩序,礼仪,还是价值观等都基于儒教。

历史上韩国和中国的关系主要是韩国在中国影响下发展。

而随着西方文明开始兴盛以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韩国大力吸收西方文化并得以飞速发展。

人民大学某教授称现在中韩两国间的交流似乎比两岸间的交流更为广泛深入,并指出韩流的存在是必然的。

韩国大众文化的特性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调谐,并始终细致而现实的反映对社会的关心,对人生的关照及对生活的浓厚兴趣。

这也是韩国大众文化吸引中国人的原因之一。

中国曾试图模仿韩国电视剧并制作了几部青春剧,但是少了几分韩剧中的那种既新鲜又具有生动感的生活情趣。

即使模仿韩剧中的人物、服装、内容、音乐、观点等,最终还是失败了。

韩剧所体现的时尚,幽默与社会世态及文化含义使我们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特有的魅力。

韩剧与歌谣的主题思想由于具备西欧文化的趣味形式,又具有东方文化的幽默与劝善惩恶等思想要素,所以既不轻薄也不低俗,也正因为这一点,中国人对其毫无排斥感,相反能从中体会出快乐与趣味。

特别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的新一代在优裕的经济环境长大,韩流的传来符合他们对文化感性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对西方的音乐,在感觉上有相当大的异质感,而韩国由于把西方的音乐与东方的情致、文化相结合,适应了新人类的文化要求,因此得到了强烈的响应。

(二)大学生对韩国消费品的消费结构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娱乐文化来到中国并掀起韩流热潮,十数年间韩国娱乐所带来的相关经济消费已在我国消费市场引起很大影响。

由于受韩流的影响,对韩国明星的狂热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压力,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外貌。

与中国相比,韩国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裕,美容手术也相对发达。

这也中国人乐于韩国式美容的原因。

同时,韩国的护肤品,化妆品的品牌深受中国年轻人的喜爱,这也推动了韩国护肤展业的加速研究与发展。

另外,在中国青少年当中出现了学习韩国语的热潮及韩国留学热。

这无疑也是受韩流的影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名2年级学生说不会韩国语的人只能对韩国文化一知半解。

最近想到韩国留学的年轻人猛然增加,据韩国教育部统计,中国留学生以4.4746万人占在韩国际留学生的70%。

韩流就其本身来讲,具有持续性的意味,也包含一时流行的意味。

但是从韩国电视剧不断出口中华圈,韩国艺人进军中国的态势,以及韩国演艺策划人的长期而缜密的对中国市场的攻略来看,韩流具有可持续性的可能性。

在中国,韩国的大众文化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要求并以多种形式迅速发展。

韩国为了使韩流在中国得以持续发展,积极发挥韩国大众文化的特性,并通过中国媒体极力扩大韩流在中国的影响。

韩国正在实行这样一套方案,利用韩国的明星效应,占领以哈韩族为主的青少年商品市场,随着韩国艺人在华的知名度的提高,通过产品广告及广播,电视等手段不断进军中国市场。

在购买韩国商品的途径上,原来大部分消费者是从市场上的商铺购买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市场上大量涌入仿冒商品,渐渐地人们更倾向于海外代购,这也导致大量中国人涌入韩国做起了代购生意。

(三)韩流带来的影响
1.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使大学生丰富了知识,更新了观念
在审视韩流涌入中国并赢得许多大学生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由于中国的文化境遇较少,正面提供或者说没有充分适应当代大学生真实的质感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于是大学生必然要寻找其他替代。

中韩建交才十多年,通过传媒我们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韩国文化,对韩国的前卫的或者是后现代的行为方式表示认可。

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文化的多元化使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

他们愿意选择那些具有活力的新文化,并与其一起成长。

而韩国文化,是在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原创性的新文化,新鲜而不浅薄,因此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感召力,从而大学生愿意去吸收其中的积极元素,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观念。

(2)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影响
生活不能没有平淡的轻松,不能没有休闲的愉悦,不能没有原始的放任。

年轻时的躁动、梦幻、反叛、浪漫是人生多元文化生活的必然。

大学生最推崇的就是韩流文化的时尚和自我个性的张扬,而其奇异美艳的时尚发型和装束、特立独行的方式让中国大学生找到了与自身思想的结合点。

一切唯我,唯现代,唯时尚,唯另类,这便是韩流与现代大学生迅速结合的内涵,这也说明了大学生对于快乐简单的渴求,这样简单浅显又个性张扬的东西让他们放松满足。

用快乐的方式生活,凭感觉唱歌,跳舞,成长,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娱乐活动的多样性赋予大学生乐观自然的生活观念,使他们在娱乐中忘记烦恼。

文化不能过于“沉重”,让人难以走出压抑,过于沉重决不应该成为文化消费的结果;而消费文化的轻松也决不应该以浅薄为基础让人轻浮,堕入轻浮毁掉的会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构造。

(3)对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积极影响
韩流得以广泛的流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与追求,是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生动表现。

韩流的前卫,酷也好,蔻也罢,其实,只是一种包装的形式,是他们对这个自认为是“僵化世界”的反叛,是他们需要走出世俗以及要和传统对峙的一种存在方式。

在这种极度扩张的视野中,它的表现也许是肤浅的,也会有颓废的情绪存在,而这些对于易于愤世嫉俗的大学生人性化和人文精神的重建,要远比说教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

韩流有助于大学生个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倾向的加强,赋予大学生积极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呈现出具
有时代特征的理性精神,对自己的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

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

大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们不一味地崇拜权威,顺从长辈,不循规蹈矩,崇尚个人的选择,这种独立的理性精神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2.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消极影响
“韩流”以娱乐为目的,以技术为手段,以文化商品生产的方式创造出来的这种被大众喜好的文化形式不经构建起大学生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而且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韩流对大学生生活方式最显著的影响可以说是经济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的经济来自父母,大部分的大学生还不具备供养自己的能力,如果大学生用于这方面的消费过高,则无疑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

(2)对大学生审美方式的消极影响
韩流的本质特点是平面化的,没有多少崇高的追求,至少不以追求崇高为己任。

理想主义受到冲击,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甚至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忽视。

英雄主义受到冷落,大学生更倾向于对直观主义的接受。

读图成了大学生的主要阅读方式,图像,图形成了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体,图片成了杂志的主角,文字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韩流”对形象化的追求,是大学生更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而将思想主义放逐。

二是审美情趣的低俗化。

大学生审美情趣低俗化的表现在于对其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在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遭到冷落。

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在审美情趣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钱关系,由此也带来了大学生行为处事、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世俗倾向。

(3)对大学生成才方式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他们的思维最为活跃,对社会潮流最为敏感,但是他们的理性选择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因此其才成为受“韩流”的消极影响最大,具体表现在大学生的成才观方面呈现出功利性、世俗性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更多的大学生把个人收入、社会地位最为人生的成功标志。

当代大学生相信金钱和权力的威力。

这种功利意识及其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利益驱动性,集体表现了当代大学生物质主义的精神特质,他们越来越依赖物质的满足,追求物质的幸福。

他们很少追求名扬天下的雄才大治的政治领袖人物和学富五车的泰斗大师,而更多的崇拜明星人物。

明星的耀眼光环吸引他们,明星的成功之途更是千千万万个大学生所梦寐以求的。

于是我们看到大学生表现出理想主义的匮乏,理性价值淡化,有的大学生尽然要整出金善喜一样的眼睛,这反应了他们对“投机取巧”“一夜成名”的成功方式的推崇和模仿。

(四)韩流带来的启示
韩国文化虽然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但还是有它难以掩盖的负面影响。

特别是对青少年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扭曲,这是一国文化的腐朽方面。

面对“韩流”这样一种文化形态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最为恰当的一种方法是: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姿态去迎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者张弘曾提出过“动态文化交流观”,根据这一观点:文化并不是现成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它在动态中存在。

一种文化总是处于和其他多种文化的接触和交融中,同时内部也由于那些外部因素的加入而不断处于活动之中,因差异而产生对抗,因对抗而产生活力,并因而取得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在此意义上刻意认为,没有文化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存在。

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是多向度、多维度的,一种文化出于自身目的对外来文化的
有机化融汇和整合并不会使本文化的总体丧失自己的属性。

应该讲,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不断吸取养分,逐渐与它们相融合,甚至已经进入其国土形成热潮。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还有许多事情可做:首先,要制定有效的文化政策,鼓励、扶持原创艺术的发展,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

在外来影视剧进口方面,要完善进口配额制度,严格限制外来影视产品进口的比例。

新闻单位则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起抓, 把中国文化传播,保护中国文化列为首要任务。

其次,中华民族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利用好这些资源打造出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文化产品,发展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

要整体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定,形成真正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审美力和表现力,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主、自强和自立的本质特性。

中国文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把握世界的方式,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直观体验式的思维方式,非功利性的价值尺度,尽善尽美的理想追求,贵和持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充满人性关怀的人文精神都是“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内涵所在,将这种文化审美力与表现力传递出去,让世界倾听来自当代中国的声音,感受中国文化复兴对于世界的重要意义。

再者,在国内要大力发展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的保护,稳住民族文化在国内文化市场上的主导作用。

总之,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相比许多已经衰落的古老文化和文明,中国文化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本身就说明了它存在与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在此背景下,外来文化给中国本土文化既带来严重的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抓住历史所赋予的难得机遇,中国的民族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