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3(1)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3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13课烛之武退秦师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时有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盲史官之一。
主要作品著有《左传》《国语》。
评价中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
(二)人物轶事左丘明有个嗜好,即特别爱吃桃子。
每至桃子成熟季节,即以肥桃为饭,精神振奋,灵感倍增,编纂编年史《左传》时,下笔如有神,写得又快又好。
桃树老死之后,左丘明舍不得烧掉,请木匠把桃木精雕细刻制成刀、剑、枪、棍、戈等兵器,挂满自己居室之墙壁。
乡邻疑而问及此事,他笑着说,世之万物须尽其用也,桃木制品既可观赏,也能吉祥镇宅,祛灾避邪呢!乡邻听他一说,都非常感兴趣,于是纷纷仿效,家家挂起桃木剑、桃木刀、桃木枪;有农事忙没大工夫的,即用桃木削成棍子,挂在墙上。
久而久之,挂桃木制品避邪,形成一种民间风俗。
今人认为桃木祛灾避邪,也许自此始矣!(一)背景链接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得罪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并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那么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了。
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对手,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
(二)常识整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鲁国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烛之武退秦师》3课时教学设计
四、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左传》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4、赏析入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5、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贰、军、辞、鄙、陪、敢、肆、济、阙、与”等十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学习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2、问答法:教具准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
教时安排:三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导入课题:同学们,初中我们学过《曹刿论战》,大家还得吗?请大家背诵这篇文章。
提问:《曹刿论战》出自什么书?《左传》。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左传》一书中的另一篇文章。
板题:烛之武退秦师解题:课文是一篇记述人物辞令的散文,它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名著《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又被称为“春秋三传”。
对于《左传》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一书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历史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这部书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时代背景:公元前约636年,晋文公逃亡路过郑国。
郑国没有以礼相待晋文公。
到了公元前632年,晋国、楚国在城濮发生战争。
郑国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必修3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一、导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不管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他们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老迈的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冒死只身赴虎穴,凭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战争轻松消于无形之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及历史背景见《创新方案》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秦晋围郑形势图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这是秦国,都城为壅。
这是晋国,都城为绛。
这是郑国,都城新郑。
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苏教版必修3 学案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学案苏教版必修3单元领悟一.知识构建本单元学习古代叙事散文,所选的三篇记叙散文,或记政治外交上的刀光剑影,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记事名篇。
《烛之武退秦师》记述了春秋时期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
郑文公听从大夫佚之狐的推荐,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顾艰险,只身前往,说服了秦伯,解除了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荆轲刺秦王》记述了在秦军压境,燕国危如累卵时,燕太子丹为了保家卫国,派荆轲借献地图为名,以樊於期之头为饵,去刺杀秦王。
荆轲本想生擒秦王,逼迫其退还侵占的土地,但身遭八创,慷慨而死,表现了一个爱国侠士为了国家的利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勇果敢的崇高品质。
《鸿门宴》记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在鸿门的一场政治斗争,情节跌宕起伏,张弛相间,危机四伏中生动地表现了项羽的自矜功伐、刚愎自用、有妇人之仁的性格特点,以及刘邦机智善辩、善于用人的性格特征。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即将拉开的长达五年的楚汉争霸。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就要了解古代散文的发展。
最初的散文是文、史、哲浑然一体的,见不到严格义上的散文。
从战国后期开始,文学散文才分化出来。
先秦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本单元为历史散文。
先秦的历史散文有一个演变过程。
早期有《尚书》、《春秋》,战国初形成的有《左转》、《国语》,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形成的有《战国策》。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理论的学术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是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论说文,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史传文学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1)知人。
即要掌握文中所写的人。
明确文章写了哪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哪几个,人物之间有何关系,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人物有什么性格特征等等。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21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之《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能力目标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答法。
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3.探究拓展法。
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学生扩展阅读的材料,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利用工具书,自行排除生字词。
2.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要点]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反复朗读课文,正音。
整体感知、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当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自豪感、敬慕感。
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
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
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必修三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必修三教案一、教学背景《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故事,讲述了燕国太子丹在被围困时,引燃烽烟,借此吸引救援,最终成功逃脱。
此故事极大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智慧勇气和团结协作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教案适用于苏教版必修三中《史记》中的《烛之武退秦师》篇目,授课班级为高中年级。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烽火传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事件背景、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3.认识燕国太子丹的策略和勇气,并反思这种精神对当代人所具有的启示意义;4.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 课前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烽火台的视频片段、展示古代烽火台的模型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烽火传递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学生阅读学生需要仔细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并听取教师讲解和指导,理解主要人物、事件进程和背景等核心内容,以便更好地参与到后续的讨论和表达活动当中去。
3. 学生主体思考教师提供以下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并思考,为后续的讨论和表达活动奠定一定基础。
1.火烧连营的原理是什么?2.燕国太子丹为何要引燃烽烟?3.燕国太子丹的策略和勇气有哪些?4.燕国太子丹的精神有什么代表意义?4. 小组讨论让不同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分享彼此的思考结果,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5. 班级交流要求每个小组从其刚刚探究和分享的问题中选择一个,进行班级展示和交流,并让其他同学就其观点和观点中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讨论。
6. 思考反思教师基于班级展示和交流的过程,进行课堂总结和思考反思,引导每个学生认真思考并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内容,并就如何从中受到启示和影响进行反思。
四、教学评估教师可以从学生提供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资料、个人口头表达、书面反思作业等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并针对学生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激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3(1)
贪婪,但理智,能够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具有雄才大略。
三、把握文意拓展阅读
问题6、解释成语大意,并用以下成语来概括《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内容。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解说: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
【从谏如流】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四、【小结】
在郑国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郑伯从谏如流,委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洞若观火,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终于说退秦师,化险为夷。
解说:郑伯在国家亡危急存亡的时候,没有开门投降,没有匆忙地发布迎战命令,而是听取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的烛之武坦诚相见,以自己的诚意打动烛之武,让他去说服秦伯。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解说:在国家需要自己时,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欣然受命,表现出了顾全大局的精神和面对强敌的大智大勇。
【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授课方法
学讲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朗读课文
学生诵读指定的片段,看看谁的诵读最能准确表达感情。诵读时注意句子的整散和长短,内容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
二、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
人物性格事件
临危受命(义)↓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秦军乃还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掌握文章大意。
2.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和写作手法,掌握古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3.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人文价值,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3.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文化,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讲授法: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3. 组织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
4. 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增强文化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探究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2.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内容。
3. 语言表达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4. 人文价值分析通过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人文价值,让学生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并培养其人文素养。
5. 文化扩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增强文化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针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人文价值等方面。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表现和综合能力等方面。
七、教学反思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提高了历史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新课、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人文价值分析和文化扩展等,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语言理解与运用:了解《左传》和先秦散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审美发现与鉴赏: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海——为国击豺狼颁奖词: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
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疆土的坚盾,巡天卫国。
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式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文章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
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
2.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
可分四层: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
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
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
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3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
烛之武退秦师第13课烛之武退秦师(一)作者简介左丘明有个嗜好,即特别爱吃桃子。
每至桃子成熟季节,即以肥桃为饭,精神振奋,灵感倍增,编纂编年史《左传》时,下笔如有神,写得又快又好。
桃树老死之后,左丘明舍不得烧掉,请木匠把桃木精雕细刻制成刀、剑、枪、棍、戈等兵器,挂满自己居室之墙壁。
乡邻疑而问及此事,他笑着说,世之万物须尽其用也,桃木制品既可观赏,也能吉祥镇宅,祛灾避邪呢!乡邻听他一说,都非常感兴趣,于是纷纷仿效,家家挂起桃木剑、桃木刀、桃木枪;有农事忙没大工夫的,即用桃木削成棍子,挂在墙上。
久而久之,挂桃木制品避邪,形成一种民间风俗。
今人认为桃木祛灾避邪,也许自此始矣!(一)背景链接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得罪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并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了。
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对手,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
(二)常识整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鲁国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悼公四年(前464)20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多样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第4专题《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苏教版必修3
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 4 专题《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苏教版必修 3【学习目标】 1、疏导词句,累积识记重要的文语言法知识和要点实词与虚词。
2、认识《左传》这部编年体史册的基本状况。
3、学习先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全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4、领悟和学习本文详略适当、波涛起伏、善用伏笔和照顾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朗读法,议论法,翻译法。
一、自主学习:(一)有关知识:1 、《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 体史册。
相传为春秋末年_________ 史官__________ 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述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 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突出的特色就是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记事条理清楚,表达精准,详略合宜,委屈简短;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绘声绘色。
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单拥有极高的_______ _ 价值,并且还拥有极高的___________ 价值。
为后代叙事散文建立了模范。
“传”意为说明,《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说明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称“春秋三传”。
编年鲁国左丘明擅长描绘战争记述行人辞令史学文学公羊传谷粱传2、史册体例① ______________ :不中断地记述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通史② ______________ :以年月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编年体③ ______________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的历史,如《战国策》。
国别体④ ______________ :记录某一期间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断代史⑤ ______________ :经过记述人物活动反应历史事件,如《史记》。
高中语文 第4专题《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三 苏教版必修3
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4专题《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三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疏通文句,积累识记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词与虚词。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翻译法,探究法。
阅读第四段:1、解释加点词语: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2、翻译重点句子:3、理解文段大意:本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问题探究:1、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1)以“利”巧攻心理。
提示:春秋无义战。
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
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
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必修3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3.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步骤]:一、导入:X勰《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此言是否夸大了言辞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验证一下。
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
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
二、走近课文: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X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
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4〕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
〔5〕《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
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那么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
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2:明确学习文言文津梁之一:“因声求气〞——朗读古文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运用朗诵这一方法,走近作品中人物的心境去体会话语情境,由此去揣摩作品人物的情绪,解读他们的思想。
讨论:大敌当前,国家的危亡在即,作为一国之君的X伯心情如何,怎样说动年已七十的烛武去为他只身犯险游说秦师?他的国家重臣佚狐心境又如何,推荐烛武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态?三朝不被重用,须发皆白的“弼马温〞烛之武心境又如何,有没有文天祥那种国难当头,舍我其谁的境界?明确:本文属于叙事性文章,可论据人物心情情节进展和感情表达需要来安排。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苏教版必修3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课题《烛之武退秦师》8:30授课人:郭晨光师:曹操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今天我们学习的本文就是说的这样一位人物。
目标:一、理解并掌握“军、鄙、封、焉〞重点实虚词二、赏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请一位同学读课本生1:读一段师:正音生2:读第二段。
师:正音:秦伯“说〞〔请学生谈理由:上文中有〕生3:读第三段师:问:文中有读的不恰当的地方吗?生〔无响应〕师:“与〞应读几声?“知〞读几声。
生〔回答〕师:请同学们再读全文,结合课下注释注重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生自由读课文,老师巡堂。
8:44师:请同学交流一下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生〔交流〕师:有哪些重点词语?如何解释?生4质疑师:她找到了“焉〞和动词活用名词的几个情况师:还有吗生5师:还有吗生6通假字挺多“供〞“知〞等生6:还有“越,〞“鄙〞“封〞“易〞“武〞“其〞师:这个同学很会学习,把本文的实词和虎词、通假字、活用词归类,这样积累起来就会把文言文学好师:本文中还有哪些疑点?生7:还有古今异义“行李〞“封〞“易〞师:请坐,找了一些古今异义词,严格意义上有的词是重点实词。
生:秦伯为什么派烛之武去退秦师,而不派别人去。
师:这是关于内容的一个问题,过一会我们再来研究,关于本文字句上还有没有难点?生9:“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是什么意思。
师:好,看一下大屏幕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贰于楚焉用亡郑而倍邻朝济而夕设版焉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思考:1、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2、为什么他的一番说辞,就达到了秦伯说,与郑人盟的目的呢?生〔齐读〕师:战国策文中说烛之武〔肖像描述〕为什么郑国非派他去呢?生10:郑国面临大兵压境的形势师:原文怎么说的?生10:秦军汜南师:展示战国形势图师〔与学生再谈烛之武去说秦伯的原因〕:怕危险,怕名声受损。
师:为什么要“夜缒而出〞生11:突出紧张的形势师: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
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两方交战,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他的义无反顾的精神展示了其“勇士”性格;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在揭露了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后,又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最终与郑国结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并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借助语境来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参考
语文教学参考书鼎尖教案
【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解说: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四、【小结】
在郑国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郑伯从谏如流,委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洞若观火,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终于说退秦师,化险为夷。
五、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3、分析成语,学会用成语概括文中的内容。
4、将这些成语串成一段话,概括文章内容。
课外作业
教学小结
解说:秦晋两国虽世代互为婚姻,但是两国之间却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解说:在了解秦伯具有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烛之武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了他的戒备心理,为自己的成功说服扫除了障碍。
解说:郑伯在国家亡危急存亡的时候,没有开门投降,没有匆忙地发布迎战命令,而是听取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的烛之武坦诚相见,以自己的诚意打动烛之武,让他去说服秦伯。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解说:在国家需要自己时,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欣然受命,表现出了顾全大局的精神和面对强敌的大智大勇。
【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可见,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2、秦伯
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1、课前5分钟演讲
2、分析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
个别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3、郑伯
(1)善于纳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公从之”
(2)勇于自责------“是寡人之过也”
授课方法
学讲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朗读课文
学生诵读指定的片段,看看谁的诵读最能准确表达感情。诵读时注意句子的整散和长短,内容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
二、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
人物性格事件
临危受命(义)↓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秦军乃还
4、晋文公
贪婪,但理智,能够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具有雄才大略。
三、把握文意拓展阅读
问题6、解释成语大意,并用以下成语来概括《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内容。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解说: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
【从谏如流】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