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_白话景观_思想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大
96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城市建设与乡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
但在世界趋同的大环境下,尤其是美国快餐式景观模式的影响,很多景观设计仅仅是嫁接或照搬西方的景观形式,无法勾起人们的情感和共鸣,城市景观千篇一律。
俞孔坚作为当代杰出的景观设计师之一,在呼吁“白话”时代时提出“白话景观”这一理念。
现代景观设计必须重新回到土地,归还人与土地的本真,尊重人并注重人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本土文化,大众文化,区域文化,更渗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白话景观符合了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白话景观;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景观
在中国,景观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出现的时间还很短,景观学科的成长主要受现代西方景观建筑学科教育的影响,以及我国自身悠久的园林传统在现代景观设计情境中的延伸。
因此,当代的景观设计者都曾在园林与景观之关系中思考过,也在学习西方景观设计理念中思索着中国当代景观的何去何从。
现今中国的景观设计面临着三个问题。
一是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城市美化运动始于1893年的美国芝加哥世博会,而在1909年的首届全美城市规划大会上,城市美化运动因作为只注重形式美的代名词遭到批评和抵制。
如今,却在我国大行其道,如宽至数十米的景观大道,满是硬质铺装的城市广
场,为美化而建的公园等都是城市美化的表现。
实质上这些景观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还没有考虑设计的实用性和地域性。
二是人地关系的危机,人地关系包括人对土地的依赖性和人所具有的主动地位。
当代中国的人地关系危机主要表现为人口负重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
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能够开发的土地全都被重新规划设计,其过程中人们却没有善待土地,尊重土地而造成生存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三是民族身份的危机,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能作为民族身份的景观多不胜数,如长城,古典园林等。
但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属于这个时代的民族身份是什么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的地域文化正备受冲击。
无论是做中国的古典式园林景观,或古典的西方景观,抑或是现代西方的帝国景观,都违背了理性与科学,民主与平民化的现代设计精神。
俞孔坚在此背景下,在呼吁“白话”时代时提出“白话景观”这一理念,他呼吁要做符合时代发展的景观,符合中国国情的景观,其内在则是理性与科学、民主与平民化的精神。
简而言之,白话景观是倡导回到平常,回归土地,重视人性并尊重土地,以期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
白话景观包含三个特征,即大众性、地域性和生态性。
大众性即重视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关照普通人的空间体验,让人们对身边的景观产生文化认同并愉悦地生活其中;地域性是指设计注重本土文化,全面考虑设计地段的历史、社会人文和生态环境,保留和再利用场地中的一切景观元素和材料,并使他们发挥新的使用与审美功能;生态性就是顺应自然过程,利用乡土材料和植物,讲究景观的再生,使新的设计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少,将母亲大地视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去规划设计。
秦皇岛汤河公园是俞孔坚所设计,是白话景观理念在现实中的体现。
汤河公园在设计前环境较差,多处地段成为垃圾场,空间无序,呈现出“脏乱差”的人为环境。
但沿河植被茂密,水质清澈的自然环境让房地产商看到开发的价值,这段汤河很有可
能被渠化和硬化。
在此基础上,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尽量避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的破坏,及同时满足城市扩张对该地段的功能要求。
该景观的方案设计包括七个方面:1.保护和完善一个蓝色和绿色基底。
保护原有水域和湿地,保持原河道的自然形态在此基础上丰富乡土物种,形成一个乡土植被的绿色基地。
2.建立连续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
沿河两岸建立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并与城市道路系统相联系。
3.一条红飘带。
以玻璃钢为材质的线性景观元素,与木栈道结合可作为座椅;与灯光结合而成为照明设施;与种植台结合而成为植物标本展示廊;与解说系统结合而成为科普展示廊;与标识系统结合而成为一条指示线。
它采用中国红的色彩并因地形和树木的存在而发生宽度和线型的变化。
4.沿着红飘带分布五个节点,并分别以物种乡土植物为主题。
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如“云”的天棚,五个节点分五种颜色。
网架上局部遮挡,有虚实变化并具遮阴挡雨的功能。
5.设计两个专类植物园区。
一是宿根植物展示区,通过宿根花卉的不同色彩,构成白色、蓝紫色、橙黄色和红粉色四个花园。
还利用场地内原有料厂的建筑基底,设置茶室和景区服务中心,二是草本植物园,根据原有场地带状肌理,在以白砂为基底的场地上,种植草块及成排的乔木如柿树、白蜡等给场地带来明显的季节特色,还在原有建筑基底的肌理上丰富了乡土草本植物,以达到林木植物繁茂的景观效果。
6.旧建筑和构筑物的保留和利用。
包括专类植物园区内利用料厂的建筑基底建作茶室和接待中心;保留西岸水塔用作观景塔;灌溉的利用而成为线形的种植台;防洪堤坝的保留和利用而成为植物的种植台。
这些构筑物的保留和利用,为公园增添了许多意味。
7.一个解说系统。
该系统由二十三组解说点构成,采用统一的形式分布于东西两岸,与栈道和各个平台相结合,用于向人们展示讲解自然和场地知识。
以上的这七个方面都体现出俞孔坚在这个景观设计项目中追求的目标,那就是白话景观,他将原有场地中的一切尽可能的保护和利用,尊重和善待。
将人们的日常使用与保护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属于当代人的景观。
从白话景观理念出发,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是向可持续景观发展,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提出:景观是各种自然过程的载体,这些过程支持生命否认存在和延续,人类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健康的景观之上
俞孔坚“白话景观”思想初探
朱敏娟 王鸣义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文艺评论
大 众 文 艺
97
比奇夫人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在那里度过了短暂的童年,剩下的大部分时期都在东部波士顿度过,晚年她的丈夫及母亲相继去世,于是她到欧洲学习生活了四年,回国后定居纽约直至去世。
笔者拟把比奇夫人的生平分为三个时期:汉尼克时期、波士顿时期、短暂的欧洲及晚年纽约时期。
一、汉尼克时期(1867—1875)
艾米•比奇夫人1867年9月5日出生于新罕布什尔的汉尼克,出生于一个来自殖民家族的音乐世家,娘家姓切尼(Cheney)。
父亲查尔斯•切尼是一位待人亲切、友好并且随性的自由主义者,母亲克拉拉•切尼夫人是一位有天赋的钢琴与声乐爱好者,外祖母马西夫人是一位在教堂唱诗班唱歌的女高音,姨妈也是一位优秀的音乐爱好者。
切尼家族定期在家里举办小型音乐会,正因为如此,小艾米从小就有了很好的音乐熏陶。
在她一岁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一听到旋律就能够马上哼出准确的曲调,她从小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敏感。
虽然艾米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惊人的音乐天赋,但是她的妈妈切尼夫人害怕自己的女儿太小接触音乐容易对音乐产生厌倦情绪,并且也不想把小艾米培养成到处旅行演出的职业钢琴家,因此并没有让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弹钢琴。
四岁的时候,在姨妈弗朗西斯夫人的帮助下,小艾米才开始弹钢琴。
她在钢琴上能立刻弹奏出自己喜爱的曲调,配出和声和低音伴奏。
更重要的是,她不需要使用键盘就能在头脑中创作乐曲了。
四岁时她创作了她的第一首钢琴曲——三首圆舞曲(华尔兹),包括:《雪花华尔兹》(Snowflake Waltz)《万宝路华尔兹》(Marlboro Waltz)《妈妈华尔兹》(Mamma’s Waltz)。
这三首是她夏天在外祖父家里度假时,在没有钢琴的情况下创作的。
六岁的时候,艾米的母亲同意让她好好学习钢琴,并且亲自教她,她的教育是在家里完成的而不是在学校,开始陆续弹奏亨德尔、莫扎特、门德尔松、肖邦、贝多芬、巴赫的作品。
她尤其喜欢巴赫的赋格。
在这期间,艾米举办了自己小型的独奏音乐会,也得到父母更多的支持。
二、波士顿时期 (1875-1911)
1875年,切尼家族搬到波士顿,那里是艾米的音乐世界进一步被打开的地方,她的音乐之路更宽了。
波士顿是美国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有着丰富的音乐生活并且聚集着拥有最顶级、最豪华阵容的音乐团体的地方。
这个地方的音乐思想和教育方面的成就都领先于美国其他城市。
1876-1882年,艾米跟随一位从德国留学归来、并且是当时波士顿地区最好的钢琴教师——恩斯特•佩拉博(Ernst Perabo)学习钢琴。
佩拉博对艾米很是欣赏,评价她是一位有天赋的小女孩。
1881年到1882年间,艾米又跟随韦斯利(Wellesley)的大学教授希尔(Hill)学习和声,同时她又自学赋格,曲式以及配器法,还将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全部背下来,并且每首依次进行默写,这些都为她后来成熟的作曲技巧做了充分的准备。
1883年,艾米十六岁的时候,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个人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丰富,包括关于她的姨妈弗朗西斯夫人、还有诗歌、泪珠、雨滴等题材。
她还首度在波士顿音乐厅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莫舍雷斯(Moscheles)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获得莫舍雷斯遗孀的赏识。
1885年至1889年,艾米陆续出版了她的个人作品,并且嫁给了亨利•比奇(Henry Beach,1843-1910),成为比奇夫人。
亨利•比奇是波士顿著名的外科医生,喜欢音乐,同时支持和鼓励着比奇夫人的音乐创作,在他的支持下,比奇夫人写出了一系列出色的大型作品,如高卢交响曲、降E大调弥撒曲。
虽然在波士顿初期,比奇夫人只是个默默无闻,并且没有什么名气的钢琴家,但公众对她艺术造诣的期望却在不断增长。
也正因为这样,她不断进行创作,不断扩充自己的创作体裁。
这一时期比奇夫人波士顿的代表作品除了上述以外还包括:巴尔干主题变奏曲(1904)。
尤其是她的高卢交响曲,在波士顿首演时,受到高度重视和评价,当时重要的交响乐演出机构,波士顿交响乐团、韩德尔和海顿学会等都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赞赏比奇夫人是位出色的作曲家。
三、欧洲及晚年纽约时期(1911-1944)
1910年,比奇夫人的丈夫与母亲相继去世,1911年9月,比奇夫人来到欧洲开始新的生活,这是她第一次离开美国来到欧洲。
她青年时期曾经梦想到欧洲求学创作,此刻终于成为现实。
这个时候,比奇夫人已经是美国具有影响力的演奏家与作曲家,与青年时期的求学目的不同,此次,她想通过在欧洲的演奏学习,让大多数欧洲人改变对美国音乐家尤其是女性音乐家的看法。
她在欧洲学习了四年,时间待得最长的国家是德国,在四年的时间里她举办了多场音乐会,还介绍了她自己的个人作品,逐渐改变了欧洲人对美国音乐的看法,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1914年,比奇夫人回国,有了在欧洲的成功演出与肯定,她更受到了同胞的热烈欢迎。
1915年,比奇夫人想尝试新生活,认为波士顿不再能给她足够的创作动力,于是决定到纽约定居。
在纽约,比奇夫人继续坚持创作,开演奏会,她还参加了许多慈善机构和妇女团体的组织,如麦克道威尔夫人创立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MacDowell Colony)。
从1931年开始,比奇夫人的健康情况开始下降,她不得不减少参加活动的次数。
1933年,她荣获了芝加哥国际博物会颁发的音乐创作奖。
1944年因病逝世于纽约。
1
注释:
1.杨景兰. Amy Beach的钢琴个性小品分析研究[J]. 台东师院学报, 2002,(13):137-154.
参考文献:
[1] Adrienne Fried Block. Amy Beach:Passionate Victorian-the life and work of an American composer 1867-1944[M]. New York:Oxford Unversity Press,1998.
[2] 杨景兰. Amy Beach的钢琴个性小品分析研究[J]. 台东师院学报,2002,(13):137-154.
[3] Adrienne Fried Block. Amy Beach:Piano music[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2001.
比奇夫人的生平介绍
汤琳婧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福建厦
门
360000)
的。
因为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综合体,不断地进行着生长和衰亡的更替,所以,一个健康的景观需要不断再生。
没有景观的再生,就没有景观的可持续。
培育健康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恢复大量被破坏的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便是可持续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景观设计学的根本的专业目标。
从专业角度看,从单一的景观设计专业走向未来多学科的景观专业,必须从多视角、多学科的引导才可以达到未来以总体环境效应为主导的景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生存的艺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
[2]俞孔坚.回到土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4.[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
[4]王立科.现代景观设计中地域特色的创作手法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3.
[5]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中国园林,2000.1.
[6]俞孔坚,李伟.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建筑学报》2004.8。
[7]孔祥伟,李有为.以土地的名义--俞孔坚与“土人景观”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9.10.
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