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学习目标
1.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及影响。
2.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3.通过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自主预习
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
说明:在课本上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1)含义
(2)特点
(3)体现:城乡景观的差异
(4)景观的分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1)丘陵地区的“宅高田低”中蕴含的地域文化
(2)南方传统土楼中蕴含的地域文化
(1)城镇的色调和色彩中蕴含的地域文化
(2)城镇建筑反映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3)城镇的空间格局中蕴含的地域文化
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
说明:结合教材,分组讨论“特色民居建筑——某某客家土楼”有哪些地域文化特点? 特点具体表现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建外墙内墙
筑
体现了迁徙文
化的特征
建筑选
址
建筑景
观
建筑造
型
土楼作
用
预习模块三:拓展知识补充
“东辣西酸”蕴含的地域文化
中国饮食口味,除南甜北咸之外,还有东辣西酸之说。
这里的“东”是指太行山以东,“西”是指太行山以西。
(一)东辣的地理成因
我国东部地处沿海,包括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多春阴湿寒冷。
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
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
另外,地处非“东”之地的潮湿地区,也有很多地方喜食辣,如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素有“某某人不怕辣、某某人辣不怕,某某人怕不辣”之说。
如今,人们除了管某某女子叫“川妹子”外,还称其为“辣妹子”,原因也基于此。
某某人为什么特别爱吃辣椒,其饮食习惯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因素:
中国素有北咸,东南甜,西辣的说法。
气候干燥食为咸、气候湿热食为甜、气候潮湿食为辣。
某某地处山区,雨多潮湿寒冷,以前常听到这样两句话一是“某某的太阳,某某的风,某某的下雨像过冬”;二是“某某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
人无三分银”。
这两句话里反映出了某某的
雨多,而且下雨时特别阴冷,空气湿度大,生活在某某而又在北方度过冬天的人都会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北方天再冷,风再大,只要是穿好衣服,带好围巾就不会感觉到冷了,但是在某某总
是会觉得是从身体里面往外冷,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去湿。
(二)西酸的地理成因
某某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
某某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太行山以西为黄土高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
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
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
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食醋等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
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俗话说:酒是陈的香,而某某的老陈醋同样驰名中外!——3年陈酿、5年陈酿,甚至10年陈酿。
课堂探究
案例探究一: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某某为多,少数散居在一些大中城市。
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在语言、服装、习俗等方面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
17世纪70年代以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少数老人会说满语。
满族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结构类似口袋,俗称“口袋房”。
房址多选在靠山近河的平缓之地,坐北朝南、背风面阳、冬暖夏凉。
古代,满族居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入关以后直至辛亥革命,男穿袍服,外套马褂,女人也爱穿袍服,但有长短袖之分。
辛亥革命后,旗袍的式样不断改进,成为我国妇女最喜爱的中式服装。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辈行“打千”礼。
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现此礼节已被握手礼代替。
(1)满族房屋的建造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2)满族礼节的变化反映了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案例探究二: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而且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圆形、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
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中国“某某土楼”于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历史上,客家人的土楼主要职能是什么?
(2)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因素有关。
(3)这种为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居住的特点又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思维导图构建】
核心素养专练
某某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据此回答1~2题。
1.某某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叙述与某某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
据此回答3~4题。
3.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 )
4.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
B.潮湿、多虫鼠
C.多火山、地震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某某省有一些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用当地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1)某某不少地方农户园内都建有水窖,说明其水源来源。
(2)“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 )
B.某某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其十分珍惜
(3)分析图中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4)说明四合院的住宅结构形式反映出华北地区冬季怎样的气候特点。
分析这种结构的作用。
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案例探究一
(1)冬季寒冷干燥,冬季风为偏北风。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族群间交流增多,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方便、更礼貌的礼仪在族群中传播。
案例探究二
(1)居住、军事防御功能。
(2)自然环境技术水平
(3)客家人由于数代人不断南迁,形成家庭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庭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
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核心素养专练
5.(1)大气降水。
(2)B
(3)当地为温带季风气候,且位于距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量小;当地地表水缺乏;水资源紧缺;屋脊由外向里倾斜,可收集雨水,缓解用水不足的问题。
(4)该地区冬季寒冷且多风沙。
四合院可以挡风御寒;南向开窗大,冬季可采光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