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红论文选生气通天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力红论文选2009-05-25 21:09刘力红博士的三篇论文
《素问?生气通天论》考释:“藏精起亟”论辨
刘力红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

对“阳者卫外为固”历代医家的见解基本一致,无大的争议,而于“阴者藏精起亟”则颇有不同见解,且疑惑难明,兹举数家以说明:王冰:“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言在人之用也;亟,数也。

”马莳:“言营气者即阴气也,营气藏五藏之精髓宗气以运行于经脉之中,而外与卫气相表里。

卫气有所应于外,营气即随之而起矣,夫是之谓起亟也。

”张志聪:“阴者主藏精,而阴中之气,亟起以外应。

”程士德等:“亟,急也。

又频数也。

《太素》‘起亟’作‘极起’。

极、亟,古通用。

阴精为阳气的物质基础,阴精不断充养表阳,是谓阴者藏精而起亟。

”汪机注:‘起者,起而应也。

外有所召,则内数起以应之也。

”郭蔼春认为:从吴注本将“起亟”改作“为守”而云“阴是蓄藏精气而守于内部的”。

以上所列诸家,王冰释亟为数,程士德等或从之,仍释亟为频数;吴注、郭注则径将“起亟”更作“为守”更是风马牛不相及,马注以“随之而起”释起亟,张注于“起亟”来作专门解释。

综观上述,除吴、郭之注外,似都将阴的藏精作用概为与外之阳相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从这一泛化的意义而言,将阴的藏精作用释为与外之阳相应,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是,“藏精起亟”尚有特殊的涵义,对上述诸家的释义有必要进行一番推敲。

亟音极,《康熙字典》所载《集韵》、《韵会》释作“敏也,疾也”。

《说文》释为“疾之意也”,疾亦急也。

结合经文涵义,我们以为亟字之义似以上述诸家辞书之释为宜。

亟,即紧急,急切之义,起亟即起而应付紧急或急切的需要。

人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由于随时都要面临各种复杂的内外环境.随时都有可能遭遇突然变化的情况,要使机体能在这一复杂的内外环境变化中立于不败,就必须有某种随时以适应这些变化的应微调控系统,从《素问?生气通天论》经文来看,这一作用正好体现了上述的调控机制。

“起亟”即起而应付各种突然变化的需要,藏精而起亟,则明确指出了这种起亟的功能是通过“精”的特异作用完成的。

因此,这里的精有其特殊涵义,而非泛指一般阴精。

而“阴”的作用,则为保藏这一充当起亟作用的精,使其足以应付各种突然变化的需求。

此或为“阴者,藏精而起亟”之经义。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生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藏于精者,则能起亟,至春则能应付多变之气候,故不病于温。

若春不病温,则夏不病暑,夏不病暑,则秋不病燥,秋不病燥,则冬不病寒。

是以藏于精者,不仅春不病温,且能不病于四时。

故言:“精者,生之本也。

”与此相反,《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后世温病学派多据此为伏气温病之依据,未必确当,实则“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亦即“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冬今主藏,“藏”者藏精也。

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言:“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冬伤于寒,血气外应,封藏失职,则精不能藏,精不藏,则难应起亟之用,至春气候多变,机体难以适应之,故必病于温。

广之,则冬伤于寒致精不藏者,亦易病风、湿、热、暑。

故《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起亟的作用亦有类于现代医学的应激反应,机体在突然遇到各种过度刺激时,皆会出现应激反应,此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分泌,调动机体各方机能以应付这一紧急变化。

在这里,皮质激素的作用并不等于精的作用,而只是启动精的作用,使精从藏的状态开启出来,以发挥其起亟之用。

因此,如果精失于封藏,或耗损过度,则人的应激能力下降。

经典之作.往往一字之安而坚如磐石,一义之出而灿若星辰。

注释者,则常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之虑。

本文于“藏精起亟”之论,虽盼能使经义出若星辰,然亦不避有谬以千里之嫌.特就正于诸同仁。

“天人相应”的藏象学基础
刘力红
藏象是中医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藏腑的生理病理,也是天人相应关系的重要基础。

有关这一点.我们从《素问》讨论藏象的篇章以“六节”命名,就能得到很好地说明。

六节者,言天以六六为节以成一岁,亦言日月运行之制度: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以成岁月之变化,时历之推移。

在岁月时历的推移变化中,首先是以候来反映的,由候构成气,由气构成时,由时构成岁,然后,再进入下一年的循环。

因而,候、气、岁、时便成为反映天运变化的四个层面。

如果人的生命活动能够于上述四个层面上与天的变化保持协调,那么.便可以做到“勿违天时”,“天人相应”;而“六节藏象”正是在于说明藏象是如何在上述四个层面上发挥其各自的作用,以达到与天相应的目的。

1.“天人相应”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必须与天的运行变化协调一致。

此为死生之根本.故《素问》的起首六篇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而《素问“生气通天论》则以更醒目的标题阐述了这一问题,在其开首即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通天之义有二,言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之气,皆与天气相通,皆要顺应天气的变化,此其一。

而要顺应天气的变化,就必须首先知道天气的变化,放有“其生五,其气三”之说。

“生五t气三”中的生气,是针对篇名“生气通天”之生气而言,若按古今的注释,将生气完全作为生命之气或人身的明阳之气来对待,那么,“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就不好解释了。

因为这里的“此”显然是指的天气而非人的生命之气,是针对天气的变化而言,“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是言经常违背天气的变化规律,就易导致邪气侵犯人体。

在《六节藏象论》中亦有一段与上述内容基本相同的经文,其中亦谈到“其生五,其气三”.那么,这个五、这个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稍后的一段经文里对此作了回答,其曰;“五Bf目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中国的历法以注重二十四气为持征,因为它不促搜够很好地反映天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而且还能形象地说明气候、物侯与天的变化关系。

一年由二十四个不同气组成,而一气由三候组成,一候又由五日组成,因此,候与气便成为员能反映天运变化的基本单位。

“其生五”者,言五日一候也,“其气三”者,言三候一气也,放生气者亦候与气之谓,生气通天,即在于说明候与气是员能反映天运变化的要素,此为通天的第二层涵义。

若能于此把握天气的变化.并顺从之.即可作为生之根本,“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就是这个意思。

在明确了天运的变化规律后,人之蘸象又是如何在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呢?《六节蘸象论》云:“帝曰:蘸象伺如?歧伯曰,L\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此处所言的“生之本”与上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既具有相同的涵义,同时亦具体描述了心在屈天过程中所发挥的根本作用。

综而言之,是心在人天通应的关系中起着主宰的作用,故《灵兰秘典论》命其为君主之宫。

而于古代,君主亦命曰“天子”,“天子”即有“通天”之义,不尔,若非其子.何以通之:分而述之.则心是保证人体在候与气的层次上与天运变化协调一致的关键,而这个关银是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能通于天气的根本前提,是寿命的根本保障.故为‘生之本”。

2 《六节藏象论》云: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有关上述“气”的涵义,玉冰释曰:“肺藏气,其神魄,其养皮毛,放曰肺者气之本“J。

”而《素问注释汇粹》则引《五蘸生成篇》之“诸气皆属于肺”注之’M,对于以上注释,我们以为皆有台近求远,务虚弃实之嫌。

其实.对于气的涵义.吱伯已于同篇之中作了确切定义,在上述经文稍前的一段对话中有:“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制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闻.愿闻何谓气7请夫子发蒙
解惑焉。

歧伯曰:比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歧伯曰:t日谓之侯,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由上述的这段经文,我们可以明确,气者,三候之谓,亦二十四节气之谓。

有关气的这个涵义,我们还可以从《灵兰秘典论》中得到证实,其曰:“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治者,不乱也,亦协调之谓6节者,节气也。

因此,“治节”也就是协调节气变化的意思。

结合上面的“肺者,气之本”,则肺为在节气层次上的天人协调机制便确立无疑了.由于肺是保证在节气层次上天人屈应的关银,故为“气之本”,故“治节出焉”。

上述“治节”的“节”,还有另外一个涵义,就是关节的意思。

肺主治节,即肺有主管治理人体关节的作用:人之关节大小合之为三百六十五节以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而四肢之大关节则合为十二,即高士宗所云:“十二节.两手、两肘、两臂、两足、两馅、两保,皆神气之游行出入也’5。

”天之运行有十二月*每月一节一气,合之为二十四节气,人之十二节.每节一阴面一阳面,合之二十四面,以应天之二十四节气。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之四时,由节气来维系.人之四肢,则由关节来连结,这便为天人在气的通应上营造了一个形的基础,亦为形气之相感作了较好的说明。

另外.关节病变受节令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是一个极普遍的现象,可以说关节是人体感受天之节气变化的一个最灵敏的反应器,而这个反应器是由肺来治理的,因此,这又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肺是构筑在节气层次上天人通应关系的基础:
3 由六气所构成的时的变化,既反映了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亦反映了大地万物的生长收藏,在这一层面上的天人相应,是通过两方面来完成的:《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为阴中之少朋,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此为阳中之少阳,通天春气。

脾……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通于夏者,言心主管人与夏气的通应,依次则有,肺主人与秋之通应,肾主人与冬之遇应,肝主人与春之能应。

在五脏之中,肝心肺肾分主春夏秋冬四时,何以脾独不主时而通于土气呢7《京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藏者常著目土之桔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春秋蟹露?五行之义》亦云:“土居中央为之天润。

土者,天之股肪也。

其德茂美不可以名一时之事。

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

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

若酿成辛苦之不因扩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43。

”土居中央以员四旁,以四时之末的各十八日寄治.虽不独主子时,却能赞化四时,成就金木水火之运。

四时之际、木火金水之间的交替变化必须依靠土气的作用方能实现,故曰:“金木水火土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

……土者五行之主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土运之岁为南政,其义亦在于此:因此,脾不主时而通于土气的作用,正是在时的变化层次上协调天人之间的通应关系,亦可以说脾是在时这个层面上协调天人关系的重要基础。

4 由三候构成一气,由六气构成一时,由四时构成一岁。

在岁与岁的交替循环中,由于每岁年运的不同,加之司天在泉之气的差异,这便导致了在岁与岁这个层次的交替上,具有更加深度和广度的变化。

故《六节藏象论》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袁,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因而,在岁的层次上建立人天之间的协调机制是在所必须的,这亦是。

罢极之本”的意义所在。

如论中所言,“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对于“罢极”一词的涵义,历代的注释基本一致,现举五版《内经》教材之释以慨其余,“罢.音义同瘦‘极,4说文》;‘燕人谓劳曰极’。

罢极,即劳困的意思。

吴良注:‘动作劳甚,谓之罢极。

肝主筋,筋主运动.故为罢极之本7LEI。

”关于上述的罢极择义是否是经典的,是否符合《内经》的原义,我们不妄加评论,但欲提出两个问题,其一,肝主筋,是疲劳的根本,那么,眸主四肢肌肉,主运动‘肾主骨而能立;心主血,足受血而能步,等等,是否就不能作为疲劳的根本丁呢?这里关系到一个特异性问题:其二,从本段经文的前后内容看,“心者,生之本,……肺者,气之本,……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脾……仓凛之本”,四个本都是讨论人体维持生命活动及与天气通应的基本能力,而为什么到肝的“罢极之本”却要谈论异常态下的疲劳现象呢?这是一个逻辑性问题。

要解开罢极的涵义,进而明确其在天人相应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必须首先对“极”有一个还原性解释。

《周留算经》云:“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

四章为一都,七十六岁。

二十蔬为一遂,遂干五百二十岁。

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

七道为一极,极三万一干九百二十岁。

生数皆终,万物复始。

天以更元,作纪历”:。

”由上述可知.“极”是宇宙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一个周期时限,与岁、章、都、遂、首相较而言.它是古人论时的最大局期。

因而可于此最大的周期时限内,将“极”喻为天运之尽头,故而在这个“尽头”上会出现天以更元的“生数皆终,万物复始”的变化。

然而,对于象“极”这样一个大周期内的阴阳变化,要用数来进行把握,显然是不易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素问?阴阳离台论》提出了:“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干,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的基本原理。

那么,这个“要”指的是什么呢?《素问,五运行大论》对此作了回答:“天地阴阳者,不以致推以象之谓也。

”这说明了“象”具有多层次、广范围的适应特性,说明了在大小不同的周期时限内,其阴阳具有同象的变化原理。

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吱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蜂b”从一年的四时而言,较之一日的朗、日中、日入、夜半,在周期时限上本有相当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象”这个要素上的相似性,故而一日之中亦分四时。

同理,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较之一岁,在时限周期上虽有巨大的差异,但由于在象变上的相似性,因而.在一岁之中亦有一个“极”的变化。

从春三月的万物以荣.夏三月的万物萎岩,秋三月的华实容平,到冬三月的水冰地拆.此时天地已进入到“生数皆终”的极变状态,如何在“生数皆终”的极变以后产生“万物复姑”天以更岁的纪历变化呢?“罢极”的涵义正好体现了这一作用。

极的涵义,已加上述;罢,音霸,休也已也,终结也。

罢极,就是使极变终了,从而开始“万物复始”的新岁循环;肝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春为一岁之始.亦为天以更岁(元)之时,因此,肝的这个“罢极之本”,就正好充当了岁运交替变化中的人天协调机制:结合《伤寒论》中的时相机理,肝属缀阴,布于丑寅卯时。

丑为冬末,寅值春初.这里正好是一个“生数皆终.万物复始”的极变区域,而服阴肝正主于此时.这就更进一步证实了肝为“罢极之本”的作用是在发生复变的层次上协调天人关系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蘸象作为人体的核心,亦是天人相应这一过程的中心环节。

对它的探讨能有助于天人相应及藏象理论的研究,同时亦能为藏象的实验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刘力红:中医时相医学观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对时间本质的研究亦不断保人,并将之延伸到了众多的学科。

时间医学,时间生物学便是在这一过程中兴运而生的。

那么,时间概念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中医领域里的价值如何呢? 中国传统文化在认识自然规律方面作出了辉煌的成就,而这些成就都是以确立自然现象与“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

从最早构建的古天文学到作为传统文化基础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如阴阳五行)的建立,都无不是“时”的这种相互关系的展现,进而将这一关系推演到人体,产生了脏象。

经络等医学理论。

从《内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体四肢、百节、五脏、六腑、十二经络这些‘形”结构与。

时”之间功对应关系。

天有四
时,人有四肢;地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六气,人有六府;一年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络,十二节;一年有二十四节气,而人的肋骨正好为二十四根。

由于古典的“时”反映了天地的运行状态,日月星辰的布局,四象八封之气的定位,而天地的这些布局、状态,不但与人的形结构契合,且与其闭阳气血的盗衰息息相关。

如《素闷.八正神明论》所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拾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故此,《内经》作者告诫我们,凡谙医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切人事”,实际上,就是必须熟知时与医之间的密切关联。

本文所提出的时相医学,正是本此而来。

1时相概述
本文提出的时相概念,尽力避免时间一辞,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时间是一个现代术语。

由于家喻户晓,司空见惯,它仅被看作是具有一定方向的物理矢量。

它具有不断流逝,周期性,节律性和不可逆性的特征。

当然,现代物理学亦在开始探讨有关时间的可逆性问题,但这些都未能涉及到古典“时间’的特有内涵。

另外,时间一词于古代用之甚少,员早记载时间这一复合用语的是在《灵枢.J吸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中。

其曰:“病有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荣;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这里的“时间”是相对“时甚”而言,说明疾病的间歇性。

“间”字又渎作“闲”,《集韵》“问,音闲,安也。

”病晌日时甚,亦即病时安时甚。

可见,单独以时间这个概念来讨论它的古典涵义,及相关问题,一方面,由于今古相混,不易弄清古典“时间”的特殊内涵;另一方面,由于上述时间概念的涵义局限,难以用其覆盖与时相关的诸多内容。

为此,本文提出的时相概念,不仅强调时间本身的周期常数,而且更为重视在每一时间相位上的相关因素,即更为重视天地人之间的相应关系,因而,更有利于探讨”时间“在医学里的本义。

以古代的干支计时系统而言,甲乙是天干与系统的头两干,在四季时间的分配上主吞rj,在方位上配属东方,五行上届木,落实到人体的脏腑上则配属肝胆,脉象上应弦脉,色应青,在药的性味上配酸温,至于物候,天文,人事上的相关因素就更多了。

象这样一个信息广泛的复杂时相系统,怎么能以一个简单的时间周期常数来定义和包涵呢?古人正是根据每一时相的丰富内涵,时相之间的特有关系,组成精密的运算系统,从而以其遣方用药,决生断死。

可以将时相喻为串联中医的纽带,喻之为纲,失之则不能纲举目张。

科学家们将数学比作现代科学的灵魂,实际上,时相正是作为一们特有的古典数学系统贯穿于中医学里的。

2《内经》中的时相
《内经》中的时相内容异常丰富,兹举六气时相为例。

六气时相,亦即三阴三阳时相,分为主客两大系统,主者为静,客者为动,分别主配于一年六气之中。

以太阳而言,主者其时为四季之终气,合小雪至大寒四个节气.客者则随年运而变动不居。

与时相关的因子,称之为相,包括寒、水、北方,肾,膀恍,足少阴,足太阳,黑,成,等等。

具体而言,上述g柑B包括两层关系,一是时与相之间的关系;二是相内部各因家的关系。

若用现代术语来表达,则是每一相内部各因子之间,具有特殊的亲合力。

北方,肾,水,黑色,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而在古人看来,则具有很大的同一性。

从“象”的角度,它们可以互换。

在一年四季中,植物的生长化收藏配属于不同的时相,植物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长部分亦然。

以藏而言,它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最后阶段,相当于植物的结籽部分,于相配属北方,于时它配届冬。

因而植物的这部分被认为是与肾、水等北方时相相关联的部分。

如《丹溪心法》有五于衍宗九,药用茧丝于、五味于、拘把子、车前于、覆盆子,功能益肾壮阳,延嗣种子。

该方的配伍功用使充分反映了这种以时相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方.不单是药物的拼凑,从《内经》的运气补泻及四时宜忌来看,方的构成.完全是一种以时相为基础的思维组合。

相内各因素的这种同一性亦能反应到相应的时上,如《累问‘藏气法时论》云:“病在肾,愈
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肾属水,甲乙,春属木,戊己,长夏历土,肾病之所以甚于或死于戊己长夏,乃因土能克水之故,而肾病所以愈于甲乙,则以木能克土,使其不犯于水之故、由此可见,在《内经》里,时巳远非;个单纯的时间单位,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时相系统,这个系统显然已非现今的时间概念所能涵纳。

《累问》七篇运气大论,便是对时相系统的集中表述,亦为时相医学构建的重要标志,
3《伤寒论》中的时相
时相思维的模式不但保保扎根于《内经》里,亦保深地扎根于《伤寒论》。

这不仅可以从论中疾病发生与痊愈的阴阳时相模式及六经病散解的时相模式中得到充分反映,而且还深刻地寓意于《伤寒论》的立论大旨及六经的属性之中。

首先,仲景为什么以伤寒立论?而论病以太阳为开端?《伤寒论》序云:‘余宗族累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枪,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很明显,仲圣以伤寒立论,与此段文字有关。

寒届北方冬令时相,为太阳所主。

伤寒之义有二,一为冬令受病;二为感受寒邪.由于冬令寒气乃太阳时相所主,故其病首端于太阳。

从现代临床资料分析,临床死亡病例的覆盖顶.仍以冬令为多,这说明“伤寒十居其七”并非限于建安时代,现代亦如此。

寒邪为北方之邪,布于亥于丑时、乃太阳病之主导因素。

寒气致病,当以热解.故太阳病欲解于己午未时.己午未为南方火热时相,太阳病欲解于该时相,正本北病南治,寒者热之之理。

以治太阳伤寒之麻黄汤为例,药用麻挂杏草,苦温辛热,即合于已午未时相之用药范例。

另外,麻黄汤不仅在用药性味上合校于时相,而且在数量上亦力求与时相相符.‘南方财相之数为二为七c而庶住草用量为二.杏仁用量为七,这种内在的台谐一致,看来是绝非偶然的。

《伤寒论.辨脉法》云:‘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g何时愈?答曰:假今夜半得病,明B B中愈5B中得病,夜半愈,何鸣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n夜半得病,明B B 中愈者?,以阴很阳则解也。

”《伤寒论》本论各篇中仅言及六经病的欲解时,而此处则补出疾病之得时j无疑完善了《伤寒论》的时相系统。

从本论各篇来看,db处所举,应为太阳太阴病之得时与愈时。

B申愈者,太阳病也。

太阳篇云:驮阳病;欲解对.从已至未上”即届此。

夜半愈者.太阴病也。

大阴篇云:“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即是。

夜半寒水当今.阳气虚表,故易感而为太阳病,至口中愈者.以日中阳气盟表,阳盟阴寒自退,故夜半得病而B中见愈。

B中火热当今,一阴内生,阳气虚里,若再贪凉您钦,更易伤伐里阳,故太阴里寒证往往发于此时。

所以愈于夜半者,夜半阳气内生,里阳一充,阴寒自退,故太阴病常愈于亥子丑时。

人体阴阳的盛衰出入依时而定!i《伤寒论.辨脉法》云:“夏B盛热,欲藉复衣。

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隘,确敞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棵其身。

”阳微则寒,阴弱则热,虽为一定之理。

然,寒之所以见于夏,热之所以见于冬,则说明了从病因到症状的出现,尚有一个时相的中间环节。

在临床上正是运用时相这个环节.来推理其病因的。

综之,从症到因,包涵着一个时相的转换,而从因到治,亦体现了一个时相的思维过程。

时相,本是有关阴阳的盛宏消长,五行的推步运化及其它们所属象类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

而这些又正是中医赖以建立的最基本理论,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医学,就是一门时相医学。

并不是悦,现有的中医之外,尚存在着什么专门的时相医学内容。

所以提出时相这个问题,是因为有感于受现代意识的冲击,中医体系里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正在被日益地忽弃。

提出时相,亦无非是以“现代。

的方式,对中医进行更便于接受和理解的重新注释整理,使中医这颗传统文化的瑰宝不至于在现代化的浪潮里销声匿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