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重庆市天星桥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重庆市天星桥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要翻腾出来。

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

他太需要休息了。

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

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

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

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

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

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

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

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

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

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

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

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

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

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
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

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

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

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

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

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

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

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

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

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

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

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

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

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

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

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

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

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

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

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

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B. 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

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 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D. 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2. 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有哪些含义与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 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数据造假销蚀网络诚信
互联网上向来不乏怪事。

一些网播剧播放量过百亿却讨论者寥寥,一些网购平台上的“销量第一”却差评不断,一些所谓“今日热门”的文章却完全不知所云。

问题何在?互联网时代,网民选择相信数据背后代表的“公众眼睛”。

然而近年来,这些本应成为用户选择时重要参考的数据,却屡屡成为一些平台掺水造假的对象。

去年9月,不少平日里阅读量动辄“10万+”的微信大号迅速缩水,而起因竟是源于某些通过刷单来拉高阅读量的工具失效。

有监测数据显示,当晚有六成微信“大号”的阅读数下降,其中阅读量暴跌80%以上的公众号超过100个;同样在去年,国内某直播平台曾显示某热门直播间观看人数超过13亿,令人匪夷所思。

无据之数,难称数据。

那些基于个体选择而累计得来的数字,衡量着品质优劣,透露着市场反馈,反映着用户认可。

然而造假掺水却令数据应有的标尺作用打了折扣,用户“用脚投票”的权利成为摆设,造假者不仅令优质内容沉匿网海,更给了烂俗内容和劣质产品服务以次充好的可乘之机。

数据造假,受伤的不仅是手握“投票权”的网友和真正优质的内容,还可能在更广范围内威胁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

“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

”世界著名广告大师约翰·沃纳梅克的这句论断产生于纸质媒体时代,而在如今新闻门户、视频网站、手机应用成为广告主眼中香饽饽的时代,却更多了几分无奈和讽刺。

根据营销平台AdMaster发布的《广告反欺诈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全年无效流量整体占比为30.2%。

此外,一些创业者为粉饰一个“好故事”,不惜用虚高的数据吸引投资人青睐。

文学创作可以虚构,但虚吹数据实则等同饮鸩止渴。

建立在谎言、欺骗和水分上的“数据泡沫”,终究无法掩饰一些互联网企业惨淡经营的现实。

“只有当大潮退去,你才能知道谁在裸泳。

”在国内互联网行业屡被评价为“虚火正盛”的今天,被动等待显然不够。

一些互联网公司联合成立广告反欺诈大数据实验室,致力于发现和甄别虚假流量及其作弊模式。

除却引入足够的技术支持,企业应该在保证自身商业机密的前提下主动共享后台数据,打通“数据孤岛”,让政府、公众以及第三方监测机构能够合理有序地采集、存储、分析和使用数据,令各方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此外,行业内也亟待建立起一套通用的数据衡量指标和数据采集指标,这不仅能有效挤压数据造假者浑水摸鱼的空间,也有助于提高公众辨别数据造假的意识和能力。

唯有如此,量化数据才能继续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向网民陈述日益庞大的行业体量,陈述海量用户集合而成的行为选择,陈述各方褒贬多样的态度倾向,陈述那些网民选择继续相信的真相。

2017年5月11日《人民日报》
4. 下列选项中,关于“网络数据造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创业者为粉饰一个“好故事”,不惜虚构故事情节并用虚高的数据吸引投资人青睐,这样的行为属于
网络数据造假行为,是饮鸩止渴的行为。

B. 一些网播剧播放量过百亿而讨论者寥寥,一些网购平台上的“销量第一”而差评不断,一些所谓“今日热门”的文章而完全不知所云。

这些现象完全是由网络平台掺水造假造成的。

C. 去年9月,有些平日里阅读量动辄“10万+”的微信大号迅速缩水,其起因竟是某些通过刷单来拉高阅读量的工具失效,由此看来微信大号数据背后代表的“公众眼睛”不可全信。

D. 去年,国内某直播平台曾显示某热门直播间观看人数超过13亿,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全民轻阅读重娱乐的倾向。

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那些基于个体选择而累计得来的数字组成的数据是没造假的数据,它们对于衡量品质优劣、透露市场反馈、反映用户认可程度起着重要的标尺作用。

B. 数据造假掺水会令数据应有的标尺作用打折扣,用户“用脚投票”的权利成为摆设,造假者不仅令优质内容隐藏于茫茫网海,更给了那些烂俗内容以及劣质产品服务可乘之机。

C. 数据造假,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有“投票权”的网友和真正优质的内容,还可能会在更广范围内威胁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

D. 约翰•沃纳梅克论断——“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 因为产生于纸媒时代,所以在如今新闻门户、视频网站、手机应用成为广告主眼中香饽饽的时代,除了平添几分无奈与嘲讽外,已无时代意义。

6. 下列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
A. 互联网公司联合成立了广告反欺诈大数据实验室,致力于发现和甄别虚假流量及其作弊模式。

B. 企业引入了足够的技术支持,还主动共享后台数据,打通“数据孤岛”,令政府、公众以及第三方监测机构发挥监督作用。

C. 行业内亟待建立起一套通用的数据衡量指标和数据采集指标,将有效挤压数据造假者的空间,提高公众辨别数据造假的意识和能力。

D. 只要互联网公司、企业、行业多方联合起来一起努力,量化数据就能继续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向网民提供针对性、可靠性的数据信息。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更声起落
刘星元
①你以为那声音是敲击梆子所发出来的吗?那只是表象。

我们习惯以表象的东西代替真实,并且始终
信以为真。

就如我们看到深夜时分昙花绽放只是昙花绽放,却没有发现,是有神路过了它,并在路过它时轻轻地吻了它。

你问是什么神?很抱歉,我没有看清楚他的脸。

他只留给我一个背影,并且这背影也将迅速消失。

他留给我的背影比任何的黑还要黑,仿佛他就是黑的持有者。

但他所有的黑里一定劫持着所有的白——那朵招摇的昙花泄露了他的秘密。

②好吧,现在就来说说更声。

黑夜是一面大鼓。

我不认为这是个比喻。

这是个事实。

打更的人站在天地之间,被黑夜重复吞噬,或者说被黑皮大鼓深埋。

他将棒槌击向黑夜的样子,常让我想起那些伟大或不伟大的时代的思考者——屈原、但丁、黑格尔、尼采……面对黑夜,他们用自己交换光明,并在光明到来之前一一倒下。

③抱歉,我还是没有说到更声,那些具象的,醒着的更声。

④但我更愿意将打更人叫做守夜人。

我们村的守夜人已经很老了,并且还将继续老下去。

他身穿黑衣黑裤,皮肤黝黑似铁,佝偻着身子在悄无人息的村子里缓慢行走。

他的黑和夜的黑先是相互抵触、攻伐,继而慢慢交融在一起。

他被黑夜吞噬或黑夜被他从身体里释放了出来。

守夜人和黑夜,他们彼此构成了彼此的一部分。

黑夜涌动,他就涌动;他静止不动,黑夜也静止不动。

此刻,我描述的他就是静止不动的。

他在等,等时间。

守夜人的腹中,有一台刻度精准的座钟。

座钟滴滴嗒嗒地在他的腹内摇摆着,走动着,一刻不停。

一秒、两秒、三秒、四秒……当这一轮的时间消失殆尽,守夜人就要举起手中的棒槌和木梆了。

“咚——咚!”一慢一快,连打三次,这是头更。

“咚!咚!”打一下又打一下,连打三次,这是二更。

……偌大的一座村庄,黑夜里有一个守夜人就够了。

⑤守夜人的院子偏居村庄一隅,它窄小,低矮。

院子委身于树木和藤蔓间,浑身透着一股子阴凉。

院门上两扇用黑漆浸染的榆木大门有些年头了,表层的漆皮多处脱落,露出下一层的油漆。

下层的漆皮更为黝黑。

祖父说,他也从未见过那扇院门打开过。

但是某一年秋天,他发现黑通通的院门上竟然贴起了对联,挂上了红字。

祖父说,那是守夜人家里有喜事了。

此后,有人在院子周围发现了一小片菜园,接着,田野里几块种满庄稼的无主的田地浮出水面。

还有人在院门外的小道上发现了一堆倒掉的中药渣渣,村里也没有人承认那是自己所为。

再后来,守夜人的门前又多了一面红色的旗子,旗子之上,斜挂着一张柳条儿弯制的弓箭。

于是我们又知道了,守夜人家里添了男丁……
⑥让我感到惊奇的是,祖父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打更,提到更声。

也就是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更声就停了下来。

始终不明白,曾经繁盛千年的打更行当,为何顷刻之间就销声匿迹了。

后来想明白了:守夜人打更,无非是将时间毫无保留地推给村庄以及村庄里住着的一切生灵。

当更为精准的计时工具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更声必然会落幕。

任何新事物的诞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概莫能外。

虽然很悲伤,但也不得不说,守夜人已经失去了他们的价值,他们的销声匿迹,是必然。

⑦我做了一个梦。

天地之间,篝火熊熊燃起,篝火之前,身穿兽皮的部落头领带领着一大批同样身穿
兽皮的族众,与另一位身穿兽皮的年轻人在举行一种庄重的仪式。

头领与年轻人共握一把刀,将寒光插入牛颈,牛颈血流如注。

随从用黑陶大碗将浓郁的血液接住,恭敬地呈到头领与年轻人面前。

巫师在吟唱祭词,众人肃穆而立,风吹过火焰并吹高了火焰,头领与年轻人高举陶碗跪下来。

他们举碗祭天祭地祭火,在天地火之间,两人将碗中之血一饮而尽……契约已定,年轻人带着家人,转至幕后,转入黑暗之中,并渐渐被世人遗忘。

从此之后,这一户人家的职责将是守夜。

他们将世世代代与黑夜为伍,世世代代为另一个维度的族人报时和报警。

而余下的人将继续征伐,在白日之中,创建所谓的历史和文明——没错,他们就是我们的祖先。

⑧后来读到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乔治•马丁的梦境里有个守夜人军团,他们驻守在维斯特洛的北境长城上,为阻挡长城以北的野人以及传说生物而存在。

他们穿着黑衣,被称为“黑骑士”或者“乌鸦”。

我愿抄录下那些守夜人的悼词:他的守望至死方休,于斯结束。

多幸运,乔治•马丁和我,各自持有一段关于守夜人的故事。

多悲哀,乔治•马丁的故事的最后,守夜人一直还在,而在我的故事的最后,院子也已经荒芜,我不敢确定里面是否还住着那些神秘的守夜人。

更声已经停了下来,他们的守望结束了吗?我只问,不答。

7. 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⑧段说“我更愿意将打更人叫作守夜人”,主要原因是打更人世世代代与黑夜为伍,是“另一个维度的族人”的守望者。

B. 第⑤段通过村里人的视角对守收人的生活状况进行描写,突出强调了守夜人神秘的特征,他们过着与世人截然不同的生活。

C. 第⑥段交代了“更声必然会落幕”客观原因,从为人们报时这个意义上说,守夜人的消失是符合新旧事物的发展规律的。

D. 第⑦段在具体描绘梦境之后,重申了守夜人的神圣职责,歌颂了他们在人类创造历史和文明的历程中做出的巨大牺牲与独特贡献。

8. 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④段正面描写守夜人打更的情景,并用“偌大的一座村庄”衬托出守夜人数量之少,暗示了他们的守望对于世人的价值。

B. 第⑦段把仪式场面写得庄严神圣,“将寒光插入牛颈,牛颈血流如注”一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C. 第⑧段引用《冰与火之歌》中守夜人的歌词,意在通过类比手法,为后文提出“守夜人的守望结束了吗”的疑问做铺垫。

D. 文章写更声的“起落”,层次清晰;写更声之“起”以记叙、描写为主,写更声之“落”以议论、打情为主表达
方式多样。

9. 本文的标题是“更声起落”,而第③段说“抱歉,我还是没有说到更声”,请分别指出前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10. 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
B.籍吏民,封府库籍:户籍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歉
D.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想
12.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为天下笑者,何也
B. 项伯杀人,臣活之我见相如,必辱之
C. 不如因善遇之侍者因此觉知
D. 得复见将军于此月出于东山之上
1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奉厄酒为寿,约为婚姻
B.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D.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4. 下列对文段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伯在获悉军情以后,为报恩而私见张良,泄露军情,保护刘邦,还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

可见他不是内奸。

B. 刘邦得知项羽要进攻时,虚心向张良请教,并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还趁机拉拢项伯为他所用。

可见其善于应变。

C. 张良深刻了解刘邦的性格,说出见解时,能够审时度势,提出问题,启发刘邦醒悟而采纳自已的建议,可见其足智多谋。

D. 项羽听到项伯说沛公不敢暾背叛时,就答应项伯“善遇之”,第二天与刘邦见面时直言是曹无伤告密。

可见其政治上幼稚。

15. 请把上面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诗①
[南朝·齐]谢眺②
方舟泛春渚,携手趋上京。

安知慕归客,讵③忆山中情。

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

挥袂送君已,独此夜琴声。

[注]①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均为诗人任宣城太守时的朋友;上国,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②谢眺:诗
人作此诗时在宣城任太守,政治上的波折,使他渐生归隐之想。

诗人虽是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但生于建康,长于建康。

③讵:岂,表反问。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头两句写送别的环境、时间、描绘了一幅画面:春日洲渚,友人登舟,将返京城。

B.三、四两句写的是,谁理解“我”羡慕“归客”的真意,“我”怎会忘却山中的幽趣,表现了诗人的生活志趣。

C.七、八两句与一、二两句呼应,诗人觉得琴声最能契合、表达、消弭因送别而诱发的种种愁苦。

D.此诗写送别之景、叮咛之词、相知之深、别后之念,寄寓离别之苦、孤寂之感。

17.鉴赏此诗五、六两句。

18.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诗表达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乡村常见的声音,表现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描写,表现出琵琶女年轻时容貌美丽、技艺超群。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宋文帝刘义隆本想取得“____________”般的不世之功,却因为准备不足,北伐大军最终“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0.请把下图的中美贸易战的相关情况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1.阅读下面小故事,完成后面的问题。

主人宴请四位客人,开宴时间已过,到了三位,有一人未到。

主人有点急:“怎么搞的,该来的还不来?”
听了这话,其中一位客人心想:“该来的没来,那么我可能是不该来的吧。

”于是起身告辞而去。

主人很后悔自己说错了话,忙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位客人心想:“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看来我是该走的。

”也告辞而去。

剩下的那位看主人很尴尬,就好意劝他:“以后说话要注意些,不要让大家会错意了。

”主人辩解道:“我又没说他们!”
那位一听这话,马上面红耳赤,心想:“没说他们!那就是说我了!”于是离席而去。

主人因为不会说话,得罪了所有客人。

请你按下面的要求把主人的话修改一下,使之符合主人的意思又不使客人会错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