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课时提升作业(一)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提升作业(一)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据此回答1、2题。

1.对区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B.一个区域内部特征是绝对一致的
C.区域的边界是十分明确的
D.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
2.划分区域的意义是( )
①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
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
③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④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选D,2选D。

第1题,区域的划分是人依据不同的标准和需要划分出来的,具有主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区域的边界有的是明确的,但大多数是模糊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

第2题,区域的划分可以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读图,完成3、4题。

3.甲、乙两地所在国家的农业区分别是( )
A.两河流域恒河沿岸及三角洲
B.印度河平原顿河流域
C.密西西比平原亚马孙平原
D.尼罗河沿岸墨累-达令盆地
4.甲、乙两地所在国家,在自然地理特征方面相似的是( )
A.都是所在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B.都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上
C.境内热带荒漠面积都比较大
D.边境都有一条纵贯南北、流量丰富的大河
【解析】3选D,4选C。

第3题,根据经纬度判断甲为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境内有广阔的热带荒漠,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

根据经纬度判断乙为澳大利亚,为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农业主要分布在墨累-达令盆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沿岸寒流影响,澳大利亚西部有广阔的热带荒漠。

第4题,甲、乙两地所在国家均有大面积热带荒漠。

【方法技巧】应用经纬网巧妙定位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纬度来确定。

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

通常可以借助“十”字法或“井”字法进行识记。

如:
例如,“双30”,指的是30°E、30°N的交点,记忆为尼罗河河口或者开罗附近,以此作为参考点,向不同方位再按图索骥,思考相对位置。

澳大利亚由120°E和150°E两条经线控制东西范围,四川盆地由100°E和110°E控制东西范围等。

读我国三大经济圈位置示意图,完成5、6题。

5.我国三大经济圈发展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是( )
A.矿产资源丰富
B.劳动力成本低
C.淡水资源充足
D.交通运输便捷
6.与“长三角”相比,促进“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经济腹地更广
B.科技实力更强
C.产业基础更好
D.改革开放更早
【解析】5选D,6选D。

三大经济圈发展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是交通运输便捷。

与“长三角”相比,促进“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改革开放更早。

【知识拓展】中国三大经济圈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进程中,“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大都市圈(也称三大经济圈)先后崛起,并成为了全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风向标。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走向大城市区域、特别是向“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都市圈集聚,从而使得三大都市圈成为了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空间。

(2015·吕梁高二检测)读下图,完成7、8题。

7.目前我国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工业化阶段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衰落阶段
8.据图示信息判断,我国区域空间结构( )
A.以面状为主
B.以岛状和网络状为主
C.现代化的空间网络系统已形成
D.由点状向岛状发展
【解析】7选B,8选D。

第7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区域联系加强,属于工业化阶段。

第8题,经济核心地域明显扩展,由点状向岛状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9.(2015·东营高二检测)读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2)比较两三角洲农业生产。

【解析】本题考查南北方差异。

第(1)题,从水量、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

第(2)题,黄河三角洲是旱地,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油料作物主要为花生。

长江三角洲是水田,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油料作物为油菜。

答案:(1)黄河: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
(25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2015·银川高二检测)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1、2题。

1.该流域新垦区( )
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
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
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
2.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 )
A.面状与点状
B.线状与岛状
C.点状与岛状
D.点状与面状
【解析】1选C,2选D。

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源是该地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2题,在图中可以看出,行政中心为点状,新垦区为面状。

约旦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河流,全长360多千米,两岸高崖耸立,温泉众多;流经海拔-213米的淡水湖——加利利海,注入海拔-400多米、平均盐度是海水8.6倍的内陆盐湖——死海。

下图为巴勒斯坦地区地形图和死海遥感图像,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示区域降水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多北少
B.夏雨为主
C.沿海平原多雨
D.约旦河谷少雨
4.关于约旦河流域地理现象及其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沿河峡谷众多——流水侵蚀
B.南北淡咸两湖——气温差异
C.成为纷争之河——多国水荒
D.死海南北分裂——围湖造田
【解析】3选D,4选C。

第3题,图示区域位于地中海东岸,西部沿海平原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由于约旦河西部地势较高,盛行西风受山脉阻挡无法进入,故约旦河谷少雨。

第4题,约旦河地区降水少,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故流水作用弱;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只有河流注入,没有河流流出,故约旦河南北形成淡咸两湖,是由北
高南低的地势差异造成的;因为该区降水少,水资源短缺,故约旦河成为多国纷争之河;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使死海南片成为盐滩,南北分裂。

【补偿训练】读“世界某两国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国家均为世界上耕地面积较大的国家,关于两国农业对比,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
①耕地都主要位于本国沿海平原
②甲国家热量条件比乙国家好
③甲国机械化水平远低于乙国
④甲国粮食大量出口而乙国大量进口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两国地形对气候影响都很大,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受地形和风向影响,甲国降水整体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
B.受北方高大山脉影响,甲国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
C.受西海岸高大山脉影响,乙国降水自西海岸向内陆急剧减少
D.受地形影响,乙国形成了与我国西北地区成因不同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析】(1)选D,(2)选A。

第(1)题,美国经济发达,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位于中央平原。

第(2)题,受地形与西南风的影响,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多地形雨,降水较多,乞拉朋齐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之一,称为世界“雨极”,而非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

(2015·石家庄高二检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存在很大差异。

这些发展条件的差异,在发展速度、发展进程上也有明确反映。

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因地、因时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t2时刻各区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1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B.区域2处于发展后期阶段
C.区域3进入起步阶段
D.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相同
6.若用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分析图示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现阶段我国各区域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B.现阶段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
C.从区域3到区域1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发展趋势
D.要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需宏观协调各区域的关系
【解析】5选C,6选D。

第5题,t2时刻,区域1处于对资源开发、利用日趋减少的时期,属于转型阶段;区域2处于快速开发、利用本区域资源的时期,属于快速发展阶段;区域3处于本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起步阶段。

第6题,从图中看出,区域1开发利用资源的时间较
早,区域3开发利用资源的时间最晚,从区域1到区域3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发展趋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资源依赖程度在不断降低,但是西北内陆地区资源丰富、经济落后,对资源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就必须协调各区域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7.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为我国________地区,该地区有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_平原、__________平原和__________平原。

乙为我国________地区,该地区在开发早期不利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地区以____________气候为主,其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如何?
(3)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

【解析】第(1)题,根据两地区轮廓判断甲、乙分别是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第(2)题,由于两地纬度位置的不同,导致两地气候不同。

第(3)题,熟练掌握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土壤、耕地、人均耕地占有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答案:(1)东北三江松嫩辽河长江中下游稠密的水系,土质黏重,开垦困难
(2)温带季风时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空间: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见下表
【补偿训练】(2015·内江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现行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学者提出我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划分方案,分别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新三大地带”示意图和近期某年我国“新三大地带”基本情况表(暂不包含港、澳、台数据)。

某年我国“新三大地带”基本情况表
(2)列表比较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与远西部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三大地带”的主要区域特点及分析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1)题,远西部地带的区域特点从面积、人口、经济状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方面分析,既可以定量分析,也可以定性描述。

第(2)题,比较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与远西部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要结合区域地理环境来分析。

答案:(1)面积占全国的近一半(或面积广);人口只有全国的4.0%(或人口少);人口密度远
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或地广人稀);该年生产总值比重占全国的 3.4%,经济较落后;人均
地区生产总值仅为9 167元,远低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但略高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或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低)。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