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期末生物期末试卷(带答案)-全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期末生物期末试卷(带答案)-全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说法正确的是()
A.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是能否制造工具
B.部分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与森林大量消失没有直接关系
C.人类进化阶段中最先会用火的是直立人
D.露西化石表明该阶段的古人能使用语言文字交流
2.人体受精卵形成的部位和胎儿发育的部位分别是()
A.子宫、子宫B.输卵管、子宫C.卵巢、输卵管D.卵巢、子宫3.维生素和无机盐在人体中需要量虽然很少,却起着“人体运作的润滑剂”和“健康的基石”的作用。
下面所列物质与缺乏症,不相符的是()
A B C D
物质维生素A维生素B1钙铁
缺乏症夜盲症佝偻病骨质疏松症贫血症
A.A B.B C.C D.D
4.兴趣小组测定不同食物中含有的能量,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食物名称花生仁黄豆核桃仁大米
质量(克)20202020
水(毫升)5050① 50
温度上升(℃) 2.2 1.43 1.3
A.该实验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能量
B.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的变化
C.①处所用水量应为 50 毫升
D.结果表明:花生仁含能量最多
5.如图是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依次用ABCD表示)内被消化液消化的先后顺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曲线代表脂肪消耗的过程,Y曲线代表淀粉消耗的过程
B.淀粉、蛋白质、脂肪主要消化的部位是C胃
C.在消化道C中,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
D.食物进入大肠前,X被分解成葡萄糖,Z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6.为了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其结果是1号试管不变色,2号试管变蓝。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甲、乙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淀粉糊和唾液
B.步骤丙中的两支试管应放入70℃的热水中保温
C.该实验原理是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D.该实验的结论是食物数量过多会引起消化不良
7.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
主要原因是牙釉质被腐蚀、软化,变色,最后龋洞会深人牙髓腔引起牙痛。
下列行为习惯中,容易形成龋齿的是()A.早晚刷牙、饭后漱口B.经常喝牛奶
C.经常摄人含钙的食物D.睡前吃含糖量较高的零食
8.如图是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a→b表示人正在呼气,膈肌收缩
B.图b→c时,外界气压>气管气压>肺内气压
C.图c→d时,气体出肺,肺收缩,胸廓扩大
D.当人在水中站立时,感觉呼吸不畅,是因为c→d过程受到了影响
9.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A.鼻B.气管C.支气管D.肺
10.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选项有()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分泌的黏液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③⑤⑥B.①②④
C.②③⑤D.①④⑤
11.下表为取自如图(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不同部位的液体成分说明,下列分析正确
的是()
成分液体甲
(克/100毫升)
液体乙
(克/100毫升)
液体丙
(克/100毫升)
蛋白质7. 200. 000. 00
葡萄糖0. 100. 100. 00
无机盐0. 720. 72 1. 40
尿素0. 030. 03 1. 80
A.②内的液体成分是静脉血
B.液体乙是原尿,取自⑤
C.液体丙是尿液,取自③
D.重吸收过程是把全部的水、无机盐、葡萄糖重新吸收回血液
12.人体排出体内代谢废物的过程叫排泄。
下列不属于人体排泄途径的是()
A.尿液通过泌尿系统排出B.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系统排出
C.汗液通过皮肤排出D.食物残渣通过消化系统排出
13.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歇的,原因是
A.肾小球的滤过B.肾小管的重吸收C.肾盂暂时贮存尿液D.膀胱暂时贮存尿液14.部分人在清晨起床后会先喝杯清水。
以便更好的排出体内所产生的代谢废物。
请问尿液形成的主要器官是()
A.尿道B.输尿管C.膀胱D.肾脏
15.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金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示意图,请根据各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方向判断①、②、③三种血管分别属于()
A.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
B.小静脉、小动脉、毛细血管
C.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
D.小静脉、毛细血管、小动脉
16.在紧急情况下,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
A.A型血B.B型血
C.AB型血D.0型
17.如图是心脏工作某阶段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心房舒张B.心室收缩
C.房室瓣打开D.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
18.人体成熟的血细胞中不具有细胞核的一组是
A.红细胞和白细胞B.白细胞和血小板
C.红细胞和血小板D.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9.如图是人体肺部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结合图示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表示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B.当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膈肌收缩
C.图中b表示氧气进入血液
D.血液流经肺泡后,汇聚到肺动脉里,进入心脏
20.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近视眼发病率小学生为22.8%,初中生为55.2%,高中生为70.3%。
下列关于近视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晶状体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会导致近视
B.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C.近视眼可以通过佩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D.读写姿势正确、适当远眺可预防近视眼
2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望梅止渴属于复杂反射B.蜘蛛结网属于简单反射
C.喝醉酒的人酒精麻痹小脑D.膝跳反射必须受大脑控制
22.如图是人体反射弧的示意图,若1代表的是感受器,则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
A.12345 B.54321 C.21354 D.32451
23.为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实现趋利避害,当我们在黑暗中摸索,手被针扎时,在没有感觉到疼痛时,就完成了缩手反射。
如图是缩手反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缩手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B.完成缩手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
C.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e→d→c→b→a
D.若d处受损切断,不影响反射活动
24.如图是脑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某人喝醉酒后,走路左右摇晃,可能是酒精麻醉了图中的a
B.图中的a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C.c中有些部位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生命活动
D.图中的b结构是小脑
25.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能熟练地完成动作并保持身体的平衡(见如图),协调体操运动员身体平衡的主要器官是()
A.大脑B.脊髓C.小脑D.骨骼和骨骼肌26.正常人能够看清楚较近或较远的物体,主要是因为()
A.视网膜可以前后调节B.晶状体的凸度可以调节
C.玻璃体的大小可以调节D.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27.我国新交通法明确规定不得醉酒驾车。
醉酒人的动作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酒精麻痹了人的
A.大脑B.小脑C.脑干D.脊髓
28.如图是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幼年①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多,会导致巨人症
B.幼年②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不足,会导致呆小症
C.甲状腺和垂体是人体主要的外分泌腺
D.幼年①分泌的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侏儒症
29.如图为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请根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血糖的正常值在100mg/dL左右
B.饭后1小时(BC段)血糖含量出现大幅上升的原因是糖类被消化吸收。
C.CD段的变化是由于胰岛素的调节作用
D.对于不能注射胰岛素的患者,通过口服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30.面对《流浪地球》,我们选择希望;面对《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选择可持续发
展。
以下说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是()
A.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B.工厂为节省废水处理经费,直接排放废水
C.大自然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过期药品不能食用,可以直接丢弃
二、实验探究综合题
31.下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表示食物中三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变化情况,字母代表组成消化道顺序的各个器官。
请据图回答:
(1)曲线甲代表______的消化,曲线丙代表_______的消化。
(2)图中字母C所代表器官的名称_____________。
(3)从图中看,淀粉最终在[ ]_______中彻底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32.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刚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他的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能够进行的有
________(填序号);图三中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差值对应曲线的________段(填“ABC”或“CDE”或“BCD”)。
(2)在图二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的血管有________(填序号)。
(3)小刚在下列四种生活状态中,对应图三内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________
(填序号)。
A.漫步B.静坐C.打篮球D.睡觉
(4)某人小腿受伤发炎,医生给他手臂静脉注射药物,该药物最少需________次经过丙血管才能到达小腿受伤部位。
33.下图为人体的部分血液循环过程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血液循环包括______两部分。
这两部分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通过______连通在一起,组成完整的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2)图中A表示_____,3代表的气体是_____。
(3)上图所示的四条血管中,含静脉血的血管有______。
(4)血管E的结构
..特点之一是:______。
34.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系统既有分工又协调配合。
下图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过程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系统,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④⑤表示生理结构。
请据图回答问题:
(1)过程①中,胸廓容积增大时,人体处于_______(填“吸气”或“呼气”)状态;进行过程②时,血液成分的变化是_______。
(2)B系统中,食物中的蛋白质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参与其消化的消化液有______,消化后的营养成分经过程[③]_______进入C系统,经运输首先到达心脏的_______。
(3)C系统运输的营养物质最终供给人体各组织细胞利用,释放的能量用于_______和维持体温。
(4)在D系统中,如果⑤发生病变,通透性增大,患者不仅尿量增加,而且尿液中会出现_______;原尿流经④时,正常情况下会被全部重新吸收的成分是_______。
35.“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文明出行”是中小学生远离交通事故,保障人身安全的重要行
为。
请据下列图示,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
(1)当你通过人行道横线看到红灯亮时,会停留在人行横道线前等待。
此时,交通信号灯发出的光线经过眼球[ ]__________的调节,刺激[ ]________上对光敏感的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递到______________形成视觉。
(2)当你听到远处急救车的鸣笛声时,会等到救护车过后择机行走。
此时,急救车的“鸣笛声”刺激耳内[ ]_________处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递到__________形成听觉。
(3)是否走过人行道,是由大脑相关神经中枢产生神经冲动,沿着神经传递到脊髓中相应的神经中枢后,再经[ ]____________传递到相应的肌肉而产生的。
(4)若某人感冒以后,病菌可能会沿[ ]_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人的中耳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
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进化的历程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步发达→语言的产生。
【详解】
A.能否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A错误。
B.森林大量消失,部分古猿被迫下到地面生活,开始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B错误。
C.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重要的一个阶段,C正确。
D.“露西”少女的骨骼化石来看,她的骨盆的髋骨前后扁,左右较宽阔,下肢骨的股骨较粗壮,说明她已直立行走,D错误。
故选C。
2.B
【详解】
卵细胞成熟后,由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如果此时恰好与精子相遇,卵细胞就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完成受精作用,所以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是
在输卵管内完成的;受精卵在输卵管内就开始发育,并
解析:B
【详解】
卵细胞成熟后,由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如果此时恰好与精子相遇,卵细胞就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完成受精作用,所以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是在输卵管内完成的;受精卵在输卵管内就开始发育,并逐渐向子宫移动,同时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并植入子宫内膜。
所以胚胎发育的部位是子宫。
故选B。
3.B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虽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对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意义,缺乏时会有不同的症状。
【详解】
A.维生素A 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缺乏维生素A引起皮肤粗糙、夜盲症,故A不符合题意。
B.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维生素B1引起脚气病,故B符合题意。
C.钙是构成牙齿和骨的重要成分,儿童缺乏钙引起佝偻病,老年人缺乏会引起骨质疏松症,故C不符合题意。
D.铁是构成血红蛋白质的成分,血液中缺铁引起贫血,需要补充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分析】
种子的成分包括有机物(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和无机物(水和无机盐)。
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容易燃烧,而无机物是不含碳的,熔点高,不易燃烧。
根据表格信息中核桃仁的水温度上升最大即可判断;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设置重复组的必要性;设置对照组的必要性;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详解】
兴趣小组的目的测定不同食物中含有的能量多少,而不是含有能量,故A错误;自变量是我们做实验控制的变量,而因变量是因为自变量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变量,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食物种类,故B错误;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除探究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因此实验中,①处所用水量应为50毫升,故C正确;同样的水(50毫升),温度上升(℃)越高,表明含能量越多;而温度上升最高的是核桃仁3(℃)。
因此从该小组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花生仁、黄豆、核桃仁、大米四种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核桃仁,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理解掌握探究某种食物中含有能量多少的实验。
5.D
【分析】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如下:
图示中,A、B、C、D、E分别表示消化道的口腔、咽、胃、小肠和大肠;纵坐标表示食物的消化程度。
【详解】
A.淀粉的消化始自口腔,在小肠内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适于胃,在小肠内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在小肠内进行,最终消化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
分析题干中的图示可知,曲线X代表的物质自口腔开始消化,在小肠内被消化完,此物质应为淀粉;曲线Y代表的物质在C胃开始被消化,此物质应为蛋白质,A错误。
B.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淀粉,蛋白质,脂肪主要消耗的部位是D是小肠,B错误。
C.在消化道D小肠中,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C错误。
D.食物进入大肠前,X淀粉被分解成葡萄糖,Z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D正确。
故选D
6.D
【分析】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该实验探究的是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因此以暴饮暴食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
【详解】
A.该小组同学在实验中设置了甲和乙两支试管的目的为了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淀粉糊的量,A错误。
B.步骤丙中的两支试管应放入37℃的热水中保温,B错误。
C.该实验原理是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C错误。
D.由实验现象可见:食物数量过多会引起消化不良,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点是探究实验中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存在单一变量。
7.D
【分析】
龋齿是由于口腔内滞留在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特别是糖类物质会被乳酸杆菌、链球菌等发酵分解形成酸性物质,使牙釉质,牙本质等受到腐蚀破坏甚至缺损逐渐发展而成的。
【详解】
牙齿的结构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几部分。
牙釉质是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组织;牙本质是构成牙齿主体的物质,位于牙釉质和牙骨质的内层,不如牙釉质坚硬。
龋齿是由于口腔内滞留在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特别是糖类物质会被乳酸杆菌、链球菌等发酵分解形成酸性物质,使牙釉质,牙本质等受到腐蚀破坏甚至缺损,逐渐发展成为龋洞。
龋齿是青少年最常见的一种牙科疾病,如果饮食中缺乏钙,引起体内缺乏钙,或吸收不良引起的缺钙,都会影响牙齿的坚固。
牙齿会因缺钙而变得疏松,形成龋齿。
又因为维生素D能帮助钙磷的吸收,维生素A能增加牙床粘膜的抗菌能力,所以,要注意从膳食中保证供给。
氟不可缺乏,一旦缺乏,也可导致龋齿。
所以说,保证牙齿健康需要保证身体的营养均衡。
因此预防龋齿保证牙齿的健康需要在饮食中多吃富含维生素D、钙、维生素A的食物,如乳、肝、蛋、肉、鱼、豆腐、虾皮等,同时要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好习惯。
故选D。
【点睛】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龋齿形成的原因。
8.B
【解析】
【分析】
(1)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由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形成压力差而形成的。
(2)图示中表示的是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
【详解】
曲线图中,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此时肋间肌舒张,同时膈肌舒张,A错误;
曲线图中,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是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此时外界气压>气管气压>肺内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B 正确;
图c→d时,肺容积减少,表示呼气过程,此时气体出肺,胸廓减少,C错误;
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当人在水中站立时,感觉呼吸不畅,是因为b→c表示的吸气过程受到了影响,D错误。
【点睛】
吸气和呼气的进行是由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形成压力差而形成的。
9.D
【分析】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详解】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肺由许多肺泡构成,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10.C
【分析】
呼吸系统包括肺和呼吸道,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不但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对空气还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减少了对肺的刺激。
【详解】
①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与清洁气体无关。
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可以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
③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有腺细胞,腺细胞可以分泌黏液,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
④会厌软骨可防止食物进入气管,与清洁气体无关。
⑤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又清洁作用。
⑥嗅细胞与嗅觉有关,与清洁气体无关。
因此能使吸入的气体变清洁的结构有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鼻黏膜分泌的黏液、鼻毛。
故C符合题意。
【点睛】
呼吸道的结构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回答问题时要把握此特点。
11.B
【解析】
【分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甲是血浆,乙是原尿,丙是尿液;图中,①入球小动脉、②肾小球、③肾小静脉、④肾小管、⑤肾小囊,解答即可。
【详解】
②肾小球内流动的是动脉血,故A错误;当血
解析:B
【解析】
【分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甲是血浆,乙是原尿,丙是尿液;图中,①入球小动脉、②肾小球、③肾小静脉、④肾小管、⑤肾小囊,解答即可。
【详解】
②肾小球内流动的是动脉血,故A错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
液体乙中有葡萄糖但没有蛋白质,是原尿,取自⑤肾小囊,故B正确;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丙内的液体无蛋白质、葡萄糖,是尿液,取自图示中的④肾小管,故C错误;重吸收过程是把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理解掌握肾脏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12.D
【分析】
排泄是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有泌尿系统、皮肤和呼吸系统三条途径。
【详解】
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
解析:D
【分析】
排泄是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有泌尿系统、皮肤和呼吸系统三条途径。
【详解】
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其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
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排出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
人体内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通过消化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
不属于人体排泄途径的是D,故选D。
【点睛】
.掌握排泄的途径,要注意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13.D
【分析】
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
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
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
所以尿的形成是连续的,但尿的排出是
解析:D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