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注解王阳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注解王阳明
书香世家瑞云送子
王守仁,余姚人,号阳明,谥文成;
渊源长,琅琊王,书香第,家声振。

父王华,状元郎,母郑氏,长妊身;
吉兆梦,瑞云祥,绯女送,云儿生。

王阳明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

据记载,他的六世祖王纲,是一位文武全才,擅长识鉴人物的官员。

元末时年,为躲避乱世而隐居山林,
跟随一位终南山隐士赵缘督研习《易经》和命理学。

明洪武四年(1371),王纲被刘伯温举荐担任兵部侍郎,后又提升为广东参议,在广东征苗时遇害于增城。

当时王纲的儿子王彦达只有十六岁,用羊皮裹着父亲的尸体背回老家。

五世祖王彦达,号秘湖渔隐。

他认为父亲是为朝廷做事才丧命的,于是终生以儒学为业,侍奉母亲,过着隐居生活,不愿出门为官。

明洪武二十四年曾下诏录用他,他非但不应征召,还将先世传下来的书籍交给儿子王与准,并说“不希望你做官,只要别废了先祖留下的学统就行了。


四世祖王与准,继续家学,闭门用功学习,读尽了先祖留下的书,精心研究《礼》《易》,曾著写《易微》。

他不收弟子,且受父亲影响,也终身不入仕途。

他精通先世留下来的筮法,但厌烦县令常常来找他筮卜算命,于是在知县派来的人面前,他把筮书全部烧掉。

并说,王与准不愿成为算命的人,成天进出豪门与他人说祸福。

县令记恨,于是他逃遁到四明山,隐居在石室中,不再回家。

当时,朝廷来余姚寻访贤士,想起用王与准。

但县官却告诉朝廷使官,王与准因为他的先辈为朝廷而死,发誓再不为朝廷做事。

朝廷的使官于是拘留了王与准的三个儿子,再上山追王与准。

王与准在逃遁时不小心掉下山崖伤了脚,使官见他伤重,且说话坦率,就放了他一家人,又见他的二儿子王世杰很有才能,便让他的儿子代替他。

于是王世杰便成为县学的生员。

王与准认为如果不是因为掉下山崖伤了脚,可能还是无法逃避被征用,觉得不能忘记这崖石的恩德,于是给自己取号遁石翁。

王阳明的曾祖王世杰,是与准的二子。

十四五岁时便已经通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言行效法古代圣贤。

那时去参加科举考试时,考生们都要散开头发,脱掉衣服,检查是否夹带作弊的东西。

王世杰觉得这是一种耻辱,于是回家不再应试。

王世杰因为先世在家门前种有三槐,就给自己取号为槐里子,学者因此称他为槐里先生。

槐里先生也是淡泊名利而热衷学问,著有《易春秋说》《周礼考证》
《槐里杂稿》等。

明宣德年间,朝廷下诏郡邑为朝廷进贡举荐贤才,余姚邑令黄维为槐里先生准备好行李和仆从,强迫他去应诏。

而槐里先生还是以家里老人需要赡养推辞了。

等到父亲遁石翁去世,邑令又向朝廷举荐槐里先生,槐里又以母亲年老无人照顾而推辞。

虽然他们家境贫困,有时会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们一家人仍安然自得。

等到母亲也去世了,槐里才应贡进入太学深造。

第二年,太学祭酒陈敬宗向朝廷推荐他的德才,可是不久槐里去世了。

王阳明的祖父王伦,十分喜爱竹子。

他所居住的房屋四周都种竹子,还常常在这竹林里大声吟诗诵书,后世因此称他为竹轩先生。

竹轩先生在余姚以教书为业,无书不读,尤其喜欢读《礼记》《左氏传》《史记》等书。

槐里先生只给他留下几箱书,他每开书箱,都伤感地说:“这些先辈积累下来的书,我的后人如果不善待不保留,就会散落了。

”他尽管没有去参加科举考试,但书香传家的意识还是一代代有意识地传承下来了。

他又喜好在风清月朗的时候,焚香鼓琴几曲,再赋上几首诗,让子弟相互和着诗。

如此洒然自得,淡泊名利,当时就有人将竹轩先生比作陶渊明。

竹轩著有《竹轩稿》和《江湖杂稿》等书。

在王阳明的祖先中,竹轩是对王阳明有过直接影响的人物。

《王阳明年谱》中记载,王阳明小的时候常常在竹轩先生身旁听他读书,而且还自己默记。

王阳明少年时豪迈不羁,他的父亲龙山公常常为此担忧,而竹轩先生却深深地了解这孙子,相信他将来会有所作为。

后来王阳明在外当官,不管是在京城还是在江西,常常想念祖父,可见王阳明和他祖父的关系十分密切。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因为常常在家门前的龙泉山上读书,对龙泉山有着较深的感情,给自己取号为龙山,后来学者就称他为龙山先生。

王家历来就有读书传家的家风相承不断。

小时候的王华,聪明机灵,刚学说话时,就经常被其爷爷抱在怀里,教他诗歌、吟经诵典,他听过就能背诵。

稍长大后,王华读书就能过目不忘了。

刚成年,就被余姚城里一户大族请去给子弟们当老师。

当时,提学松江的张时敏考察比较余姚的士人,认为王华和谢迁是首屈一指的人才。

后来,浙江布政使祁阳宁阳要张时敏为他儿子推荐老师,张时敏就把王华推荐
给他。

宁阳把王华请到家里,让他住在梅庄别墅。

湖南一带的读书人都闻风而至,跟从王华学习的弟子有数十人,他教了三年才回家。

明成化十七年(1481),王华考中殿试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

当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弘治年间,王华又担任明孝宗皇帝的老师。

王华讲课时声音、吐字清晰流畅,用词明白诚恳,常常以勤奋的圣贤故事劝勉孝宗,要戒安逸享受,亲近仁德贤能之士,远离奸邪小人。

之后,王华得到孝宗皇帝的赏识,升迁为翰林院学士。

半年之后,又因政绩显著,升任礼部右侍郎、左侍郎等职。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宦官刘瑾擅权。

时任兵部主事的其子王阳明,因上疏得罪刘瑾,致使王华受到牵连,于正德二年(1507)调任南京兵部尚书,离开京城,不久又被勒令退休回家。

根据史册记载,王华为人仁德宽恕,真诚坦荡,对人不分尊卑贵贱,相待如一。

对别人的一丝丝优点,就会赞不绝口;对别人的过错,会直言规劝,不会护短。

如果有急难之事相求,王华会竭尽全力给予帮忙救助。

对父母也非常孝敬,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

其母岑老夫人百岁时,王华也年过七十,依然坚持每天早晚像童子似的侍奉在母亲左右,从未有一丝懈怠。

岑氏去世,王华不顾自己年近古稀,睡草荐、枕土块,悲痛欲绝;出殡那天,王华光着脚跟在灵柩后面,一路哀号,走了数十里,以致染病,卧床近一年。

王华的行为得到社会大众的一致好评。

明成化八年(1472),王华继续在外教书,媳妇郑氏身怀六甲,一家人欢天喜地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可是,过了立秋,产期已经过了数月,郑氏依然腆着肚子,还没有生产的迹象,王家上上下下焦急不已。

有一天夜里,王华的母亲岑老夫人做了一个神奇的梦。

梦见自己到了云雾缭绕的天庭,四处仙乐悠扬,令人陶醉其中。

就在这时,一位身穿绯红色衣服的仙女,脚踏祥云,怀抱着一个模样乖巧的男婴,笑盈盈地将手中的婴儿轻轻地送入她的怀中。

岑老夫人感到十分惊奇,高兴地从梦中醒来。

就在这时,却真正听到从儿媳郑氏房里传出的婴儿啼哭声。

原来是儿媳郑氏怀孕十四个月后,顺利分娩生下一个男孩。

岑老夫人迫不及待地走进儿媳郑氏的屋里,抱起孙子一瞧,竟然发现同梦中的孩子一模一样。

赶紧将孙子抱出门外给王伦看,并告诉梦境之事。

这下,可让王伦和岑老夫人高兴得不得了,她们都认为,这个孙子是上苍所赐,来自天上的彩云之间,非同一般。

为应岑老夫人那个美梦中所出现的神仙祥云,王伦就给这个宝贝孙子起名为“云”。

伴随着新生命的呱呱坠地,岑老夫人的“仙女送子”的梦境也在街坊邻里流传,王伦的孙子来自彩云间的消息不胫而走。

乡里乡亲纷纷前来道贺,人们都觉得非常新奇,端详着小王云出生的那座小楼,越看越觉得有祥瑞之兆,便把那座小楼叫做“瑞云楼”。

这瑞云楼里诞生的王云就是后来的一代旷儒王阳明。

他出生的那天是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公元1472年10月31日)。

作者简介
张山梁,男,1967年1月出生,福建平和人。

“闽中王门”学者、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理事、福建省地方志中青年学术研究骨干、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县直某机关单位。

出版《心灯点亮平和》论著,主编出版《平和年鉴》《阳明平和》4部,曾在《福建文史》《福建史志》《闽南风》《福建日报》《厦门晚报》《闽南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00多篇。

《传习录》第25条:惟精是惟一功夫
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

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

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

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传习录》第25条)
《传习录》第25条精读
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

《尚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对于“惟精”与“惟一”之间的关系,阳明先生认为,“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

“主意”属于“知”,“功夫”属于“行”,例如阳明阐述“知行合一”,曾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功夫”本来与“本体”相对,阳明先生这里说“惟一是惟精主意”,不说“本体”而说“主意”。

其实“主意”也是“本体”,只是偏于从“知”这个层面来说“本体”。

所谓“知是行的主意”,此“知”即是“知行的本体”。

再如阳明说“良知者,心之本体”,“致良知”为功夫,“良知”便是“主意”。

《传习录》225条,阳明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

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

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

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

阳明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

须从“始”与“终”两个方面来领会“主意”的涵义:首先,“惟精”功夫以“惟一”为发端,“惟一”为“惟精”功夫之“始”;其次,“惟精”功夫之终结处也是“惟一”,“惟一”为“惟精”功夫之“终”。

阳明先生以米为比喻,“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

“惟一”是“惟精”功夫所要实现的目的,但“惟一”作为“主意”,不仅在“惟精”功夫之终结处,而是贯彻于终始的,如《中庸》所谓“诚者物之终始”,故阳明强调:“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

孟子反对义袭而取之,主张“集义”,曰:“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却须臾不离吾心,《西铭》所谓“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行自慊于心,便是“惟一”,如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行自慊于心,也是“主意”,如阳明先生曰:“惟息有养,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息间断”。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

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中庸》曰:“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此五者为“惟精”功夫,所谓“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为“主意”,诚者,不贰也,通过“诚之者”功夫而最终实现“诚者,天之道也”。

《传习录》89条,阳明先生曰:“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

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大学》八条目为“惟精”功夫,“明明德”作为“惟一”贯穿本末终始,故“明明德”为八条目之“主意”。

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博文”为“约礼”功夫,则“约礼”为“博文”之主意。

“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如《传习录》129条,阳明先生曰:“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

《中庸》曰:“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其中,“诚身”与“尊德性”为“主意”,“明善”与“道问学”为“惟精”功夫。

《传习录》第25条疏解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又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一本”为“能贯”,“万殊”为“所贯”,所谓“贯”,便是惟精惟一功夫。

离开“万殊”,则“一本”落空,故孔子曰“下学而上达”;离开“一本”,则“万殊”陷于支离。

子贡多学而识,只在闻见上用功,故孔子告之曰:“予一以贯之”。

朱子曰:“事事物物上便有大本,若只说大本,便是释老之学”;“有一种人,思维向里去,嫌眼前道理粗,于事事物物上都不理会,此乃谈玄说妙之病,其流必入于异端”。

儒家通过“惟精”功夫而求“惟一”,理一而分殊,“一本”与“万殊”不贰。

佛道两家也宣扬入不贰法门,如僧粲曰:“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但佛道两家“嫌眼前道理粗,于事事物物上都不理会”,其谈玄说妙之病,在于脱离开“惟精”而虚说“惟一”,必然落入虚无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