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宋明三个时期的茶画中,试析茶文化发展与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唐宋明三个时期的茶画中,试析茶文化发展与特点
1、茶画的渊源
饮茶一道始于神农,在宋之前,茶文化便以基本成型了。
在唐代,茶叶的生产发展良好,加工技术日渐成熟,人们与茶的接触也越来越多,茶开始深入人们的生活,在唐朝呈现出了“比屋之饮”之象。
最初记载茶文化的文献便是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此书将一个普通日常的饮茶活动升华到了艺术的高度,对于文人雅士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推动了饮茶一道在文人中的兴盛。
茶事活动更加频繁出现在了他们的日常集会中,也出现在了画作中。
第一部茶事绘画便源于唐朝,乃画家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此外还有孙位的《高逸图》、周昉的《烹茶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等。
然而在这些画中,对于茶事活动的描绘仅仅只是有所提及,并非画作的主体内容。
茶事对于着重于人物而忽略背景的唐朝绘画而言,只起了点缀的作用,茶画艺术在当时并未受到画家们的青睐。
2、茶画在宋朝的发展
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宋朝,由于前期宋太祖定下的重文轻武治国策略,使得文人雅士阶层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茶文化也得益于茶叶贸易的发展以及点茶法的出现,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流行于各个阶层中。
而后出现了一位极其嗜茶又十分善画的皇帝—宋徽宗,此人精于茶事,又在书画一道造诣极高,在位时便大力推行茶文化、培养绘画艺术人才,还身先士卒,作了许多茶事绘画作品。
宋徽宗所作的《文会图》,人物形态各异,场景服饰等描绘细腻,不仅使后世对于北宋宫廷茶事活动的了解更为深入,也让茶画一道在当时的文人雅士阶层更加流行。
不仅是皇帝对于茶画一道的极力推动,还有文人对饮茶的青睐。
宋朝第一流的文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都是爱茶之人,他们写下了许多咏茶诗文,如《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归田录》、《寄茶与平甫》等。
对于茶画,苏轼就曾言:“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
”虽然茶与画形态不同,然人的审美却是相差不远的,文人对于茶画的推崇也就不奇怪了。
加上各大书画大家的推广,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李公麟的《山庄图卷》、南宋刘松年的《斗茶图》等等,茶画在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3、二者的交融影响
宋朝画作流传至今的有很多,虽然其题材包罗万象,然茶画同样不计其数,嗜茶的画家们把自己对茶的喜爱融入进了绘画,以饮茶活动为主,创作了各式各样的茶事绘画作品。
如宋徽宗《文会图》的朝廷皇室茶画、马远《西园雅集图》的文人雅集茶画、刘松年《茗园赌市图》的市井茶画等等。
这些大家名作不仅使宋朝成为了茶事绘画发展的巅峰期,同时展现茶文化在宋朝各个阶层的流行与发展。
茶文化由于其自身在文人中的好评,如高雅脱俗、清新幽静的特点等,为绘画艺术增添了文化魅力与内涵。
而由于茶文化的盛行,茶事绘画受众会更为广泛,顺带提高了受众欣赏艺术的审美水平。
二者
的交融,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元明清的茶画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的赵孟頫所作的《斗茶图》便是从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中来的。
还有赵原所作的《陆羽烹茶图卷》,其中茶圣陆羽的真实写照与对环境的着重描绘,正是宋代茶事绘画的特色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