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二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高二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
2.“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3.试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类的一项
A.孔子B.墨子C.孟子D.荀子
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十派” , “专制君主的参
谋集团” , “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
派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6.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
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
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A.民贵君轻说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D.浩然之气说
7.关于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仁”与礼的学说B.注重政治和人事
C.开创私人讲学之风D.敬重鬼神而近之
8.关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9.某中学历史探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
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10.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许多思想家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民本”。
下列人物中持这一思想主张的有
①韩非子②孟子③黄宗羲④伏尔泰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成语“萧规曹随”反映的汉初主要的政治统治思想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B.道家的黄老之学C.墨家的“兼爱”思想D.法家的法治思想12.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
画面中,释氏坐干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13.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14.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15.从成语典故、日常生活用语“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能看出下列各教派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的有(1)佛教(2)道教(3)墨家(4)儒教
A.(2)(3)(4)B.(1)(2)(3)
C.(1)(3)(4)D.(1)(2)(4)
16.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B.确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17.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
18.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19.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其思想核心是
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
20.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①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欧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③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败④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1.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A.经世致用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工商皆本D.天下为主
22.“神州六号”宇宙飞船载人飞行成功,是我国宇航事业的重大成就。
追溯历史,中国人最早探索航空事业,在这方面,成果历历可陈。
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药发明,中国的这项发明产生于
A.汉朝B.唐宋C.元朝D.明朝
23.发明于11世纪的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传播作出巨大贡献的重要发明是
A.指南针用于航海B.雕版印刷术的成熟
C.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D.火药的广泛利用
24.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速度。
其中,指南针发挥的作用是
A.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B.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D.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
25.儒家学说到汉代被注入新的血液,是指()
A.提出了“人定胜天”观点B.取得了独尊地位
C.提出了“大一统”主张D.吸收了道教思想
2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B.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C.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D.促进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
27.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A.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B.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C.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D.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28.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29.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30.今天我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对此,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中的
A.“和为贵”和“仁”的思想B.农本思想
C.有教无类思想D.民为贵,君为轻思想
31.《齐民要术》与《农政全书》
A.都记载了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生活;B.都介绍了西方先进的水利技术
C.都对传统农学进行了总结D.都形成了完整的农学体系[来
32.小明的同桌考试作弊,小明想找他谈心,这时候他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A.“因材施教”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3.三国中关于“关羽割骨疗伤”的故事反映了当时医学取得的成就是
A.《伤寒杂病论》B.《本草纲目》
C.《黄帝内经》D.“麻沸散”
34.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培根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A.印刷术B.造纸术C.古典文化D.儒家学说
35.宋明理学的积极方面有()
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二、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16分。
)
材料一“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
——朱熹
材料四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4分),指出两种主张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2分)。
2.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二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材料三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也。
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宋)朱熹
(1)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2分)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原因有哪些?(6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造成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4分)
陕西高二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
【答案】C
【解析】略
2.“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答案】B
【解析】平等思想只是到了近代才产生的一种思想当时奴隶制刚刚瓦解,是绝对谈不上什么平等思想的.故选B.
3.试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类的一项
A.孔子B.墨子C.孟子D.荀子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ACD是儒家学派的人物B是墨家人物。
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
儒家倡导仁礼,是君子,墨家是小生产者的代表,兼爱非攻尚贤是侠客的体
现,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小国寡民的社会,是隐士,法家是严刑峻法,是英雄。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十派” , “专制君主的参
谋集团” , “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
派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答案】D
【解析】略
6.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
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A.民贵君轻说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D.浩然之气说
【答案】A
【解析】朱元璋删掉的是对其统治不利的因素,其中民贵君轻最不符合其利益,BCD项对其统治构不成严重威胁。
7.关于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仁”与礼的学说B.注重政治和人事
C.开创私人讲学之风D.敬重鬼神而近之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ABC都是孔子的主张D应是敬重鬼神而远之。
8.关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答案】D
【解析】略
9.某中学历史探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
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答案】B
【解析】略
10.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许多思想家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民本”。
下列人物中持这一思想主张的有
①韩非子②孟子③黄宗羲④伏尔泰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略
11.成语“萧规曹随”反映的汉初主要的政治统治思想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B.道家的黄老之学C.墨家的“兼爱”思想D.法家的法治思想
【答案】B
【解析】略
12.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
画面中,释氏坐干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答案】A
【解析】略
13.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答案】B
【解析】略
14.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答案】D
【解析】略
15.从成语典故、日常生活用语“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能看出下列各教派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的有(1)佛教(2)道教(3)墨家(4)儒教
A.(2)(3)(4)B.(1)(2)(3)
C.(1)(3)(4)D.(1)(2)(4)
【答案】D
【解析】略
16.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B.确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答案】C
【解析】略
17.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略
18.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答案】B
【解析】略
19.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其思想核心是
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
【答案】C
【解析】略
20.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①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欧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③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败④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略
21.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A.经世致用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工商皆本D.天下为主
【答案】C
【解析】略
22.“神州六号”宇宙飞船载人飞行成功,是我国宇航事业的重大成就。
追溯历史,中国人最早探索航空事业,在这方面,成果历历可陈。
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药发明,中国的这项发明产生于
A.汉朝B.唐宋C.元朝D.明朝
【答案】B
【解析】略
23.发明于11世纪的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传播作出巨大贡献的重要发明是
A.指南针用于航海B.雕版印刷术的成熟
C.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D.火药的广泛利用
【答案】C
【解析】略
24.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速度。
其中,指南针发挥的作用是
A.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B.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D.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
【答案】D
【解析】略
25.儒家学说到汉代被注入新的血液,是指()
A.提出了“人定胜天”观点B.取得了独尊地位
C.提出了“大一统”主张D.吸收了道教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儒学的发展历程,汉代儒学提出大一统的观念适应了汉武帝的需求,取得独尊,B是结果D是宋儒学的特点A错误。
2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B.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C.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D.促进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就压制了其他思想的自由发展,所以D错误ABC是正确的影响。
27.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A.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B.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C.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D.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科技内容,同样的科技在不同国家中地位不同取决于社会环境,中国封建落后的国家,小农经济的基础决定了科技发展的缓慢并且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而西方是服从于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这和国家国情有关系,所以是A,BCD不能正确表述材料意图。
28.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答案】A
【解析】荀子主张性本恶,但是可以从善,所以A是正确的B错误C不主张严厉惩罚D不是环境问题造成的。
29.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四个论述中第四项论述不正确,理学,王阳明的心学是在明朝的中晚期才开始出现并传播开来的,虽说明末清初传播极广,弟子众多,但官方科举考试还是采用的朱陆的理学。
其实心学是在理学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加入了佛教禅宗的一些教义。
故选D.
30.今天我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对此,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中的
A.“和为贵”和“仁”的思想B.农本思想
C.有教无类思想D.民为贵,君为轻思想
【答案】A
【解析】当今“以德治国”倡导的是仁政和为贵的思想,不是重视农业的思想,C是针对教育类型而言的D是君民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31.《齐民要术》与《农政全书》
A.都记载了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生活;B.都介绍了西方先进的水利技术
C.都对传统农学进行了总结D.都形成了完整的农学体系[来
【答案】C
【解析】题目要求的是二者的相同点,A是指《齐民要术》BD是指《农政全书》,所以选择C项。
32.小明的同桌考试作弊,小明想找他谈心,这时候他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A.“因材施教”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答案】B
【解析】略
33.三国中关于“关羽割骨疗伤”的故事反映了当时医学取得的成就是
A.《伤寒杂病论》B.《本草纲目》
C.《黄帝内经》D.“麻沸散”
【答案】D
【解析】从时间排除解题:即注意题干中的“当时”即三国时取得的成就,A为东汉末,B为明朝,C为战国,剩下
D为答案。
34.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培根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A.印刷术B.造纸术C.古典文化D.儒家学说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在文学上的是印刷术的普及,提高了印刷质量和速度,加速了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促进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而不是指BCD项,在战争上的是火药,航海上的是指南针,这些曾经改变了西欧的社会发展进程。
35.宋明理学的积极方面有()
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理学强调人的自我格物致知,以达到天理的高度,就是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奋发图强,同时理学讲究社会责任感也带有气节品德的意图,维护三纲五常,本题考查对理学的影响。
二、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16分。
)
材料一“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
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
——朱熹
材料四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4分),指出两种主张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