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造船工艺的另一朵奇葩_木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造船⼯艺的另⼀朵奇葩_⽊舵
图1 ⼴州东汉墓出⼟的灰陶船模船尾舵
中国传统造船⼯艺的另⼀航海NAVIGATION
32Marine Document 航海档案
图2 淮北柳孜⼀号唐船——拖舵
2010年11⽉,联合国教科⽂组织将《中国⽔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列⼊“急需保护的⾮物质⽂化遗产名录”中,由此⽽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国传统造船⼯艺保护的重视。

我国是世界⽂明古国之⼀,在发展⾈船技术和⽔上运输事业⽅⾯有着突出贡献,⽔密隔舱的发明⼀直为世⼈称颂。

不过作为中国传统造船⼯艺四⼤发明之⼀的⽊舵,并未引起社会各界的⾜够重视,关于舵的研究也不够深⼊。

舵的发明和⽔密隔舱⼀样,是中华民族对⼈类造船⽂明的杰出贡献。

我国⾈船历史悠久,不过从⽬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甲⾻⽂、青铜器中尚未发现舵的记载和图画。

舵的出现当晚于⽂字的出现年代。

先秦时期,吴、越等国的海上交通已相当发达。

早期⾈船、筏等,操纵控制并不⽤舵,但随着船只的体势增⼤,特别是海上⾏船单靠桨是⽆法控制⽅向的,于是舵桨便随之产⽣,⼴州西汉⽊船模反映的就是普通划桨向舵的演变。

桨演化成舵,
有三点关键的变化。

⾸先是桨的形状变化即桨柄加长、桨⽚⾯积加⼤。

其次是操作位置的变化即由船侧移⾄船尾正中。

再次,操作⽅式的变化即由⼿持操作改为固定⽀撑点操作。

1汉字“舵”与“柁”、“拖”同义。

历史⽂献对舵的较早记载见于汉赵壹《刺世疾邪赋》:“吴异涉海之失拖,坐积薪⽽待燃。

”说明随着⼈类向海洋的发展,舵的作⽤越来越重要。

东汉刘熙《释名·释船》已对舵及其作⽤有了准确的阐述:“⾈尾⽈柁,柁,拖也,在后见拖拽也。

且弼正船,使顺流不使他戾也。

”说明舵是安装于船尾的拖带物且能纠正船的航向不使其偏,即拖舵,由此可见⾄迟秦汉时已经使⽤拖舵。

1955年⼴州东汉墓出⼟的陶
船冥器,该船尾部正中有⼀只真正意义的船舵。

此物的发现也从实物上证明了拖舵的形式和作⽤,且为升降舵,由此证明了舵是中国的⼀项重⼤发明,并为世界所公认。

从陶船模型可以看出,拖舵宽⼤,外形近似为梯形。

与淮北柳孜⼀号唐船出⼟的拖舵⽐较⽽⾔,除了轮廓形状外,基本相同。

2
(见图1)
舵的成熟和完善则在唐宋时期。

隋唐
运河柳孜唐船⼀号唐船船尾部的拖舵保存
较为完整,形制特别,像个⼤扫把托在船的后⾯,尾舵横梁上有三个档次的舵杆限位⽊椿,可调节舵的位置就靠这个尾部拖舵舵杆放在限位⽊椿的不同位置来调节船舶的航⾏⽅向。

(见图2)
此舵为整体舵,总长4200毫⽶,其中舵叶部分长2150毫⽶,端部最⼤宽度1260毫⽶,叶厚50毫⽶,形如切头枇杷叶。

舵叶由两块板拼接于舵杆之上。

上半叶尾端开有两⽅孔,为绳索系结孔。

(可能是早期的吊舵孔)。

舵杆前端部开凿有⼀80×60毫⽶的通孔,作为操舵横柄插装孔,以便于扳舵和转动舵叶。

舵杆通过尾封板上开凿的圆孔,穿⼊船体内部,并依靠⼀号肋位空梁之上装配的四只⽊桩来调节摆⾓。

它既不同于近
⽂/中国航海博物馆荣亮
朵奇葩——⽊舵
航海NAVIGATION 33
这是⼀个升降舵,⽽勒肚孔更是在实物上的⾸次发现,也佐证了史籍对古代航海关于勒肚孔的记载。

独特的舵结构连接技术反映了当时造船⼯艺的精湛和⾼超,其中很多技术上的悬疑也引起了船史学家的关注,可见此物的发现在船舶技术史、船舶属具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见图3)
“⼤海航⾏靠舵⼿”,舵的历史光荣⽽悠久,舵的发明是中国造船史上的重⼤成就,在世界造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舵的保护和研究是我们保护传统造船⼯艺的重要步骤之⼀。

笔者写此⼩⽂,以求能够达到抛砖引⽟之功效,期盼能够引起学界特别是船史学家对中国传统造船⼯艺的关注。

注释:
1 齐吉祥:《中国古代船舶的两项重⼤发明——舵和⽔密隔舱》,《历史教学》2005年第4期。

2 阚绪杭、龚昌奇、席龙飞:《隋唐运河柳孜唐船及其拖舵的研究》,《哈尔滨⼯业⼤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3 同2。

4 何国卫:《初探长江⼝外出⼟的古船⽊舵》,《中国航海⽂化之地位与使命》(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2⽉,第9—20页。

图3 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明代⽊舵
现代船舵的舵杆垂直于或接近垂直于⽔平线,也与同时⽤来操船前进的橹不⼀样。

它仅仅是⼀个拖在船尾的巨⼤扇形结构,其作⽤仅仅⽤于控制航向,所以名之为拖舵。

这次出⼟的拖舵,是实船上的⾸见, 拖舵作为舵的祖式被发现,可以向⼈们清晰地展⽰出拖舵的灵活性、⽅便性和有效性。

他的发现对于中国造船技术史将是极⼤的丰富,说明了拖舵在船舶操纵器发展史中的⾥程碑地位。

3
宋代在舵的设计和结构上都得到了很⾼的⽔平,很多⽅⾯业已⾮常成熟和先进。

宋元的尾舵操纵术,较之前代,也有新的进展。

从⽂献看,从宋代起,舵⼯已能在⽔深不同的航区选⽤相应的尾舵。

据徐兢的《宣和奉使⾼丽图经》记载,船舶在近海航⾏时,能操纵“⼤⼩⼆等”的“正柂”,并“随⽔浅深更易”;⽽驶⼊⼤洋后,则从尾舵部的“乔屋”之后,“从上插下⼆棹,谓之三副舵”。

显然,这种变舵操纵⽅式,⾮但可以在⽔浅时减少船体附属物的阻⼒作⽤并避免船舵触碰船底,⽽且在⽔深时可以使舵叶伸延⾄船底之下,以降低船尾涡流损耗,增强船体的操纵性能,并能缓船只横向漂移。

同时,宋⼈还掌握了平衡舵的操纵技术这种舵的特⾊是将⼀部分舵⾯积分布在舵轴之前,缩短舵⾯⽔压中⼼与舵轴之间的距离,从⽽缩⼩了转舵⼒矩,操作起来更加得⼼应⼿。

从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知,这种平衡舵在内河中已得到⼴泛的使⽤,由此不难推测,在航海活动中,也会得到相当的重视。

宋代内河船已经⼴泛使⽤平衡舵,但明代海船仍是⾮平衡舵。

这种舵,操纵轻便⽽且具有较好的舵效。

与之同时,舵也可以随航道的深浅和实际需要⽽升降。

1978年,在天津静海县元蒙⼝发现⼀艘宋代河船。

它是第⼀个保存较为完好的宋代平衡舵实物,也是我国船舵臻于成熟的重要物证。

舵的形式,海船和河船历来有较⼤差别。

从迄今发现的舵可见,内河船基本上在宋代开始出现平衡舵但海船依旧以⾮平衡舵为主。

何国卫先⽣曾对中国⽬前出⼟
的古船进⾏过⽐较分析,其中海船出⼟的舵分别为南京三汊河明代⼤舵杆、⼭东蓬莱明代古船舵、江苏太仓元代船舵、浙江象⼭明代海船舵、南京宝船⼚遗址出⼟的三⽀舵杆以及2005年长江⼝外出⼟现藏于中国航海博物馆罐的明代古船舵。

1978年天津静海宋代河船舵的出⼟是迄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宋代平衡舵实物,从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也可发现宋代内河船使⽤平衡舵。

除上以外笔者⼜查阅到1974年泉州湾出⼟了宋代海船的舵承座和1979年宁波宋代海船出⼟的舵承座以及1999年在安徽
淮北隋唐⼤运河柳孜⼀号唐船出⼟的较为完整的拖舵。

4
由于我国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所以采⽤了垂直舵的装置,⼜由于航线上的⽔有深浅,舵逐渐演变成可升可降的升降舵,可以根据⽔的深浅随时调节舵的⾼低,在停泊的时候还可以把舵吊上,放置在舵楼中。

⼤型船舶⼀般都有主幅两个舵,在海上航⾏中配合使⽤,在遇到⼤风浪时,还可以把主舵放到船底,从⽽起到稳定船⾝的作⽤。

舵⼜分为平衡舵和不平衡舵,其中平衡舵⼀般在内河船中使⽤⽽不平衡舵从⽬前来看都出现在海船中。

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的2005年长江⼝出⼟的明代古船舵,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完整也极具研究价值的古舵。

何国卫先⽣认为这⼀⽂物极为坚硬粗⼤的舵杆以及相当完整厚实的舵叶都属罕见,古舵上吊舵孔的发现也表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