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pd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1.测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
一。
C.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
极端。
D.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
的恭。
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
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
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①而黥②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③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树,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孙子筹策④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悲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断其两足:挖去了他两足膝盖骨。
②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
③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
④筹策:谋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蹶:受挫折,折损。
B.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趣:趋向,奔赴。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期望。
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膑“能行”和“能言”的一组是(3分)
A.①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②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B.①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②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C.①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②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D.①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二)古代诗歌鉴赏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8—9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①徂(cú):过去。
②写此诗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直捣长安。
8.
(3)舞幽壑之潜蛟, 。
(苏轼《赤壁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4)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
,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
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
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C.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
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
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E.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
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2)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
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
实人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参考译文: 孙膑出生在阿、鄄一带,他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
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
庞涓虽然已经为魏国服务,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里派人请孙膑来。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有才干,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挖去了他两足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上字,想使孙膑隐藏起来不能在人前出现。
齐国的使者到魏国都城大梁来,孙膑以一个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暗中会见了齐使,向他游说。
齐使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地载着孙膑回到了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十三年之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
齐国派田忌带兵去援救韩国,直奔大梁。
魏国大将庞涓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撤兵离开韩国回魏国。
这时齐军已经越过了魏国国境而向西进了。
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国的军队向来强悍勇猛,轻视齐国,齐军被称为是胆小的军队,善于用兵的人就可根据这一情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
《孙子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
现在命令齐军在进入魏地的第一天造十万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三万灶。
”庞涓在齐军后面追了三天,非常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弱,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就超过半数了。
”就丢下他的步兵,率领轻兵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估计魏军的行程,晚上应赶到马陵。
马陵道路狭窄,而且两边的地形险要,可以埋伏军队。
就砍下大树的外皮露出白木质并且在上面写着:“庞涓死在这裸树下!”接着命令齐军一万名擅长射箭的弓弩手,在马陵道两边埋伏,事先和那些弩手约好说:“晚上见到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
”庞涓果然夜晚到了被砍的大树下,见到树干白木上有字,就取火把来照看。
他还没有把上面的字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非常混乱,彼此失去了联系,庞涓自知智谋穷尽,军队已败,便用剑自刎。
临死前说:“这样一来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了魏国的军队,俘虏魏太子申带回了齐国。
孙膑因为这一仗在天下出了名,世代相传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社会上称道军旅战法的人,无不称道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社会上流传很广,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
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
”孙膑谋划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早在刖足的酷刑前解除祸患。
……可叹啊!
8.(1)前六句是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后两句是直抒胸臆。
(2分)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
,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
(3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9.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倦”字。
(1分)本诗前六句写景,竹凉、野月写出清秋月夜;重露、稀星,露水越来越重,月照中天星星黯然失色,已经是深夜;飞萤闪着微弱的光,水宿的鸟已经睡醒互相呼唤着,是秋夜破
晓前的景象。
(3分)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尾联“空悲清夜徂”绾合了诗题“倦夜”。
(2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0.略
11.(1)答E得3分,答C得2分,答A得1分;答B、D不得分
①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三种: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
(2分)②在这场逼死奥士高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
(2分)③这三股力量汇集一起,形成一种无形的罗网,而其核心又是社会的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
(2分)
①深入细致的心理刻画描写了他的性格发展,心理变化,写得细致生动。
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
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2分)②奥士高纳大爷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
奥士高纳大爷一勤俭、诚实的农民(2分)③将奥士高纳大爷置于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群体精神麻木的思想状态下,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围绕着诚实与说谎这一矛盾冲突,充分展示奥士高纳大爷的性格特点。
(2分)
观点一: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小说通过一根绳子的故事,反映荒唐混乱的世风,揭示重大的社会道德问题,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过于直白,无法增强小说意蕴的深刻性。
②小说以绳子为线索,布置全局,结构全文。
全文围绕一根小小的绳子,描写一个老实人的悲剧,故事娓娓道来,不露痕迹,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
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小说的行文线索就不够明晰,情节衔接就不自然。
③小说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把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就不能显示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观点二: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奥士高纳大爷,他是一位勤俭诚实的老实人,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有利于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②小说写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根绳子,因而被冤家诬告,又受到众人奚落,以致忧郁而死,主要内容是围绕这个老实人而展开的,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可与小说的内容更吻合。
③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做违反常理的社会道德观念,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也是与小说的主题相融相符的。
观点明确2分,结合文本内容2分,分析恰当4分,言之成理即可)
高考学习网:
高考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