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高二化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Na:23 Al:27 O:16 Fe:56 C:12 Cl:35.5 S:32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25小题,1-15每小题2分,16-25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B.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D. 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气溶胶属于胶体,有丁达尔效应;
B.依据湿法炼铜原理解答;
C.青蒿素的提取用的是低温萃取,属于物理方法;
D.合金是指金属与非金属或者金属融合而成具有金属性质的材料.
解:A.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胶体都具有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
B.铁活泼性强于铜,铁置换铜属于湿法炼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故B正确;
C.青蒿素的提取用的是低温萃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方法,故C错误;
D.铁中含碳量越高,硬度越大,含碳量越少,韧性越强,剂钢是铁与碳的合金,故D正确;
2. 高一学生小强的化学笔记中有如下内容:你认为他的笔记中有几处错误()
①物质按照组成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②单质又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③化合物主要包括:酸、碱、盐和氧化物
④按照分散剂粒子直径大小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⑤只要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化合物就是电解质
⑥按照树状分类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⑦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化合价升降.
A. 三处
B. 四处
C. 五处
D. 六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物质按组成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按元素组成分为单质(仅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和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①错误;②单质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故②正确;③化合物主要包括酸、碱、盐和氧化物,故③正确;④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故④正确;⑤电解质是自身能发生电离的化合物如SO2、NH3等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不是自身发生电离不属于电解质,故⑤错误;⑥氧化还原反应与离子反应是交叉关系,按树状分类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故⑥错误;⑦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故⑦错误;故选B
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相关知识。

3. 设N A为阿伏加徳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mol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 N A
B. 分子数为N A的CO、C2H4混合气体体积约为22.4L,质量为28g
C. 28g由C2H4和C3H6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为4N A
D. 常温下,1mol Fe与过量浓HNO3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3 N A
【答案】C
【解析】A. Na2O2固体由2个钠离子和1个过氧根构成,故1mol过氧化钠中含有的离子共为3N A个,故A错误; B.未注明是否为标准状况,分子数为N A的CO、C2H4混合气体体积不一定22.4L,故B错误;C. C2H4和C3H6的最简式均为CH2,故28g混合物中含有的CH2的物质的量为n==2mol,则含4mol氢原子即4N A个,故C正确;D. 常温下,铁与硝酸反应可能生成硝酸铁,也可能生成硝酸亚铁,因此1mol Fe与过量浓HNO3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3 N A或2N A,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

本题的易错点为D,铁常见的化合价有+2价和+3价。

4. 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达正确的是( )
A. FeCl3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Fe3++ 3SCN-= Fe(SCN)3↓
B. Ca(HCO3)2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Ca2++2HCO3-+ 2OH-= CaCO3↓+ CO32-+ H2O
C. 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SO2: 2ClO-+SO2 +H2O =SO32-+2HClO
D. 过量的CO2通入水玻璃中:SiO32-+2CO2+2 H2O =H2SiO3↓ + 2HCO3-
【答案】D
【解析】A. FeCl3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没有生成沉淀,故A错误;B. Ca(HCO3)2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碳酸氢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HCO3-+ OH-= CaCO3↓+ H2O,故B错误;C. 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SO2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亚硫酸钠生成硫酸钠,故C错误; D. 过量的CO2通入水玻璃中反应生成硅酸沉淀和碳酸氢钠:SiO32-+2CO2+2 H2O =H2SiO3↓ + 2HCO3-,故D正确;故选D。

5. 已知在碱性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2R(OH)3+3ClO﹣+4OH﹣═2RO4n﹣+3Cl﹣+5H2O,则RO4n ﹣中R的化合价是()
A. +3
B. +4
C. +5
D. +6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电荷守恒可知n=(3+4-3)/2=2,所以R的化合价是+(2×4-2)=+6价,答案选D。

考点:考查化合价判断
6. 使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中的Cl-离子完全沉淀时,若所用相同浓度的AgNO3溶液的体积比为2:2:1,则上述三种溶液的体积比是()
A. 9:3:1
B. 3:2:1
C. 6:3:1
D. 9:4:1
【答案】C
........................
考点:考查物质的量的计算等知识。

7. 下列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时,在水中的溶解性:碳酸钠>碳酸氢钠
B. 热稳定性:碳酸钠<碳酸氢钠
C. 质量相同时,分别与同体积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快慢:碳酸钠>碳酸氢钠
D. 物质的量相同时,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CO2的质量:碳酸钠<碳酸氢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常温时,在水中的溶解性:碳酸钠>碳酸氢钠,A项正确;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热稳定性:碳酸钠>碳酸氢钠,B项错误;C、质量相同时,分别与同体积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快慢:碳酸钠<碳酸氢钠,C项错误;D、物质的量相同时,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据碳原子守恒,生成CO2的质量:碳酸钠=碳酸氢钠,D项错误;答案选A。

考点:考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比较
8.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无色溶液中:K+、Na+、MnO4﹣、SO42﹣
B. 酸性溶液中:K+、Cl﹣、NO3﹣、Fe2+
C. 加入 Al 能放出 H2的溶液中:Cl﹣、HCO3﹣、SO42﹣、NH4+
D. 在酸性溶液中:Mg2+、Na+、SO42﹣、Cl﹣
【答案】D
【解析】A. MnO4﹣有颜色,与无色溶液不吻合,故A错误;B. 在酸性溶液中NO3﹣能够氧化Fe2+,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C. 加入 Al 能放出 H2的溶液显强酸性或碱性,在强酸性或碱性溶液中HCO3﹣都不能大量存在,故C错误;D. 在酸性溶液中,Mg2+、Na+、SO42﹣、Cl﹣离子间不发生反应,能够大量共存,故D正确;故选D。

9. 用高铁酸钠(Na2FeO4)对河、湖水消毒是城市饮用水处理的新技术,已知反应:
Fe2O3+3Na2O2=2Na2FeO4+Na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 Fe2O3在反应中显氧化性
C. 1molNa2O2发生反应,有4mol电子转移
D. 在Na2FeO4能消毒杀毒是因其具有强氧化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分析题给反应知,Na2O2中氧元素化合价由-1价降为-2价,被还原,Na2O2为氧化剂,A错误;B、Fe2O3中铁元素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6价,在反应中失去电子,C错误;C、反应中Na2O2中氧元素化合价由-1价降为-2价,3molNa2O2发生反应,有6mol电子转移,C错误;D、Na2FeO4中Fe为+6价,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杀菌消毒,D正确。

答案选D。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判断
10. 工业上用金红石(主要成分TiO2)制金属钛可通过一下反应进行:
①TiO2+2C+2Cl2TiCl4+2CO ②TiCl4+2Mg Ti+2MgCl2
对于上述两个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是置换反应
B. 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 反应中钛元素都被还原
D. 加热时金属钛和氩气(Ar)能反应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反应①没有单质生成,不是置换反应,故A错误;B.两个反应都存在化合价的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C.反应①Ti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D.氩气为惰性气体,与钛不反应,②中氩气作保护气,可防止金属Ti被氧化,故D错误;故选B。

【考点定位】考查氧化还原反应
【名师点晴】把握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及转移电子的考查,反应①中,Cl元素的化合价降低,C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反应②中Mg元素的化合价升高,Ti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以此来解答。

11. 油条的做法是将矾、碱、盐按比例加入温水中,再加入面粉搅拌成面团;放置,使面团产生气体,形成孔洞。

放置过程发生反应:
2KAl(SO4)2·12H2O+3Na2CO3 = 2Al(OH)3↓+3Na2SO4+K2SO4+3CO2↑+21H2O.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 放置过程发生的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电解质
B. 放置过程发生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C. 从物质的分类角度来看,油条配方中的“矾、碱、盐”均为盐
D.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3++3CO32﹣═2Al(OH)3↓+3CO2↑
【答案】C
【解析】A、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B、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放置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C、Na2CO3和KAl(SO4)2•12H2O都是盐,所以油条配方中的“明矾、碱”均属于盐,故C正确;D、根据原子守恒,反应物中应该含有水参与反应,该反应2Al3++3CO32-═2Al(OH)3↓+3CO2↑未遵循质量守恒,故D错误;故选C。

12. 我国晋代《抱朴子》中描述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其中有:①“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②“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中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说明水银发生了还原反应
B. 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2+=2Fe3++3Cu
C. 根据①可知温度计打破后可以用硫粉覆盖水银,防止中毒
D. 水银能跟曾青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①中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中Hg的化合价升高,水银发生了氧化反应,A错误;B.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Cu2+=Fe2++Cu,B错误;C.常温下水银和硫可以化合,因此根据①可知温度计打破后可以用硫粉覆盖水银,防止中毒,C正确;D.汞的金属性弱于铜,水银不能跟曾青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铜,D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判断
13. 制备Fe3O4纳米颗粒的反应为3Fe2++ 2S2O32-+O2+xOH-=Fe3O4+S4O6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2
B. 参加反应的Fe2+全部作还原剂
C. 每生成1 molFe3O4,被S2O32-还原的O2为0.5mol
D. 已知Fe3O4纳米颗粒直径为20nm,则Fe3O4纳米颗粒为胶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Fe2++2S2O32-+O2+4OH-═Fe3O4+S4O62-+2H2O,则x=4,故A错误;B.反应中3Fe2+→Fe3O4,当3molFe2+参加反应时,有2molFe2+化合价升高,故B 错误;C.反应3Fe2+ + 2S2O32- + O2 + 4OH- ═ Fe3O4+S4O62-+2H2O中,Fe和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O2为氧化剂,每生成1molFe3O4,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4mol,其中被S2O32-还原的O2为0.5mol,被Fe2+还原的O2也为0.5mol,故C正确;D. Fe3O4纳米颗粒直径为20nm,Fe3O4纳米颗粒分散到分散剂中可以形成胶体,故D错误;故选C。

考点: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

14. 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某溶液中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溶液一定有CO32﹣
B. 为测定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性,可在瓷坩埚中熔化氢氧化钠固体后进行测量
C. 制备Fe(OH)3胶体,通常是将Fe(OH)3固体溶于热水中
D. 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可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过滤
【答案】D
【解析】A.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也可能含有HCO3-等,另外气体也可能为二氧化硫,故A错
误;B.加热条件下,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硅反应易烧结在一起,一般应用铁坩埚,故B错误;C.氢氧化铁不溶于水,制备Fe(OH)3胶体,应在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故C错误; D.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铁不反应,可用于分离,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物质的检验、分离以及制备等知识,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题的易错点为B,瓷坩埚的主要成分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二氧化硅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

15. 当溶液中XO4-离子与H2O2分子的个数比恰好按2:5进行反应时,溶液中XO4-被还原为较低价态离子,则X元素的化合价变为()
A. +1
B. +2
C. +3
D. +4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因为分子数之比等物质的量之比,因此设XO4-的物质的量为2mol,H2O2的物质的量为5mol,因为是XO4-被还原,因此XO4-是氧化剂,过氧化氢是还原剂,设X被还原的价态是x,根据得失电子数目守恒,2×(7-x)=5×2×1,解得x=2,故选项B正确。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目守恒等知识。

16. 已知某金属硝酸盐,在受热分解时生成了金属氧化物、二氧化氮与氧气.测得产物中NO2与O2的体积比为5:1(同温同压下测得),试分析该硝酸盐分解时金属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是()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某金属的硝酸盐受热分解生成NO2、O2和某金属氧化物,氮元素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4价,氧元素化合价由-2价升高为0价,根据NO2和 O2的分子体积比为5:1,即其分子数之比为4:1,令NO2和 O2的分子个数分别为5、1,氮原子得到的电子数为5,氧原子失去的电子为1*2*[0-(-2)]=4,二者得失电子数目不相等,根据电子转移守恒,金属元素
应失去电子,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17. 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巴西里约举行.奥运会上发令枪所用“火药”的主要成分是氯酸钾和红磷,撞击时发生的化学反应为:5KC1O3+6P=3P2O5+5KC1.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氯酸钾是还原剂
B. KCl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 反应中消耗3mol P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5mol
D. 发令时产生的白烟只是KCl固体颗粒
【答案】C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18. 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3+2KNO3=K2O+5Na2O+16N2↑.若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1.75mol,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生成40.0LN2(标准状况)
B. 有0.250molKNO3被氧化
C. 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25mol
D. 反应中共生成0.625mol氧化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方程式10NaN3+2KNO3= K2O+5Na2O+16N2↑可知NaN3中N元素化合价由-1/3价升高到0价,KNO3中N元素化合价由+5价降低到0价,所以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都是氮气。

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有16mol氮气生成,氧化产物是15mol、还原产物是1mol。

若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1.75mol,则15/16n(N2)-1/16n(N2)=1.75mol,解得n(N2)=2mol,则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生成的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2mol×22.4L/mol=44.8L,A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NaN3发生氧化反应,KNO3发生还原反应,硝酸钾被还原,B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参加反应KNO3的物质的量=2mol×2/16=0.25mol,其中N元素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0价,故转移电子为0.25mol×5=1.25mol,C正确;D、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方程式可知K2O、Na2O总物质的量=2mol×(1+5)/16=0.75mol,D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及有关计算
19. 向含有0.2molFeI2的溶液中加入a molBr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当a=0.1时,发生的反应为2I﹣+Br2═I2+2Br﹣
B. 当a=0.25时,发生的反应为2Fe2++4I﹣+3Br2═2Fe3++2I2+6Br﹣
C. 当溶液中I﹣有一半被氧化时,c(I﹣):c(Br﹣)=1:1
D. 当0.2<a<0.3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关系为2c(Fe2+)+3c(Fe3+)+c(H+)═c(Br ﹣)+c(OH﹣)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由于还原性:I—>Fe3+,所以当a=0.1时,二者的物质的量的比是2:1,发生的反应为2I-+Br2=I2+2Br-,A项正确;B.当a=0.25时,二者的物质的量的比是4:5,发生的反应为2Fe2++8I-+5Br2=2Fe3++4I2+8Br-,B项错误;C.只有I—氧化,发生的反应为2I-+Br2=I2+2Br-,当溶液中I—有一半被氧化时,溶液中c(I-):c(Br-)=1:1,C项正确;D.当0.2<a<0.3时,溶液中I—都被氧化产生I2,所以根据电荷守恒可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关系为:2c(Fe2+)+3c(Fe3+)+c(H+)=c(Br-)+c(OH-),D项正确;故选B。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畈不及电荷守恒在微粒浓度的大小比较及计算等知识。

20. 将一定量的镁铝合金样品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到足量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6.72L;另一份加入到足量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11.2L.则原合金样品中镁的质量为()
A. 4.8 g
B. 6 g
C. 9.6 g
D. 12 g
【答案】C
【解析】因为Al与HCl、NaOH反应生成的H2体积一样,所以Mg与HCl反应生成的气体为11.2-6.72L=4.48L,即0.2mol,Mg——H2,所以Mg为0.2mol即4.8g,所以原合金中Mg 为9.6g
21. 某无色溶液含有下列离子中的若干种:H+、NH4+、Fe3+、Ba2+、Al3+、CO32–、Cl–、OH–、NO3–。

向该溶液中加入铝粉,只放出H2,则溶液中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最多有()
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含有Fe3+的溶液显黄色,在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H+与CO32–、OH–会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OH–与NH4+、Al3+会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Ba2+、Al3+、CO32–会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

向该溶液中加入铝粉,只放出H2,若溶液为碱性,则含有大量的OH–。

还可能含有大量的Ba2+、CO32–、Cl–、NO3–。

离子最多4种;若溶液为酸性,由于
H+、NO3–起硝酸的作用,加入Al不能产生氢气,所以含有的离子可能是:H+、NH4+、Ba2+、Al3+、Cl–,最多是5种离子。

答案选C。

考点:本题主要是考查离子大量共存的知识。

【名师点睛】离子之间若不发生任何反应,则可以大量共存,若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离子之间发生的反应类型有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盐的水解反应,还要掌握常见的有色离子有哪些、这些离子的颜色是什么颜色,有时还需要确定题干提供的信息,加入酸使指示剂呈现什么颜色;溶液的pH是多少时,溶液的离子哪些存在,Al在酸性、碱性环境都会发生反应,若酸性环境反应产生氢气,则由于HNO3有强的氧化性,不会存在NO3-。

掌握离子的性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知识是本题的关键。

22. 质量分数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的NaCl溶液,蒸发溶剂,恢复到原来的温度,若物质的量浓度变为2c mol·L-1,则质量分数变为(蒸发过程中没有晶体析出) ()A. 等于2a% B. 大于2a% C. 小于2a% D. 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质量分数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的NaCl溶液,设密度是ρ1,所以c=,质量分数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2c mol•L-1的NaCl溶液,设密度是ρ2,质量分数是w%,所以2c=,整理得到,氯化钠的密度大于水,浓度越浓,密度越大,所以ρ1<ρ2,即w%<2a%,故选C。

考点:考查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计算。

23. 将物质的量均为a mol的钠和铝一同投入m g足量的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则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 1000aρ/ (50a+m) mol/L
B. aρ/ (46a+m) mol/L
C. 1000aρ/ (46a+m) mol/L
D. 1000aρ/ (47a+m) mol/L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钠和铝投入足量水中发生反应:2Na+2H2O=2NaOH+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由方程式可知,a mol的钠反应生成amol氢氧化钠,生成氢气0.5amol;amol氢氧化钠与amol铝恰好反应生成amol偏铝酸钠,同时生成氢气
1.5amol.溶液为偏铝酸钠溶液。

所以氢气的质量为(0.5amol+1.5amol)×2g/mol=4ag;所以溶液质量m(溶液)=m(金属)+m(H2O)-m(H2)=amol×23g/mol+amol×27g/mol+mg-4ag=(46a+m)g,所以溶液的体积为=mL,所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故选C。

【考点定位】考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
【名师点晴】考查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难度中等,判断溶液是偏铝酸钠是解题关键,然后利用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式计算.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将物质的量均为a mol的钠和铝投入足量水中发生反应:2Na+2H2O=2NaOH+H2↑,2Al+2NaOH+2H2O=2NaAlO2+3H2↑,由方程式可知,溶液为偏铝酸钠溶液,偏铝酸钠的物质的量为amol.根据方程式计算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在计算氢气质量,溶液质量为m(溶液)=m(金属)+m(H2O)-m(H2),据此计算溶液质量,利用V=,计算溶液体积,再利用c=计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24. 将一定量的Mg和MgO的混合物投入100mL2mol/L的稀盐酸中,完全溶解后,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4mol/L的NaOH溶液,要使Mg元素全部沉淀出来,所加入的NaOH溶液的体积最小是( )
A. 100mL
B. 50mL
C. 25mL
D. 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氢氧化钠溶液,首先中和剩余的盐酸,然后才能沉淀镁离子,当加入的氢氧化钠使镁离子恰好沉淀,所需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最小,此时最后溶液为氯化钠溶液。

根据氯离子守恒可知n(NaCl)=n(HCl)=0.1L×2mol·L-1=0.2mol,根据钠离子守恒可知n(NaOH)=n(NaCl)=0.2mol,所以需4mol·L-1的NaOH溶液的最小体积为0.2mol/4mol·L -1=0.05L=50ml.选B。

考点:考查化学计算
25. 在一定条件下,使CO和O2的混合气体26g充分反应,所得混合物在常温下跟足量的Na2O2固体反应,结果固体增重14g,则原混合气体中O2和CO的质量比可能是( )
A. 9:4
B. 1:1
C. 7:6
D. 6:7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可知混合物在常温下跟足量的Na2O2固体反应生成固体为Na2CO3,1molNa2O2生成1molNa2CO3,质量增加28g,恰好为CO的质量,固体增重14g,说明混合气体中CO为14g,则O2为26g-14g=12g,所以原混合气体中O2和CO 的质量比为12g:14g=6:7,故选D。

考点:考查了过氧化钠的性质和化学计算的相关知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26. 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g+、Mg2+、Cu2+、Fe3+、Na+中的几种,请填写下列空白:(1)不做任何实验就可以肯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
(2)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消失.说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3)取(2)中的滤液,加入过量的稀氨水(NH3·H2O),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肯定有__________,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溶液可能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下列的__________.
A.Cl﹣ B.NO3﹣ C.CO32﹣ D.OH﹣
【答案】 (1). Cu2+、Fe3+ (2). Ag+ (3). Ag++Cl﹣=AgCl↓ (4). Mg2+ (5). Mg2++2NH3·H2O═Mg(OH)2↓+2NH4+ (6). B
【解析】试题分析:(1)Cu2+显蓝色,Fe3+显棕黄色,题目中此溶液无色,因此一定不含有Cu2+和Fe3+;(2)此沉淀不溶于硝酸,说明此沉淀为AgCl,因此说明原溶液中含有Ag+,反应方程式为Ag++Cl-=AgCl↓;(3)加入氨水有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Mg2+,此沉淀是Mg(OH)2,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Mg2++2NH3·H2O=Mg(OH)2↓+2NH4+;(4)原溶液中存在Ag+,通过离子大量共存,因此选项B正确。

考点:考查离子的检验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

27. 己知:A为含金属离子的淡黄色固体化合物,E、X为空气中常见气体,A、B、C、D含有相同的金属离子,其转化关系如下图(部分产物己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l)这种金属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
(2)X的电子式______;
(3)B中所含化学键的类型是______;常温常压下,7.8g A与足量的水充分反应放出热量a 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

(4)①C也可转化为B,写出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B与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5)将一定量的气体X通入2L B的溶液中,向所得溶液中边逐滴加入稀盐酸边振荡至过量,产生的气体与盐酸物质的量的关系如下图(忽略气体的溶解和HCl的挥发)。

请回答:a点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a-b之间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答案】 (1). Na+ (2). (3). (极性)共价键、离子键 (4). 2Na2O2(s)+2H2O(l)=4NaOH(aq)+O2(g) △H=-20akJ/mol (5). Ca(OH)2+
Na2CO3=CaCO3↓+2NaOH 或Ba(OH)2+Na2CO3=BaCO3↓+2NaOH (6). OH-+HCO3-=CO32-+H2O (7). Na2CO3,NaCl (8). CO32-+H+=HCO3-
【解析】E、X为空气中常见气体,A为含金属离子的淡黄色固体化合物,能与水反应生成E 与B,应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氧气,则A为Na2O2,E为O2,B为NaOH,B与X可以连续反应,可推知X为CO2,C为Na2CO3,D为NaHCO3。

(l)A中金属离子为Na+,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
(2)X为CO2,其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3)B为NaOH,含有离子键、共价键;常温常压下,7.8g Na2O2与足量的水充分反应放出热
量a kJ,2mol Na2O2完全反应方程式的热量=a kJ×=20a kJ,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a2O2(s)+2H2O(l)=4NaOH(aq)+O2(g)△H=-20a kJ/mol,故答案为:离子键、共价键;2Na2O2(s)+2H2O(l)=4NaOH(aq)+O2(g)△H=-20a kJ/mol;
(4)①碳酸钠也可转化为氢氧化钠,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故答案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②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水,反应离子方程式为:HCO3-+OH-=CO32-+H2O,故答案为:HCO3-+OH-=CO32-+H2O;
(5)根据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知,Na2CO3转化为NaHCO3、NaHCO3转化为NaCl需要的HCl的物质的量相等,实际上产生气体之前消耗盐酸与产生二氧化碳消
耗盐酸体积之比=3:2,所以溶液中还存在NaOH,说明原溶液中为NaOH、Na2CO3,结合方程式可知,溶液中n(NaOH):n(Na2CO3)=1:2,故a点是氢氧化钠前后与盐酸反应碳酸钠未反应,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2CO3和NaCl,b点时,碳酸钠恰好转化为碳酸氢钠,则a-b之间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H+=HCO3-,故答案为:Na2CO3和NaCl;CO32-+H+=HCO3-。

点睛:本题考查了无机物推断,涉及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知识点,(5)为易错点,清楚发生的反应判断原溶液中溶质及物质的量关系是关键。

28. NaClO2是一种重要的杀菌消毒剂,也常用来漂白织物等,其中一种生产工艺如下:步骤一,利用NaClO3在硫酸作用下与SO2反应生成 ClO2和一种酸式盐。

步骤二,将ClO2在NaOH 溶液中与H2O2反应即可生成NaClO2 。

回答下列问题:
(1)NaClO2中Cl的化合价为_______。

(2)写出步骤一中生成Cl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二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氧化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亚氯酸钠(NaClO2)在常温与黑暗处可保存一年。

亚氯酸不稳定可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lO2―→ClO2↑+H++Cl-+H2O(未配平)。

在该反应中,当有1 mol ClO2生成时转移的电子个数约为________。

(5)Cl2、H2O2、ClO2(还原产物为Cl-)、O3(1 mol O3转化为1 mol O2和1 mol H2O)等物质常被用作消毒剂。

等物质的量的上述物质消毒效率最高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Cl2 B.H2O2 C.ClO2 D.O3
(6)H2O2有时可作为矿业废液消毒剂,有“绿色氧化剂”的美称。

如消除采矿业胶液中的氰化物(如KCN),经以下反应实现:KCN+H2O2+H2O===A+NH3↑,则生成物A的化学式为
________,H2O2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3价 (2). 2NaClO3+SO2+H2SO4=2ClO2+2NaHSO4 (3). 2:1 (4). O2 (5). 6.02×1023(或N A) (6). C (7). KHCO3 (8). H2O2是氧化剂,其产物是H2O,没有污染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化合价规则判断NaClO2中Cl的化合价为+3价。

(2)根据题给信息知氯酸钠、二氧化硫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氯和硫酸氢钠,利用化合价升降法结合原子守恒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SO2+H2SO4=2ClO2+2NaHSO4。

(3)步骤二反应中,二氧化氯转化为NaClO2,氯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降低为+3价,得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