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2015_2016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跃华学校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201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其中内服制主要管理
A.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 B.商族以外的活动区域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黄河上游地区
2.《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中体现的是
A.郡县制 B.中央集权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3.在西周的分封制下,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历史上称两姓联姻“喜结秦晋之好”,鲁国和晋国是不能联姻的。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这反映了
A.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B.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
C.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 D.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5.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巩固了周王对全国的统治②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③构织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④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C.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D.先有分封制、后有宗法制
7.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 ②③①⑤
B. ②①⑤⑥
C. ①③⑤④
D. ④③⑤⑥
8.秦代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官吏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9.郡县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最早开始实施的
②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③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
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④
10.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论文 D.秦简的记述
11.下列选项中,通过限制地方来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西汉“推恩令”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③宋朝设立文臣知州、通判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限制诸侯国的权力 B.分割王国封地
C.剥夺诸侯王的封国 D.加强中央集权
13.西汉武帝时期,形成了中外朝制度,该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A.地方势力的削弱 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
C.决策中枢的转移 D.外戚与宦官的专权
13.下列关于选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西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度②战国,秦朝和西汉初年实行军功爵制度
③征辟制就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④科举制的实行是士族没落的必然结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下列有关西汉时期刺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监察为主要职能 B.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C.属地方行政区划 D.分为13个主要监察区16.唐代中央政府采用三省六部制,三省参与决策的制定,权力各有所属又相互制约,六部则全为国家机构。
这说明唐代
①具有现代政治分权制衡的本质②初具家国分离的现代政治特点
③君主权力通过该体制得以体现④中央受削弱不利于对地方控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7.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举制设有明经和进士两科
B.科举制打破了以前以门第选择官吏的制度
C.开创了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
D.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社会基础,有利于精减机构冗员
18.明太祖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中,最相似的是
A.设立厂卫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B.建立新制度,分散地方官的权限
C.废除原来的行政区划
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19.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20.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作用和意义有
①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②奠定分裂割据基础
③对后世影响深远④相当于现今省区划分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21.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内阁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22. “内阁”是中西方共用的政治概念,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责任内阁在性质上的区别是
A.明朝内阁是决策机构,而英国责任内阁是咨询机构
B.明朝内阁是内侍机构,而英国责任内阁是决策机构
C.明朝内阁首辅拥有建议权,而英国内阁大臣拥有决策权
D.明朝的内阁皇帝的内侍机构,而英国责任内阁是行政机构
23.关于清朝的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C.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24.以下措施中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是
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④军机处的设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计52分)
25.(陈滨)(25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对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很多规定。
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
”“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
并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
西汉时御使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而另“二公”为秩万石;宋元明监察御使为七品,也就相当于知县。
——摘编自曹凯旋《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之借鉴》材料二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
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
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
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
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选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材料三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
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选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要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代监察制度较之隋代有何发展。
(4分)根据材料三,分析宋代有关监察规定的利弊。
(6分)
(3)根据材料二、三,总结唐宋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规律。
(6分)
26.(杨茂亮)(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45.(杨茂亮)(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霍光的重要历史功绩是废去昌邑王,确定(汉)宣帝继位。
这是保证西汉社会继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
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卒。
宣帝始亲政事,“励精为治”,号为“中兴”君王。
汉宣帝时期是西汉盛世的继续,实行武帝末年以来罢兵力农、“思富养民”的政策。
宣帝于本始元年至神爵四年(公元前73~前58年),曾七次下诏征召人材。
又先后诏令安置流民、减免田赋、减低盐价和赈济灾民,还一再派遣使者或丞相、御史的属官,到各地查处执法不公、擅兴徭赋、出入人罪的不法官吏,考查地方官治绩。
被称为“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宣帝“励精为治”的变革举措。
(8分)
(2)根据材料,分析指出汉宣帝变革举措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7分)
跃华学校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2016.4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 答案:
(1)特点:①监察官有明确的任职期限。
②以法律规定监察官的职责。
③监察官员的品秩较低。
(6 分)
(2)发展:①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
②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甚至有权监督司法审判。
(4分)
利:①保证监察御史的从政经验。
②鼓励监察官员履行劝谏之责。
(4分)
弊:易导致御史滥用职权。
(2分)
(3)规律:①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
②监察体制以皇权为中心。
③监察权(包括中央、地方)相对独立。
(任意2点6分)
26.(12分)答案:
示例1:16-19世纪,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
(或: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强。
)
论证: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马铃薯等传入中国,中外经济联系加强;而传教士活跃在中国的历史舞台,通过书信介绍,或者宫廷供职、担任译员等方式,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而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的工业革命后,英国积极寻求海外市场,最终在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综上所述,16-18世纪,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
示例2:16-18世纪,中国日益落后于西方。
(或:明清时期,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
论证:在经济上,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高度繁荣,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增长迅速,然而同时期的西方,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生产力出现重大飞跃;在政治上,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雍正帝设军机处,意味着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而同时期的西方,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或:君主立宪制政体);在思想上,明清时期虽
然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反传统、反教条的进步思想,但是理学依然是官方统治思想,且统治
者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进行思想专制;在科技上,西方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出现了伽利略、牛顿等伟大的物理学家,且形成了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而同时期中国的科技,则依然以注重实用性和总结性为主,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缺乏向近代科技的转变。
综上所述,16-18世纪,中国日益落后于西方。
(其他主题如“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加强”等,如果论证充分,也可得分)
27.(15分)
解析:本题以汉宣帝变革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第(1)问变革举措可从材料“罢兵力农”“思富养民”“征召人材”“减免田赋”“查处……不法官吏”等有效信息加以概括。
第(2)问回答“影响”可紧扣上述变革举措,从“社会发展”角度(可细分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内安定等)组织答案。
(1)举措:①推行和平政策。
②发展农业生产。
③继承“休养生息”政策。
④重用人才。
⑤整顿吏治。
(答出四点即可得8分)
(2)影响:①促进了汉朝经济的持续发展。
②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③缓和了国内民族矛盾。
④形成“宣帝中兴”局面。
(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