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境文化特色景观探析——以蒲城县兴华学校环境文化景观规划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环境文化特色景观探析——以蒲城县兴华学校环境文化景观规划为例
作者:陈祺,刘粉莲,龙宅新
来源:《广东科技》 2015年第6期
陈祺1,刘粉莲1,龙宝新2
(1.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结合蒲城县兴华学校环境文化景观项目规划,立足校园建筑布局实际,以校名“兴华”为主题理念,从文化特色梳理着手,构建文化中轴序列和兴华主题景观,力求从传统
文化挖掘与绿色生态校园建设两方面有机融合,探索学校环境文化特色景观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蒲城县兴华学校;环境文化;兴华文化苑;规划设计
* 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教
学方法优化遴选研究—基于分步设计与分层教学的有效对接”(GJ1423)
环境文化是提升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它是由学校的建筑、设施、活动场所以及
校园的绿化、美化和景点设置等构成的环境文化综合体[1]。

并以潜隐的心理暗示方式对工作与学习于其中的全体成员发生影响,自然而不刻意、舒缓而不激烈、持续而不间断、无痕而极
有效,从而营造出一种小桥有意、流水有知、润物无声、启智无痕的优美文化环境[2]。

学校文化特色在环境中的物化,即体现为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

首先应提炼学校核心价值理念,并
使学校文化特色建设与核心价值理念达到一致,从而使学校文化特色既有根基,又有独特性与
系统性[3]。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景观,应充分尊重场地的文脉和弘扬学校历史进程中的文化沉淀,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4]。

文化特色景观不仅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和标志,更是实实在在的教育载体,时时处处起着陶冶匡正与潜移默化的作用。

它承载
着学校的历史与特色,传递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追求[5]。

本文以蒲城县兴华学校环境文化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索学校环境文化特色景观建设的有效途径。

1 环境现状分析
蒲城县地处陕西关中东部渭河平原东北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与巍巍华夏同源,属暖
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2℃,无霜期180-220d,年平均降雨量为
550mm。

兴华学校位于蒲城南新区食品工业园区,京昆高速蒲城出口花园东侧,与著名的卤阳湖风景区为邻,占地11.2ha,建筑面积50000m2,是经渭南市教育局批准的小学、初中、高中为
一体的全日制民办学校。

现有学生4300多名,编制12个年级76个教学班,连续多年被县教育局评为“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学校环境现状为:(1)整体布局相对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入口、干道、综合楼、教学楼、公寓楼、餐厅以及操场布局区划清楚。

(2)校园面积较大,分为南北两大块,不管是活动的操场,还是绿化面积都有保证。

(3)围墙立面景观(如弟子规等),宣传牌、报刊栏等文化气氛浓郁。

(4)楼房主体建筑很不错,但基础部分的铺装与楼房不是很协调。

(5)道路系统主次
不明确,铺装景观不到位,加之正在基建,显得就有些不整齐。

(6)植物品种略显单调,特别是操场周围缺少落叶乔木,对黄土高原来讲,外围遮掩不足。

(7)景观小品有些凌乱,特别是操场厕所太惹人眼。

2 文化特色梳理
2.1 基于整合,促进创新
文化整合是在提炼与互动中实现,在整合中再实现文化创新。

提炼是在对多种文化成果进
行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汲取优质元素,为学校文化的持续创新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互动是在尊
重学校各子系统特有文化的基础上,以平等的姿态积极地对学校各个方面施加影响,不断增强
学校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为学校文化的持续创新赢得更大的阵地与舞台[6]。

通过充分利用学校历史、传统和特色等宝贵的有形、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将其加以整合、提炼,形成文字的、形象的特色构思和创新产品,让学生深刻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认知自己的校园环境,在潜移
默化、春风化雨、喜闻乐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从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
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动力和保证[7]。

2.2 基于优化,提炼主题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正常开展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突出爱国主义主旋律。

通过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其发奋学习。

增强民族
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把中华民族振兴起来[8]。

主题型学校文化是一种能够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积极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价值体系。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
活动,培育学生阳光、自信、文明、有情趣的鲜明特质。

这就必须高度重视学校的办学历史积淀,探寻主题与历史之间的内在关联,将主题和学校历史有机融合,实现主题型学校文化在学
校实践中的生根、开花、结果。

既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又要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9]。

2.3 基于传承,彰显个性
任何新文化都是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芽出来的,都不能脱离它赖以存在的环境和社会基础。

坚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始终保持着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
重的根本价值追求。

其传统价值观具体表现为集体主义、工作为先、甘于奉献,其传统精神表
现为认真、负责、拼命干,团结、勤奋、争上游[10]。

文化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凸显自
己的独特个性,具体到一个学校来说,就是要求这个学校有独特的符合社会主流的文化内涵和
追求,目的是让校园里的每一个物件都作为文化的载体和符号、来承载特定的文化信息,融入
一定的教化功能,从而使学校的整体形象处于一种鲜活、亮丽的状态[11]。

2.4 基于目标,构思理念
围绕学校文化理念系统,结合现有校园环境实际,提出超前环境文化建设思路,理出学校
环境的特色,为实现“立足蒲城、走出渭南,建成一所质量一流、机制灵活、设备先进、社会
赞誉的示范性西部基础教育名校”的发展愿景奠定良好的基础。

整体环境文化景观规划围绕综
合楼主体建筑,紧扣“兴·华”文化理念,以学生的健康活动为主体,充分考虑师生的活动需求。

以彩色生态铺装为基调,以彩色园路系统为纽带,以兴华大门、兴华大道、兴华广场与兴
华游园为中轴景观序列,以复兴主题文化苑为构图中心,以外围垂直绿化为背景,以立面细节
景观为补充,形成景观色彩亮丽、富有青春气息的特色文化系统(见图1)。

3 特色景观规划
3.1 基础性景观建设
(1)园路骨架与行道树景观:园路与广场铺装是本校文化环境建设的当务之急,没有硬化工程,绿化、美化、彩化等工程就无从谈起。

采用透水砖铺装广场和生态地坪园路,同时配套
相应的行道树景观,如合欢、法桐、银杏等。

(2)室外家具系列景观:包括园椅、果皮箱、宣传牌、草坪灯、景观灯等,采用统一色调成组系列布置。

(3)四周围墙绿化景观:一是墙基部绿化,二是围墙完善补植大叶女贞,三是围墙垂直绿化可分别采用下垂式、攀援式,四是厕所
前以大树或自然式成组树丛掩映。

3.2 中轴线序列景观
3.2.1 兴华大门——开头(序曲)景观
在浅色调的铺装广场上,左侧为四组黄土墙景观,并在下侧设置白色学校标志;右侧为圆
形门房,既有黄土色调,和左侧协调,又有塑钢玻璃门,突出现代气息;中间为“钥匙”造型
的景观门,中间横梁标明校名,右侧井架下部饰以红色,上部悬挂警钟,构筑开发渭北黄土高
原的“钥匙”大门寓意,并紧扣“‘兴·华’(复兴中华民族)核心理念”,形成复兴大门景观。

3.2.2 兴华大道——发展景观
以浅黄色的广场砖铺装为基调,并以色彩划分为大小形状不同的六大块,前后分别为方形、圆形活动广场(构筑天圆地方景观寓意);中部以浅溪串联,并设置两组小拱桥,贯通左右;
浅溪两头设置矩形、椭圆形喷泉(或旱喷泉);对称设置整形球类灌木,以常绿为主调,适当
夹杂落叶乔木,形成简捷、大气的景观大道,以陪衬综合大楼。

3.2.3 兴华广场——高潮景观
(1)花岗岩方形广场(方案一):采用花岗岩方格铺装形式,两侧队列文化景观柱,后部设置弧形廊架与综合楼对应,最大满足集会升旗的功能要求。

(2)生态地坪圆形广场(方案二):中部为双色生态地坪系统的圆形铺装广场,也可适当增加一些文化景观元素符号,四角
以低矮绿地陪衬。

(3)广场砖主题广场(方案三):中部为四色交叉的圆形铺装广场,中心设置主题雕塑,采用螺旋上升、稳步上升、梦象飞翔和千锤百炼景观主题,外围以乔灌木呼应,
四角以低矮绿地陪衬,并分别配置木构亭廊。

3.2.4 兴华游园(假山花台)——尾声景观
立面采用浮雕文化景观墙或贴壁假山景观,上部为假山置石或山石花台景观。

3.3 兴华主题文化苑
3.3.1 以复兴坛为构图重心(方案一)
整体以绿地草坪和三色植物拼图为基调,以自然式植物群落和树阵为背景,以外方四角台(红)--中圆下沉广场(淡黄)--内三级方台(褐)以及八组景观柱构筑的复兴中华坛为构图
重心,以自然流畅的园路为纽带,以随机散布的广场及其景观文化柱为主景,构筑以复兴坛为
构图重心的复兴中华主题文化苑。

3.3.2 以复兴雕塑为构图重心(方案二)
以西侧围墙的山水画为背景,以黄土高原铺装和绿色草坪为基调,以三门四柱牌坊景门为
序曲,以中华文化陈列馆和景墙(廊)为围合景观,以复兴主题雕塑(红色)为开朗空间的构
图重心,以自然式大树群阵为密闭空间的主景,形成以复兴雕塑为构图重心的复兴中华主题文
化苑。

3.4 游龙凤舞文化苑
3.4.1 中华游龙景观
(1)花架游龙(方案1):整体以草坪、色带和花带为基调,以曲线流畅的园路为纽带,
以五组钢构随机排列的花架为构图主景,以乔木大树为陪衬,以五角形、四角形广场及其大树
和置石为构图中心亮点,形成游龙飞舞之复兴主题文化苑。

(2)演艺游龙(方案2):整体以
扇形草坪台(花台)为基调,以发散状的园路为串联带,以下沉式膜结构的龙头演艺台为构图
重心,以六组弧线排列的景观文化长廊为背景,形成现代气息浓郁的演艺游龙景观。

(3)双螺旋游龙(方案3):整体以草坪为底色,以两组双螺旋结构的黄色铺装(园路与广场系统)为
平面主景,以动态水系暗联,以两组螺旋塔(兴华生态塔、螺旋台或兴华台)为构图重心,以
两组旋转花架动态呼应并扣合,以自然散布的大小不同的圆形铺装和高低错落的生肖景观柱为
立面主景,形成双螺旋式游龙景观。

3.4.2 凤凰看台景观
凤凰看台结合运动场主席台同步进行改造,其选址在现有操场南侧。

将现有一层土厕改造
成为水冲式生态公厕,以便预留足够的标准400米田径场面积。

在生态公厕之上设置凤凰看台,采用张拉膜结构,以白色为基调,构筑五彩缤纷的凤凰造型。

4 结论
学校环境是学生最直接、最具体、最实际的一种生活体验场所,其特色景观的营造,蕴藏
着极为丰富而又深刻的教育内涵,既是一种载体文化,又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

为此:(1)要以环境育人为基点,要有“双看齐”的观念——校园向公园看齐,操场向娱乐广场看齐,充
分认识环境文化的教育功能[12]。

(2)要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全面改善优化育人环境[13],注重校园规划的和谐、实效,以人为本地体现出其个性化设计
的特色[14]。

(3)在环境文化建设中不追求豪华,而是赋予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发动师生参与校园设计,使每一幢楼、每一处景点、每一块橱窗,都成为学校文化的象征与表达[15]。

(4)要创设学习化、人文化、书卷气的校园阅读生态环境,让书香飘满校园,营造优美和谐、富有个性特色的校园生态环境[16]。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造就学生、教师的精
神面貌、做事标准、行为习惯,形成学校特有的品质,将学校文化渗透到师生的教育教学和日
常生活中,细化到学生培养、员工发展、管理提升的各个领域[17],这样才能使民办教育真
正成为学生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吴群. 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构建新型思想道德教育模式[J]. 宁夏党校学报,2012,14(6):57-59.
[2]吕建国. 以智慧为内核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2):63-66.
[3]崔玉婷. 普通高中学校文化特色的类型与建设路径——以北京市三所普通高中学校
为例[J]. 教育科学研究,2011(11):15-19.
[4]朱吉顶,卢扬. 校区景观的生态与文化[J]. 工业建筑,2009,39(11):49-51.
[5]栗山. 校园文化--特色学校之魂[J]. 当代教育论坛,2005(18):37.
[6]杨江丁. 注重文化整合促进文化创新[J]. 思想理论教育,2012(2):9-12.
[7]校园文化景观布局结构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校园历史文化景观建设的研究与
实践[J].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84-85,50.
[8]刘用智.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突出爱国主义主旋律[J]. 广州医学院学报,1994,22(6):24-27.
[9]刘希娅. 主题型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 中国教育学刊,2011(7):80-82.
[10]李金初. 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J]. 教育研究,2004,299(12):80-85.
[11]戴涵,袁通路. 优化育人环境,以文化建设促学校发展[J]. 改革与开放,2010(11):162-163.
[12]徐孟龙. 学校文化建设要充满人文关怀[J].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3):
56-58.
[13]曾旅天. 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J]. 教育研究,2000(10):43-47.
[14]罗述龙. 现代学校校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J]. 广东科技,2008(2):11-13.
[15]鞠瑞利. 普通高中特色办学与学校文化特色的创建——以上海市七宝中学为例[J]. 上海教育科研,2014(9):65-67,70.
[16]刘德全,张兰卫. 学校文化的建设与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09(z):50-53,57.
[17]黄桂众. 文化引领下的学校新发展[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0):56-62.
作者简介:陈祺(1964-),男,工程师,本科,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实训与研究工作;刘粉莲(1962-),女,教授,研究生,从事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龙宝新(1973-),男,副教授,博士,从事教育基本原理与教师教育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