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6芣苢插秧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沉郁顿挫。 (9)悲壮慷慨。 (10)缠绵哀怨。
【特别提醒】 白描的特点
1.不写背景,只突出主题。不注重写背景,而着力于描写人物。通过抓住人 物特征的肖像描写或人物简短对话,将人物的性格突现出来。
2.不求细致,只求传神。由于白描勾勒没有其他修饰性描写的烦扰,故作者 能将精力集中于描写人物的特征,往往用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 人物的精神世界,达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二、品味语言,鉴赏艺术手法。 2.这首诗虽然简单但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效果?试结 合诗歌加以分析。 明确①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用6个动词,体现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 节,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每一个动作就如同摄影里的特写,让人 清晰难忘。 ②展现了内容丰富的劳动过程美。把几个单独的动作聚在一起进行系统内部优 化之后,采摘的过程就变成了一场用肢体表达艺术的活动,展现了先民们对劳动 的熟练程度,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美。
2.《芣苢》《插秧歌》两首诗分别运用什么手法展现劳动场景?各有什么 艺术效果? 点拨《芣苢》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十二句,只有动词 (“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种 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 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 而归的过程。《插秧歌》前两联运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的劳动图 画。后两联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写农妇招呼农夫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 依然低头弯腰劳作。“唤”与“不答”,新鲜生动活泼,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 动的点染。
③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她们哼着歌儿,将草丛中的芣苢采了又采, 感到了一种收获的幸福。
3.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试 结合全诗,分析体现了《诗经》的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①赋的手法。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 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 就事唱事。
3.不尚华丽,务求朴实。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抒发的是 真实感情;感情愈真淳,愈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阅读笔记】 读完诗歌后,你有哪些收获和疑问?记在下面,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我们还可以挖 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 上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其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特别提醒】 诗歌语言风格 (1)平实质朴。 (2)含蓄隽永。 (3)清新雅致。 (4)绚丽飘逸。 (5)简洁明快。 (6)雄浑壮丽。 (7)粗犷豪放。
文本研析·疑难突破
【深度研读】 芣苢
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一些年轻女子相约去采芣苢,她们三五成群,来到原野, 一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嫩绿茂盛的芣苢,她们喜笑颜开,纷纷跑进去,一边采,一边 谈笑,有的甚至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歌,歌声此起彼落,忽远忽近。和风吹拂、歌声 互答,令人心旷神怡。起初她们把采来的芣苢攥在手里,不一会儿,采得越来越多, 她们就用衣襟将大把大把的芣苢兜在腰间,最后满载而归。
插秧歌 一、品味语言,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 1.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动词,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请结合诗 句进行赏析。 明确“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中的“抛”“接”“拔”“插”,四 个动词,准确具体,写出了分工的精细明确。而一个“抛”字最妙,描绘出秧束在 雨中飞舞的情态。
2.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明确①用语活泼有趣:全诗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口语化语言,给紧张的插秧场 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设喻别出心裁:将 “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 场战斗。③构思新颖精巧:模拟问答,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以及全家其乐 融融的画面。
【课堂笔记】 【规律总结】 诗歌意境类题目答题技巧
1.抓住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看画面的形、色、动、静,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一 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来推及其内在情 感。
2.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 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或和谐静谧,如“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综合探究】 1.《芣苢》《插秧歌》都展现了劳动情景,但是抒发的情感有同有异,试加以分 析。 点拨《芣苢》表现的是一群妇女一边唱着描述劳动过程的歌谣,一边采摘芣苢 的情景;《插秧歌》表现的是全家上阵、雨中抢插秧苗的情景。相同之处是两 首诗都表现了劳作的艰辛;不同之处在于《芣苢》有一种出自天性、热情开朗 的欢乐,《插秧歌》更多地表现对农人吃苦耐劳品格的赞美。
③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 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 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 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 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
6芣苢插秧歌
课文概览·主题解读 文本研析·疑难突破
课文概览·主题解读
【脉络梳理】
芣苢
【主题解读】 《芣苢》是一首劳动的赞歌,反映了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脉络梳理】
插秧歌
【主题解读】 《插秧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插秧劳作的情景,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取 来的劳动场景。突出了劳动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农家吃苦耐劳品格的赞美。
三、多维思辨,深度探微。 4.重章叠唱是《诗经》中民间歌谣经常采用的形式,但袁枚曾经说:“三百篇如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你赞成袁枚的观点吗?请结 合诗歌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观点一:不赞成。《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 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 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 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 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劳动者欢快的 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韵律婉 转,节奏明快,富有民歌情味。
②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 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 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 采芣苢,薄言×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 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和谐一致,形成融合无间、 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观点二:赞成。《芣苢》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 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这还罢了,第二、三章竟仍 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 章叠唱,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难免显得简 单重复,缺少诗歌应有的韵味,不值得后人效法。
三、多维思辨,深度探微。 4.李绅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张俞 用“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平凡和悲苦,控 诉社会的不平等。诸如此类的诗句不胜枚举。那么,杨万里的《插秧歌》是不 是也反映这样的社会主题?
明确不是。这首《插秧歌》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他没有像李绅 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张 俞那样同情农民疾苦,控诉社会的不平等,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 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二、细读诗歌,赏析艺术手法。 3.本诗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的? 明确这首诗前四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夫 抛”“妇接”“小儿拔”“大儿插”,男女老少齐上阵,表现了插秧的繁忙;“斗 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雨淋湿头胛,雨中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 首联、颔联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用语通俗浅显,不事雕琢,却又那么真实,那么生 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