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精选22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精选,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篇1
我以一个学识并不广的中学生的眼光中看杜甫。
想起杜甫,我就跟着回忆起两句话。
第一句是在电影里听到的:圣人,其实也是人,只不过他做了一般人做不了的事,所以他成了圣人。
第二句便是人们常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想,这两句话用了杜甫身上在贴切不过了。
小时候,妈妈给我一本唐诗三百首,让我背其中的诗,有一大部分是杜甫的,我问妈妈:“为什么要背这么多无聊的诗呀?我要看哆啦A梦!”妈妈也不生气,笑着摸着我的头,说道:“乖啊,好好理解好好背,以后很有用的,背完了妈妈给宝宝棒棒糖吃。
”“那有什么用呢?”“乖乖地背啊,以后就知道了。
”于是我对杜甫的诗报以美好幻想,乖乖的背着。
随着年龄慢慢增长,听了看了许多关于杜甫的诗,故事,觉得他是那么遥远。
细读后,又觉得我每天都在用他的道理。
就如孔子一样,形象似乎是那么高大,有时却又发现他就在你身边,指导你做人、做事。
打个比方,当读的书越来越多,便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但显然,我读的书不够多,所以文章并不很好。
当春天绵绵细雨拂过时,然们会付上一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诸如此类,还有许多。
读杜甫的诗,就像看一部纪录片,真实地刻下了当时人民的生活。
所以我有时跟同学开玩笑,例如:纪录片《石壕吏》,制作人:杜甫。
也许,就像妈妈说的一样,年龄大了,理解就越深,运用就越多。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象生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也正如臧克家先生评价鲁迅一样: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篇2
少年,是意气风发满腔孤傲的代名词。
自古溯今,多少文人骚客才子贤者的年少时期,不知疾苦,不思愁绪,肩上落着皆是草长莺飞。
你可知,多少诗人的年少时期是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而一生光阴蹉跎却不负年华?
就如杜甫,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倘若将他谱写的诗句经文编制成书,那定是一篇绝唱!
登高望岳—少年意气
少年的杜甫游遍山川,历尽胜观,心中浮沉的鸿鹄之志逐渐酿成轮廓。
敢问,谁的年少时期没有一腔孤勇和舍我其谁的决心?杜甫也是如此,小小的心中壮志燎原。
跃动的焰火炙烤着他不谙世事未尽年华的心,烙下痕迹,满目荆棘。
他那蓄势待发的一鸣惊人,不知惊叹了多少昼夜与春秋!
历尽春望—朝气蓬勃
心中的壮观征途未起便徒生变故。
安史之乱的星火很快散开。
破败的城池、空荡的街道、寥寥无几的行者,衬出了国家的萧然。
本应是朝气蓬勃,向阳而生的芳华,却被这战争的残酷刺目。
家书不知写了几封,驿站早已萧条,飞鸽不知跋山涉水至何地?家书难觅,亲人寻无。
怅然由心而生,不知何时平定,何处逢故,何年安居?
晚秋萧瑟—暮暮垂年
饶是避到近郊的茅草屋,也不得安居。
凛冽的风捎来了天灾的号角,狂骤的雨带来了世事的艰苦。
烽火三月,狂风骤雨接踵而至,连仅剩的栖身之所也被剥夺。
江山已碎,平安何在?栖居已失,何去何从?国破山河,昔日的盛容早已化作回忆,渐渐地,随风飘散。
杜甫的呐喊响彻晚唐,挥笔提墨,留下的千古名篇有不谙世事的倾诉,历经愁苦的疑问和挥别辞世的感叹。
一代天骄陨落,一代风华流逝,传诵千古的,只有余留的诗句经文。
纵使垂于青史,流芳百世,贤称美誉,千古追忆,也难掩对杜甫辞世的惋惜,诗史赞誉不尽,诗圣永刻铭记!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篇3
杜甫出身名门,青少年时家境优越,妥妥的富家子弟。
他的母族是博陵崔氏,比唐朝皇帝家还厉害的“天下第一望族”,在唐代出了十五位宰相。
杜甫的父族是京兆杜氏,号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不仅出过同时进了文庙和武庙的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杜预,而且光唐朝就出了十个宰相,其中还不乏杜如晦这样的号称“房谋杜断”的名臣!杜甫有的可不光是显赫的家世,还有让无数人羡慕的天赋。
他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还说自己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望岳》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但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客居长安十年,他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的生活更是颠沛流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登高》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杜甫是在船上度过的,期间停泊方田驿时,五天没吃到东西,最后贫病交加在一条小船上去世了。
杜甫的一生,高开低走,悲惨地结束,他的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被誉为“诗圣”。
虽然杜甫是个一生遭遇悲惨的诗人,但幸运的是他和他的诗都得到了后世高度的评价。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篇4
搔尽了白头,愁浸了时光。
杜甫,现代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一直怀着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
以前不熟悉杜甫的我,只知道他愁容满面,却不了解他为何而愁,本学期学了许多杜甫的诗,我知道他的愁是从何而来的了。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诗是杜甫老年时期写的,当时
他正漂泊在外,好比一叶孤舟,但他依旧担忧着国家,忧到“雨脚如麻未断绝”还在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位把自己一生都倾注在国家中却始终得不到重用的人,就是我们学生也会为他感到可惜啊!杜甫想要在政治上取得成就,但老天就偏不让他完成心愿,混了几十年还是个小官,他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却无奈因为写诗而出了名。
从某方面来说老天是不帮他,但换个角度,如果没有那些跌宕起伏、离愁别恨的时光,也就不会成就一个诗圣,一部史诗。
杜甫的一生,也不全是悲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
他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之后,来到泰山。
泰山是五岳中最气势磅礴的一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杜甫的决心,他想成为一个征服泰山,征服人生中所有困难的人,充分展现出了他的豪情与气魄。
这种积极进取的的心,使杜甫跨上了圣化之路的第一步。
就像阳光总会被黑暗吞噬,杜甫的生命流逝,成了历史长河中永远令人仰望的人物。
在他临终前,写下一首诗,始终写的是他对未来社会生活的美好期望,士兵不再与家人离别,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恢复,永远是一个与谐社会。
由此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到,杜甫究竟有多放不下国家了。
一阵风,激起了历史长河的波澜,留下了读不尽的一本书。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篇5
暖风吹拂杨柳岸,夕阳为旧物镀上日落的色彩。
时光清浅,千年前,岸的那一边仍有如潭水般的眸子凝望着天边的暗淡。
不知何时,杜甫的内心已然与他人不同,他想要建功立业的决心初露锋芒,而后便在他心底扎了根。
唐朝衰落,他心系百姓,即使露宿街头也牵挂着某处同样忍冻挨饿的人们。
他的内心并不轻松,可他的眼神坚定。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日子里,狼烟四起,战火遍野。
他却看到了火光后四处逃窜的百姓,他所挂念着的国家奄奄一息,他更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他居无定所,心力交瘁,长
期的战乱使他忧心不已,彻夜难眠。
他忍受着风雨的煎熬,然而他始终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那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望着遍野的尸骨,倒塌的房屋,不禁回想起那个欢声笑语的场景,而此时却如此凄惨,不由得感叹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唐军在战争中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差役前来捉男子去冲兵,可百姓家中的壮年男子早已上了前线,只有年老的老妇和幼年的孩童。
便有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场景。
纵观历史,有的人渺小如沙砾,可在当时战争纷起的日子中,他更像一方巨柱,支持着他心中的.情怀与坚韧。
肩上的担子多了,反而更加坚定。
宛如小舟,因负重而平稳。
他并没有随时光的奔赴而被湮灭,而在岁月的深处熠熠发光。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篇6
白色的石桥渐渐被染成了黑色,嘶杀声、马蹄声稀稀拉拉地响着,惊醒了那刚刚睡去的幼鸟。
一阵吵闹声之后,又恢复了死一般的宁静。
经过战争的洗礼,这片土地更显得残破、衰败。
这时传来了一阵重重的叹息声,循声望去,昏暗的烛光中,一男子站在窗前,正愁绪满怀,看着这片被战争摧残得支离破碎的大地,他不禁吟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他就是“诗圣”杜甫。
他的忧国忧民造就了他的无畏。
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然而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他用开朗、豁达、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物,让人们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即使生活困顿,仍然心忧天下,关心百姓疾苦。
他忧国忧民的情感,他宽阔无边的胸襟,让我铭记于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虽然遭贬谪,然而他并没有沉沦,没有悲怆,他将失败、不得志、耻辱,看得云淡风轻,在挫折面前,他豁达无畏,踌躇满志迎接未知的挑战,即使遭受打击,遭遇
挫折他也不放弃为民请命、报效祖国的志愿,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激情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他虽然位卑,但仍心天下为已任,忧心黎民百姓。
他懂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理。
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无法阻挡心灵的前进,他要让他的一生精彩而有意义。
溶溶月,淡淡风,犹如那花香,风飘万里却总有散去的那一刻。
可是,他的名字却永垂青史,一个“诗圣”之称,他当之无愧。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篇7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从小到大,被誉为“诗圣”的杜甫,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伟大而沉稳的,似乎显得遥不可及,直到现在,我对杜甫才有了一个更加真实全面的认识。
杜甫并非与他的称号一般,是人间之圣人,他在伟大背后,也有另一面:他也曾眺望泰山之巅,大笔一挥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词;他也曾为了一官半职,写下献媚之言。
杜甫并非十全十美的圣人,他也同样是会有难处的凡人,但他即使在自己窘迫的时候,也会将目光投向其他更加艰辛的人们,他们只是在生存而非生活。
他无法帮助他们,于是将对于那些自己逍遥而将百姓困苦置若罔闻的达官贵人们的愤怒倾泻于笔端,写出了著名的《丽人行》《兵车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是多少个身陷苦难中的人的心声!
杜甫的伟大贡献不只是作为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言人,为他们发声,同时他也变诗歌/为日常生活内容的容器,而非呆板的文字。
也许就是从他开始,诗歌不再被封锁在高高的神坛上,与生活十分遥远,它开始走向生活,走向民众,走向丰富,走向多样。
也许正是因为诗歌丰富的内容,它才得以作为中国古代一种主要的文体,流传至今。
若无杜甫以及其他在为之努力的诗人,诗歌也许在现在能带给我们的可能只剩下赞叹而无亲切之感了吧!这也是杜甫被誉为诗圣的原因之一。
若说,李白乃是天上之飘逸神龙下凡,苏轼乃是太白金星转世,
杜甫也许更像一个凡人。
他也曾经轻狂,也曾谄媚,也曾走投无路,也曾仰人鼻息,然而他在生活中慢慢地沉淀了下来。
他不曾忘却他的梦,穷尽一生去追逐,却终究平凡地死去。
他的人生亦如梦,大起大落,悲欢离合,在转眼间已成历史。
他爱着国家,追着官场,爱着百姓,却又恨着那个官场。
这种矛盾造就了今天我们熟知的这个杜甫。
这个善良,坚毅,爱国,沉郁的杜甫。
这个伟大的诗圣。
这就是我眼中的杜甫。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篇8
杜甫,是在如今能与李白齐名的人,他被称为诗圣,在当年,谁知道他曾经多么不引人注意。
他小心地步入诗坛,悄悄地,如同他的为人。
他小心翼翼地坐在诗坛的最角落处,他想与各位在诗坛呼风唤雨的大佬结交朋友,他颤抖着,讪讪地伸出了双手:您好,幸会。
可对于那些在诗界中叱咤风云的人来说,与这样的无名小卒结交真是不值得。
所以,杜甫就这样一直孤独着,直到另一个人的出现。
他踩着一身月光,无比潇洒地走入门,向杜甫伸出手:子美,幸会!他就是李白。
李白和杜甫,可谓千古第一好基友,杜甫可称得上是李白的头号粉丝,对李白无比崇拜。
他写诗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他把自己的整个生命用来思念着自己的偶像,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不管什么时候,他的心一定向着自己的偶像那个人的位置,不停地努力。
其实,我们停下来仔细想想,杜甫就是一个我们努力的鲜活的影子,他不停地认真写诗,不停地仔细记录着当时发生的事。
他去世的那天,他乘坐的那叶小舟还在江中漂泊:生涯相汩没,时物正萧森。
他溘然闭上双目已经几百年过去了,才有一个叫元稹的人发现了他:天哪,这个人是多么有才啊!他发现,杜甫的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还是一部史诗,一部用自己的心血换来的命运赞歌。
直到这时,人们才发现了了这位一直被埋没的天才。
一眼万年,杜甫这位诗圣的一篇篇诗就是用他的心血而换来的,不管世事如何,不管自己是不是妇孺皆知,不管命运是否待他温柔,他一直在不停地歌颂着,歌颂奋斗,歌颂生命,歌颂着一个个在生命之路上如他一般坚持的我们。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篇9
杜甫一生的命运饱受波折,年少时落榜,年轻时经受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
在乱世中,迎难而上。
登高望岳——《望岳》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年少到洛阳考试,不幸落榜而归,于是他开始了不羁的生活。
来到泰山下,望着高大巍峨,神态秀丽的景色,不禁联想到了自己遇到困难与失败。
激起了杜甫攀顶的雄心,卓然独立和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
远是绵延不断,近是奇丽秀美,细是神奇缥缈,俯是雄伟壮阔,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恨别鸟惊心——《春望》
唐玄宗天宝年间,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爆发,致使山河破碎且民不聊生。
唐朝由盛转衰,杜浦的命运也痛苦不堪,唐肃宗至德元载八月,战乱时,杜甫安置家小,只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忍受着离别之苦。
不料途中被叛军俘虏,困居长安。
却始终没能躲过战乱的侵扰。
看到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破败不堪。
流落被虏,战火不断,家书未到。
因离别而怨恨,因国破家亡而悲哀,苦悲沉痛由此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家小安危未知,家书难觅,国仇家忧齐上头,青丝也变了白发,白发也日益稀少。
读完这首诗,我感受到了杜甫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担心饱受战乱的百姓。
草堂定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玄宗乾元三年的春天,杜甫来到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盖了茅草屋,终于有了栖身之所。
狂风吹破茅屋,大雨接踵而至,感慨万千,寓情于景。
狂风卷走了茅草,风力之大,使茅草七零八落导致最后不可收拾。
杜甫心急如焚,愤怒焦虑。
在他正经受苦难之时,他心中想着百姓高于个人,能兼济天下。
社会穷困潦倒,自己周围败乱之苦。
天寒地冻,被子破碎。
雨势之大,茅草飞起。
杜甫希望百姓安居乐业
且国泰平安。
你的诗蕴含着愤怒与悲痛,关心百姓疾苦。
怀着伟大的雄心和壮志。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篇10
或许,你没有李白的超速洒脱,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没有王安石的官场得意;或许你的眼中只有愁苦;或许只有祖国的兴衰才可使你“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思乡之泪
你一生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是你孤独无依的情感的最好抒发,你走在异乡的路上,思乡念家之情油然而生。
今夜你是否仰望月空期盼家人的来信?月光皎洁,寒霜满地,你望月落泪,兄弟情深。
忧民之泪
你还好吗,杜甫?其实我很担心你,你总是在忧国忧民,你的脸上写满了沧桑。
你虽明白“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却也依然在为国事担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你最好的写照。
在你的字里行间,总是充盈着忧愤。
你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平生第一快诗也是与国家收复失地有关。
你的雄心壮志,你的博大胸怀不禁让人感叹!战争不断,人民疾苦,牵动着你的爱国之心,你为民落泪,无比悲伤。
思友之泪
杜甫,你不止一次梦见了好友李白,你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为他鸣不平。
你与他感情至深,只因你们有着相同的遭遇和写诗的喜好。
迫不得已,你们匆匆见过又各自匆匆离去,你忍住离别伤痛写出“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寂寞之中,你的情感有几人能懂?你思友落泪,知音难求。
亡国之泪
杜甫啊杜甫,遥想你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满怀壮志挥洒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志,可命运不公,你不得重用,最后一场安史之乱毁了衰唐,更破了你的报国梦!你在悲愤之中写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萧条景象。
城池残破,草木凋零,你的救国梦破,你的心亦碎,你为国落泪,无比痛心。
回首你的一生,一壶浊酒,沉醉了晚唐的衰落;两行热泪,诠释了你的爱国忠心;三里孤坟,道不仅战争的残酷;四腔热血,也不忘以表你火热的肝胆!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篇11
小时候,常常听大人们谈起杜甫,说他是诗写得最好的一个人。
从此幼小的心灵中就对他留下绝对的信任与崇拜。
觉得他是那么神秘,那么伟大。
终于我也仰着小小的头,扬起嫩嫩的嗓音,像一波山草在飘动:“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整日与山花野草结伴的我,蓦地闯进这诗的国度,觉得眼前事物样样新奇,件件可爱。
我如饥似渴地啃着这些诗句,逐渐地也慢慢有所领悟。
别人告诉我杜甫没有我想的那么神奇,他只是个苍老憔悴的“瘦老头”,心中似乎只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悲叹。
我便急着与他们争辩。
我长大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悄悄冒出新芽,虽还嫩生生的,但终于敢大胆步入成年人的内心深处,敢于评论他了。
然而,杜甫这个一度被他人蒙上灰色的诗人,却以他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
杜甫生活维艰,“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他甚至还遭受小儿子饿死的奇惨变故。
在杜甫的后半生,生活无论怎样困难,他都勇于严肃正视事实,始终关注着民族命运与民生疾苦,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始终贯穿着“穷年忧黎元,叹息热中肠”的精神。
安史叛军的残酷屠杀,统治阶级的腐朽荒淫,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总之有关军事、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都在他的诗中得到深刻反映。
当他为命运多舛而倍感凄凉时,国家忧患、人民疾苦随即以更悲凉的色彩横到心上。
他那种抛弃“小我”而关心大众的人格升华,是同时代诗人所不可比拟的。
更让人俯首长叹的是,在那凄风苦雨人难寐之夜,杜甫非但说有顿生对天下人怨愤冷漠之心,反而以己及人,甘心牺牲自我而筑起“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厦,这是怎样一颗满溢着赤诚与慈爱的心灵!但遗憾的是,杜甫很少有欢快的诗
句,即使有,体现的总是凄凉,可能是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太深了吧!
对童年的我而言,杜甫是梦;对现在的我而言,他是真;或许他是真正的梦,而这是我用自己的眼看他。
我崇拜杜甫的江河才华,更敬慕杜甫那颗悲天悯人、包容一切的魂灵!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篇12
他是大唐盛世王朝里,举世闻名的才子;他被尊称为“诗圣”,是因为他随意挥墨,也能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把一切尽可能地收录于他的诗卷中。
我在漫长的文学长河中,找到他的试卷,翻开鉴赏,描绘我心中的他。
在我看来,他的墨笔会画画。
不信?展开他的诗卷,你会看到《望岳》里描写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泰山的壮观景象,也能看见“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描写春雨的自然景观等。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他亲自观察,再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景象。
不然,又哪来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自然、清新,却又不失大气、洒脱?
在我看来,他的墨笔会感伤。
怀疑吗?那请你继续打开试卷的下一页,继续沿着他的轨迹步行。
不消多时,你就会看见“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悲伤之情溢于言表,也会看见“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这一类的感怀之悲呼之欲出。
当然,他所感伤的诗句尚有许多,但论鉴赏,只上两句亦极佳矣。
在我看来,他的墨笔会担忧,也会感叹。
两者合二为一,营造出一种全新的诗境。
有问题?那就在诗卷继续找答案。
打开后面的部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一并映入眼帘。
细品此两句诗,他把担忧蕴含在其中,但又不忘了补上自己的感叹,可见他的复杂心绪。
又如“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与“可怜后主还寺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此二句也点出了他的“忧”与“叹”:他“忧”国家灾难,却又“叹”刘禅无能也享受祭祀。
这就是他的表达,把情感完美又恰合地融合在一起。
这就是我心中的他,一个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文人。
我想,正因为他的墨笔够“神”,能传达情感,所以到今天,他仍被人们所称赞、惦记,他的作品也被拜读、喜爱、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