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冈孤独——扬州蜀冈的历史、地理及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冈孤独——扬州蜀冈的历史、地理及得名
朱有伟
题记:蜀冈,对于扬州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熟悉的是,它就在扬州城北部,人来车往无数;陌生的是,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故事——它孕育了扬州古城,它经历了太多风雨……曾有友人问询,扬州蜀冈为何称为蜀冈?是否与四川有关?我竟语塞,不知。
今提笔探寻,与诸君探讨。
蜀冈历史
扬州蜀冈(也称蜀岗),位于今扬州城北。
蜀冈概念有大小之分。
广义的蜀冈,西起六合、仪征交界处,东至今城东湾头,绵延四十余里,从远古至清代,其冈上冈下的文物古迹多达百余处,可谓星罗棋布。
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蜀冈在府西北四里,西接仪征、六合县界,东北抵茱萸湾,隔江与金陵相对。
”明朝嘉靖《扬州府志》云:“蜀冈上自六合县界,来至仪征小帆山入境,绵亘数十里,接江都县界,迤逦正东北四十余里,至湾头官河水际而微;其脉复过泰州及如皋赤岸而止。
”狭义的蜀冈指今瘦西湖以北的黄土冈地。
明朝洪武《扬州府志》云:“扬州山以蜀冈为首。
”据清朝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蜀冈之上,三峰凸起,西峰有五烈墓、司徒庙、胡、范二祠;中峰有万松岭、平山堂、大明寺诸胜;东峰有观音山、功德山等景。
蜀冈是古代扬州城发源地。
《左传》:“鲁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
”时年为公元前486年,这是最早的有关扬州城的文书记载。
当时,东周势微,诸侯奋起,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在长江北岸的蜀冈下开邗沟,在蜀冈上筑邗城,史称“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
据史料记载,吴之邗城西起观音山、东达小茅山,北到古雷陂,南邻蜀冈南沿的长江古岸。
城没有南门,因为临江的蜀冈南沿断崖,就是天然的南城墙,城外一片汪洋,没有陆路;也没有北门,只有水
关,这是因为城外不远便是雷陂,可引水入城;东西两面有城门,人们出入城门可沿着蜀冈通行。
显然,这样的地形十分独特,靠山接水,进可攻,退可守,邗沟的开挖更连通了江南吴地,方便军需补给,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多数古城一样,自从夫差筑邗城后,这里战火频繁,城市几经兴废。
公元前473年,吴被越所灭;公元前334年,楚吞越,此时的邗城已是一片废墟;公元前319年,楚国在旧址重新筑城,因当地“广被丘陵”,史称“广陵”。
从唐代开始,扬州城开始自冈上向冈下扩展。
唐代扬州在蜀冈之下筑起了南北十五里、东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西七里,四周皆有护城河环绕的“罗城”。
蜀冈之上的“子城(牙城)”依然是城市的中心,官府、衙门的集中之地。
直到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年),在宋大城基础上改筑后来的“旧城”,至此扬州城才彻底离开了蜀冈。
蜀冈地理
扬州文史专家黄继林认为,从地理学上来说,蜀冈是一片丘陵,多数学者把这片丘陵归入江淮丘陵,蜀冈即是江淮丘陵的余脉。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蜀冈诸山,西接庐滁。
”这片丘陵,西去一直伸入到安徽,连向大别山;向北至龙河、李云一线,再向东北到七里、司徒庙至平山堂、观音山、黄金坝;东行从仪征的方山、青山开始,经沿山河至胥浦、曹山、新城,至泰州、泰县、海安逐渐消失。
这是大概念的蜀冈,它横跨江淮流域,习惯上称为“蜀冈古陆”。
如果从地图上看,蜀冈的东北有一大片绿色,那是江淮平原,靠近扬州的一块叫里下河平原。
江淮平原在地壳的运动中形成一个坳陷带,这个坳陷带长期处于沉降过程中,在大约5000年前最后一次沉降时,被海水浸没,成为浅水海湾。
而在坳陷带的西部,受西侧丘陵缓缓隆升的影响,逐渐露出海面,成为陆地,东部继续和缓沉降,仍是
浅水海湾。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蜀冈东边,是广袤无垠的大海,而蜀冈之南,则是浩浩汤汤的万里长江。
蜀冈就成了扬州这一带的平原之上凸起的高地,土质为黄土,与其后冈下出现的砂土质地的冲积平原有显著的区别。
蜀冈通蜀?这是传说!
蜀冈得名,众说纷纭。
古时盛传,蜀冈与蜀地有关,分为“地脉通蜀”、“井水连川”、“茶似蒙顶”等几种说法。
流传最广的是“蜀冈”地脉与四川的山脉相连(“地脉通蜀”),因此而得名。
笔者认为此说有误,试为君一一析之。
“地脉通蜀”说
宋朝祝穆《方舆胜览》云:“旧传地脉通蜀,故曰蜀冈。
”宋朝叶庭珪《海录碎事》:“蜀冈,其势自西北而来,至扬州北竹亭西乃绝。
”明朝陆深《知命录》云:“蜀冈盖地脉自西北来,一起一伏,皆成冈陵,志谓之广陵,天长亦名广陵,以与蜀通,故云。
”清朝赵之璧撰《平山堂图志》按《朱子语类》云:“岷山夹江两岸而行,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
”又云:“自皤汉水之北,生下一支,至扬州而尽,正谓蜀冈也。
”
明朝张以宁《九江庙》:“遗台上古城,剑气夜峥嵘。
天地英雄恨,春秋父老情。
蜀岗来楚尽,涂水近江平。
往事何劳问,长陵草自生。
”清初谈迁《蜀冈》:“南龙曲曲暗生云,蜀地根源吴地分。
偶听山僧语旧事,沿山曾驻北来军。
”
这些文书记载,皆是说扬州蜀冈的地脉从西来,是四川山脉向东延伸的余脉。
不过,这种说法难以让人信服。
“井水连川”说
明朝《江都县志》:“蜀井在府城东北蜀冈禅智寺侧,其泉脉通蜀,味甘洌。
”清朝《扬州府志》:“扬州山以蜀冈为首,上有蜀井,相传地脉通蜀。
”这与谈迁《北游录纪程》的表述接近。
在明朝曹学佺所编《石仓历代诗选》中有《张以宁九日与王伯纯登蜀冈》一诗:“帝子楼前紫翠分,广陵秋色起氤氲。
泉涵巴蜀千年月,树入荆吴万里云。
……”清初朱彝尊《检讨赋谷口诗》亦云:“平山堂成蜀冈涌,百
里照耀连云榱。
……”
从这些志书和诗文中,不难看出,明清时期,人们认为蜀冈上的蜀井是与四川水脉相连的,故而连井水也与蜀水相似。
如宋朝苏轼《书六合麻纸》:“成都浣花溪,水清滑胜常,以沤麻楮作笺纸,紧白可爱,数十里外便不堪造,信水之力也。
扬州有蜀冈,冈上有大明寺井,知味者以谓与蜀水相似。
西至六合,罔尽而水发,合为大溪,溪左右居人亦造纸,与蜀产不甚相远。
自十年以来,所产益多,工亦益精,更数十年,当与蜀纸相乱也。
”
蜀井名蜀,井水似蜀,麻纸近蜀,那么蜀冈得名“蜀”字,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
蜀冈井水与四川江河以地下水脉相连,绵延千余里。
这种说法恐怕只在志怪小说中才有吧!
“茶似蒙顶”说
五代毛文锡《茶谱》:“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旁蜀冈有茶园,其茶甘香,味如蒙丁焉。
”宋朝乐史《太平寰宇记》:“蜀冈有茶园,似蜀蒙顶,故名。
”《甘泉县志》载:“甘泉县宋时贡茶,皆为蜀冈,甘香如蒙顶。
”把蜀冈茶和蒙顶茶并列,可见蜀冈茶那时的地位。
(蒙顶茶,产于四川蒙山之顶,故名。
)宋朝祝穆《方舆胜览﹒淮东路﹒扬州》云:“旧传地脉通蜀,或曰蜀冈;产茶味如蒙顶,故曰蜀冈。
”
中国名茶何止千百,蜀冈蒙山相隔千里,为何偏将蜀冈茶与蒙顶茶相比较?这很有可能是时人不明蜀冈之意,由蜀字和茶味而产生的联想和猜测。
蜀冈茶与蒙顶茶相似或许可能,而蜀冈因所产之茶而得名,却不太可信。
“蜀冈”由来
蜀字何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虫部》:“蜀,葵中蚕也。
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
《诗》曰:‘蜎蜎者蜀。
’”市玉切。
(段玉裁注:“葵,尔雅释文引作桑。
”)《韩非子·說林下》:“鳣似蛇,蚕似蠋。
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
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可知,蜀的本义是一种野蚕。
野蚕性孤独,各据一叶,以保证其食叶充足。
故“蜀”字又引申为“孤独”之意。
西汉杨雄《方言》:“蜀,一也,南楚谓之独。
”隋唐孔颖达《尔雅·释山》疏曰:“虫之孤独者蜀。
是以山之孤独者亦名蜀也。
”清朝郝懿行《义疏》:“蜀亦孤独。
”
蜀冈何义?山之独立者曰蜀山,冈之孤独者曰蜀冈。
明朝姚旅《露书》云:“《尔雅·释山》谓独者蜀,虫名,好独行,故山独曰蜀。
汶上之蜀山,维扬之蜀冈,皆独行之山也。
”《扬州府志》:“蜀冈一名独冈,言旁无附,独有是冈。
”从地理上来看,扬州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唯有北部一线冈地凸起,孤独无依。
称之为“蜀冈”,取义“孤独土冈”之意。
蜀冈孤独
蜀冈独立千年,其名不为人解,岂不孤独。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犬部》独,犬相得而斗也。
从犬蜀声。
羊为群,犬为独也。
徒谷切。
从字形上分析,繁体的“獨”从犬蜀声,“蜀”字从虫。
清朝段玉裁《六书音韵表》:“同谐声者,必同部也。
”“獨”和“蜀”有相同的部分“蜀”,是偏旁相同的谐声字,它们的声母必然相近甚至相同,獨和蜀古音也理应接近。
《广雅·释山》:“蜀山谓之山。
”清朝王念孙《广雅疏证》云:“《说文》作,字或作岷,又作汶。
……蜀读为独,字或作渎,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云:渎山,蜀之汶山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江水注》云:岷山即渎山也。
”蜀古音独,故渎山亦即蜀山也。
可知,古时蜀与独,音相近,意相通。
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蜀与独的读音差别逐渐变大。
以致隋唐之后,人们对“蜀冈”的名字产生了误解。
蜀冈别称
《扬州府志》:“蜀冈一名昆冈,鲍照赋‘轴以昆冈’,故名。
”《尔雅》云:“大阜曰陵”,一名阜冈,一名昆冈。
南朝宋鲍照《芜城赋》云:“拖以漕渠,轴以昆冈。
”《河图括地象》云:“昆仑山横为地轴,此陵交带昆仑,故曰广陵也。
”
参考目录:
[1](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出版,1997年2月4版。
[2]钱宗武,杨飞,《蜀冈得名新解》,《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5月第10卷第3期,2006年5月。
[3]唐世贵、唐晓梅,《〈山海经〉中的上古蜀语新探》,《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年第2、3期,2007年2月。
[4]维扬区工商联,《挖掘蜀冈历史文化资源再现扬州千年繁华胜迹——“锦绣蜀冈”旅游开发研究报告》,2008年12月5日。
[5]金明,《蜀冈:衔山接水包孕扬州》,《扬州晚报》,2010年05月。
[6]张芳,《隋唐宋元重要的陂湖工程技术》,《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经济史论坛,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