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WF及TSP—1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WF及TSP—1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作者:范东旭薛金枝韦利孙瑶程明勋金松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15期
【摘要】通过研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与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间接证明血小板在静脉血栓栓塞(VTE)中的积极作用,vWF及TSP-1的作用位点将可能成为新的抗血栓药物作用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vWF;TSP-1;血小板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15..02
全球VTE发病率逐年增加,将成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1];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防、及时治疗引起社会关注。
现关于VTE发病机制及其相关参与因子尚待进一步研究,但众多文献已提及vWF、TSP-1及血小板与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1 VTE的概述
静脉血栓栓塞(VTE)可分为两类: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动脉栓塞(PE)[2]。
Yuk Law[3]所发表的中国人群VTE的流行病学研究中,DVT的发病率从2000~2001年的17.1人/10万人增至2010~2011年的30.0人/10万人;PE的发病率从2000~2001年的3.9人/10万人增加到2010~2011年的11.7人/10万人;DVT和PE相关的死亡率分别由7.3%增至
20.3%、23.8%增至30.7%。
韩国的调查示:2011年的DVT发病率为5.3人/10万人;PE的发病率为7.0人/10万人。
VTE的高危因素[4],包括:i癌症;ii急性内科疾病:心肌梗塞,急性呼吸、循环衰竭和急性感染等等;iii手术;iv外伤:腿部骨折:80%;脊柱损伤:62%;骨盆:61%;v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史;vi不动:包括长期的卧床、下肢制动、长途旅行等;vii高龄:年龄> 85岁时达到峰值。
viii吸烟;ix血液的高凝状态;x其他:肥胖、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替代治疗等。
VTE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可通过两种方式的组合来实现[5]:(1)物理(即非药理学)方法:包括早期行走,渐变压缩袜等;(2)抗凝剂(即药理学方法):包括普通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二级预防即确诊VTE后的治疗,有效抗凝即能减少血栓复发,又能防止血栓的进展,应持续至少三个月,或六个月,或更长时间[6]。
研究表明,在入院时纳入VTE风险评估和原发性血栓预防措施可有效地减少死亡,并减少非致死性VTE的再入院率[7]。
2 vWF的概述
vWF是多聚体糖蛋白,在止血和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该蛋白由非常大的基因组(180 kb,52个外显子)编码,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末端区域内,vWF前原由2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741个氨基酸的前肽和2050个氨基酸的蛋白组成,在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中经历成熟过程[8]。
作为对各种刺激的响应,vWF从内皮细胞释放为UL-vWF,其分子量可以达到20,000 kDa,此时UL-vWF的粘附和反应功能最佳[9],成熟的vWF单体蛋白,分子量约250 kDa,含有12个N-连接和10个O-连接的寡糖链[10],每种vWF单体都具有纤维蛋白、GPIb、GPIIb/IIIa和Fviii的结合位点[8],可进行多向调节作用。
3 TSP-1的概述
TSPs是编码糖蛋白的5种基因(TSP-1至TSP-5)的大家族[11],TSP-1是其中之一,TSP-1的单体包含1152个氨基酸(180kDa),并通过半胱氨酸252和256的链间二硫键将其组装成三聚体,每个单体包括:N-末端结构域,寡聚化结构域,分子量约450 kDa,由多种类型的细胞合成,包括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细胞、巨核细胞和血管壁基质;血浆中TSP-1的浓度范围为60至80 ng/mL,在强效激动剂作用下可增加1000倍。
其复杂的多领域结构使TSP-1与许多细胞黏附受体结合,包括CD36、一些整合素、整合素相关蛋白(IAP)CD47、硫酸乙酰肝素,及其它黏附糖蛋白等,因此,TSP-1可以正面和负面调节许多细胞功能,如粘附,运动,增殖和细胞凋亡,参与多种生物过程中,包括血管生成,伤口愈合,动脉粥样硬化,止血和血栓形成[12]。
4 血小板与TSP-1、vWF之间的关系
Brill等[13]使用“敲除”vWF基因的小鼠证明vWF介导的血小板粘附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证明TSP-1、vWF在血栓形成中血小板黏附、活化及聚集中所起的作用,以此补充血栓形成的病理学过程。
5 结论
VTE是一种无症状性疾病,其患病率及死亡率很高;DVT的长期后遗症是严重的下肢肿胀和久治不愈的溃疡,严重者可致残;PE则会迅速致命,也可无症状,但可导致长期后遗症如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
因此,深入研究VT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针对性的早期预防,尽可能避免高危因素,可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vWF及TSP-1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位点将可能成为临床治疗的新方向,但是目前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血小板所起的作用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Raskob GE Angchaisuksiri nco ANBüller HGallus AHunt BJHylek EMKakkar TLKonstantinides SVMcCumber MOzaki YWendelboe AWeitz JI.Thrombosi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global disease burden.Seminars in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2014 Oct;40(7):724-35.
[2] D'Alesandro M.Focusing on lower extremity DVT.Nursing 2016 Apr;46 (4): 28-35;quiz 35-6.
[3] Yuk Law,Yiu Che Chan,Stephen W.K.Cheng.Epidemiological update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a Chinese n Journal of Surgery (2018) 41,176-182.
[4] Gustav Schellack,Tumelo Modau,Natalie Schellack.Clinical overview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South African Family Practice 2016;58(1):39-45.
[5] Catterick D,Hunt BJ.Impact of the national venous thromboembolism risk assessment tool in secondary care in England: ret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database study.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2014;25:571-576.
[6] Burgazli KM,Atmaca N,Mericliler M,et al.Deep vein thrombosis and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a clinical review.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13;17(23):3123-3131.
[7] Suwanabol PA,Hoch JR.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Surg Clin N Am.2013;93(4):983-995.
[8] Cramer EM,Meyer D,Le Menn R,Breton-Gorius J: Eccentric localization ofvon willebrand factor in an internal structure of platelet alpha-granuleresembling that of weibel-palade bodies.Blood 1985,66(3):710-713.
[9] Tsai HM,Nagel RL,Hatcher VB,Sussman II.Multimeric composition of endothelial cell-derived von Willebrand factor.Blood 1989;73:2074-6.
[10] Titani K,Kumar S,Takio K,Ericsson LH,Wade RD,Ashida K,Walsh KA,Chopek MW,Sadler JE,Fujikawa K: Amino acid sequence of humanvon willebrand
factor.Biochemistry 1986,25(11):3171-3184.
[11] Prem Prakash,Paresh P.Kulkarni,and Anil K.Chauhan.Thrombospondin 1 requires von Willebrand factor to modulate arterial thrombosis in mice.Blood.2015;125(2):399-406.
[12] Arnaud Bonnefoy and Marc F.Hoylaerts,Thrombospondin-1 in Von Willebrand Factor Function.Current Drug Targets,2008,9,822-832.
[13] Arnaud Bonnefoy,Kim Daenens,Hendrik B.Thrombospondin-1 controlsvascularplateletrecruitmentandthrombusadherenceinmicebyprotecting(sub)endothelial vWFfromcleavagebyADAMTS13.Blood.2006;107:955-964.
本文编辑: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