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与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空间发展概述
在建筑中,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类对空间从无意识地使用到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却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出现早期,为了躲避风雨、抵御寒暑和防止其他自然现象或野兽的侵袭,需要有一个赖以生存的空间,常常“穴居而野处”,但这时对于空间只是利用而非建造。

这些穴居空间基本处于天然形态,人类对空间的改造并不多,这可以说是早期人类利用的建筑空间。

当人类具有了语言能力之后,逐渐形成了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建筑空间的意识也由此产生,对于空间的功能及使用的行为需求慢慢加大。

建筑空间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螺旋形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与人的行为紧密相联。

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在世界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脉络的建筑空间发展体系。

其中从延续时间、影响地域来划分,分为中国建筑空间和西方建筑空间。

中国建筑空间的发展
从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历程来看,由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延续性,中国传统建筑也具有相对稳定的连续性。

这不仅表现在单体建筑的形制及空间演变上,还表现在整体建筑群内部的空间组织上,即沿着间——单体——院落——群体,这样的空间组织脉络演进的。

如表2-1
对中国古代建筑空间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作为基本空间单位的单体建筑在空间形式上较为稳定,功能随着使用者的行为来界定,形成功能较为单一的行为使作空间。

整体建筑空间处理则基本以复合的院落组群空间为主。

在组群空间中,存在一种相似的空间发展观,即对外注重私密性、封闭性、领域性的营造;对内注重运用群体空间的序列组织来营造等级秩序分明的空间体系,如表2-2所示,这也是中国建筑空间典型的一个特点。

由表2-2可以看出,按照行为模式及历史阶段划分,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发展,以院落空间为主,基本可以划分为起源、雏形、成形、高潮、继承五个阶段。

1)居住行为空间的产生——空间营建的起源阶段(原始社会)
这一阶段属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各地气候、环境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从考古出土的遗迹推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如图2-1所示,起立的墙体,倾斜的屋盖,奠定了后世中国建筑的基本形象。

另一类是长江及以南流域多水潮湿地区的干阑式建筑。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就有巢居的说法,《韩非子·五》中言:“上古之士,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这种原始社会时期的木骨泥墙建筑和干阑式建筑,都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式,具有初步的建筑形态。

但是这些空间内部相对简单,基本以围合为主,以产生相对较强的安全感和领属感。

2)礼制文化行为的影响——雏形形成时期(夏、商、周、春秋)
这一时期属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奴隶社会时期,城市空间逐渐产生,具有显著中国建筑特征的夯土木构架承重的建筑及院落式空间已经出现,礼制行为需求对建筑空间的营造初步产生影响。

西周时期,如图2-2所示,院落内部空间组织已经具有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的基本格局。

宫殿布局也已初步形成“前朝后寝”、“三朝五门”空间组织形制,如图2-3所示。

同时,周代也已经出现了按一定规划制度营建的都城。

正如《周礼·考工记》中所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种城制对以后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的布局有较大的影响。

3)复合行为空间——基本成型阶段
这一时期为封建社会早期,在建筑空间上,强调轴线、注重空间气势、纪念性的营造,多以营建高台宫殿、礼制建筑为主,同时出现了将天然地形组织到整体空间中来的规模较大的宫殿苑囿空间,如秦代的阿房宫、上林苑,汉代的未央宫、建章宫等。

如图2-4所示,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就是一座高台建筑。

从平面可以看出建筑为集中式空间布局,宫殿围绕夯土台而建,因此内部空间面宽大,而进深浅。

同时建筑内部已经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空间组织关系,来与宫殿的功能要求相适应。

从建筑的立面形体来看,由于夯土台的体量,宫殿的外部空间气势宏大。

4)复合行为空间——高潮全盛阶段
隋唐时期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高潮全盛时期。


一时期,无论是在木构架单体建筑,群体建筑、城市建设、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群体空间内部强化序列空间,气势宏大,纪念性强;外部注重围和性、领域性的营造,封闭性强。

隋唐时期在单体建筑营造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内部空间较之秦汉时期开敞灵活,以佛光寺大殿为例,如图2-5所示,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柱网为内外两周组成,为“金厢斗底槽”为布局,内部空间与佛像形成有机的整体。

在群体建筑空间组织方面,布局严整,设计灵活,出现了以中央殿堂为主体,四周用回廊环绕的院落布局形式,如图2-6所示,大明宫麟德殿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种回廊环绕布局的方式,在唐代应用较为普遍。

以回廊院落作为布局单元,延绵组合,还可形成更为复杂多变的建筑群体空间。

在城市规划方面,隋唐时期,兴建了以里坊制为基础的规划严整的长安城(大兴城)、洛阳城,对以后中国城市结构的变化都有影响。

5)复合行为空间——继承、程式化阶段
这一阶段为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在群体空间布局、单体形体设计及内部装修等方面技艺水平日臻成熟。

以北京城为例,在元大都规划的基础上,城市道路采取平直的棋盘状,形成了规划严整的城市空间。

整个城市从南到北,重要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使整个城市空间整体有序,层次分明。

故宫是这一时期宫殿建筑群的代表之作,如图2-7所示,内部空间规模宏大,气势壮观。

空间序列由一系列院落逐步展开。

通过连续的、封闭的院落空间和不同建筑体量的对比等处理手法,来体现宗法礼制下的帝王权威。

这种空间序列的变化,在人心里产生一系列高潮起伏,突出了皇宫庄严敬畏的空间环境气氛。

同一时期,住宅建筑空间处理在继承的基础上,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北方以四合院为代表(图2-8),在礼制传统的支配下,建筑按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内部以前院、中院和后院相互连缀,院落作为建筑空间变化的主体,强调纵向轴线,成为建筑布局的构成单元。

住宅对外不开窗,使内部的使用空间与外部的自然空间隔离,形成内敛安静的居住环境,整个空间环境更多地表现为私密、封闭的。

南方住宅空间处理,则体现在私家园林的空间营造上。

这些园林规模不大,但在内部空间处理上注重在有限的空间内构成若干不同的景区,注重实景与对景的转换,空间布局灵活多变。

如图2-9所示,苏州留园平面,园内因地制宜,空间灵活多变,采用了借景、对景等多种空间处理手法。

西方建筑空间的发展
由于文化传承差异,西方建筑空间的发展与东方截然不同,具有多变性和非连续性,每一时
期都会出现与其文化行为主体特征相对应的建筑空间类型。

西方古代建筑空间的发展,是一个多变的发展体系。

在处理空间和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上,如表2-3所示,注重空间形体尺度
1)纪念行为空间——古代奴隶制时期
(1)古埃及时期
埃及人的金字塔,是这一时期代表建筑,注重外部纪念性行为空间的营造,真正的可供使用的建筑空间还没有完全出现。

另一代表建筑空间类型是神庙建筑,建筑外部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行为要求相适应;内部空间狭长围合性较强,幽暗压抑,营造神秘、庄严的宗教气氛。

(2)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建筑以神庙为主体,神庙内部空间较为单一,空间环境封闭晦暗,外部则为柱廊环绕的明亮开敞的自然空间。

宗教仪式及人活动的空间主要集中在神庙外部。

群体建筑以雅典出于卫城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空间开敞,组织自由活泼,建筑物安排顺
应地势,主次分明,条理井然。

(3)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建筑继承并发展了希腊建筑类型,但对建筑室内空间的营造有更多的创造性。

建筑中由于拱顶体系的应用,出现了巴西利卡室内空间。

巴西利卡式空间一般为长方形,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为三部分或五部分。

中厅部分宽且高,两侧侧廊部分狭窄低矮,强调人视觉的轴线对称关系,空间缺乏居留感。

公元100年修建的古罗马万神庙是单一集中式空间的代表。

内部空间由一巨大的穹顶覆盖,几何形状单纯明确而和谐,空间整体统一,给人以强烈的庄严感。

古罗马由于结构技术的改进,在浴场等公共建筑内部,创造了宏大的内部空间序列。

如图2-13所示卡拉卡拉浴场,内部空间组织多变,强化空间序列的组织,室内空间由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演变到层次多变的复合空间,对18世纪以后欧洲大型公建内部空间组织有很大影响。

古罗马时期,还兴建了宏大的广场群,广场周边一般有围墙围合,与城市环境完全隔离,形成较为封闭的空间。

内部空间组织强调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

通过室内外空间的交替对比,来强化整个广场群的庄重性。

2)宗教行为空间——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的西方,意识形态主要受基督教影响,基督教文化是当时的主流文化,体现在建筑中,宗教建筑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以拜占庭、罗马风、哥特建筑为主。

(1)拜占庭建筑空间
拜占庭建筑空间从早期巴西利卡式逐步向集中式希腊十字式转变。

如图2-14所示,希腊十字式空间为集中式空间,中央空间体现更多的是纪念性,人的居留感相对较强,易于产生聚集、礼拜等集体活动。

(2)罗马风、哥特建筑空间
罗马风内部建筑空间仍多采用巴西利卡形制布置,由于宗教仪式的需要,平面逐渐向拉丁十字演变。

哥特教堂平面形制延续了拉丁十字式。

如图2-15所示,拉丁十字式内部中厅空间长宽比较大,空间呈现线形空间特点,向前
端祭坛的导向性很强,人在中厅的居留感较差。

哥特式教堂继承了拉丁十字式平面空间,由于结构方式的进步,内部中厅进深延长,体量高度向高空发展,空间内部强化视觉的水平动势和空间的垂直动势,来体现以上帝为中心的精神理念。

由于空间的水平动势,人很容易被引导向祭坛方向活动。

整个空间体现了以神国中心的空间特征。

3)“人文主义”思潮行为空间——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
(1)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空间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文主义”,宣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在建筑上提倡复归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以取代象征神权的哥特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建筑讲究整齐及条理性,建筑内部空间多采用集中式布局,平面形式多采用圆形、正方形等。

主要建筑成就集中在教堂和府邸。

如图2-16所示,罗马的坦比埃多小教堂,建筑空间采用集中式布局,平面形式采用圆形,内部为穹顶覆盖的完整空间,有很强的纪念性风格。

在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建筑也体现了集中空间的特征。

如图2-17所示,帕拉蒂奥设计的圆厅别墅,是这种空间的代表。

平面采用了集中式方形构图,中间以圆形穹顶统一形体,内部空间均对称布置,轴线交叉处中央穹顶下方布置中央圆形大厅,以此强化内部空间的集中性。

文艺复兴时期,群体广场建筑空间的设计注重刻画建筑群空间的完整性。

最具代表性的广场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内部空间变化很丰富。

广场包含大、小两个空间。

大广场是半封闭的,小广场是开敞开的。

整体空间只供浏览散步,居留感强,同时广场空间和周围的街巷空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幽暗曲折到宽敞明亮,使人的心理随之发生由抑到扬的变化。

(2)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空间
文艺复兴晚期,形成了巴洛克建筑。

这一时期建筑空间内部强调体积感、动态感,以及空间对人的视觉效果。

巴洛克建筑经常运用光影的变化,用不稳定的形体组合来强调虚幻与动荡的空间气氛,主要成就集中在教堂和城市广场。

巴洛克教堂多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的空间。

圣卡罗教堂平面,
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空间组合复杂。

同时,“连列厅”也是巴洛克时期常用的,使室内空间流传贯通的手法,把府邸的主要大厅排成一列,门开在一条直线上,形成多层次的、深远的透视效果。

4)理性行为空间——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建筑在总体布局、建筑空间组织上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建筑形体追求比例规则。

但在内部空间处理上多采用奢华的巴洛克风格,后期逐步发展为脂粉气的洛可可装饰风格。

法国凡尔赛宫是这一时期的建筑空间的代表,如图2-20所示,从建筑内部到外部花园空间,强调空间的对称性,有统一的主轴、次轴、对景。

在空间处理上强调对人心理和视线的控制,从而达到表现绝对君权的目的。

整个空间秩序感很强,规模宏大气派。

5)19世纪及经后时期
19世纪以后,新兴资产阶级由于政治的需要,复古的思潮流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建筑依次出现,但是复古主义建筑类型空间,与社会需求产生很大矛盾。

由于新工业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原有的建筑空间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功能要求,新的建筑空间类型逐渐出现。

到了20世纪,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建筑空间的设计逐渐关注功能和用途。

二战以后,整个世界潮流逐渐转向多元化,建筑空间的发展也不再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不断地扩充空间的内容和涵义,针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设计领域逐步从注重形式、构图的层面向注重使用者的心理、行为转变,以满足人们对各种不同的空间使用需
求。

二、空间类型
从空间结构行为特征上划分
建筑空间存在的形式各异,但其结构特征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单一空间和复合空间。

二者特点,如表2-10所示。

1)单一空间
只有一个形象单元的空间称为单一空间,如较为纯粹的几何形体空间——立方体空间、球形空间等都属于单一空间。

如图2-36所示,单一空间的内部空间特征较为明确,人的行为模式相对也较为纯粹。

例如球体空间由于各向同性的特点,其内部具有内聚性和向心性,如万神庙的内部空间;圆柱形空间具有向心性,如马里奥博塔设计的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圆柱形采光厅;锥形空间则具有强烈的上升感、方向感,如金字塔、埃菲尔铁塔等。

2)复合空间
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具有复杂形象的空间称为复合空间。

大部分建筑空间多为复合空间,这些空间有主有次,如图纸-37所示,多以空间交叉、渗透、包含等结构方式组合在一起。

在复合空间内部,人的行为活动会随着空间的变换,发生不同的变化。

如在办公楼内,人在办公室内的活动多为静态、小范围的,而进入到交通空间内,则多为运动的、大范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