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8高考地理(选考)大一轮复习(检测)第10章课后限时训练30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训练(三十)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荒漠化已严重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空间、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人民币。

荒漠化位居世界三大生态环境问题之首。

被称为人类文明的“冷面杀手”,且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尽相同。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度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2.下列地区与所对应的荒漠化问题,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
1.D2。

C[第1题,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稀疏,风蚀强烈,风沙危害普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土地荒漠
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且后者为主要原因;三江平原过度垦殖造成的主要危害是湿地破坏。

第2题,可逐项分析如下:
之一.然而,这些古文明的发祥地如今却是盐碱泛滥、流沙纵横的不毛之地.据此完成3~5题。

3.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两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关联图,图中序号①代表
( )
A.植被破坏B.用水量加大
C.水源减少D.耕地扩大
4.面对日益严重的荒漠化,两河流域的居民应()
①落实《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②贯彻“边破坏,边治理”的理念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④鼓励开发荒漠化地区的自然资源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5.下列措施中,可以防治两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是()
①封沙禁牧②大量打机井抽水③合理用水④生态移民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3.A4。

D 5.B[第3题,本题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由图中的关联图的“滥牧"可得知会导致草场破坏,属于“植被破坏”;垦荒导致“耕地扩大”,耕地扩大造成用水量增加。

A正确。

第4题,考查环境问题治理的措施。

题目中的各选项中“边破坏,边治理"是不
合理的行为;对荒漠化地区的自然资源应科学合理地利用,而不是“鼓励”。

D正确。

第5题,本题考查环境问题治理的措施。

两河流域位于西亚,属于沙漠气候,降水量少,封沙禁牧、合理用水和生态移民是防治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措施.如果大量打机井抽水,将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加剧土地荒漠化.B正确。


从国家林业局获悉,全国现有森林面积29.32亿亩,森林覆盖率20.36%,人工林保存面积9。

26亿亩,居世界首位,这得益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工程等。

结合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我国大力实施这些工程的直接目的是()
a.增加木材产量b.提高生态质量c.提高农民收入d.调整农业结构
A.ab B.cd
C.ac D.bd
7.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
D.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6.D7.C[第6题,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工程等减少了耕地面积比例,增加了林地比例,既调整了农业结构,又提高了相应地区的生态质量。

第7题,图中①为“三北”防护林,其主要作用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②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其主要作用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为沿海防护林,有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袭击的作用。

]
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8~9题。

8.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B.生物多样性减少
C.草地退化D.土壤侵蚀
9.甲、乙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甲,其理由不包括
()A.地形起伏大,土层薄
B.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C.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D.土地生产能力高
8.D9。

B[第8题,结合图例,根据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范围的广度,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

第9题,甲为东南丘陵地区,这里地形起伏大,土层薄;位于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

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是对黄土高原特征的描述。

]
(2015·山东高考)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11.“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10.C11。

D[第10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

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第11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选项D正确。

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应该合理开采地下水。

]
草地植被指数是指草地植被覆盖率与草层高度的乘积,下图是宁夏某牧场的草地植被指数与羊只数量的关系图。

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示信息表明()
A.草地植被指数越低,能饲养的羊只数量越多
B.草地植被指数越低,牧场的承载力越大
C.草地植被指数过高,不利于养羊业的发展
D.饲养的羊只数量越多,对牧场植被的破坏越大
13.针对上述问题,下列措施最为切实可行的是( )
A.尽力削减牧场上的养羊数量
B.改变畜牧方式,大力发展先进的游牧业
C.合理规划草地载畜量,合理轮牧
D.将牧场整体改建为自然保护区
12.D13.C[第12题,图中显示,饲养的羊只数量越多,草地植被指数越低,说明羊只数量越多对牧场植被的破坏越大,故D项正确。

第13题,图中反映的是超载放牧引起的草场破坏,因此,合理
规划草地载畜量,合理轮牧,既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护草地植被.]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受沙尘暴影响的地区主要是西北、东北与________,这些地区主要受强劲的________风的影响。

(2)按干湿地区划分,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________区和________区。

A地的沙漠名称是____________,我国沙漠区不断扩大的原因有: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在图2右侧沙丘上方的风向画上箭头.
(4)图2中显示的固沙措施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具体而言,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南侵已营造了“三北”防护林带,该防护林带的生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以及防御。

第(1)题,从图1中可知,受沙尘暴影响的地区主要是西北、东北与华北,主要受西北风影响。

第(2)题,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图1中A地的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沙漠区不断扩大的原因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第(3)题,沙丘的缓坡一侧是迎风坡,故风向向左。

第(4)题,固沙的措施有很多,图2中显示的是建林带、草地和人工固沙带.“三北”防护林的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减少风沙危害等。

【答案】(1)华北西北(2)干旱半干旱塔克拉玛干沙漠滥牧滥垦乱砍滥伐(3)略(箭头向左)。

(4)营造防护林育草封沙和工程防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减少风沙危害
15.读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是距北京较近的沙漠之一。

某企业为确保盐产品外运道路不为沙漠侵吞,采用资金补助牧民种树护路的方式,从而拉开了“库布齐治沙模式"的序幕。

(1)说出库布齐沙漠影响北京自然环境的主要方式及其产生的条件。

(2)结合材料,说明库布齐治沙模式是“生态、经济、民生”共赢的模式。

【解析】第(1)题,沙尘暴产生条件一是要有强风,二是要有沙源。

春季,华北地区空气干燥,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地表有松散的沙土作为沙源。

春季冷空气势力未退尽,受快行冷锋影响,多大风天气,所以易形成沙尘暴(沙尘天气),从而影响北京的自然环境。

第(2)题,图示所显示的治理模式中,植树种草改善了生态环境;发展盐业、药材和饮料加工、旅游等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附加值;提高了牧民收入,增加了就
业机会,取得了社会效益。

所以说库布齐治沙模式是“生态、经济、民生”共赢的模式.
【答案】(1)方式:沙尘暴(沙尘天气)。

条件:春季,冷锋(低压、大风)天气,华北地区空气干燥(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

(2)植树种草,改善了生态环境;发展盐业、药材和饮料加工、旅游等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附加值);以上成就,提高了牧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提升了社会(民生)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