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转偏向力的总结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中的地转偏向力学习
一、学习背景(整体看)
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往年的《地理高考考试大纲》可知,我们应重视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整体把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整体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过程。

具备良好的地理素养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很有帮助。

高中地理课程总体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块,必修的内容分为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和必修3(区域地理)。

其中地理1(以人教版为例)的知识结构是:
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的囊括的内容有:
(1)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自然灾害发
生的原因等。

(2)基本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
异规律等。

(3)基本过程: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在以上教材知识点编排的背景下,今天我想带大家学习的是关于必修1“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首次提到的“地转偏向力”。

文摘
——教材P18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

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没有偏转。

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与作用于水平运动的大气或水体的其他作用力相比较,地转偏向力很小,但是,其作用不可低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1 必修
别看它只是一段话,就以为它没有内容,其实关于地转偏向力的产生还是很有意思一个知识点。

在历史上早有一些伟大的人早对它进行过猜想和论证,代表人物有牛顿和科里奥利。

艾萨克·牛顿: 1643.1.4-1727.3.31,英国人,他研究领域涉及物理
学、数学、天文学、科学等,他也在前人开普勒的基础上提出过万有引力
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任意两个质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
引。

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
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或合力为零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受到合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科里奥利:1792.5.21-1843.9.19,法国。

科里奥利是第一个对动能和功给出确切现代定义的人,他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提出科里奥利力,简称科氏力。

科氏力是对旋转体系中进行直线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相对于旋转体系产生的直线运动的偏移的一种描述。

科里奥利力来自于物体运动所具有的惯性。

科里奥利力是一个惯性力,没有反作用力,它的方向总是与非惯性系的
角速度以及物体相对于非惯性系的速度垂直。

地转偏向力就是科里奥利力在沿地球表面方向的一个分力。

通过总结学习,我们可将地转偏向力的项目比较列表如下:
二、教材中的线索
关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对象,我们可以在教材中寻找踪迹。

表现有:
(一)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P31“图2.6 在水平
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北半球高空)” ,如下:
图示北半球高空的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发生右偏。

且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注:风向还受摩擦力
影响,因为是高空,摩擦力小,所以忽略了)
(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名称
项目
地转偏向力
定义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偏 向
北半球 右偏 赤道 不偏 南半球
左偏
一般偏向 总是与非惯性系的角速度以及物体相对于非惯性系的速度垂直
大小变化
随着水平运动的速度增加而增大 现象的表现
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偏转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P34“图2.10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如下:
图中气流在气压
梯度力作用下由
高气压带吹向低
气压带,同时因受
地转偏向力的作
用,北半球风向右
偏,南半球风向左
偏。

(三)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P44“图2.22气旋与天气(北半球)”(左)和“图2.23 反气旋与天气(北半球)”(右),如下:
左右两图均示意北半球
的天气系统,风由高压吹向低
压,且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均
是右偏。

北半球的气旋呈逆时
针方向旋转,反气旋则呈顺时
针方向旋转。

为了展示南北半球自转偏向力的区别,鄙人通过搜集得到一图仅供参考:
(四)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五)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六)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
力作用有关。

三、高考中考查
(一) 地球上的大气
A.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014山东·8)图4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 1和P 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完成下题。

8.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B.风的分布
(2014福建·9~10)图5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
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

读图回答9~10题。

图5
(2014福建·9)9.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14福建·10)10.下列地理现象与图5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
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
(二)地球上的水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2014上海(十四))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回答问题。

(16分)
34.分析驱动索马里洋流的西南风的成因。

(4分)
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
转成强劲的西南季风,驱动索马里沿岸的洋流向北运动。

(2014海南·16)某年3月P地(位置见图7)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

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据此完成下题。

图7
16.图7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环境受本次核物质泄漏影响最大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三)地表形态的塑造
A.河岸地貌的发育
(2014广东·41(4))41.珠江是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多河流的总称。

西江、北江、东江等河流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三江汇集、八口入海”的水系特征。

位于珠江干流西江沿岸的梧州市,是广西承接区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珠江流域示意图(图12)。

图12
(4)简要分析珠江“八口入海”特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8分)
①地势低平有起伏,导致水流分散;②海水顶托、流速慢,河口段泥沙容易沉积形成
沙洲,导致河流分叉;③流域降水丰富,径流量大,易泛滥分叉;④地转偏向力影响。

B.海岸地貌的发育
(2014上海(十三))(十三)地貌影响城市布局,制约其空间拓展方向。

读杭州湾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4分)
杭州湾(澉浦以东)为喇叭状的三角湾,长期以来,北岸受到冲刷侵蚀,南岸不断淤涨……
杭州湾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31.描述杭州湾北岸、南岸岸线的凹凸形状特征。

(2分)
北岸岸线向陆地凹,南岸岸线向海湾凸。

32.分析杭州湾北岸容易遭受侵蚀的主要原因。

(4分)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海浪向北偏折,使北岸易于遭受侵蚀;夏秋季节,盛行东南风,北岸成为迎风岸,也易遭受海浪的冲刷。

33.比较杭州湾北岸和南岸的城镇、公路距岸线的远近差异,并阐述杭州湾北、
南两岸城镇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8分)
(1)距离远近差异:杭州湾北岸城镇、公路距岸线很近,甚至紧贴岸线;而杭州湾南岸,城镇、公路距岸线相对较远。

(2)北岸建设需注意问题:由于杭州湾北岸易于遭受海浪冲刷,岸线向后退缩,城镇与公路建设应该向背离岸线的方向拓展,采取措施,防治海岸崩塌、后退。

(3)南岸建设需要注意问题:由于南岸快速淤涨,滩涂面积较大,城镇建设中可以适当利用滩涂荒地;注意保护滩涂湿地生态环境。

(任答一点即可)
C.地转偏向力可以忽略的情况
(2014江苏·11~12)图6是我国某城镇发展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1题。

图6
11.位于老城区东南的码头选址考虑因素是()
A.码头位于河流凸岸,不易淤积
B.码头位于河流凹岸,不易淤积
C.码头对面有沙洲,利于避风
D.码头受水流冲击小,航行安全
四、总结
地转偏向力有时很小,其效应可能被其他作用力的效应所掩盖。

当地转偏向力在长时间累积的条件下,就容易表现出来。

如,飓风旋转现象,流水偏向现象,流水侵蚀地貌现象等。

综合前面整理的内容我们可见:高中地理必修一也显现出“地转偏向力”这一条贯穿全书的线索,在收集的14年高考试题中也有对地转偏向力这一个知识点的考查,了解和把握关于地转偏向力的基本发展过程、为之着迷的相关人物及其基本原理的理解,对于理解和把握必修一的地理原理(地球运动、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特点、地表形态变化等)、地理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等)和地理过程(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都很有帮助。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