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条中医经典名句!(关健是有注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9条中医经典名句!(关健是有注释)
2019-04-05
中医经典名句---01
阳⼊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黄帝内经。

素问》
注释:此为阴阳理论在中医临床诊断上的应⽤。

阳主动⽽在外,阴主静
⽽在内。

病邪由阳分⼊于阴分,阳⽓敛藏,故病者多安静。

病邪由阴分
出于阳分,阴不守内,阴阳相争,故病者多躁动⽽怒。

静与怒属情志表现,反映了病者阴阳盛衰的病理情况。

⼀般喜卧安静者,或为阳虚,或
为阴盛,也有阴阳两虚所致的。

躁动易怒者,固然与阳盛有关,但属阴
盛格阳、虚阳外浮所致者也不乏其例。

临床当洞察细微,不可掉以轻
⼼。

中医经典名句---02
脏实则声洪,脏虚则声怯。

-----《明。

张介宾》
注释:⼈说话声⾳的强弱,反映了体内脏腑精⽓的盛衰。

就⽣理⽽⾔,
脏腑精⽓充实,其⼈发声⾼亢洪亮,脏腑精⽓虚弱,其⼈声⾳就低微怯弱。

就疾病⽽⾔,语声的强弱还与邪⽓的盛衰有关,邪⽓亢盛⽽脏腑正
⽓未虚的实证、热证,病⼈语声就宏⼤、响亮,并有多⾔躁动的表现,
若邪⽓已衰,正⽓亦虚的虚证、寒症,则病⼈语声低微⽆⼒,少⾔⽽沉静。

中医经典名句---03
因咳⽽有痰者,咳为重。

主治在肺;因痰⽽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
脾。

---明.王纶
注释:咳嗽之病,⼀般皆有咳有痰,然⽽咳和痰的出现常有先后之别,
临床每可以此作为辩证依据之⼀。

若先咳⽽后觉有痰者,多因外邪袭
肺,肺⽓壅滞,⽓道不利⽽咳作,由于肺失清肃之令,⽆以宣发有脾上
输于肺之精⽓津液,使之滞留于肺,化⽽为痰。

虽然痰之多寡和颜⾊可随其所感之邪的不同⽽有异,但其皆有肺⽣则⼀。

此以咳为本,痰为标,病位在肺,治当以肺为主,肺⽓畅达,宣肃之令⼀复,则咳愈⽽痰⾃去。

若先痰蜒盛⽽后有咳嗽,则每有脾虚⽆以运化⽔⾕精微⽽致酿湿⽣痰,上渍于肺,从⽽肺⽓壅滞,令肺失清肃,咳嗽逐作,此以痰为本,咳为标,病位在脾。

治当以脾为主,健脾燥湿化痰,⽣痰之源⼀健则咳⾃⽌。

中医经典名句---04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者,取之经:经满⽽⾎者,病在胃及以饮⾷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黄帝内经.灵枢》
注释:井、荥、输、经、合称五腧⽳,是⼗⼆经脉的重要腧⽳,对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疾病发⽣于五脏时,治疗时应刺井⽳;疾病变化呈现于⾯⾊时,应刺荥⽳;病情时重时轻时,可刺腧⽳;疾病影响声⾳时,可取经⽳;若经络满盛⽽有淤⾎现象的,病在⾜阳明胃,应刺合⽳。

阳明多⽓多⾎,所聚⽽荫养百脉,故阳明以津液为主。

清.缭希雍
注释:⾜阳明胃经。

胃是“⽔⾕之海”,且“脾为胃⾏其津液”,使⽔⾕精微运化输布,营养全⾝,⼈⾝⽓⾎津液均赖胃中⾕⽓化⽣⽽不断补充,故胃为“⽓⾎之源”阳明经为多⽓多⾎之经。

⽽津液与⾎液可相互渗透转
化,有'津⾎同源”之说,津液⽓⾎可以起濡养经脉的作⽤,所以说“津液所聚⽽荫养百脉”临床上治疗阳明经脉的疾病时,以护津液为要。

中医经典名句---05
欲补⼼者,先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使⼼得降。

清.⽯寿棠
注释:此是根据⼼肾⼆者之间的关系确⽴的治法。

⼼在五⾏为⽕,位居于上⽽属阳;肾居于下⽽属阴。

位于下者,已上升为顺,位于上者,已下降为和。

故⼼⽕下降⾄肾,肾⽔上承于⼼,⼼与肾之间的功能才能协调。

所以欲补⼼者,先益肾,使肾⽔得以上济以资⼼,则⼼的病症⾃复。

欲补肾者,可先宁⼼,使⼼⽕下降以温肾,则肾的病症易愈。

就临床实际看,这⼀治法⽤于肾阴不⾜⽽⼼⽕扰动的⼼肾不交之证,滋肾
⽔,降⼼⽕,可使⼼肾相交,⽔⽕相济,⾝⾃安和。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

明.王琦⽯
注释:肺位于胸腔,居诸脏之上,五脏中肺位最⾼,故被称为“五脏之天”,,全⾝⽓机,津液的输布运⾏由它主司。

肺虚则营卫不运,精微⽆以敷布,⽇久成损。

脾居中焦,主运化⽔⾕精微,为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输送⽓⾎津液等营养物质。

脾属⼟,⼟为万物之母,脾像⼟,化⽣万物⼀样滋养全⾝百骸,故称“脾为百骸之母”。

脾失健运则机体消化吸收能⼒下降,全⾝营养障碍,肌⾁消减,四肢不⽤。

肾藏精,主⽣长发育和⽣殖,为先天之本,肾之阴阳为脏腑阴阳之根本,故称“肾为性命之根”,肾虚则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本句阐述分属三焦的肺、脾、肾的重要性。

中医经典名句---06
五味之过,疾病蜂起。

病之⽣也,其机甚微。

元.朱震亨
注释:⼈体的⾎⽓精神,都由饮⾷五味所滋⽣,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黄帝内经》---“酸先⼊肝,苦先⼊⼼,⽢先⼊脾,⾟先⼊肺,咸先⼊肾”。

如果饮⾷五味过于偏嗜,就会使五脏之⽓偏盛偏衰,此谓“⽓增⽽久,夭之由也”。

由五味偏嗜导致的疾病是⼀个渐变的过程,⽽⾮⼀朝⼀⼣所致。

多⾷⽢,则⾻痛⽽发落。

多⾷苦,则⽪槁⽽⽑拔。

多⾷⾟,则筋急⽽⽖枯。

多⾷咸,则脉凝泣⽽变⾊。

《黄帝内经》
注释:五味分属五⾏,⼊五脏。

⽢味⼊脾⽽属⼟,肾属⽔主⾻,其华在发。

⼟能克⽔,⽢性缓滞,多⾷⽢则脾⽓雍郁,运化⽆⼒,则肾⽔⽆制,⽔邪过盛,肾⽓衰弱,不能⽣髓养⾻,故⾻酸困疼痛。

髓亏⾎少,发失所养,故发落。

苦味⼊⼼⽽属⽕,肺属⾦主⽪⽑,⽕能克⾦。

多⾷苦,苦从⽕化,⽕盛则灼伤肺阴,阴液枯涸,不能闰养⽪⽑,故⽪肤枯槁,毫⽑脱落。

⾟味⼊肺⽽属⾦,肝属⽊主筋,⽖为筋之余。

⾦能克⽊,⾟性升散,多⾷⾟,则升散太过⽽耗伤肝⾎阴液,筋⽖失其濡养,故筋拘急⽽⽖甲枯槁不润。

注---泣应训为“冱”⾳hu,凝结之意。

咸⼊肾⽽属⽔,脉属⼼⽽主⽕,⽔能克⽕。

多⾷咸则肾⽔过盛,⽔盛必克⼼⽕,⽕受⽔克,则⼼⽓弱,⽆⼒推动⾎液运⾏,故⾎脉凝滞⽽流⾏不畅,⽪肤颜⾊变为暗⿊。

中医经典名句---07
中医经典名句---07
寒在表者,为憎寒,为⾝冷,为浮肿,为容颜1青惨,为四肢寒厥。

明.张介宾
注释:寒邪在表为表寒证,由⼈体触冒寒⽓所致,寒⽓束表,卫⽓被郁,故恶寒。

寒微阴邪,最易伤⼈阳⽓,阳⽓的温煦作⽤减弱,则见⾝寒,四肢厥冷。

寒凝则⽓⾎迟缓,⽽见⾯⾊青惨。

寒邪阻滞⽓机,⽓不化津,可见浮肿。

冬令严寒,体质稍有不实,即易感犯,故此证多见冬季。

寒邪郁于肌表,可以化热⽽转为表热,也可郁曷⾥热⽽成表寒⾥热证。

若寒邪由络脉⽽⼊经脉,凝结隧道,即可转变为痛痹之证。

寒在下者,为清浊不分,为鹜溏痛泄,为阳痿,为遗尿,为膝寒⾜冷。

明.张介宾
注释:寒主阴,故⼈体下部最易病寒。

如下焦阳⽓不⾜,不能分清泌浊,则⼤便溏泄,⽽⼩便反少。

如命门⽕衰,精⽓虚冷,则阳痿。

肾阳虚衰,⽓化功能失常,失于固摄,膀胱约束⽆权,则遗尿。

寒邪凝滞于经络,⾎脉流通不畅,故膝寒⾜冷。

治疗以温阳散寒为主。

中医经典名句---08
寒在中焦,则⾷⼊⽽不化。

明。

张介宾
注释:寒邪伤胃,或虚寒内⽣等因素,脾胃之阳不⾜,中焦寒胜,则胃不能腐熟,脾不得运化,饮⾷难以得到正常的消化,吸收,可表现为⾷⾕不化,须臾泛出,或朝⾷暮吐,暮⾷朝吐,古⼈称“胃反”。

对于这类病证,治疗以温中、振奋脾胃之阳为主。

中医经典名句---09
湿郁者,周⾝⾛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

元.朱震亨
湿郁可阻遏⽓机,损伤阳⽓,影响⾎⾏,使周⾝、关节失于⽓⾎温阳⽽疼痛。

湿性重浊、黏滞,故湿郁致痛多为重痛。

若为⾛痛,则多兼风邪。

湿为阴邪,故遇阴寒潮湿的天⽓或环境,最易使湿郁加重或多发,脉沉主⾥证,细脉【脉细直⽽软,状如丝线,稍显于微脉】主虚亦主
湿。

丹溪治湿常⽤⽩芷、苍术、茯苓、川穹等。

中医经典名句---10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肝。

清.李⽤粹
注释:肝胆虽互为表⾥,⽣理功能不同,邪⽓客⼊,症状表现也不尽相同。

胆内藏胆汁,胆汁味苦,⼜,胆为六腑之⼀,六腑以通为⽤,故胆汁通降于下以助肠之消化,胆受邪则胆汁不能通降⽽逆于上,故发为呕吐⼝苦,所以说“呕苦知邪在胆”。

肝体阴⽽⽤阳,在味为酸,肝之阳易亢逆于上,易化⽕⽣风,肝有热邪⽽⽓逆于上,可致⼝中泛酸,因此说“吐酸识⽕⼊肝”。

中医经典名句---11
湿⽓伤⼈,在上则头重⽬黄,⿐塞声重,在中则痞闷不舒,在下则⾜胫跗肿。

清.李⽤粹
注释:湿⽓即湿邪,为六种外感病邪之⼀。

感受雾露,涉⽔淋⾬,久居湿地,均可使湿邪侵袭⼈体,⽽引起湿病,可出现全⾝症状。

湿阻清阳【体内轻清升发之⽓,⾛向上窍的阳⽓主要指吸⼊之⽓,发于肌表的卫⽓等均属清阳】不升。

则头重如裹;湿郁化热熏蒸于上,则⽬黄;阻遏肺⽓,则⿐塞声重,此属于在上之湿。

湿阻中焦,运化失畅,以⾄于痞闷不舒;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故下见胫跗肿【⾜背】。

此虽以上、中、下分⾔湿⽓伤⼈之症状,但临床每多相杂,其中尤以痞闷不舒、头重如裹、⾜胫跗肿最为常见。

湿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湿⽓伤⼈属外湿为病。

若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停聚,出现⾷欲不振,泄泻、腹胀,甚则⾯⽬四肢浮肿等症,属于内湿为病。

外湿与内湿的病因虽有不同,但其发病过程常相互影响。

如伤于外湿,可致脾为湿邪困阻,健运失职,以致湿浊内⽣;⽽脾胃阳⽓不⾜,⽔湿运化不畅,亦易感受外湿的侵袭。

中医经典名句---12
治⾎之法有五:⽈补,⽈下,⽈破,⽈凉,⽈温是也。

清 .李⽤粹
注释:此指出⾎治法。

出⾎之因不外虚、瘀、热、寒四个⽅⾯,治⾎五法是专为此设。

补法主要⽤于⽓虚证,⾎失统摄⽽外溢,故治当补⽓养⾎。

下法主要⽤于瘀热互结之证,瘀热通过泻下⽽解,可使⾎⾃归经。

破法主要⽤于瘀证,乃淤⾎阻络,⾎不循道⽽致外溢,故当活⾎破瘀。

凉法为热证⽽设,因邪热内炽或阴虚⽕旺,灼伤脉络迫⾎妄性,故当⽤清热凉⾎之法。

温法乃寒证所设,阳⽓虚寒致⾎液离经,故治当温经⽌⾎。

五法各有所主,当依证择⽽取之。

中医经典名句---13
督脉统络诸阳,任脉通络诸阴,以为⼗⼆经络阴阳之纲领故也,清.张介宾
注释:督,即总督、统帅之意。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于腰背正中,偱脊柱上⾏,于⼤椎⽳与六条阳经交会,对阳经⽓⾎具有调节作⽤,有“阳脉之海”之称。

任,即总任,担任之意。

任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在中级、关元与三阴经交会,总任⼀⾝阴经之⽓,有“阴脉之海”之称,故督、任为⼗⼆经络之纲领。

中医经典名句---14
治病之法,必以⾕⽓为先。

⾦.刘完素
注释:此语强调了⾷补⾷养在治病中的作⽤。

刘完素是⾦元四⼤家中寒凉学派的开⼭⿐祖,但其在杂病的治疗中并不偏执寒凉⼀端,⽽是提倡⾷补⾷养,表明了他治病注重胃⽓的观点。

中医经典名句---15
内伤脾胃,乃伤其⽓;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李杲
李杲认为脾胃为元⽓⽣化之源,若饮⾷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等因
素交互影响,则会造成脾胃虚损。

脾胃内伤则脾胃之⽓不⾜,是⽆形质之元⽓受病;⽽外感六淫,风寒之邪客于筋⾻形体,此属形质受病。

李⽒据此阐发内伤热中【由于饮⾷不节,劳倦过度复损伤脾胃所致的⽓虚⽕旺之证】之证,指出其所表现的发热、头痛、恶风、烦渴之证,虽与外感风寒所致的发热、头痛、恶风、烦渴之证相似,但实质迥然不同。

内伤热中证系脾胃内伤,元⽓虚⽽阴⽕【阴亏⽽导致虚⽕亢盛的病理现象】上冲所致,外感风寒因六淫侵袭⼈体⽽为病。

内伤以元⽓亏虚为本,属不⾜之症。

脾胃⽓虚,内伤发热,当⽤“⽢温除⼤热”⼀法,可补中益⽓等⽅治疗。

外感以外邪客于形体为主,属有余之证。

当以祛风散寒为主。

中医经典名句---16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病;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病。

——清·程钟龄《医学⼼悟·积聚》
中医经典名句---17
⼼不欲杂,杂则神荡⽽不收;⼼不欲劳,劳则神疲⽽不⼊。

清.⾦缨
注释:⼼主神,⼼神欲静,不容物欲与杂念烦扰,如此则脏腑皆安,体健⽆病,所谓”恬淡虚⽆,真⽓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否则如果⼼神为杂念纷扰,则神不内守,必致疾病,即所谓“主不明则⼗⼆官危”。

⼼神不可过劳,过劳则⼼⽓内消,⼼⾎暗耗,精神疲乏,影响健康。

中医经典名句---18
⾆以候元⽓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
本条说明了⾆质、⾆体和⾆苔在诊断中的不同意义。

⾆为⼼之苗,五脏六腑都通过经脉、络脉和经筋与之发⽣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元⽓【先天之精所化⽣之⽓】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元⽓的盛衰,必然对脏腑之精⽓产⽣影响,最终必然反映于⾆,所以通过观察⾆质可以预知元⽓和脏腑的盛衰虚实。

⾆为脾之外候,⾆苔是胃⽓熏蒸所致,故验⾆苔可测知胃⽓盛衰虚实,由于胃⽓为病证发展转归的关键,胃⽓与邪⽓的⽃争决定病证的性质和变化,因此可以通过⾆苔来推测病证。

⽐如⾆苔的
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苔的润燥反映津液存亡,⾆苔的分布反映病变的部位。

中医经典名句---19
四季脾旺不受邪。

汉.张机
注释:脾胃后天之本对全⾝有重要作⽤。

⼈体五脏与四季相应⽽有⽣克衰旺的变化。

居中央,以灌四旁;脾属⼟,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天。

四季脾旺,则其余四脏得其荫护,卫外有⼒,不易遭受邪⽓的侵袭。

故保持或扶助脾⽓健旺,是养⽣与治病的重要⽅针。

中医经典名句---20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清.王⼠雄
阳明以胃为主,太阴以脾为主。

病邪侵袭⼈体,其病症的性质,与邪⽓固然有很⼤的关系,但是与机体状态也关系密切。

胃属阳,为⽔⾕之海,为多⽓多⾎之经,病邪传⼊阳明,正⽓旺盛,起⽽抗邪,邪盛⽽正不虚,故表现为实证;脾属阴,升发精⽓⾄五脏六腑,是⼈体抵御外邪的基础,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邪即⼊太阴,必是正⽓先虚,也就是太阴之⽓先虚,如此则⽆⼒抗邪,从⽽形成虚证。

中医经典名句---21
⼈之胃⽓受伤,则虚证蜂起。

明.薛益
注释:胃⽓受伤则五脏六腑⽆从禀⽓,脏腑精⽓皆虚,所以虚证蜂起。

⾆竟⽆苔,胃⽓绝也。

清.程⽂囿
注释:强调了⾆苔和胃⽓的关系。

“竟”通“镜”。

⾆苔由胃⽓、胃阴上蒸于⾆⾯⽽⽣成。

⽆病之⼈常有薄苔,是胃有升发之⽓的表现。

如⾆苔剥落,⾆⾯光滑如镜,称为镜⾯⾆,提⽰胃阴⼲涸,胃⽆⽣发之⽓,不能
上承以⽣苔,多见于重病阶段。

⼈有胃⽓则⽣,⽆胃⽓则死。

镜⾯⾆者,胃⽓多衰,⽣机微弱,故病多难治,预后不佳。

中医经典名句---22
五脏六腑皆令⼈咳,⾮独肺也。

《黄帝内经》
肺为⽔之上源,肺⽓⾏则⽔⾏。

清.唐荣川
注释:肺在脏腑中的位置最⾼,称为华盖。

机体从外界摄⼊的⽔饮都经脾上输于肺,然后再布散全⾝。

肺位最⾼,⽔液⾄此⽽下,故⽈“⽔之上源”。

临床上将宣发肺⽓来利⽔的治疗⽅法形象地名为“醍醐揭盖”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中医经典名句---23
夫肝之病,补⽤酸,助⽤焦苦,宜⽤⽢味之药调之。

酸⼊肝,焦苦⼊⼼,⽢⼊脾。

脾能伤肾,肾⽓微弱,则⽔不⾏;⽔不⾏,则⼼⽕⽓盛,则伤肺;肺被伤,则⾦⽓不⾏,⾦⽓不⾏,则肝⽓盛。

故实脾,则肝⾃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此法,实则不再⽤之。

汉.张仲景。

中医经典名句---24
夫⼈禀五常,因风⽓⽽⽣长;风⽓虽能⽣万物,亦能害万物,如⽔能浮⾈,亦能覆⾈。

若五脏元真通畅,⼈即安和;客⽓邪风,中⼈多死。

千般灾难,不越三条:⼀者经络受邪,⼊脏腑,为内所因也;⼆者四肢九窍,⾎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肤所中也;三者房事⾦刃,⾍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汉.张仲景
“⼈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

”----孙思邈
中医经典名句---25
问⽈:病⼈有⽓⾊见于⾯部,愿闻其说。

师⽈:⿐头⾊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云腹中冷,苦痛者死;⿐头⾊微⿊者,有⽔⽓。

⾊黄者,胸上有寒;⾊⽩者,亡⾎也;⾊微⾚⾮时者死。

其⽬正圆者痉,不治。

⼜⾊青为痛,⾊⿊为劳,⾊⾚为风,⾊黄者便难,⾊鲜明者有留饮。

汉.张仲景
注释:⿐为⾯王,内应于中央脾⼟,故⿐是⾯部望诊最重要的部位。

肝⽊属青⾊,望诊见⿐头⾊发青,是肝⽊横逆来克伐脾⼟之像,⼀般主腹中疼痛;如果在兼见极度怕冷,则属脾阳衰败,阴寒内甚,主病势危重,预后不良。

⿊为肾⽔之⾊,⿐头出现微⿊⾊,是肾⽔反侮脾⼟之象,故主有⽔⽓内停。

黄为脾⼟之⾊,⾯⾊发黄,是脾阳不运,是聚停饮之像,故主胸膈间有寒饮。

⾯⾊苍⽩,是失⾎过多,⾎⾊不能上荣于⾯所致,故⾯⾊⽩主亡⾎;如果亡⾎之⼈见⾯⾊微红,⼜不当⽕⽓当令的夏季,则为阴⾎外脱,虚阳上浮之像,多数预后不良。

望诊见两⽬圆睁直视,眼球不能转动者,是痉病,病势危重难治。

此外,望诊见⾯⾊发青,是寒盛⾎瘀之象,⼀般主疼痛;⾯⾊发⿊,是肾精亏损,本⾊外观,⼀般见于虚劳病;⾯⾊红⾚,是风阳化⽕之像,⼀般见于风热病。

⾯⾊发黄,是脾⼟郁滞、湿热蕴结之像,⼀般主⼤便困难。

见⾯部浮肿,⾊泽鲜明者,是⽔饮内停,上泛于头⾯之像,故主⽔饮留滞。

中医经典名句---26
师⽈:病⼈语声寂然,喜惊呼者,⾻节间病;语声暗暗然不徹者,⼼隔间病;语声啾啾然细⽽长者,头中病,⼀作痛。

汉.张仲景
注释:⽼师说病⼈平时安静⽆声,⽽突然听到发出惊叫声⾳,其病变多在肢体关节,具有关节疼痛。

病⼈说话声⾳低微⽽不清澈,其病变多在⼼隔之间,具有结胸、胸痹等病症。

病⼈说话声⾳细⼩⽽清长,其病变多在头中,具有头痛等病症。

中医经典名句---27
师⽈:息摇肩者,⼼中坚;息引胸中上⽓者,咳;息张⼝短⽓者,肺瘘唾沫。

汉.张仲景
⽼师说:病⼈呼吸困难,张⼝抬肩者,是由于实邪雍塞于胸中所致;病⼈呼吸时引动胸中⽓机上逆,就会出现咳嗽;病⼈呼吸困难,张⼝呼吸仍觉⽓短者,是肺脏萎弱不振,多见于肺瘘浊唾涎沫证。

中医经典名句---28
问⽈:有未⾄⽽⾄,有⾄⽽不⾄,有⾄⽽不去,有⾄⽽太过,何谓也?
师⽈:冬⾄之后,甲⼦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天因温和,此为未⾄⽽⾄也;以得甲⼦,⽽天未温和,为⾄⽽不⾄也;以得甲⼦,⽽天⼤寒不解,此为⾄⽽不去也;以得甲⼦,⽽天温如盛夏五六⽉时,此为⾄⽽太过也。

汉.张仲景
注释:学⽣问:时令未到和太过是怎麽回事?
⽼师回答说:这是讨论时令与⽓候变化的关系,讲太过、不及等⼏个反常情况,属于异常⽓候,并且都会影响⼈体⽽引起疾病。

举例来说,冬⾄之后六⼗天,正当⾬⽔节是少阳当令的时候。

少阳为⼀阳,阳⽓开始⽣长,天⽓变暖和属正常⽓候。

但是还没有到⾬⽔,⽓温已经温暖,就是“未⾄⽽⾄”。

如果在此期间⽓候尚未温和,就叫“⾄⽽不⾄”,如果⽓候在此期间仍是严寒,就叫“⾄⽽不去”。

如果⾬⽔期间⽓候像五六⽉⼀样炎热,谓--太过,叫“⾄⽽太过”。

中医经典名句---29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邪中表,⼩邪中⾥,烹饪之邪,从⼝⼊者,宿⾷也。

五邪中⼈,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腠,湿流关节,⾷伤脾胃,极寒伤经,热极伤络。

汉.张仲景
注释:雾露之邪,性轻清上扬,其伤害多在⼈体上部;湿邪重浊下沉,其伤害多在⼈体下部;风邪散漫,多伤⼈肌表;寒邪紧束,多伤于⾥;
饮⾷之邪,从⼝⽽⼊,多损伤脾胃,⽽为宿⾷。

上述五类邪⽓伤⼈,以类相从,各有⼀定的规律可循。

如风为阳邪,多在上午伤⼈;寒为阴邪,多于⽇暮伤⼈;湿性重浊,多伤于⼈体下部;寒邪伤⼈则使脉紧急;雾露之邪易伤⽪肤肌腠,湿浊邪⽓易于流注关节;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所以饮⾷不节,容易损伤脾胃。

经脉在⾥属阴,络脉在外属阳,寒邪归阴,所以“极寒伤经”;热邪归阳,所以“热极伤络”。

中医经典名句---30
师⽈: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病者素不应⾷,⽽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汉.张仲景
注释:⽼师说:五脏患病以后,如果得到对病情适宜的饮⾷居处,就会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痊愈。

五脏患病以后,如果给予那些所厌恶、不喜欢的东西就会加重他的病情。

病⼈平素本来不喜欢某种⾷物,患病以后却突然想吃这种⾷物,这是因为脏器被邪⽓所改变,⾷后必定助长邪⽓⽽导致发热。

中医经典名句---31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攻之。

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汉.张仲景
注释:各种脏腑的⾥实证,多与有形之邪内结有关。

要想治疗这些疾病,就必须审证求因,针对那些相结的病邪,⽽施以恰当的⽅药,才能奏效例如,病⼈⼝渴⽽⼩便不利者,是由于阴亏⽔热互结所致,治疗⽤猪苓汤育阴清热利⽔,就是“随其所得⽽攻之”的具体例证。

其他的疾病,都要仿此类推。

中医经典名句---32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

⼀作筑筑⽽弦。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痉病,有灸疮,难治。

汉.张仲景
注释:痉病的主脉特征,是沉紧⽽弦紧有⼒,显现于⼨、关、尺三部。

痉病患者因施⽤灸法⾝体有灸疮,治疗难以措⼿,预后不良。

中医经典名句---33
风湿相搏⼀⾝尽疼痛,法当汗出⽽解。

值天阴⾬不⽌,医云此可发汗。

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出者,但风⽓去,湿⽓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汉.张仲景
注释:外感风湿,风邪与湿邪相互搏结,客于肌腠,流注于关节,所以临床上见全⾝肌⾁、关节都疼痛。

按照治疗原理,应当采取发汗祛风去湿法,使风湿邪⽓随汗出⽽解散。

当时⼜正值天⽓黣暗,阴⾬连绵不断,外界的湿⽓太重,⾜以使⾝体疼痛增剧,医⽣说此时正宜⽤发汗来治疗。

但是,发汗以后疾病并没有痊愈,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汗法使⽤不当的缘故。

因为本证系“风湿相搏,”风性轻扬散漫⽽易于表散,湿性重浊黏滞⽽难以骤出。

由于发汗剂⼒太峻猛,出汗太极太多,仅仅散去了风邪,粘滞的湿邪仍在,所以病未痊愈。

治疗这种风湿病,如果采⽤发汗法时,只宜使其微微出汗,徐缓萌发,才能使风邪和湿邪全部祛除。

中医经典名句---34
初病在经,久痛⼊络。

清.叶桂
注释:经,即经脉,是经络的主⼲,有⼀定的·循经径路;络,即络脉,是经脉的分⽀,纵横交错,⽹络全⾝。

叶⽒认为,胃脘病初发,每因饮⾷不慎,寒邪犯胃或情志不舒,以致胃⽓阻滞,其病在⽓在经,症见胃脘胀病,痛⽆定处,时作时⽌等,治当以舒理⽓机为主。

若脘痛⽇久,病邪深⼊络脉,可致淤⾎阻滞,症见胃脘疼痛,痛处不移,或痛如针刺,甚则呕⾎⿊便,⾆质紫暗或有瘀斑,治疗⼜当以活⾎通络为主。

中医经典名句---35
⼈⽣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春⽓融融,故能⽣物;秋⽓肃肃,故能杀物。

明呼⽣杀之机者,可与论养⽣。

清程⽂囿
注释:⼈欲养⽣,必先知⾃然界的⽣杀之机,以顺应⾃然界的变化,若能胸襟坦荡,宁静淡泊,如春⽓之和融,必能⽓⾎畅达,阴阳相调,⾃可益寿延年。

反之,若长期情志抑郁,正如秋⽓之肃杀,以致⽓⾎失
调,阴阳逆乱,必然会危害健康。

中医经典名句---36
凡病⽬者,⾮⽕有余,则阴不⾜⽿。

清.程⽂囿
注释:眼病的病因病虽然错综复杂,但主可归纳为⽕【热】盛、阴虚两⼤类。

因为“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为之精”,⽬之所以能视万
物、辩五⾊,必依赖五脏六腑精⽓的上⾏灌输。

⽊得精⽓的充养,才能神光充沛,视觉正常。

若脏腑功能失调,出现⽕热上炎,销铄双⽬的精液精⽓,就会发⽣⽬疾。

以⽕热⽽⾔,若肝⽓郁结,⽓郁化⽕,⽓⽕上逆于⽬,可发⽣青风内障【慢性单纯性青光眼,较绿风内障略轻】、绿风内障。

若肝阳上亢,肝⽕上冲,可伤及营⾎,迫⾎妄⾏,导致爆盲。

再如七情内郁化⽕,可致⼼⽕上炎,出现两呲红⾚,胬⾁臃肿等⽬疾。

⽽肺⽕雍盛,可致⼼⽕⽓滞⾎瘀,⽕郁内发⽽成⽕疳【急性巩膜炎】。

以阴虚⽽⾔,肝阴不⾜,营⾎亏损,虚⽕上炎,可见两呲淡红,⾎络隐现,微痒不痛等虚眼病。

肾阴不⾜,肾精不能上承于⽬,可引起⽬翳内障,青盲【眼萎缩】等眼病。

此外脏腑合病,如肝胆⽕炽、肝⽕犯肺、肝肾阴虚等,均可引起⽬疾。

因此,“⽕有余”、“阴不⾜”可以总括眼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经典名句---37
夫温病之为病,⾮风、⾮寒、⾮湿,乃天地间别有⼀种异⽓所感。

清.吴有性
吴⽒在⼤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纠正了以往对温病以⽓候失常为因的浅薄认识,提出“异⽓”的病因观。

他认为“异⽓”有胜于他⽓,为病颇重,是⼀种⽤⾁眼观察不到的微⼩物质。

“异⽓”种种不⼀,表现的疾病也不相同。

不同的“异⽓”有不同的感受对象。

他还提出“异⽓”有强烈的传染性。

吴⽒对温病学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具体的治则和⽅药,⽽是提出新的病因病机说,突破了原有条框,给后世以很⼤的影响。

中医经典名句---38
痰饮之患,未有不从胃起者。

清.喻昌
注释:痰饮是⽔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体内某些部位的⼀种病证。

外感寒湿、饮⾷不节、阳⽓虚弱等原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皆可致病。

由于胃为⽔⾕之海,脾司健运之职,⼀旦脾胃虚弱,中州失运,升降失常,清浊相混,即可聚湿⽽为饮。

凡痰饮为患,当责之于脾胃功能失常。

喻⽒认为痰饮的发⽣有四种情况。

其⼀,由胃⽽下流于肠;其⼆,由胃⽽傍流于胁;其三,由胃⽽外达于四肢;其四,由胃⽽上⼊于胸膈。

此处所说的胃,包括脾在内。

中医经典名句---39
燥⽓在⾥,耗其津液,则⼤便秘结。

明.龚信
注释:燥邪最易伤津液,⽽津液耗伤⼜最易致燥。

津液枯涸,肠道失润,则⼤便秘结。

治津枯便秘,切忌妄事攻下,易⽤“增⽔⾏⾈”之法。

中医经典名句---40
众⼈病⼀般者,乃天⾏时疫也。

明.龚信
注释:天⾏时疫是⼀种由时⾏戾⽓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

其病的发⽣与⽓候反常的关系尤为密切。

如春夏季节当热⽽反暴寒,可致时疫流⾏。

饥饿兵荒也是造成疫病流⾏的重要原因,如战争与动乱、暴乱、⼫横遍野,会产⽣疠⽓传染。

由于时疫发病急、传染快,毒性强,故触之者即病,少有幸免者。

时疫的特点是每次流⾏,病⼈症状基本都⼀样,或皆⾝热发斑、或皆上吐下泻,挥霍缭乱等。

中医经典名句---41
盖七情不损,则五劳不成。

明.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