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状指数-地理科学

合集下载

(完整版)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1章地球系统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

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

(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

(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链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基者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

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

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

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

【地理】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理】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高中地理单元及课时教学精品课程”教学设计单元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学校年级高一设计者指导者课程标准模块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使用教材版本2019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单元名称宇宙中的地球单元课时数5课时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主题名称搜寻“地球2.0”主题概述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生命的存在,又是否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家园,千百年来,吸引科学家们将探索的目光投向宇宙更深处。

中国科学家们提出一项“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简称“CHES”),期望发现首颗太阳系外宜居带“地球2.0”。

这将是国际上首次专门在近邻类太阳型恒星周围寻找宜居类地行星的空间探测任务。

本单元主题是人类生存环境,从宇宙环境到地球环境,从地质历史时期到现今人类的生存环境。

以探寻“地球2.0”情境入手,有充足的观测数据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为依托,既有研究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在研究的同时能让学生认识人类生存环境,更好地理解“环境”一词的地理学意义,引导学生以宏观视角来认识地球。

去哪里探寻“地球2.0”,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完成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内容学习,落实课标“1.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引导学生着眼宇宙环境,理解人类生命的神奇,珍惜和保护地球的宇宙环境,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探寻怎样的“地球2.0”,其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外部条件:在了解地球是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后,认识太阳是宇宙中对地球影响最明显、最直接的天体,完成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内容学习,落实课标“1.1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进一步阐释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利弊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综合思维水平。

内部(自身)条件:了解地球在数十亿年所经历的发展和演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球及其现在的自然环境。

地图学复习资料

地图学复习资料

地图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地图的定义: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普通地图:普通地图是表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它并不偏重于哪一个要素。

3、专题地图:专题地图是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及它们相互关系的地图。

4、大地水准面:以理想水准面作为基准面向大陆延伸,穿过陆地、岛屿,最终形成一个封闭曲面,这就是大地水准面。

5、地图投影: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6、变形椭圆:地球上一个无穷小的圆――微分圆(也称单位元),在投影后一般的成为一个微分椭圆,然后再利用变形椭圆去解释各种变形的特征。

变形椭圆也称底索指线。

7、长度比:投影面上一微小线段和地球面上相应微小线段之比。

8、面积比:投影面上微小面积dF?与球面上相应的微小面积dF 之比。

9、角度变形,投影面上任意两方向线所夹之角与球面上相应的两方向线夹角之差。

以ω表示角度最大变形。

10、、⑴等角航线:是地球面上与经线相交的成相同角度的曲线,在地球表面上除经线和纬线以外的等角航线,都是以极点为渐进点的螺旋曲线。

等圆航线在图上表现为直线,这一特征对航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⑵大圆航线:地球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是通过两点间的大圆弧,也称为大圆航线。

11、控制点:是精确测量的具有控制意义的点位。

方位角:目标点到已知点的连线与偏北方向的夹角。

全球定位系统:是以人造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

12、地图表示法:依据特定规则形成的地图符号组合配置方案即为地图表示法,也为地图符号模型。

13、定位符号法:点状符号通过准确的图面定位和视觉变量组合,表达了地理数据的属性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这种符号配置方式即为定位符号法。

14、线性符号法:用不定形式或颜色的线条表示呈线状或带状延伸分布的地理事物的方法。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A1 岸礁(fringing reef):又称“裾礁”。

一种与海岸相连、宽度不等的珊瑚礁平台。

珊瑚向上生长以低潮位为准,故其表面大致与低潮潮位高度相当,外缘向海洋方向倾斜。

我国台湾恒春半岛、海南岛东岸都有分布,最阔处可达千米。

[10]B2半岛(peninsula):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环水,一面同陆地相连。

如我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10]3 饱和带(saturation zone):地下自由水面以下被水充满的地带。

由于自由水面以下的岩石处于大于大气压条件下,岩石的空隙几乎被水充满。

储存在饱和带第一无压含水层中的潜水,以及充满两相对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14]4堡礁(barrier reef):又称“离岸礁”。

有泻湖同陆地隔开的珊瑚礁。

成堤状,而多数成不连续的岛状,围绕着海岸延伸,距海岸十数千米至二百千米不等。

最长的如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延伸达2000千米以上。

[10]5暴雨径流(storm flow):由暴雨产生的水流。

包括坡面流和河槽流。

因历时短而强度大,故陆地水文学研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

古算其大小的标准一般用重现期或频率概念,如百年一遇,千年一遇。

[12]6 雹灾(hail damage):雹是发展得特别旺盛的积雨云的产物。

直径往往大于5毫米。

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极大,往往会损坏房屋庄稼人畜造成灾害。

[12]7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赤道以北,夏至日(6月22日)白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白昼最短的半个地球。

[15]8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一年内可能达到的最北点所在的纬线。

[11],[12]9北极(North Pole):轴北端与北半球表面的交点。

[11],[12]10 辫状河(braided stream):河流纵横交错,形似鱼网的水系。

最新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最新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最新⾃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全第⼀章绪论1、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然地理学⼈⽂地理学⾃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的⾃然地理环境,包括⼤⽓圈、⽔圈、⽣物圈和岩⽯圈上部。

⼈⽂地理学以⼈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门学科。

2、⾃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1、综合性:综合性是指⾃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 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研究对象。

3、环境性:⼈类⽣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4、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第⼆章岩⽯圈3、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1、地壳2、地幔 3、地核5、岩⽯分类及特征(1)岩浆岩(⽕成岩)侵⼊岩:深成岩和浅成岩的特征深成岩:冷却缓慢,矿物可以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粗⼤、结构致密;浅成岩:冷却较快,矿物不能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细⼩。

喷出岩:流纹构造、⽓孔构造杏仁构造(2)沉积岩层理:⽔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化⽯:古代⽣物的遗体或遗迹(3)变质岩:变质作⽤的因素(1)温度(2)压⼒(3)化学活动性流体:H2O、CO2变质岩的特征:板状、⽚状、⽚⿇状⽚理构造,如板状、⽚状、⽚⿇状6、地质作⽤的概念、分类和相互关系,为什么说内⼒地质作⽤是第⼀营⼒,外⼒地质作⽤是第⼆营⼒?地质作⽤: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然作⽤。

分类:7、内⼒作⽤的主要表现形式(1)构造运动定义:由地球内⼒作⽤引起的促使岩⽯圈发⽣变位和变形以及⼤洋底增⽣和消亡的地质作⽤。

构造地貌:第⼀级:星体地貌,如⼤陆和⼤洋;第⼆级:⼤地构造地貌,如⼭地、平原、盆地、⾼原等;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由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别抗蚀能⼒⽽表现出来的地貌。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1910年苏联地理学家勃罗乌诺夫提出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地球科学与人类生存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全球性;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异差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一、名词解释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支配、并围绕它作旋转运动的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主要包括太阳和围绕太阳旋转运动的八大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彗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

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

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数量众多的、用肉眼看不见的小天体,也和八大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行,科学家称之为小行星带。

估计其中有50万颗小行星,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是其中最大的四颗。

太阳黑子:名为黑子其实不黑,仅温度比周围光球低1000oC±, 在明亮光球反衬下呈暗黑色。

黑子是太阳表面剧烈活动所激起的气旋涡。

黑子数量和分布范围出现较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黑子周期。

ace 指数、chao 指数、shannon 指数、simpson 指数等多种评估指数。

ace 指数、chao 指数、shannon 指数、simpson 指数等多种评估指数。

ace 指数、chao 指数、shannon 指数、simpson 指数等多种评估指数。

评估指数是一种用于评价和度量某种特定现象或情况的指标。

在不同领域中,常用的评估指数有很多种,其中包括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

1. ACE指数(Abundance-based Coverage Estimator):ACE指数是一种用于估计未观测到的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指标。

它基于统计模型,通过对已观测到的物种丰富度进行推断,来估计未观测到的物种数量。

一般来说,ACE指数越高,表示物种丰富度越大。

2. CHAO指数:CHAO指数也是一种用于估计未观测到的物种丰富度的指标。

它是在ACE指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对已观测到的物种数量和种群中每个物种的存在次数进行计算,来估计未观测到的物种数量。

与ACE指数类似,CHAO指数越高,表示物种丰富度越大。

3. Shannon指数:Shannon指数是用于衡量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一种指标。

它综合了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两个方面,通过计算各物种的丰富度和相对丰度的乘积,并进行加权求和,来反映物种多样性的程度。

Shannon指数越高,表示物种多样性越丰富。

4. Simpson指数:Simpson指数也是用于衡量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一种指标。

它与Shannon指数类似,也综合考虑了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但是更加注重物种均匀度的影响。

Simpson指数的计算基于物种相对丰度,其值越小表示物种多样性越高。

这些评估指数在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社会科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提供参考依据用于保护和管理生物资源。

此外,这些评估指数还可以用于统计学分析、生物多样性评估、物种丰富度预测等方面,为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总结起来,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评估指数都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帮助人们评估和度量特定现象或情况,并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

太阳辐射指数

太阳辐射指数

太阳辐射指数
太阳辐射指数是一个量化衡量太阳辐射强度的指标。

它表示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太阳辐射的强度与人体皮肤的敏感程度之间的关系。

太阳辐射指数通常从1到11+的范围内表示,对应不同的辐射
强度和人体皮肤的敏感程度。

辐射指数较低(1-2)表示辐射弱,辐射指数较高(7+)表示辐射强。

辐射指数越高,太阳
辐射的强度越大,人们对于阳光的防护措施也需要更加谨慎。

太阳辐射指数的测量依赖于多个因素,包括太阳高度、云覆盖、大气污染程度等。

它通常由气象机构提供的天气预报或气象站测得,并用来提醒公众采取适当的防晒措施。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复习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复习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复习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1、基本概念地球表层:是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一般认为他的空间单位,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是气液固态三相界面体系,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总和。

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上层是沉积岩层,中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

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平流层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低位17-18 高位8--9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

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陆面蒸发,或通过植物叶面蒸腾,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地表,经汇集和下渗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

生物循环:主要通过两个作用来实现,其一是合成运用,即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地理环境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二是分解作用,即指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留下的残体,形成二氧化碳、水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到环境中去。

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附近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这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和能量来源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

《自然地理学》名词概念

《自然地理学》名词概念

第一章:绪论自然地理学:是指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1.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2.类质同像:是指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改变其晶体结构,其物理性质一般差异不大的现象。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辐射定标(像元亮度值,辐射亮度亮温)、表观反射率、地表反射率、反照率、比辐射率

辐射定标(像元亮度值,辐射亮度亮温)、表观反射率、地表反射率、反照率、比辐射率

环境一号卫星光学数据绝对定标环境一号卫星光学数据的遥感器校正分为绝对定标和相对辐射定标。

对目标作定量的描述,得到目标的辐射绝对值。

要建立传感器测量的数字信号与对应的辐射能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定标系数,在卫星发射前后都要进行。

卫星发射前的绝对定标是在地面实验室或实验场,用传感器观测辐射亮度值已知的标准辐射源以获得定标数据。

卫星发射后,定标数据主要采用敦煌外场测量数据,此值一般在图像头文件信息中可以读取。

以下两表为敦煌场地测定的绝对定标数据。

表HJ 1A/B星绝对辐射定标系数(DN/W⋅m-2⋅sr-1⋅μm-1)利用绝对定标系数将DN值图像转换为辐亮度图像的公式为:L=DN/coe式中coe为绝对定标系数,转换后辐亮度单位为W⋅m-2⋅sr-1⋅μm-1。

由于以上定标系数为敦煌场采用单点法对中等反射率目标(戈壁)测定的结果,因此对于太阳反射光谱波段,建议针对中等反射率地物采用上面提供的绝对辐射定标系数。

对于HJ1B的红外相机,近红外波段绝对定标系数为4.2857,短波红外波段绝对定标系数为18.5579。

定标公式同前。

HJ-1B红外相机热红外通道绝对辐射定标系数为:增益53.473,单位:DN/(W⋅m-2⋅sr-1⋅μm-1);截距26.965,单位:DN。

利用绝对定标系数将DN值图像转换为辐亮度图像的公式为L=(DN-b)/coe,式中coe为绝对定标系数的增益,b为截距,转换后辐亮度单位为W⋅m-2⋅sr-1⋅μm-1。

HJ1B红外相机中红外波段则条带较为严重,不利于定量化应用。

遥感数字图像遥感数字图像是以数字形式记录的二维遥感信息,即其内容是通过遥感手段获得的,通常是地物不同波段的电磁波谱信息。

其中的像素值称为亮度值(或称为灰度值、DN值)。

遥感概念DN值(Digital Number )是遥感影像像元亮度值,记录的地物的灰度值。

无单位,是一个整数值,值大小与传感器的辐射分辨率、地物发射率、大气透过率和散射率等有关。

3S技术及其应用

3S技术及其应用
现状评价与空间分析利用多个时期的航空遥感影像图进行城市用地变迁动态研究结合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城市重心移动离散度紧凑度和放射状指数等形态测度评价利用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拓扑分析等工具进行商业服务设施和中小学的服务范围分析交通可达性评价和建设条件适宜性评价这有助于总结城市发展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增加空间分析的深刻性
3S技术应用前景
3S技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RS用于提供大量实时、动态、快速、廉价的地理信息; GPS用 于空间数据快速定位,为遥感数据提供空间坐标,并对遥感数据进行校正和检验; GIS用于 对空间数据进行存贮、管理、查询、分析和可视化,将大量抽象的统计数据变成直观的专 题图和统计报表等。集 RS、GPS、GIS技术的功能为一体,可构成高度自动化、实时化和智 能化的地理信息系统,为各种应用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以解决用户可能提出的各种复杂 问题。
全天候,不受天气影响;全球覆盖;三维定点、定速定时高精度;快速省时高效率;应用广泛多 功能。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用途:
陆地应用,主要包括车辆导航、景点导游、应急反应、高精度时频对比、大气物理观测、地 球物理资源勘探、工程测量、变形监测、地壳运动监测、市政规划控制等;
海洋应用,包括远洋船只最佳航程航线测定、船只实时调度与导航、海洋救援、海洋探宝、 水文地质测量以及海洋油井平台定位、海平面升降监测等;
航空航天应用,飞机导航、航空遥感姿态控制、低轨卫星定轨、导弹制导、航空救援和载
GPS卫星接收机种类很多,根据型号分为测地型、全站型、定时型、手持型、 集成型;根据用途分为车载式、船载式、机载式、星载式、弹载式。经过20余年 的实践证明,GPS系统是一个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和 定时的多功能系统。GPS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领域、多模式、多用途、多机型 的高新技术国际性产业。现在,除了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之外,具有GPS 同类功能的卫星系统还有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及正在发展中的欧洲导 航定位卫星系统,日本的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或GPS仅是这类 系统的代名词。人类从航空摄影测量转向基于遥感的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从 单一的地图制图转向电子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技术结构也从单一 技术向“3S”集成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3S”运行体系发展,已是一个历史 发展的必然。

水系形状的类型

水系形状的类型

水系形状的类型水系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所有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称。

根据地貌形态和水流特点的不同,水系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的水系形状类型。

1. 网状水系:网状水系是指河流在平坦地区形成的一种水系形态,其主要特点是河流纵横交错、密布成网状分布。

这种水系形状常见于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和河流水系。

网状水系的分布密度较高,水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灌溉和水运交通的发展。

2. 放射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是指河流从一个中心点向四周辐射状分布的一种水系形态,常见于山地地区。

这种水系形状的特点是河流呈放射状流向,水流集中于山地的中心地带,如喜马拉雅山脉的水系。

放射状水系的河流较长,河道陡峭,有利于水能的开发利用。

3. 并行状水系:并行状水系是指河流在相对平坦的地区呈平行分布的一种水系形态,常见于河谷平原地区。

这种水系形状的特点是河流沿着相同的方向平行流动,如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水系。

并行状水系的河流较宽,河道平缓,有利于农业灌溉和水力发电的利用。

4. 直线状水系:直线状水系是指河流在地形平坦的地区呈直线分布的一种水系形态,常见于河谷平原地区。

这种水系形状的特点是河流沿着直线流动,如尼罗河流域的水系。

直线状水系的河流较长,河道平缓,有利于农业灌溉和水运交通的发展。

5. 平行状水系:平行状水系是指河流在相对平坦的地区呈平行排列的一种水系形态,常见于河谷平原地区。

这种水系形状的特点是河流呈平行分布,水流方向基本相同,如中国北方的海河、黄河等水系。

平行状水系的河流较宽,河道平缓,有利于农业灌溉和水力发电的利用。

不同地理条件和地貌特点决定了水系形状的多样性。

了解和研究不同类型的水系形状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和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较好地掌握现代自然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从事本领域科研、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本专业总体概况、优势与特色自然地理学以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是把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以阐明自然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

现代自然地理学着重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及其响应体系。

尤其重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并应用地理系统的原理,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全球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开发之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三、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1.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主要研究地球系统演变的基本规律、第四纪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全球变化的历史过程;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气候变异与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生态系统对气候风险和气候变化的适应、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全球变化的区域性响应;建立减灾防灾的预警机制以及对灾害的评估系统。

2.环境评价与规划本研究方向以自然地理和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侧重区域和各功能区环境质量评价,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开发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估以及区域和各功能区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等。

如旅游区环境规划、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规划、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等,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自然资源评价与合理利用本研究方向以自然地理学和资源科学基本原理为指导,重点开展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自然资源利用结构变化动力机制、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关系、自然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及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学中的放射性测年技术

地质学中的放射性测年技术

地质学中的放射性测年技术地质学中的放射性测年技术,是指利用地球物理学中放射性同位素的不稳定性质,通过测定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和其与稳定同位素之间的比值,从而推断出地质事件的年代和过程。

这项技术已经成为地质学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探的重要手段,也为探索地球深部动力学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放射性测年技术的基础是放射性同位素的自然放射性。

放射性同位素指具有不稳定核的同位素,它们会自发地通过衰变作用放出高速带电粒子,同时释放出射线和伽马射线等高能辐射。

放射性同位素的核衰变是一种随机性过程,其衰变时间符合指数分布规律,可以用半衰期来描述。

相似的元素,由于其原子核结构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如铀系列、钍系列、钾40等等,它们的半衰期都不同。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测年,其基本原理是同位素的衰变速率和其原始含量的比值,也就是所谓的放射性同位素比值,在一定条件下是稳定的。

当这个比值在岩浆热液中的浓度比较高时,可以进行绝对年代测试;而在低浓度和低活性情况下,常用流域扇、河流冲积平面等地质场地,经过一系列的野外取样、实验室分析等技术步骤,得到相对年代的测试结果,作为地质事件的重要标志。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古地理环境的重构、成矿作用的模式和历史、地表过程的演化、地震带的长期活动模式等诸多领域,使地质学的分析、推断和解释更加准确和科学。

放射性测年技术的方法主要有放射性碳测年法、钾-氩测年法、铅同位素测年法和锆石U-Pb测年法等。

这些方法的原理不同,适用范围和测试精度也各有差别。

下面就这些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放射性碳测年法是利用碳14(14C)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来测定生物和生物遗物的年代,其半衰期为5,700年左右。

在动植物死后,14C的放射性就停止了,而其含量则以指数级规律缓慢降低。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分析,测定样品中14C含量与本底含量比值,然后计算出测样距今的年代。

放射性碳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史前、古生物、考古、天文、地球科学、生态学、气象学等领域。

你能解释一下”辐射状”的含义吗?

你能解释一下”辐射状”的含义吗?

你能解释一下”辐射状”的含义吗?一、自然科学中的“辐射状”:在自然科学中,“辐射状”常用于描述一种由中心向周围逐渐扩散或分散的形态或现象。

这种形态可以是发光物体所产生的光线、有机物或无机物的分布,甚至是一种物理现象的展开。

例如,在物理学中,我们常用“辐射状”来形容光的传播,它是由光源向周围呈放射状扩散的。

在化学研究中,我们也可以说某种物质在试验条件下呈现出“辐射状的分布”,即在空间中向外扩散分布。

二、医学中的“辐射状”:在医学领域,“辐射状”有着特殊的含义。

常常用来描述一种病症的症状或治疗的效果。

例如,有些疾病在患者身体的一个部位出现后,会出现类似放射状扩散的病症。

以神经病变为例,当患者出现神经痛或刺痛的症状时,可能会感觉到这种疼痛从一个特定的点向外辐射状扩散。

这种症状常见于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炎等病症。

三、地理学中的“辐射状”:在地理学领域,“辐射状”常常用于描述地貌、气候、地震等现象。

如在地貌学中,“辐射状河流”是指向四面八方辐射状排列的河流系统,形成了一种“辐射状”分布的河网模式。

地震中心的爆发点向四周辐射扩散是地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此外,在气候研究中,我们也将太阳辐射以“辐射状”的方式分布在地球上,影响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总结起来,无论是自然科学、医学,还是地理学领域,都广泛应用了“辐射状”一词。

通过了解和解释“辐射状”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术语。

在自然科学中,它对于描述能量传播或物质分布的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医学中,它对于诊断疾病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而在地理学中,它则对于解释地貌形态和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辐射状”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一概念,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发展。

遥感指数 分类

遥感指数 分类

遥感指数分类
遥感指数是一种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定量数值,用于描述地球表面的某些特征或状态。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设计不同的遥感指数,例如植被指数、水体指数、温度指数等。

遥感指数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应用领域和遥感数据的来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遥感指数分类:
植被指数:主要用于描述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物量。

例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比值植被指数(RVI)等。

水体指数:用于提取水体信息,如水体覆盖范围、水质等。

例如,水体指数(WQI)、修正后的水体指数(MWI)等。

温度指数:用于描述地表温度和热辐射。

例如,温度差异指数(TDI)和城市热岛指数(UHI)等。

土壤指数:用于描述土壤湿度、土壤类型等信息。

例如,土壤湿度指数(SMI)和土壤类型指数(STI)等。

城市化指数:用于描述城市扩张和城市化进程。

例如,城市扩张指数(UEI)、城市化密度指数(UDI)等。

生态质量指数:用于评估生态系统质量、环境状况等。

例如,环境质量指数(EQI)、生态质量指数(EQI)等。

灾害指数:用于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等。

例如,洪涝灾害指数(HDI)、地震烈度指数(EI)等。

不同的遥感指数具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范围,因此在选择和应用遥感指数时需要充分考虑其特性和应用场景。

地理信息系统资料

地理信息系统资料

1、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信息具有客观性、适用性、可传输性和共享性等特征。

2、数据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定性或定量和环境描述的直接或间接原始记录,是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是客观对象的表示。

3、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和地理形象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

4、地理数据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数字化表示。

5、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物体的定位分布及与之相关的属性数据,并回答用户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计算机系统。

6、地理信息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硬件平台、软件系统、网络、空间数据、管理、应用人员。

7、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历史重点解决的问题:1地理信息系统的开拓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关注空间数据的地理处理 2地理信息系统的巩固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关注的主要是空间地理信息的管理 3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大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注重空间决策支持分析 4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普及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向更深应用层次发展,表现出从地理信息系统走向地理信息服务的趋势。

8、大地模型: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建立起来的旋转椭球体。

9、地图投影:把地球表面的任意点,利用一定的数学法则,转化到地图平面的理论与方法。

原因:1.地球坐标为球面坐标,不方便进行距离、方位和面积等参数量算2.地球椭体为不可展曲面3.平面符合视觉心理,易于进行距离、方位、面积等量算和各种空间分析。

10、地图投影的实质就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经纬网转化到平面上,建立地面点位的地理坐标(B,L)与地图上相对应的平面直角坐标(X,Y)之间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

74个环流指数

74个环流指数

资料说明:1.印度副高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北界,即第4,15,26,37项,6—9月一律用999代替。

2.东亚槽位置、强度和冷空气,即第65,66,70项,6—8月用999代之。

3.23—44项(即副高脊线、北界)在无副高体时以最小值代替,45项(即:西伸脊点)以最大值代替。

74项环流特征量资料是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再处理资料,版权归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所有,不得向外部门散发;如在业务和科研工作中使用,请注明资料来源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

Tel:010-********;Email: predict@资料的起始时间是1951年1月,资料数据全都为整形。

以下这个程序是用来读这个资料的:parameter(iva=74,imon=12,iyr=100)dimension hc068(iva,imon,iyr)open(10,file=’hc068’,err=200)read(10,100) (((hc068(k,i,j),k=1,iva),i=1,imon),j=1,iyr)100format(37I5)200 continueclose(10)环流特征量序号1.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5E-360)2.北非副高面积指数(20W-60E)3.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面积指数(110W-60E)4.印度副高面积指数(65E-95E)5.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110E-180)6.东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175W-115W)7.北美副高面积指数(110W-60W)8.大西洋副高面积指数(55W-25W)9.南海副高面积指数(100E-120E)10.北美大西洋副高面积指数(110W-20W)11.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110E-115W)12.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5E-360)13.北非副高强度指数(20W-60E)14.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强度指数(110W-60E)15.印度副高面积强度指数(65E-95E)16.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110E-180)17.东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175W-115W)18.北美副高强度指数(110W-60W)19.大西洋副高强度指数(55W-25W)20.南海副高强度指数(100E-120E)21.北美大西洋副高强度指数(110W-20W)22.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110E-115W)23.北半球副高脊线(5E-360)24.北非副高脊线(20W-60E)25.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脊线(110W-60E)26.印度副高脊线(65E-95E)27.西太平洋副高脊线(110E-150E)28.东太平洋副高脊线(175W-115W)29.北美副高脊线(110W-60W)30.大西洋副高脊线(55W-25W)31.南海副高脊线(100E-120E)32.北美大西洋副高脊线(110W-20W)33.太平洋副高脊线(110E-115W)34.北半球副高北界(5E-360)35.北非副高北界(20W-60E)36.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北界(110W-60E)37.印度副高北界(65E-95E)38.西太平洋副高北界(110E-150E)39.东太平洋副高北界(175W-115W)40.北美副高北界(110W-60W)41.大西洋副高北界(55W-25W)42.南海副高北界(100E-120E)43.北美大西洋副高北界(110W-20W)44.太平洋副高北界(110E-115W)45.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46.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1区,60E-150E)47.太平洋区极涡面积指数(2区,150E-120W)48.北美区极涡面积指数(3区,120W-30W)49.大西洋欧洲区极涡面积指数(4区,30W-60E)50.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5区,0-360)51.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1区,60E-150E)52.太平洋区涡强度指数(2区,150E-120W)53.北美区极涡强度指数(3区,120W-30W)54.大西洋欧洲区极涡强度指数(4区,30W-60E)55.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5区,0-360)56.北半球极涡中心位置(JW)57.北半球极涡中心强度(JQ)58.大西洋欧洲环流型W59.大西洋欧洲环流型C60.大西洋欧洲环流型E61.欧亚纬向环流指数(IZ,0-150E)62.欧亚经向环流指数(IM,0-150E)63.亚洲纬向环流指数(IZ,60E-150E)64.亚洲经向环流指数(IM,60E-150E)65.东亚槽位置(CW)66.东亚槽强度(CQ)67.西藏高原(25N-35N,80E-100E)68.西藏高原(30N-40N,75E-105E)69.印缅槽(15N-20N,80E-100E)70.冷空气71.编号台风72.登陆台风73.太阳黑子74.南方涛动指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另外也说明该区域内部理论上联系更加紧密.而三门峡、信阳、开封 3 市放 射状指数则相对较大, 说明该市优势点与其区域边界联系松散,需要加强区域的 边界管理功能.同时也表明 3 市各自的内部沟通、交流不顺畅,不利于区域的发 展。
从图 3 中可以看出,驻马店、南阳、新乡市政府的位置更趋于市行政区几何体的 质心.这种结构在对于该区域的交通、信息、管理等方面都更有优势.而相比三
门峡、信阳、开封的位置辐射图,市政府位置均在该市行政区界线边缘,这种较 松散的结构在管理方面处于劣势,有必要研究
基于 8 期遥感影像, 采用紧凑度指数、 放射状指数和分形维数等城市空间形态定 量研究的方法计算了 1978 ~2005 年间重庆市城市空间形态和演变特征。
三、典型应用案例
1.基于 GIS 的河南省地级市行政区边界形状研究 利用河南省行政区界线图,借助 GIS 软件支持,分别计算了河南省地级市 行政区边界的分维、 紧凑度和放射状指数。 我这里截取了有关放射状指数的数据。 计算表明,驻马店的放射状指数最小,而三门峡则最大.说明优势点趋于质心且 边界形状趋于圆时,放射状指数小,反之优势点趋于边界且边界形状远离圆时, 放射状指数大.放射状指数较好地反映了区域内部的联系强度。 本文在计算放射状指数时,通过 ARC/Map 软件,分别在各地市政府所在 位置上做等角的 32 条放射状线,然后与区域边界线做叠加运算;在得到的放射 状图(图 3). 并计算各射线的长度, 通过公式(4)即可得到各地市的放射状指数(表 3).n 为 32,ri 为地市行政区中心沿射线方向到区域边界线的距离. 从表 3 可以看出,驻马店、南阳、新乡 3 市的放射状指数较小,说明其政 府所在地与市域边界总体上距离联系比较顺畅, 有利于政府有效发挥辐射带动功
二、基于 GIS 的放射状指数计算方法
1. 原始多边形图形必须有 label 点 (若没有, 使用 CREATELABELS 命令创建) ; 2. 找出区县的行政中心; 3. 按照一定角度产生辐射线; (等角的 32 条放射状线) 4. 辐射线图形与目标图形的叠加,做切除运算(Clip)/与区域边界线做叠加运 算; 5. 计算辐射半径长度; 6.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图形的形状指数; 7. 与简单图形形状指数比较,得出形状类型。
放射状指数越趋于 0 , 表明各图斑分布越紧凑, 指数越大, 则各图斑分布越 离散。由表 1 可知 ,1978 ~2001 年 , 重庆市放射状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2001 年的值最低, 为 12.891 。2005 年则猛增至 27.489 , 这表明 2001 年之 前重庆市建成区各组成部分逐渐紧凑,2005 年重新变得离散。
SBC =
������ =1
|(������������ ÷
������ =1
������������ ) × 100 −
100 | ������
式中:SBC 为 Boyce-Clark 形状指数;������������ 为某个图形的优势点( Vantage point) 到图形周界的半径长度; n 为具有相等角度差的辐射半径的数量。n 可以取不同 的数量, 数量越大, 形状指数值精度越高。在这次的研究中, 城市形状优势点是 形状形心( Centroid) , 半径的取值方向采用 32 方向, 基本上可以避免一对多或 多对一现象的出现。 这一指标优点是考虑了研究对象的优势点与边界各组分之间的具体联系, 它 不是单纯地从抽象的形状入手, 而是综合了各部分的客观位置及其边界形状特征。 由于地段和小区是具体的, 所以其反映区域内部的联系的真实性更强,在城 市形状时空变化的可比性也更强。在实践上意义更明显,只是,如果在小区或地 段数很多的情况下,计算比较麻烦,宜于采用电子计算机。 (2)1967 年,BLAIR 和 BLASS 提出下面的公式: 放射状指数=A/ 2������ ������������2 ������������������������ 式中:������������2 为距离平方 这公式运用不定积分,把距离平方在高斯坐标上求积,然后开方,使之成为面积 测度,所得的数值是面积比值。由于计算上的复杂,使之应用上遇到的困难。
放射状指数(Radial index) 一、基本知识
(1)在形状分析中,放射状指数用得最多的是 1964 年,Boyce 和 Clark 提出 的放射状指数。 其基本思想是将研究区形状与标准圆进行比较,得出一个相对指 数。这种方法是一种基于半径测度的,又叫半径形状指数。 其计算公式为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