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合集下载

中科院考纲840环境科学基础

中科院考纲840环境科学基础

中科院考纲840环境科学基础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科学基础》考试大纲《环境科学基础》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和自然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科学基础》是环境科学的入门课程,也是报考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生入学考试主要科目之一。

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污染的净化过程、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

要求考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典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净化过程与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一. 基本知识1)环境的概念、功能、属性与分类2)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3)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研究对象和任务4)环境保护二. 大气环境及其保护1)大气环境的结构和组成以及气象和气候灾害2)大气污染类型及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3)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4)大气污染的危害5)大气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三. 水环境及其保护1)水环境及水资源2)水体污染物来源及水体污染类型3)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4)水污染的危害5)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四. 土壤环境及其保护1)土壤环境和土壤的组成和性质2)土壤环境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3)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五. 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2)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3)食物链与食物网4)营养生态金字塔5)生态系统的功能6)生态平衡六.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1)固体废物来源、分类及特点2)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3)化学品及有害废物对人类的危害七. 其他环境污染1)噪声污染及其控制2)电磁污染3)光污染4)热污染八.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1)环境监测2)环境质量评价3)环境影响评价4)环境风险评价九. 环境规划与管理1)环境规划2)环境管理十. 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环境问题概念和特征2)全球环境变化i.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ii.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和森林锐减3)全球环境污染i.臭氧层空洞ii.酸雨4)生态破坏i.生物多样性减少ii.沙漠化5)人口问题i.人口与资源ii.人口与城市环境问题十一. 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2)《21世纪议程》考试要求一. 基础知识1)掌握环境的定义、分类、功能和基本特征2)掌握环境科学的定义和分支体系,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根源、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方向以及环保概念和措施二. 大气环境及其保护1)掌握大气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大气污染的概念以及大气污染类型2)掌握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其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和影响因素,了解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三. 水环境及其保护1)掌握水污染的概念和水体污染类型2)掌握水体中有机物、重金属重要污染来源以及它们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3)掌握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危害及其降解途径4)了解水污染防控措施以及废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四. 土壤环境及其保护1)掌握土壤环境污染概念及主要污染物2)掌握重金属、农药、化肥等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3)掌握土壤自净作用及影响因素4)了解土壤污染的主要危害及防治措施。

中国地质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大纲(初试) 893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中国地质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大纲(初试) 893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考生已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和素质。

二、试卷结构试卷总分数为150分,考题题型及比例:名词解释约30%简答题约40%论述分析题约30%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三、考试内容和要点(一)概论1、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地理空间数据组成特征;2、了解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特点;3、了解常见的两类地理信息系统;4、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型化设计基本思想;5、掌握面向对象技术的相关概念和性质;6、掌握面向服务的设计关键特性;7、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原则及主要内容;8、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过程及各阶段不同角色的分工;9、了解GIS开发模式与开发方式;10、了解GIS模型复用的几种方式。

(二)GIS系统分析1、了解系统分析的要求;2、掌握需求调查的内容、需求分类;3、掌握需求分析文档的撰写;4、了解可行性分析考虑的因素;5、掌握数据流程图的基本画法;6、掌握数据字典的内容与作用。

(三)GIS总体设计1、了解总体设计原则和主要内容;2、了解GIS体系架构的不同发展阶段;3、掌握C/S结构与B/S结构的差异及各自优缺点;4、掌握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5、掌握总体模块设计原则;6、掌握GIS软件系统体系结构;7、了解应用模型的特点、作用及分类;8、了解地理编码的作用、原则、步骤;9、了解用户界面设计的考虑因素。

(四)GIS功能设计1、了解GIS系统功能设计原则;2、掌握GIS主要功能模块划分及其作用;3、掌握图形数据库的功能设计和属性数据库的功能设计差异;4、掌握图形符号库管理功能设计的内容;5、了解常见的数据输入方法和方式;6、了解数据输出的内容和形式。

中科院各所自然地理考研真题

中科院各所自然地理考研真题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号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自然地理学6554 8814一、分析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课二、分析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主要途径。

院三、根据蓄库不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主要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类型?每种类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业四、举例分析地方气候对地域分异的意义。

200092五、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2010年纬度对流层季风河流地下水矿化度地貌土壤质地生物群落生态平衡地域分异规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的一般形态自然区划的原则气候变化的原因水循环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25)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5)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研究生试题自然地理学试题2003年一名词解释大气环流洪积扇土壤结构沙漠化植物群落定振波俯冲型板块干洁空气雪线潜水二简答1 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图示大气的垂直分层。

3 简述地貌的成因。

4 简述主要的成土过程。

5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论述1 试述影响流域水量平衡的因素及水量平衡方程?2 论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未来气候可能的变化?2004年一名词解释承压水雅丹林德曼效率准平原3S ENSO 生物圈种群土地流量干燥度泥石流非地带性牛轭湖二简答题1、简述气候变化的原因2、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4、简述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5、简述风蚀作用的过程6、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三综述题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2、论述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在水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对策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2004年名词:1.生物圈2.气候3.太阳辐射4.降水5.径流6.风蚀作用7.植物群落8.土地退化9.土壤剖面10.地域分异规律简答:1.气候变化2.基本地貌类型3.水量平衡4.成土学说5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论述:1.试述地带性学说2.试述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2005年名词:1.矿物2.地下水的总矿化度3.季风4.河流5.地域分异规律6.生物群落7.对流层8.土壤9.(忘了)10.(忘了)简答: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自然区划原则3.土壤的物质组成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5.影响地貌形成因素论述: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7硕士统考复试名单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7硕士统考复试名单


安徽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石河子大学
骨干计划
37 周墨竹

山东财经大学
38 常贵蒋

广西财经学院
骨干计划
39 闫涛

山东师范大学
40 刘若文

河南师范大学
41 杨定

陕西师范大学
42 曹丽哲

陕西师范大学
43 郭雨臣

北京大学
44 田华征

河南大学
45 朱婷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46 刘霜 47 史丽娟
2017年硕士统考生复试名单
序号 考生姓名 1 张澍 2 黄焱威 3 张俊瑶 4 胡杨 5 李春林 6 郭家良 7 李嘉豪 8 张奎 9 李桂华 10 石雅娇 11 王倩文
性别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女 女
毕业学校名称 武汉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南通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59 陈锦

四川师范大学
60 张晓宇

山东师范大学
61 左丽媛

唐山师范学院
62 罗雨晨

河北农业大学
63 甘爽

天津师范大学
64 何飞

兰州大学
65 杨希

吉首大学
66 王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67 谢苏明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

学院
备注
12 索南东主 男
北京林业大学
骨干计划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历年考研真题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历年考研真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该文档还可见附件)科目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计20分)1.北京市的经纬度为(116.400,39.900),在UTM格网系统中所处的UTM带应该是:(A)20带(B)30带(C)40带(D)50带2.墨卡托投影属于下列哪种投影?(A)等积投影(B)等距投影(C)等角投影(D)等方位投影3.下列矢量数据格式中,属于非拓扑数据结构的是:(A)ArcInfo Coverage(B)Arcview Shape(C)TIGER(D)POLYVRT4.在下列多边形M和多边形N的空间关系中,哪种不属于拓扑关系的范畴:(A)M位于N的西北方向(B)M位于N的内部(C)M和N分离(D)M与N重合5.下列哪种操作不属于地图叠加分析:(A)相交操作(INTERSECT)(B)缓冲区分析(BUFFER)(C)联合操作(UNION)(D)层叠加操作(IDENTIFY)6.关于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是一种全局插值方法(B)控制点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对插值结果的精度没有影响(C)控制点与未知点的距离越近,其权系数越小(D)在对某未知点进行估计时,如果参与计算的控制点的属性值为正,则未知点属性的估计值也必为正7.地图制作需要理解色彩的三个属性。

其中,颜色的丰富程度或鲜明程度所指的属性是:(A)色相/色别(hue)(B)色值/亮度(value)(C)饱和度/彩度(saturation/chroma)8.目前,数据库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数据库模型是:(A)层次模型(B)树状模型(C)关系模型(D)网状模型9.以下哪种问题需要用到网络分析:(A)邻域运算(B)资源配置(C)成本距离量测运算(D)分带运算10.我国南方山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若要对某县所辖山区的滑坡、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哪组数据是必不可少的:(A)坡度和地质图(B)坡度和海拔高度(C)坡向和坡度(D)坡向和地质图二、名词解释(每个名词解释5分,共计30分)地理信息系统,大地水准面,空间索引,泰森(Thiessen)多边形,流域分析(Watershed Analysis),半方差图(Semivariogram)三、简答题(每道简答题10分,共计50分)1.说明局部运算与邻域运算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基本用途。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入学考博专业课考题(最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入学考博专业课考题(最全)

中科院2007年博士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考试题中科院2007年博士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考试题区域发展):名词解释(每题4分):三大自然区;倒U型曲线;里斯本战略;空间结构;生态补偿机制论述(任选4题,每题20分):1、试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特征及其原因。

2、我国经济发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难点。

3、协调发展的具体含意。

4、试论述我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主体功能区划的关系。

5、市场经济的完善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影响。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每题4分):杜能圈;垂直外资;郊区化;交通枢纽;发展轴论述题(任选4题,每题20分):1、结合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典型案例,解析乡村转型中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2、论述产业集中与产业集群的异同。

3、与我国1980-90年代相比较,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什么变化,及其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4、结合下图我国的高速公路网建设布局方案,论述其经济地理基础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

5、谈谈我国主体功能区划有哪些科学依据。

中科院2006年博士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考试题城市地理学(2006)一、简述题:1.简述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

2.简述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3.城市发展定位。

4.简述我国大城市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

二、论述题(3选2)1.比较城市群与都市圈在发展机制、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方面的异同。

2.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城市规划可能产生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2006)一、解释1.指出“十一五”规划的4类主体功能区2.货流图3.人口金字塔4.生产性服务业二、简述(3选2)1.简述过去50年粮食生产格局变化的特点和作用。

2.归纳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的区域差异性特征。

3.列出钢铁企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并简述某一因素对我国钢铁工业布局的影响。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考博考研历年真题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考博考研历年真题

自然地理学(博士)2017 年试题一、简答题1.岩溶作用2.土壤的物质构成3.自然区划的原则二、阐述题1、天气的形成2、生态系统的功能3、水分循环的过程2016 年试题一、简答1、地球表面的基本特色2、土壤的一般形态特色3、生态系统的组分二、阐述题1、天气变化的原由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2015 年试题一、简答题1.天气形成的地理因子2.成土学说3.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特色二、阐述题1、地球自传的地理意义2、地球水散布,水的大循环及水的更新周期3、我国自然地理特色2014 年试题一、简答1、地球表面的基本特色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3、水量均衡二、阐述题1、中国的天气及其特色2、中国植被的散布规律3、试阐述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内容2013 年试题一、简述1、地貌成因有哪些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3、生物群落的分类二、阐述1、阐述天气形成的原由2、阐述大海资源与大海环境保护阐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2012 年试题1.简答1)基当地貌种类2)季民风候3)生态系统的组分2.阐述4)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及各学科的联系5)试述水量均衡6)中国自然地理特色2011 年试题 ( 博)1.简答1)天气形成的地理因子( 伍 P150)2)主要成土过程( 伍 P338)3)生物多样性意义( 伍 P448)2.阐述4)中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黄秉维第十四章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5)我国地貌特色( 赵济第二章地貌P4)6)综合自然区划的内容( 伍光和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二节自然区划P482) 2010 年一、简答1、土壤的物质构成2、水量均衡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二、阐述1、生态系统的功能2、天气系统的构成及特色3、我国地理地带的主要特色2009 年试题 ( 博)1.简答1)土壤的一般形态( 伍光和第六章土壤圈P315)2)水情因素 ( 伍光和第四章大海和陆地水P205)3)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 伍光和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P463)2.阐述4)中国植被的散布规律(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5)天气变化及其主要原由( 伍光和第三章大气与天气P165)6)我国重要自然灾祸及其应付策略( 见北京师范大学第四章中国自然灾祸及防灾减灾2008 年试题 ( 博)1.简答1)自然地区区分原则( 赵济第十五章自然地理区划P176)2)成土学说 ( 赵济第六章土壤地理P82)3)地球表面的基本特色( 伍光和第一章地球P40)2.阐述4)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种类( 伍光和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P429) 5)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伍光和第一章地球P25)6)中国的天气特色( 赵济第三章天气P15)2007 年试题 ( 博)1.简答:1)水分循环 ( 大海和陆地水 )2)生态系统结构( 伍光和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P414)3)简述影响成土过程的因素( 赵济第六章土壤地理P82)2.阐述4)我国地貌特色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赵济第二章地貌P4)5)综合自然区划的研究内容(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P)6)我国季民风候的特色和对我国的影响( 大气与天气 )2006 年试题 ( 博)1.简答1)主要成土过程( 土壤圈 )2)群落分类 (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3)喀斯专门貌 ( 地貌 )2.阐述4)我国地理地区分异的特征(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5)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 大海和陆地水)6)天气变化及其影响( 大气与天气 )2005 年试题 ( 博)1.名词1)土壤质地 ( 土壤圈 )2)生物多样性 (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3)水量均衡 ( 大海和陆地水 )2.简答和阐述4)温室效应和全世界变暖 ( 大气与天气 )5)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6)地区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7)相关区划 (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8)相关生态需水方面9) LUCC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2004 年试题 ( 博)1.简述1)简述地貌成因( 地貌 )2)生态系统的构成(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3)天气的影响因素( 大气与天气 )2.阐述4)我国水资源问题( 大海和陆地水)5)中国自然地理特色(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6)人地关系与可连续发展( 环境保护和可连续发展)2003 年试题 ( 博)一、名词1)基当地貌种类( 地貌 )2)温室效应与全世界变化 ( 大气与天气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二、简述和阐述4)自然地区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5)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向(20 分)6)干旱区水文特色和资源利用问题( 黄秉维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 2002 年试题1.简述1)流水地貌 ( 地貌 )2)水循环(或土壤地带性)3)生态系统(或生物多样性)(注,因是不一样的人回想的,有点差别,你都看看)2.阐述4)简述我国自然地理地区性特色5)阐述我国主要土地退化6)阐述我国水问题2001 年试题 ( 博)1.简述1)种群、群落2)地理地带3)水量均衡4)结构地貌5)成土过程2.阐述6)LUCC 内容与进展7)我国自然地理基本特色8)温室效应与全世界环境意义2000 年试题 ( 博)1.简述1)对于自然地理学科发展;( 黄秉维第二章面向2)西部土地退化有哪几种种类。

中科院地理所836经济地理学历年真题(2004-2013)

中科院地理所836经济地理学历年真题(2004-2013)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聚落地理学2.配第克拉克理论3.农业区域化4.工业区域结构5.专门化指数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城市间相互作用力的引力模式。

2.简述并图示信息传播空间的一种类型。

3.简述全球经济化对区域经济化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为什么说劳动力地域分工学说是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2.试述公司总部的区位需求及转变,并论述我国公司总部的迁移情况。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通达指数2.集聚利益3.区位商4.土地适宜性5.跨国公司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并图示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2.简述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3.简述企业问卷调查法的目的与问卷设计原则。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附图-1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我国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请运用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进行评述。

2.论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收益,并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进行评论。

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学长回忆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中心性2.杜能圈3.生产者服务业4.门槛人口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2.简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及一般测度模式。

3.简述投入-产出模型在区域和城市经济过程及预测中的应用领域。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决策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到将“缩小区域收入差异”作为“十二五”的目标之一,试用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评述之。

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产业集群2.空间管制3.区域创新网络4.循环累计因果理论5.农业生态系统6.连接度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距离衰减原理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产业布局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遥感概论》考试大纲
本《遥感概论》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遥感概论》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内容包括地物电磁波谱理论、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和遥感专题信息提取与应用等方面。

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地物电磁波谱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掌握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和方法,并具有综合应用遥感信息分析地理现象和特征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地物电磁波谱理论
1.地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2.太阳辐射与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
(二)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1.遥感平台
2.摄影成像与扫描成像
3.微波遥感与合成孔径雷达遥感
4.遥感图像分辨率与图像特征
(三)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数字图像处理
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与影像合成
2.遥感影像分类与特征提取
3.多源遥感信息融和
4.遥感与相关技术集成
(四)遥感应用
1.遥感应用的一般原理与技术
2.遥感在资源与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3.遥感在灾害调查和评价中的应用
二、考试要求
(一)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基本了解遥感发展的历程,理解并掌握遥感地磁波的基础理论,对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和图像特征有较直觉的理解和认识,对遥感平台和相关的遥感仪器指标与性能有较深刻的了解。

(二)遥感图像处理、分析和应用的技术与方法
比较深刻地认识地物遥感影像特征,基本掌握遥感影像合成和信息融和原理与方法,熟悉遥感目视解译的流程和方法,掌握数字遥感影像的分类和特征提取,并对遥感应用有一定的认识和实际经验。

三、主要参考书目
1 陈述彭、赵英时.遥感地学分析.北京:测绘出版社,1990
2 梅安新、彭望录等.遥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周成虎、骆剑承等.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4年7月1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