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管理:问题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为缓解各国汉语师资短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管理机制上还存在招募与考核机制不健全、工作管理模式单一、后期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要切实提升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管理水平与质量,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强化宣传与推广,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加快实施配套政策,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合理搭建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教师志愿者;管理问题;对策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为满足海外汉语学习的巨大需求,缓解各国汉语师资短缺状况,教育部于2004年正式实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以下简称志愿者)项目。

项目实施以来,教师志愿者受到当地机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誉,为各国开展汉语教学、促进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增进中外人民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分析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管理现状与问题,打造高素质教师后备人才,提出合理、科学的发展策略,关系到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

一、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管理的现实问题
(一)招募与考核机制不健全
志愿者招募渠道不畅通。

与海外合作共建孔子学院的高校大都选派本校相关专业学生作为教师志愿者赴任,虽然有利于趋同化管理,但不利于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总体平衡。

此外,招募对象任期基本为一年,志愿者队伍人员不稳定;招募对象专业背景相对单一,不符合当前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1]。

志愿者考核制度不健全。

考核体系缺乏系统性,多个考核单位存在多套考核办法,考核主体不明确,责任模糊;考核指标缺乏价值导向,没有侧重;考核标准缺乏科学参考,在考核的有效性和发展性上仍有很多可以完善的空间。

考核机
制不健全造成了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考核不规范、效用低、满意度差的现状,也使教师志愿者的自身发展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效率受到制约。

(二)工作管理模式单一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海外的汉语教学内容、方法还主要是围绕基础汉语和日常生活展开,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涉及较少;文化推广模式以文艺演出和举办文化展览的交流形式为主,对于西方国家长期以武术、茶、中医等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对于地域文化的推广、宣传还很有限。

(三)后期保障机制不完善
汉语教师志愿者归国后,相关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就业信息无针对性,缺少就业指导。

归国志愿者就业市场相对狭小,缺乏必要的信息传递和科学的就业规划与指导;二是宣传力度小,社会认可度低。

大众对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职业认知度低,为求职带来一定阻碍;三是志愿者回国后身份不明确,缺少制度保护。

在公务员录取、教师考编等方面无明确的优待政策,与其他类型的志愿者项目相比无优势。

二、提升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管理水平的实施策略
(一)强化宣传与推广,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参与
加大宣传教师志愿者项目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在报刊、电视、广告牌上登载、报道优秀教师志愿者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进行汉语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的感人事迹、图片、视频等;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教师志愿者的优秀案例等;在高校中开展国际汉语教育专业技能比赛、归国志愿者事迹宣讲、孔子学院图片展览等活动,提高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社会认知度;在非中方合作院校中,也积极推广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让更多机构了解项目实施、制度保障等相关政策,从而吸纳更多大学生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

积极拓宽中方合作院校志愿者招募渠道,扩大志愿者项目惠及面。

招募环节要公开化、透明化。

在招募条件中,给予有意愿从事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事业的
师生平等竞争机会。

此外,招募对象范围可适当放宽到符合条件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或退休教师。

持续提高志愿者地域文化传播素养,吸引更多海外留学生来华求学。

切实增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推广能力,提高地域文化传播素养。

各地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中需增设地域文化体验、技能等课程,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评价等多方面。

鼓励所有高校积极探索构建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开设通识类选修课,以增强大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推动地域文化的教育普及、保护传承、传播交流等,吸引更多海外留学生来华求学。

(二)加快实施配套政策,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
加快实施高校学生海外实习计划。

将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纳入高校学生海外实习计划,为学生的高端国际化实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机会,使学生通过国际化教学实践开阔视野,丰富国际交往经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上级部门可根据志愿者项目具体制定海外实习计划管理办法,明确实施原则、资助范围和资金使用要求等。

参与计划实施的高校也应分别制订本校学生海外实习管理细则,确保项目顺利执行。

逐步完善志愿者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效用。

如缩短考核周期,增加考核数量,以有利于志愿者及时反馈问题,便于管理部门及派出院校及时了解问题,从而进行有效地沟通解决,有利于督促志愿者更好地规范自己的教学工作及生活行为;调整考核程序,以便于相关主管部门直接对接,程序上更正规,部分考核反馈信息在过程中暂时对志愿者不公开,形成一种良性的监督,有利于提高志愿者严谨工作的意识。

进一步健全志愿者归国保障机制,全方位做好志愿者职业规划。

主管部门应努力与各单位沟通协调,明确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归国待遇,为志愿者争取政策优惠,如在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报考中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等;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及时为回国志愿者提供就业信息,高校可定期集中举办经验交流会,请专业人士为志愿者的就业发展开拓思路,与人才市场合作为归国志愿者举办专场招聘会。

建立健全完善的归国保障机制,推动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2]。

(三)合理搭建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孔子学院联盟功能,促进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

借助合作院校间孔子学院联盟、区域间国际中文教育(孔子学院)联盟功能,聚集整合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助力中外教育合作,服务于中华文化交流“走出去”。

依托联盟平台,将海内外、区域间资源有效聚合,开展校际合作、学者互访、学术交流、学科共建等各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实现联盟学校办学深度融合,师资共享,以加强中外友好合作与人文交流等。

逐步构建教师志愿者动态数据库,实现区域内资源合理流动。

动态数据库为国际中文教育师资补充、调整、流动等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依据[3]。

通过区域内国际汉语师资的储备和流动,从而有助于优化汉语师资队伍结构,实现各院校间专兼职教师的合理流动,弥补部分院校国际汉语教师的短缺,实现区域内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的目的。

通过互联网搭建学术特区,支持教师志愿者跨院校开展攻读学位、科学研究等,促进协同创新,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文素质。

1.
结语
汉语教师志愿者有效补充了世界各国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对汉语国际推广事业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汉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是解决汉语师资缺乏的重要途径[4]。

面临国际中文教育的提档升级,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也需要从规模发展向质量内涵提升,加强队伍管理,提升队伍素质与水平,是我们目前国际中文教育界同仁需要共同深入探讨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
1] 张柳.公共外交视域下汉语志愿者教师的管理研究[J].中国市
场,2017(23):191-192.
2[] 姚俊卿. 汉语教师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 沈莉娜,吴雨轩.构建河北省国际汉语师资动态数据库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5):102-106.
4[] 李东伟.大力培养本土汉语教师是解决世界各国汉语师资短缺问题的重要战略[J].民族教育研究,2014,25(05):53-58.
基金项目:2019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规划课题“跨文化情境下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认同构建”成果,项目编号19SKGH0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