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孟子》三则习题课件苏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省略了宾语“义”,“受”后省略了
宾语“万钟”,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4)被动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意义上的被动,“举”翻译为“被举用,
被选拔”)
整体感知
3.《鱼我所欲也》一文阐明了____________ 义重于生 、____________ 义重于利 和
舍生取义 ____________ 的道理,提出了____________ 的中心论点。这个 不义可耻 熊掌 比喻 引出来的,以“______” 论点是由________ 喻“生”,以“_______” 鱼
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文在篇末提出中心论点。全文先
生于忧患 个别 论证“____________” ,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____________ 一般 到____________ ,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死于安乐 再论证“____________”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
追溯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疾苦的战国时代。当时,
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
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
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
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
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
C.《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
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D.《鱼我所欲也》中作者强调的“义”是指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解析] D 《鱼我所欲也》中作者强调的“义”是指儒家的道义。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合作交流
பைடு நூலகம்
6.《鱼我所欲也》中哪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是怎样提 出来的?
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基础积累
积累篇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畎 亩( quǎn ) .
dān ) 箪 ( .
胶鬲 ( gé ) . 蹴 ( cù ) . 筋 骨( jīn ) .
空乏 ( fá ) . 羹 ( gēng ) . 憎恶 ( wù ) .
yuè 说 shuō
一词多义
也(动词,做)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 (1)为 为宫室之美(介词,为了) . 于畎亩之中(兴起) 舜发 . (2)发 于声(抒发) 发 .
二者不可得兼(得到) . 也(取得) 故不为苟得 . 我与(同“德”,动词,感激) (3)得所识穷乏者得 . 为大丈夫乎 (能够) 是焉得 . 志,与民由之(实现) 得 .
生于忧患 其中,论证“____________” 是全文的重点。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说理更加形
象生动,观点更加鲜明。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论证结构是先分后总,首先从造就人
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 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的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富有鼓动性,语言流畅,笔锋 犀利,论辩深刻。《孟子》现存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 篇分若干章,多以首章中篇首的开头几个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 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宋代朱熹把《孟 子》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经典讲练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乡 为身死而不受 .
同“向”,原先,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 乎 .
止,罢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手段, 什么不可以用呢?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答案] (2)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 失罢了。
考点聚焦
翻译文言语句 考点解读:文言文语句翻译是历年中考的一个重点和热点,也是 常见的失分点。文言文语句翻译题的关键得分点在关键词语和特 殊句式。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①用现代汉语直接翻译文言语句; ②从各项译文中选出翻译正确或有误的一项。
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
十九 《孟子》三则
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
十九 《孟子》三则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文常信息 走近作者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 育家、散文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有“ 亚圣”之称,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 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曾一度 为齐国客卿,后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录他的言行,后 成书为《孟子》。
梳理篇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 也(“辟”同“避”,躲避) . (2)万钟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 (3) 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得”同“德”,感激。“与”同 . . “欤”,语气词,表示反问) (4)乡 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原先,从前) .
(5)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6)无违夫子(“无”同“毋”,不要) (7)曾 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 (8)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 (9)入则无法家拂 士(“拂”同“弼”,辅佐) .
加冠 ( ɡuàn) .
拂
bì fú
(拂士) (拂拭)
(傅说) (小说)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2)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3)公 孙 衍、张 仪 岂 不 诚 大 丈 夫 哉
[答案]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舜/发/于畎亩之中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重要,人应该保
持„本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同时斥责了那种不顾礼义、只
求私欲的行为。
《富贵不能淫》
本文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
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激励人们要坚守正道,不畏强权。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
(6)所以动 心忍 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 . . 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7)行拂乱 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乱) . (8)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 . (9)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
成语积累 (1)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2)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3)内忧外患:内有忧乱,外有祸患。多指国家的不安定和外来 的侵略。
⑥关注文言句式的特点,如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 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调整它们 的语序。
11.文章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案]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 论证和对比论证。
归纳总结 写作特色
古今异义 (1)贤者能勿丧耳 (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 (2)一豆 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今义:豆子) . (3)是亦不可以已 乎(古义:止,罢休。今义:已经) . (4)所以 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办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
词类活用 (1)人恒过 ,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犯过失) . (2)必先苦 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 (3)劳 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 (4)饿 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 (5)空乏 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
善用举例论证(★★★)
《鱼我所欲也》列举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例子,使
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清晰明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续列举
六个历史名人成功的事例,推论出论点。论据充分、真实、确凿、 典型,有代表性,事例与观点高度统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恰当地运用举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判断)
③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于生”为后置状语,正常语
序应为“所欲有于生甚者”)
②困于心。(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心困”)
(3)省略句
道理,从而使人明白:逆境出人才,多难兴邦。
结构图示 设喻:鱼、熊掌→提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推理论证 鱼我 所欲 也 因果推理
假设推理
证明“义”的存在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行路之人、乞人 不食嗟来之食 乡不为 今为 (反面论证) (正面论证)
引论——公孙衍、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 观点:以顺为正,妾妇之道 富贵不能淫
(狱官) 管夷吾举于士 . (4)士 (贤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 (5)于 畎亩之中(从) 舜发于 . 是人(给) 天将降大任于 . 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 . (6)居 (居所,住宅) 居天下之广居 .
善用修辞,富有文采 《〈孟子〉三则》中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使文章读 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同时,善用比喻,这些 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鱼我所欲也》中“鱼” 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 的道理易于被人们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主旨归纳
《鱼我所欲也》
[解析]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先讲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由此引出中心论点。
[答案]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 点,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味美者。二者 不可得兼,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 生”与“义”的论题来。
C项,“已”都是“停止”的意思。A项,第一个“舍”解释为
“舍弃”,第二个“舍”解释为“房屋”;B项,第一个“生”解释为“
生命”,第二个“生”解释为“学生”;D项,第一个“于”解释为“对 ”,第二个“于”解释为“从”。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题技巧:在翻译句子时,务必注意以下几点:①认真体会原文, 把词语放入句子中去理解,把句子放入全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 生义。②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即那些有特殊用法或意思的词语。 ③对文言文中的省略句,翻译时应注意根据前后文将省略的内容 用括号的形式补充完整。④力求直译,如遇句子直译不便表达时, 则用意译。⑤要懂得保留与舍去。一些地名、人名、官名、年号、 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可以保留,直接使用;那些在文言 句子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可不译。
[解析] 此题考查对重点词的理解,注意“乡”为通假字。
9.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 A.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 .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者 . C.是亦不可以已 乎 . D.万钟于 我何加焉 . 屋舍 俨然 . 同舍生 皆被绮绣 .
然胡不已 乎 . 舜发于 畎亩之中 .
[解析] C
7.请对比分析《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
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案]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
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宾语“万钟”,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4)被动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意义上的被动,“举”翻译为“被举用,
被选拔”)
整体感知
3.《鱼我所欲也》一文阐明了____________ 义重于生 、____________ 义重于利 和
舍生取义 ____________ 的道理,提出了____________ 的中心论点。这个 不义可耻 熊掌 比喻 引出来的,以“______” 论点是由________ 喻“生”,以“_______” 鱼
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文在篇末提出中心论点。全文先
生于忧患 个别 论证“____________” ,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____________ 一般 到____________ ,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死于安乐 再论证“____________”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
追溯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疾苦的战国时代。当时,
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
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
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
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
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
C.《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
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D.《鱼我所欲也》中作者强调的“义”是指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解析] D 《鱼我所欲也》中作者强调的“义”是指儒家的道义。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合作交流
பைடு நூலகம்
6.《鱼我所欲也》中哪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是怎样提 出来的?
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基础积累
积累篇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畎 亩( quǎn ) .
dān ) 箪 ( .
胶鬲 ( gé ) . 蹴 ( cù ) . 筋 骨( jīn ) .
空乏 ( fá ) . 羹 ( gēng ) . 憎恶 ( wù ) .
yuè 说 shuō
一词多义
也(动词,做)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 (1)为 为宫室之美(介词,为了) . 于畎亩之中(兴起) 舜发 . (2)发 于声(抒发) 发 .
二者不可得兼(得到) . 也(取得) 故不为苟得 . 我与(同“德”,动词,感激) (3)得所识穷乏者得 . 为大丈夫乎 (能够) 是焉得 . 志,与民由之(实现) 得 .
生于忧患 其中,论证“____________” 是全文的重点。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说理更加形
象生动,观点更加鲜明。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论证结构是先分后总,首先从造就人
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 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的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富有鼓动性,语言流畅,笔锋 犀利,论辩深刻。《孟子》现存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 篇分若干章,多以首章中篇首的开头几个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 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宋代朱熹把《孟 子》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经典讲练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乡 为身死而不受 .
同“向”,原先,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 乎 .
止,罢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手段, 什么不可以用呢?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答案] (2)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 失罢了。
考点聚焦
翻译文言语句 考点解读:文言文语句翻译是历年中考的一个重点和热点,也是 常见的失分点。文言文语句翻译题的关键得分点在关键词语和特 殊句式。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①用现代汉语直接翻译文言语句; ②从各项译文中选出翻译正确或有误的一项。
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
十九 《孟子》三则
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
十九 《孟子》三则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文常信息 走近作者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 育家、散文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有“ 亚圣”之称,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 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曾一度 为齐国客卿,后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录他的言行,后 成书为《孟子》。
梳理篇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 也(“辟”同“避”,躲避) . (2)万钟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 (3) 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得”同“德”,感激。“与”同 . . “欤”,语气词,表示反问) (4)乡 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原先,从前) .
(5)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6)无违夫子(“无”同“毋”,不要) (7)曾 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 (8)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 (9)入则无法家拂 士(“拂”同“弼”,辅佐) .
加冠 ( ɡuàn) .
拂
bì fú
(拂士) (拂拭)
(傅说) (小说)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2)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3)公 孙 衍、张 仪 岂 不 诚 大 丈 夫 哉
[答案]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舜/发/于畎亩之中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重要,人应该保
持„本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同时斥责了那种不顾礼义、只
求私欲的行为。
《富贵不能淫》
本文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
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激励人们要坚守正道,不畏强权。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
(6)所以动 心忍 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 . . 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7)行拂乱 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乱) . (8)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 . (9)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
成语积累 (1)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2)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3)内忧外患:内有忧乱,外有祸患。多指国家的不安定和外来 的侵略。
⑥关注文言句式的特点,如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 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调整它们 的语序。
11.文章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案]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 论证和对比论证。
归纳总结 写作特色
古今异义 (1)贤者能勿丧耳 (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 (2)一豆 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今义:豆子) . (3)是亦不可以已 乎(古义:止,罢休。今义:已经) . (4)所以 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办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
词类活用 (1)人恒过 ,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犯过失) . (2)必先苦 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 (3)劳 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 (4)饿 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 (5)空乏 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
善用举例论证(★★★)
《鱼我所欲也》列举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例子,使
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清晰明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续列举
六个历史名人成功的事例,推论出论点。论据充分、真实、确凿、 典型,有代表性,事例与观点高度统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恰当地运用举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判断)
③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于生”为后置状语,正常语
序应为“所欲有于生甚者”)
②困于心。(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心困”)
(3)省略句
道理,从而使人明白:逆境出人才,多难兴邦。
结构图示 设喻:鱼、熊掌→提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推理论证 鱼我 所欲 也 因果推理
假设推理
证明“义”的存在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行路之人、乞人 不食嗟来之食 乡不为 今为 (反面论证) (正面论证)
引论——公孙衍、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 观点:以顺为正,妾妇之道 富贵不能淫
(狱官) 管夷吾举于士 . (4)士 (贤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 (5)于 畎亩之中(从) 舜发于 . 是人(给) 天将降大任于 . 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 . (6)居 (居所,住宅) 居天下之广居 .
善用修辞,富有文采 《〈孟子〉三则》中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使文章读 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同时,善用比喻,这些 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鱼我所欲也》中“鱼” 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 的道理易于被人们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主旨归纳
《鱼我所欲也》
[解析]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先讲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由此引出中心论点。
[答案]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 点,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味美者。二者 不可得兼,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 生”与“义”的论题来。
C项,“已”都是“停止”的意思。A项,第一个“舍”解释为
“舍弃”,第二个“舍”解释为“房屋”;B项,第一个“生”解释为“
生命”,第二个“生”解释为“学生”;D项,第一个“于”解释为“对 ”,第二个“于”解释为“从”。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题技巧:在翻译句子时,务必注意以下几点:①认真体会原文, 把词语放入句子中去理解,把句子放入全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 生义。②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即那些有特殊用法或意思的词语。 ③对文言文中的省略句,翻译时应注意根据前后文将省略的内容 用括号的形式补充完整。④力求直译,如遇句子直译不便表达时, 则用意译。⑤要懂得保留与舍去。一些地名、人名、官名、年号、 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可以保留,直接使用;那些在文言 句子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可不译。
[解析] 此题考查对重点词的理解,注意“乡”为通假字。
9.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 A.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 .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者 . C.是亦不可以已 乎 . D.万钟于 我何加焉 . 屋舍 俨然 . 同舍生 皆被绮绣 .
然胡不已 乎 . 舜发于 畎亩之中 .
[解析] C
7.请对比分析《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
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案]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
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