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混凝土防渗墙在水库大坝中的施工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混凝土防渗墙在水库大坝中的施工技术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防渗墙施工方法及技术说明为了提高施工质量, 应要求承建单位加强内部管理和人员培训, 提高施工工艺水平, 防止或减少类似质量事故发生, 确保工程质量。

关键词: 水库大坝;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 工程概况
石骨水库主坝为碾压式均质土坝, 坝顶总长775 m, 坝顶高程94.30 m, 最大坝高51.3 m, 坝顶宽8.0 m。

副坝为均质土坝, 长318 m, 最大坝高38 m, 坝顶宽8.0m, 坝顶高程94.30 m。

主、副坝坝顶上游侧设高1.4 m、厚0.8 m 的浆砌细料石防浪墙, 墙顶高程108.30 m。

溢洪道位于大坝右端, 为正槽开敞式, 共4孔, 每孔净宽8 m, 设置8 m×6.7 m 弧形钢闸门4扇, 堰顶高程83.6 m, 最大泄量1500 m3 /s。

副坝输水道为有压涵管式, 进口底板高程64.00 m, 设计最大泄量60 m3 /s。

2 防渗墙设计
水库施工时, 清基不彻底且未设截渗槽,主、副坝及左坝肩直接建在厚度1~12.5 m 的砂砾石层上, 坝基、左坝肩渗漏严重。

兴利水位165.00 m 时,年渗漏量581.6 万m3, 占总库容的19%。

为保证电站的正常运行, 必须对坝基和左坝肩进行防渗处理。

经过对混凝土防渗墙、高压旋喷板墙和帷幕灌浆三个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选择了混凝土防渗墙方案。

主、副坝防渗墙沿坝轴线上游0.8m处布置, 墙顶高程94.3 m, 主坝段长775 m (0+000~0+775) , 副坝段长318m(0+775~0+1093) ,防渗墙厚0.6m。

主、副坝段防渗墙顶与防浪墙基础相接, 主坝段防渗墙右端与右岸溢洪道边墩相接, 副坝段防渗墙左端与左岸岩体相接。

主坝段防渗墙嵌入强风化基岩1.5 m, 副坝段嵌入强风化基岩1.0 m。

防渗墙采用C15 素混凝土, 抗渗等级W6。

混凝土防渗墙最大深度30 m, 设计总成墙面积2.07 万m2。

3 防渗墙施工
3.1 施工方法
混凝土防渗墙为槽孔形, 先施工的槽段为Ⅰ期槽, 后施工的槽段为Ⅱ期槽。

Ⅰ、Ⅱ期槽的端槽均采取套接形式连接。

采取抓斗与钻劈相结合的方法施工, 泥浆式固壁, 自流式灌注混凝土。

防渗墙坝体段槽孔采用宽0.6m的抓斗开挖, 基岩及端槽开挖采用冲击钻。

3.2 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3.2.1 施工平台
防渗墙施工平台应坚实、平坦, 导墙应垂直、稳固、位置准确。

防渗墙施工平台沿坝顶轴线布置, 顶高程94.3 m。

施工平台设计宽度为14 m, 其中防渗墙轴线上游宽3 m, 下游宽11 m。

防渗墙轴线上游坝顶宽3.2 m, 满足防渗墙轴线上游宽3 m 的要求; 防渗墙轴线下游坝顶宽4.8 m, 不满足要求, 采取填筑的方法形成, 以达到下游宽11 m 的要求。

在填筑过程中, 应严格控制填筑的下游边坡及压实质量, 确保施工平台的稳定性, 保证防渗墙造孔质量。

3.2.2 先导孔及单孔基岩鉴定
为探明块球体或孤石等对造孔质量的影响, 准确掌握防渗墙底部高程, 沿防渗墙中心线每隔6.0~10.0 m 布置先导孔, 钻取岩芯并描述, 为保证防渗墙槽孔深入强风化岩层顶板以下1.5 m、1.0 m, 应根据先导孔确定的强风化岩层顶板线为基础, 要求每一主孔和特殊副孔在将进入强风化岩层顶板线以上时开始取样, 进行岩样鉴定, 最终确定单孔的强风化岩层顶板高程及终孔深度。

3.2.3 造孔
孔口的导墙基础应修筑在稳固的地基上, 并应对松散地基土进行加密处理, 深度不小于5 m。

应重点检查导墙修筑的技术指标有:
( 1) 导墙应平行于防渗墙中心线, 其允许偏差为±l cm; ( 2) 导墙顶面高程( 整体) 允许偏差±l cm; ( 3) 导墙顶面高程( 单幅) 允许偏差±0.5 cm; ( 4) 导墙间净距允许偏差±0.5 cm; ( 5)导墙内墙垂直度允许偏差≤0.2%。

槽孔壁应平整垂直, 孔位中心允许偏差不大于3 cm, Ⅰ期槽孔孔斜率不大于0.4%; 遇有含孤石、漂石的地层及基岩面倾斜度较大等特殊情况时, 其孔斜率亦不得大于0.6%; 对于Ⅰ、Ⅱ期槽孔接头套接孔的两次孔位中心任一深度的偏差值应不大于20cm, 并应采取措施保证设计厚度。

3.2.4 槽形
单元槽段槽形质量控制, 主要指标包括槽段长度、宽度、深度、孔斜率、套接厚度(Ⅱ期槽)等, 其中前三项可直接测量, 后两项可通过测量计算求出。

( 1) 孔斜率
孔斜率是某一孔深处的孔位中心相对于孔口处的孔位中心偏差值与该处孔深的比值。

槽孔孔斜率采用重锤法测量。

利用钻机钢丝绳悬吊钻头, 在自重作用下, 沿钻孔中心线每 2 m 测定钻头偏离中心的距离, 按下式计算得某段底部或全孔底部的孔斜值:K=B/H’ (H=H’ ) B=[(H’+h) /h]A式中, K 为孔斜率; H 为实际孔深; H′为量测孔深; h为桅杆高度; A 为钢丝绳在槽口测定距离; B 为被测定处
的底部偏斜距离。

设计要求孔斜率: Ⅰ期槽孔不大于0.4%, 其余槽孔孔斜率不大于0.6%。

( 2) 套接厚度
套接厚度指Ⅰ、Ⅱ期槽套接孔在某一孔深处两槽孔相交的公共弦长度。

套接厚度计算方法: 以槽孔正孔位为相对坐标原点0(0, 0), 顺防渗墙轴线方向为X 轴, 垂直于防渗墙轴线方向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套接孔在两次施工时的某段底部或钻孔底部的孔斜值对应坐标01(X1, Y1), 02(x2, y2), 则套接孔的中心距为: l=√( x2- x1) 2+( y2- y1)2; 套接厚度: b=√d2- l2, 其中d为钻头钻孔直径, 为60 cm。

Ⅰ、Ⅱ期槽套接孔的两次孔位, 在任一深度的套接厚度均应满足设计要求不小于60 cm。

( 3) 墙段连接
防渗墙单元槽段采取套接形式连接。

根据现有施工设备, 套接孔采用钻凿法施工。

影响单元槽段套接质量的主要因素有: 二次造孔和清孔时的孔形、孔壁刷洗、泥浆性能、清孔质量、槽内混凝土面的高差、端部浇筑导管埋设部位、测量误差等。

设计要求单元槽段段长控制在5~8 m, 为了减少墙体连接缝, 对单元槽段长进行了适当调整, 一般控制在8~10 m。

3.2.5 清孔单元槽段槽形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清孔换浆。

清孔换浆采用泵吸法, 清除回落在孔底的沉渣,更换新鲜泥浆。

其主要目的是使槽内泥浆质量满足清孔规定要求, 以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 检验槽底淤积厚度不大于允许标准(设计要求小于10 cm), 保证防渗墙与基岩的接触质量。

清孔结束1 h 后, 应检查孔底泥浆淤积厚度、泥浆比重、含砂量及粘度, 各项指标均应满足设计要求( 淤积厚度小于10 cm, 孔内泥浆比重<1.3、含砂量<10%, 粘度<30 s) 。

二期槽孔清孔结束前, 应用钢丝刷子钻头清除套接孔混凝土孔壁上的泥皮, 以刷子钻头上基本不带泥屑, 孔底淤积不再增加为合格标准。

否则, 必须返工, 直至满足设计要求。

3.2.6 墙体浇筑
3.2.6.1 混凝土浇筑前的主要检查项目
( 1) 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为C15 素混凝土, 抗渗标号为W6。

( 2) 混凝土材料
①水泥: 水泥标号应不低于32.5R, 应通过试验选定水泥品种, 其细度、安定性和凝结时间等应满足水泥国家标准; ②粗骨料: 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 含泥量应不大于1.0%, 泥块含量应不大于0.5%; ③细骨料: 砂子的细度模数2.4~3.0, 含泥量不大于3%, 粘粒含量应不大于1.0%; ④外加剂: 减水剂、防水剂和加气剂等的掺量应经试验确定, 并应符合DL/T5l00- 1999 的有关规定; ⑤水: 水质要求应符合JGJ63- 89T 第3.0.4 条的规定。

( 3) 配合比
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的强度、抗渗等技术指标以及原材料的质量及对混凝土坍落度的要求, 通过试验室计算及试配后确定混凝土配合比, 施工时还应根据施工现场的砂、碎石含水率对试验室配合比进行修正。

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和现场抽样检验的混凝土性能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 ( 1) 出机口坍落度: 18~22 cm; ( 2) 扩散度: 34~40 cm; ( 3) 坍落度保持15 cm 以上的时间应不小于1 h; ( 4) 拌和析水率:应小于3%; ( 5) 初凝时间: 不小于6 h; ( 6) 终凝时间:不大于24 h; ( 7) 密度: 不宜小于2 100 kg/m3; ( 8) 胶凝材料用量: 不小于350 kg/m3; (9) 水胶比: 小于0.65。

( 4) 浇筑前准备
①浇筑导管埋设(包括孔径、孔位、孔距、密封等)应附合设计要求; ②混凝土浇筑根据拌和楼供料运距、路况及天气等因素, 确定搅拌车数量, 以保证槽内混凝土面的上升速度不小于2m/h; ③清孔验收至混凝土入槽前之间的间隔时间应能满足设计技术要求, 且复测孔底淤积小于10 cm。

3.2.6.2 浇筑混凝土时, 重点检查的项目
( 1) 入槽混凝土级配必须良好, 保证入槽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 严格控制不合格料入槽。

( 2) 槽内混凝土面的上升速度及导管埋深应符合设计技术要求和有关施工规范规定。

( 3) 定期测量槽内混凝土面的深度, 使各处混凝土面均匀上升, 其高差控制在0.5 m 以内。

( 4) 墙体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 若因故中断,间断时间不宜超过40 min。

( 5) 导向槽口应设置盖板, 避免混凝土散落槽孔内。

( 6) 若发生堵管、埋管、导管漏浆和泥浆掺混等事故, 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保证墙体质量满足设计技术要求。

( 7) 混凝土终浇顶面高程应高出施工图纸规定顶面高程至少50 cm 以上。

3.2.6.3 检测
( 1) 及时对拌和楼原材料进行检测, 对于不合格的砂石骨料, 责令承建单位处理合格或运出工地;
( 2) 在出机口随机取样, 检验混凝土的有关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并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