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20分)
故乡的山泉
徐鲁
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

连山泉流过的那条布满层层梯田的碾子沟,也被填平了。

这次回到故乡,童年的伙伴告诉我说,村西碾子沟两边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

我压抑着内心的疼痛,问道:“将来,你们,不,我们的孩子,天天要在这里打高尔夫球吗?”
没有谁能够回答我。

“那道山泉,养育过咱们村里多少代人啊!那么清凉、那么甜的泉水,永远地消失了,再也看不到、喝不到了,你们就不心疼?就不觉得可惜吗?你们都忘记了小时候一起去碾子沟里干活儿,累了渴了就往山泉边跑的情景吗?”
我知道,老家的伙伴们,也都无力去保护童年时代的那道山泉。

诗云:“到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回到故乡,我看见,那永远消失了的,何止一道山泉。

曾经环
绕在我们村边的清清小溪,穿过小村的光滑的石板路,坐落在村西的古老的磨坊,还有村东山坡上的苹
果园,矗立在那座古老的祠堂旁边的高大的老槐树……也都看不见了,再也找不到了!它们都到哪里去
了啊?
我依依回想着往日的村庄、童年记忆里的故乡——
在那盛开着石竹花和雏菊的幽静的山谷间,或者,在那连接着远山、地平线和我们村子的乡土路边;在那微凉的、笼罩着乳汁似的白烟的春天的早晨,或者,在那金灿灿的、荡漾着我们丰收的欢笑声的秋日的傍晚……清清的故乡的山泉,曾经宛若一支支如歌的行板,带着母亲般的温和,潺潺流淌着,流淌在我们因耕种劳作而疲惫、饥渴,又因收割和期待而幸福、充实的日子里。

也曾经有过那种时候,叮咚的山泉,流淌在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寂寞与寒冷的冬日的梦里,但它同样
以母亲的温柔,安慰着我们,滋育着我们,供我们啜饮它仅有的清甜,直到我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

好好爱它吧,孩子,这是我们自己的土地,这是我们世代的家园!不要忧愁,孩子,记住这道山泉水,
是养育过我们祖先的水;记住这些山沟和梯田,是供养着我们生生不息的山沟和梯田。

凭着我们每个人粗壮的手臂,凭着我们每个人对乡土的忠诚和热爱,幸福一定会在这块土地上生长,我们都会幸福的!
——这是母亲般的泥土和泉水的恩赐!凭着不老的岁月和不竭的泉水,让我们都来相信吧:幸福、
祥和、美满的日子,总会完整无缺地属于我们。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
而在从前,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谁能够告诉我们,你是从哪里流来,你又将流向何方。

也没有人知道,你独自流淌了多少年,你为什么有着那么多流也流不尽的清冽与甘甜。

曾经有多少个贫穷的童年的日子,我们拾穗在田野,放羊在草坡,躲雨在茅棚……当我沿着秋日的小路走来,坐下歇息的时候,聆听着你的叮咚的声音,我就常常对着旷远的碾子沟发呆和痴想——故乡的大山深处,该不会流得空空了吧?难道真的是像祖父说的那样,在大山那边的白云深处,住着一位好心的水神仙?
只因为喝着这甘甜的山泉水,我们一代代孩子,才如一棵棵小树一样,坚强地生长着。

欢乐与幸运,也一次一次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来到我们共同的艰辛的村庄和土地上。

今天回首,有多少沉重、深情的往事,使我依恋,又使我无限伤感。

我在想,我的埋怨和愤怒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不是也早已远离了这个曾经养育过我的生命、洗涤过我的灵魂的村庄和土地了吗?我自己,难道不是也离那片曾经打湿过我的头发、扭伤过我的脚踝、曝晒过我的肌肤的风雨和苍烟越来越疏远了吗?
那是从哪儿吹来的一团团烟雾啊,掳走了我们心中那幽幽的山谷?那唯一的黄土小路上哪儿去了?那些长满马兰花和车前草、牛蒡花的河岸呢?那流淌着我们的欢乐与忧愁的童年的流水呢?
还有你,还有你们——
那些默默地养育了我又默默地把我送走的人,你们都在哪儿呢?在哪儿能重新听到你们深情地呼唤我的声音呢?那在正午的小河边,在暮色苍苍的村口,在清早结满白霜的井台上,在黄昏的灶火边,在黑夜的老磨坊边,你们温存地叫着我的小名儿的声音——那散发着苦艾的气息的声音啊。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你在故乡的大地上消失了,却永远地流淌在我的心头。

(选自《人民日报》)
12.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4分)
13.“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一句,在文中两次出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分)
1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故乡的山泉消失了”,其作用有什么异同?(4分)
15.根据全文“故乡的山泉消失了”相关内容,联系现实分析作品的主旨。

(4分)
16.题目是“故乡的山泉”,能否改为“消失的山泉”?请谈谈你的看法。

(5分)
参考答案:
12.排比、比拟。

(1分)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罗列故乡的山泉美好的各个方面,是排比修辞;(1分)“如歌的行板”比喻山泉的清澈流淌,“带着母亲般的温和”拟人表现山泉给人的感受。

(1分)写出了故乡山泉的美妙无比。

(1分)
13.写出了故乡的山泉对故乡土地及人们生命般滋养的作用,(1分)表达了作者心中对故乡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激,(1分)同时对故乡中某些令人流连的东西的逝去表示深深的遗憾。

(1分)
14.(1)相同处:都是为了照应题目,并使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2)不同处:开头写主要是交代事实,引出下文回忆;结尾写主要是照应上文,抒发眷恋的情感。

(两点各2分,共4分)
15.(1)根据文章内容,这个村子好多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建成一个高尔夫球场,可以看出山泉的消失应该是人为因素造成,导致乡村的美被破坏。

(2)从作者描述来看,他知道这种情况难以改变,所以十分无奈,他只能用这样的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无限眷恋之情。

(3)也是一种呼唤,希望引起各方面的注意,保护家乡,保护人们的生存根基。

(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16.示例一:不能。

①因为作者写的更多的内容是故乡未消失的山泉,这样命题,题文相符;②虽然写到它的消失,表达出痛惜无奈之情,但更是为了突出故乡的山泉对于自己和故乡的人们的生存意义;③表达心中对故乡山泉的无限眷恋。

示例二:能。

①以“消失的山泉”为题,更醒目,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发深思;②文章内容虽然写了较多地对故乡山泉的美好回忆,但作者迫切要表达的是故乡山泉的“消失”,如果用“消失的山泉”为题,就更便于彰显文章的中心;③另外,此文的目的是警醒世人关注并大力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发展不能以让美好的东西“消失”为代价。

(观点2分,分析3分)

2.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

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

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阿维斯塔》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

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

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

《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

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

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

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

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

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

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

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
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似可区分出来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

B.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

C.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

D.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探讨诗歌的起源,虽然可以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的问题。

B.《阿维斯塔》、《阿维斯塔》、《艾努玛·艾利什》等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C.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

安德鲁·兰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别。

D.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的产生为前提,但
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

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
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

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中创作
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中
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参考答案:
1.C (“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说法不准确,原文第二段“所以早期的俗诗大
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可知俗诗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比不上圣诗)
2.D (“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错误,第三段中说圣诗向俗诗的转化是“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而发生的,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3.D (《诗经》中的内容只有“颂”可以算作圣诗)

3.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
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
变化、新鲜等等。

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
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

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
色、声音。

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
尽的美。

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
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Ks5u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
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

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

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

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

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

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

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

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

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

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

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

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

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

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

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

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能产生美感。

大自然如人群一样。

美人罕见,好景难求。

因为美是一种巧合。

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

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

贵州的黄果树和高考资源网桥就是这样。

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

我们都知道文物古迹很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自然美景也是这样,失去了就永不再来。

大自然就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

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

(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
是(5分)
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美的要素。

B.在小说、戏剧、绘画、音乐等人的精神产品中存在的所有美的要素都可以在自然中找到。

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及创作的灵感。

D.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文人的物喜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E.自然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它们不可多得,不可再造,失去了就永不再来。

13.下列各项中,属于逻辑美的一项是(3分)A.朱自清漫步月下荷塘,受用“无边的荷塘月色”,获得了宁静之美。

B.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写人们登岳阳楼观景时产生的或悲或喜之情。

C.苏轼游庐山西林寺而感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梅花的气质风韵。

14.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
明。

(4分)
15.作者说“并不是所有的山、水都能产生美感”的用意是什么?并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2.【信息筛选】(5分)
B E(B.文中所谓“在人类的精神产物中可以找到,而在自然中早已存在,并且更为丰富”的“这些要素”仅指上句“对称、和谐、奇巧”等,并非指所有的美的要素。

E.自然美景不仅靠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而成的,还要靠随机地组合。


[5分。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3.【概念理解】(3分)C(这是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得到的哲理,属逻辑美。

其他三项属意
境美。

)[3分,符合答案得3分。


14.【内容概括】(4分)
(1)因为自然景物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

(2)因为人善于与自然交流沟通,从而发现其中之美。

不仅如此,人还将这种美感上升为感情,形成意境;又进而求理,形成逻辑美(哲理的美)。

[4分。

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Ks5u
15.【观点分析】(4分)
作者说“并不是所有的山、水都能产生美感”是要指出“好景难得”。

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而最佳组合只是出于一瞬,因此,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

这样的现实启发人们要善于发现并学会珍惜自然给我们释放出的美感。

[4分。

“好景难得”、“最佳组合只在一瞬”、“不可再造”和“珍惜美感”各1分。

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每小题3分)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

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

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

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

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

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

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

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

克戬毕力扞御。

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

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

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

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

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

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

”乃益厉兵儆守。

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

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

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

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

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

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

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

度不得免,
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

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

金人募生致之。

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

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

绍兴中,谥忠
确。

(选自《宋
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大姓怙势持官
府怙:依仗、凭

B.阴结党欲为内应阴:阴

C.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终始:偏义复词,到最
后 D.焚香南向拜
舞南向:面对南
方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是
()(3分)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
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
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①②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
职。

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打汾州。

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毁敌人营寨的栅栏,敌人畏惧退
去。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
信。

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

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致礼,为他立
庙。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

(5分)
(2)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

(5分)
参考答案:
4.B(阴:暗地里、暗中)[来源:学|科|网]
5.A(②陈述克戬从弟;④百姓为之感动;⑥为后人敬重、景仰。

排除这三项)
6.C(事件的前提应在太原沦陷后,而不是在太原被围时。

“暗中”也属无中生有)
7.(1)金兵到了,张克戬亲自率领将士披上铠甲登上城墙(与敌人作战),虽然屡次击退敌兵,但是增援的部队最终没有到来。

(帅、却、讫)(2)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亲手写下给朝廷的遗表和给妻子、儿女(家人)的遗书,从城上把一名士兵缒下去,让他拿着遗表和遗书到京城去。

(度、草、缒)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禼,字公才,邛州依政人。

第进士,为汾州司法参军。

郭逵宣抚陕西,辟掌机宜文字。

种谔擅纳绥州降人数万,朝廷以其生事,议诛谔,反故地归降人,以解仇释兵。

禼上疏曰:“谔无名兴举,死有余责。

若将改而还之,彼能听顺而亡绝约之心乎?不若谕以彼众饿莩,投死中国。

边臣虽擅纳,实无所利,特以往年俘我苏立、景询辈尔。

可遣询等来,与降人交归,各遵纪律,而疆场宁矣。

如其蔽而不遣,则我留横山之众,未为失也。

”又徙逵帅鄜延,为逵移书执政,请存绥州以张兵势,先规度大理河川,建堡砦,画稼穑之地三十里,以处降者。

若弃绥不守,则无以安新附之众。

援种世衡招蕃兵部敌屯青涧城故事。

朝廷从之,活降人数万,为东路捍蔽。

夏人屡欲款塞,每以虚声摇边。

诏问方略,禼审计形势,为破敌之策以献。

遣裨将曲珍、吕真以兵千人分巡东西路。

夏人方以四万众自间道欲取绥,道遇珍,皇骇亟战,真继至,夏众败走。

交阯叛,诏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总九将军讨之。

禼以郭逵老边事,愿为裨赞,于是以逵为宣抚使,禼副之。

逵至,辄与禼异,固争不能得。

禼分遣将吏伐木治攻具,设伏击之,斩首数千级,馘其渠酋,遂皆降。

元祐初,梁乙埋数扰边,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既而以重兵压境,诸将亟请益戍兵为备,禼因遣人诘夏,夏兵遂去。

乙埋终不悛。

使间以善意问乙埋:“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