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虚词整理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包括: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如之所以、之一、之外等。

2. 乎:表示疑问和反问,如何乎、安乎等。

3. 者: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身份,如各位读者者、明者不说暗话等。

4. 也:表示肯定、强调或转折,如说也奇怪、见人见智也、三人成虎
也等。

5. 而:表示转折、递进、并列或补充,如不敬而议、欢笑而散、亲切
而真实等。

6. 乃:表示推断、结果、原因或目的,如若不然,何乃如此等。

7. 兮:表示加强语气或表示疑问,如声兮甚、黄河之水天上来兮。

8. 与:表示并列、与人或物的关系,如与其如此、唯利是图与。

9. 其:表示所指的事物或对前文事物的转述,如其人、其余等。

10. 而已:表示说明事物的范围或限度,如尽人事听天命,勤劳而已。

七年级下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七年级下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七年级下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一、重要实词伤仲永1.世隶耕隶:属于2.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书:书写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对……感到诧异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书:写为:题,写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6.传一乡秀才观之。

一:全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8.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采和道理9.邑人奇之邑人:同县的人奇:对……感到惊奇10.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把……当做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11.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求取,意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12.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14.余闻之也久闻:听说15.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闻:传闻16.复到舅家复:又、再17.泯然众人矣泯然:消失众人:常人矣:语气词18.仲永之通悟通悟:通达聪悟19.受之天也“受之于天”的省略,意为先天得到的,受,承受20.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21.卒之为众人卒:最后2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达到(要求)23.彼其受之天也彼其:他24.固众人固:本来25.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已:停止木兰诗1.木兰当户织当:对着,面对户:门2.不闻机杼声杼:织布梭子3.惟闻女叹息惟:只4.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想什么5.问女何所忆忆:思念6.昨夜见军帖军帖:军中的文告7.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8.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9.东市买骏马市:集市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辞:离弃1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闻:只听见1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古代对北方少数名族的称呼13.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14.关山度若飞度:过15.朔气传金柝朔:北方1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百战、十年:指战役之多,时间之长,不是确指17.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18.赏赐百千强强:有余19.可汗问所欲所欲:想要什么20.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做21.愿驰千里足驰:赶着马快跑22.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23.当户理红妆红妆:女子的艳丽装束24.开我东阁门阁:少女的卧房25.著我旧时裳著:穿26.出门看火伴火伴:同伍的士兵,通“伙”27.对镜帖花黄帖,通“贴”28.雄兔脚扑朔扑朔:动弹29.雌兔眼迷离迷离:眯着眼30.双兔傍地走傍地走:并排跑31.安能辨我是雄雌安:怎么孙权劝学1.初,权谓吕蒙曰初:当初谓:对……说2.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3.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务:事物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自称岂:难道邪:通“耶”,语气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所有解词虚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所有解词虚词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常见的解词虚词如下:
1.的:用于身体、物品、抽象事物等的所属关系。

2.之:表示所及、方位关系、宾语关系等。

3.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

4.于:表示位置关系、时间关系、方法手段等。

5.以:表示手段、目的、条件等。

6.而:表示转折、并列、递进等关系。

7.所:用于加强动词、形容词前,起到强调的作用。

8.以及:表示并列、加强的关系。

9.之类:表示类别、范围。

10.须:表示必须、应该的意思。

11.非:表示否定、强调。

12.已:表示已经、过去的意思。

13.若:表示条件、假设等。

14.皆:表示都、全都的意思。

15.若干:表示某些、若干的意思。

这些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文言文解词虚词。

虚词在文言文的句子中具有一定的功能和表达方式,具体使用要根据上下文和理解进行解释。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虚词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虚词

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它,诗
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指方仲永
其 其受之天也:代词,他 不能指其一端:其中 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一狼洞其中:代词,指柴草堆 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堆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代词,他,指屠户
• 共工怒触不周山 碰,撞。 • 故日月星辰移焉 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 • 故水潦尘埃归焉 相当。 积水 归向,这里指流向。
《狼》
• 1.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尽: 没有)(止: 同“只”) • 2.缀行甚远( 连结,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 • 3.屠惧,投以骨( 把) 4.复投之(再,又) • 5.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跟随) • 6.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表转折,可是)(至: 到 ) • 7.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而: 可是 )(之: 助词,不译 )
• 3.施八尺屏障 (设置,安放)
• • •
457...一众但桌宾闻、屏团一障坐椅中(聚、抚集一尺,扇一集、下合一()抚但尺:而只6已.)少((顷罢下(了:一)拍会)儿 )
• 8.满坐寂然 (“坐同”“座” ) (寂:静 )
• 9.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觉:睡醒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 )
• 10.其夫呓语 (说梦话 )
《木兰诗》
选自《乐府诗集》,这 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 民歌。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 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 奇故事。
木兰形象
• 奇女子、普通人 • 巾帼英雄、平民少女 • 矫健的勇士、娇美的女儿 • 勤劳善良 深明大义 • 热爱亲人 不慕功名 • 坚毅勇敢 忠孝两全 • 热爱家乡 热爱和平
本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文言文虚词在初中语文阶段是一个比较难的部分,同时也是中考占分较大的重点。

那么初一的文言虚词有哪些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实词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狼》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其特点是使用较多的虚词。

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类词语,通常没有词义,起到连接句子和短语的作用。

下面是对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进行整理。

一、助词:1. 之:用于名词或代词前面,表示所属或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或“之”。

例如:先秦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之说。

2. 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例如:此言差乎其实。

3. 何: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如:何为道?4. 而:用于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转折、并列或承接关系。

例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而训之。

5. 乃: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因果关系,常与“是”搭配使用。

例如:非礼也乃人之常情也。

二、连词:1. 若:用于条件句中,起连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或“假如”。

例如:若有人问我,我当如何回答?2. 以:用于连词前,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或“以便”。

例如:以此为根据,可以得出结论。

3. 曰:用于连词前,表示说话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

例如: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三、副词:1. 矣: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或“呢”。

例如:已过目矣,不复责之。

2. 其:用于句中,表示指代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的”或“他的”。

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如何?3. 皆:用于句中,表示全体或没有例外,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或“全部”。

例如:明君能以忠言救沉溺之臣,仁者必皆称其为圣。

四、介词:1. 于:用于介词后,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到”等。

例如: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 乘:用于介词后,表示通过或利用某种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利用”或“通过”。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七年级下册所有文言文的文言虚词

七年级下册所有文言文的文言虚词

七年级下册所有文言文的文言虚词七年级下册所有文言文的文言虚词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没有明确含义,但是在语法和修辞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

下面,我们来系统地了解一下七年级下册所有文言文的文言虚词。

一、助词1. “之”:表示与前面的名词有关的事情或者关系,常用于表示所有格和所属关系。

例如:“吾之德”。

2. “之乎”:表示疑问或者问候。

例如:“云何之乎”。

3. “兮”:表示拟声、感叹等语气。

例如:“啸咏兮”。

4. “乎”:表示疑问或者加强语气。

例如:“夫子乎,死乎”。

二、连词1. “则”:表示上下文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则不亦乐乎”。

2. “而”:表示上下文之间的转折关系。

例如:“食而肥,弃而瘦”。

3. “亦”:表示上下文之间的相似关系。

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亦不亦乐乎”。

三、副词1. “复”:表示再一次、又一次。

例如:“复言之”。

2. “已”:表示事情已经完成。

例如:“已矣”。

3. “乃”:表示开始、于是。

例如:“乃大笑”。

四、叹词1. “噫”:表示悲叹、惋惜等情绪。

例如:“噫吁嚱”。

2. “哉”:表示感叹、问候等情绪。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哉莫不重乎山一介书生意气”。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修辞,进一步提高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能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水平。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而】1. 连词①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成“又”。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递进,可翻译为“并且”过“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③表承接,可翻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

例1: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感。

(《师说》)④表转折,“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⑤表假设,可翻译为“如果”、“假如”。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⑥表修饰,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⑦表因果,“因而”。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⑧表目的。

例1: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例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 代词①第二人称,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3. 助词①相当于“以”,表范围。

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

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③用于句末,相当于“耳”。

如: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4. 动词①如,好像。

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何】1. 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例1: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例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例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 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岂”“怎”。

初一文言文虚词总结有哪些二

初一文言文虚词总结有哪些二

初一文言文虚词总结有哪些二初一文言文实词总结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我不知道禁忌。

(我,复合词,自称谦虚)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cháo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汇总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汇总下面是七年级下学期的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和活用的汇总。

一词多义练1、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蒙乃始就学(开始)还来就菊花(接近)2、当当但当涉猎(应当)当求之于上流(应当)XXX当户织(对着)当窗理云鬓(对着)卿今当涂掌事(担当)3、可可以调素琴(可以)可爱者甚蕃(值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可据理臆断欤(可以)不可不学(必须)三军可夺帅也(可以)4、以以以观沧海(用来)以为顺流下矣(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以刀劈狼首(用)盖以诱敌(用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用来)非学无以广才(用来)以我酌油知之(凭借)以钱覆其口(用)5、见昨夜见军帖(看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了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看见)6、大大公大笑乐(大声)可汗大点兵(大规模)自以为大有所益(非常,十分)大惊曰(非常,十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年长)XXX(非常,十分)7、市愿为市鞍马(购买)东市买骏马(市场)8、尔尔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但手熟尔(罢了)XXX敢轻吾射!(你)9、射射尝射于家圃(射箭)吾射不亦精乎(射技)尔安敢轻吾射(射技)10、而而出淤泥而不染(表转折,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却)相委而去(表顺承,而后)学而时之(表顺承,而后)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而后)五十而知天命(表顺承,而后)温故而知新(表顺承,而后)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却)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而后)结友而别(表顺承,而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转折,但是)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转折,但是)久而不去(表修饰,不译)有卖油XXX而立(表修饰,不译)XXX而遣之(表修饰,不译)11、远XXX(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远处)缀行甚远(距离远)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大目标)12、为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代)可以为师矣(成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众服为确论(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愿为市鞍马(为此)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通假字练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七年级下 虚词归纳

七年级下 虚词归纳

七年级下虚词归纳“以”的用法:1、太祖常劝以读书(用)(2、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把)3、普又以其人奏(把)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5、遂以名楼。

(用)6、跪而拾之以归(相当于”而)7、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相当于”而)8、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因为)9、俱以假山显(凭借)10、以为神(把^作为)11、以为且噬己也(认为)12、冀以回其母心(来)13、诗人作《凯风》以愍之(来)14、以抒其孤苦亡告(来)15、是以谓之文也(因为)16、岁以大穰(因为)“而”1、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转折)2、跪而拾之以归(修饰)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并列)4、濯清涟而不妖(转折)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转折)6、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转折)之1、读之竟日(代词)2、家人发箧视之代词)3、事列《神仙》之传(的)4、迹存《述异》之志(的)5、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6、先后丧失之土地(的)7、臆其悲哀之情(的)8、眷怀祖国之哀忱(的)9、水陆草木之花(的)10、主人处处款之(代词)11、放之山下(代词)12、虎见之(代词)13、蔽林间窥之(代词)14、稍出近之(代词)15、然往来视之(代词)16、蹄之(代词)17、国人视之漠然(代词)18、迄旅大之租让1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间)20、莲之爱菊之爱牡丹之爱(提宾标志)21、花之君子者也(的)22、不知所之(到……去)23、之至市(到……去)24、顷之(音节助词)25、其虫旧曾有之(音节助词)“其”1、问其故(其中)2、未有其比(他)3、普明日复奏其人(那)4、观其耸构巍峨(它)5、益习其声(他的)6、断其喉(他的)7、臆其悲哀之情(他的)8、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大概)9、常蹲其(自己)10、其一犬坐于前(其中)孔子东游(向东)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厉害)(比)。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修改名词:词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修改名词:词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修改名词:词汇)一、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的一个词。

它可以指代人、事物、地点等。

1.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2. 指示代词- 这、那- 这些、那些3. 反身代词- 自己、自己的4. 疑问代词- 谁、什么、哪一个、哪些5. 物主代词- 我的、你的、他的、她的、它的、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二、介词介词是连接词和词组的一种词类。

它用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等。

1. 表示时间的介词- 在、在...期间、在...之前、在...之后、在哪一天、到...为止、从...开始、从...到...2. 表示地点的介词- 在、进、跳跃、穿过、走过、上、下、前、后、左、右、中、外、周围、旁边、之间、里、与...相邻、在...中间、从...中出现3. 表示原因的介词- 因为、由于、为了、为什么、由来、出于、基于、缺乏、包括4. 表示方式的介词- 用、用...方式、用...方法、以...方式、以...方法、通过、凭借、靠、依靠三、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句子、词语或词组的一种词类。

1. 并列连词- 和、与、而、又、且2. 转折连词- 但是、不过、然而、可是、却3. 选择连词- 或、还是四、助词助词是用来表示语气、起到语法作用的词语。

1. 的- 在形容词后面表示修饰名词的关系,如美丽的花、高大的树。

2. 了-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如吃了、跑了。

3. 地- 在动词之后、形容词之前,表示方式、状态或结果,如悠悠地飘来香味、幸福地笑着。

以上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常见虚词的归纳整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虚词汇总

七年级下册语文虚词汇总

七年级下册语文虚词汇总文言文中的虚词,翻译成白话文时,常常不止一个意思,需要结合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为此,虚词翻译作为中考重难点预也是经常会出现的,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培养阅读语感,积累常见字意。

为此老师给大家整理了一份七下语文课内文言文必考虚词汇总,同学们可以看起来了。

文言文虚词整理《孙权劝学》1、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2、乃蒙乃始就学(副词,于是,就)3、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4、乎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语气词,呢)5、而结友而别(连词,表示承接,然后)《卖油翁》1、之①睨之久而不去(代词,指陈尧咨)②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③康肃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2、其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指陈尧咨)②以钱覆其口(代词,指葫芦的)3、以①公亦以此自矜(介词,凭借)②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靠)③以钱覆其口(介词,用)4、而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连词,表示承接)②而钱不湿(连词,表示转折,但)③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示修饰)5、乃乃取一葫芦置于地(连词,于是,就)《陋室铭》《爱莲说》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河中石兽》1、之①闻之笑曰(代词,这件事)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石兽)③沿河求之(代词,石兽)④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讲学家的观点)⑤当求之于上流(代词,石兽)⑥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⑦至石之半(结构助词,的)⑧求之下流(代词,石兽)⑨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2、其①其反激之力(代词,河水)②如其言(代词,他的)③但知其一(代词,其中)3、于①山门圮于河(介词,在)②求二石兽于水中(介词,在)③湮于沙上(介词,在)④当求之于上流(介词,从)⑤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介词,在)⑥果得于数里外(介词,在)【练习】1. (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虚词整理

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虚词整理

七年级上册“之”的常用用法归纳:(一)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往”。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二)代词。

有两种情况,一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它”“他”等,例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一种大体相当于“这件事”。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三)助词A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的”。

例如: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B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C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翻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D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四)下面用法比较特殊,用在具体事物和它的类属之间,大体可解成“这种”。

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心之所向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为之怡然称快观之,兴正浓驱之别院学而时习之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邑八景之一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下车引之而疑邻人之父近塞上之人人皆吊之人皆贺之此独以跛之故“以”的常用用法归纳:(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用”“凭借”。

①以刀劈狼首(《狼》)②何以战(《曹刿论战》)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伤仲永》)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夫不能以游堕事。

(《满井游记》)4.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根据”。

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5.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间。

可译为“从”。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二)连词。

用法相当于“而”。

①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三)动词1.以为,认为。

①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四)通假1.通“已”,已经。

人教版七下文言文虚词

人教版七下文言文虚词

七年级下文言文分类复习――虚词(之、而、以、为、其、于、乃、且、者、也、所、与、则、矣、自、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请、遂、因、虽、或、夫、及、固、莫、诸、哉、即、耳、既)一、之A.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学而时习之(代,代所学的知识)B.助词译为“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①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不译。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②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例:而两儿狼之并驱如故(《狼》)③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只起调整音节作用,无义。

不译。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C.动词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练习:①晲之,久而不去。

(用在动词后,调节音节作用。

无义,不译)②但微颔之(代,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代词,它,这里学问事业)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助,的)⑤以我酌油知之(代,这个道理)⑥两狼之并驱如故。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⑦徐以杓酌油沥之(代,指油)⑧久之,目似冥。

(用在形后,调节音节作用。

无义,不译)⑨康肃笑而遣之(代,卖油翁)⑩无丝竹之乱耳(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⑪水陆草木之花。

(助,的)⑫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⑬予独家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⑭莲,花之君子者也。

(助,的)⑮当求之于上流。

(代,石兽)⑯闻之,笑曰。

(代,这件事)⑯其反击之力。

(助,的)⑰沿河求之。

(代,石兽)⑱岂能为瀑涨携之去?(代,石兽)二、而〈一〉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三〉连词1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一般不译。

或译为“并且”或“而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
“之”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往”。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二)代词。

有两种情况,
一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它”“他”等,例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
一种大体相当于“这件事”。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三)助词
A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的”。

例如: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
B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翻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D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四)下面用法比较特殊,用在具体事物和它的类属之间,大体可解成“这种”。

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
为之怡然称快观之,兴正浓
驱之别院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邑八景之一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车引之而疑邻人之父
近塞上之人人皆吊之
人皆贺之此独以跛之故
“以”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用”“凭借”。

①以刀劈狼首(《狼》)
②何以战(《曹刿论战》)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伤仲永》)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夫不能以游堕事。

(《满井游记》)
4.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根据”。

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5.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间。

可译为“从”。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
(二)连词。

用法相当于“而”。

①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三)动词
1.以为,认为。

①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四)固定搭配
【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无以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以亿万计
此独以跛之故
“而”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二)连词。

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承等关系。

①表转折关系,但是,却例如: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②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相当于“地”“着” 例如: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
③表顺承关系,可不译例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④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使之冲烟而飞鸣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悦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俄而雪骤相委而去
暮而果大亡其财而疑邻人之父
马无故亡而入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丁壮者引弦而战
“其”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表示领有。

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

又相当于“他”“她”“他们”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②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童趣》)
2.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那些”。

又相当于“其中的”。

①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三峡》)
(二)句中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蹲其身,使与台齐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其上,则黯然缥缈
不可计其层次矣可见其顶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其家甚智其子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于”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介词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又留蚊于素帐中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虚词
“之”
忽啼求
之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邑人奇之
或以钱币乞之余闻之也久
于舅家见
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卒之为众人彼其受之天
也不受之人
今夫不受之
天又不受之人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于厅事之东北角
撤屏视
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怒而触不周之山
一狼仍从,复投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久之,目似

又数刀毙之
亦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或以钱币乞之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为妙绝
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
一儿以日初出远
投以

以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盖以诱敌
“而”
得为众人而已耶
结友而

妇拍而呜之
俄而百千人大呼
一抚尺而已
其夫呓语,既而儿醒
道渴而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怒而触不周之山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其”
并自为其
名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稍稍宾客其
父父利其然也其受之天
也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
也如此其贤也其夫呓
语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一处也弃其杖
问其

及其日中如探汤
恐前后受其
敌场主积薪其中
屠乃奔倚其
下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
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自后断其股
“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厅事之东北角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饮于河、渭
其一犬坐于前

父异焉
故日月星辰移焉
故水潦尘埃归焉

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卒之为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自以为大有所益
化为邓林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孰为汝多知乎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父利其然也
余闻之也久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也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及日中则如盘盂

且为众人

蒙乃始就学
屠乃奔倚其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孰为汝多知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