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学科群方法问题沉思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03-19
基金项目:教育部 九五 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8JAO 720020D 作者简介:栾
栋(1953 D ~男~陕西子长人~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巴黎索邦第一大学人
文科学国家博士~主要从事哲学美学~文艺学和古代文学的融通性研究G
第40卷第4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D
2001年7
月 ol 40 o 4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 Jul 2001
三大学科群方法问题沉思录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D
摘要: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学科群在方法论上各有当下的侧重点~它们分别是化感通变~实事求是和格物致知G 三大学科群方法在秉性上的差别和际遇方面的利钝~造成了价值取舍的不同向度和学术品位的奇光异彩;三位一体的异质同构~多元方法的涵摄共和以及互补互动的擒纵机括~是分久必合~合中有异~异以致和的天人共鸣G 此当重坤 是纠正学科群偏颇和治疗文明综合症的纲领口号~也是地球村文明向太阳系文明过渡的战略方针G
关键词:三大学科群方法;异质同构;互补互动;文明综合症; 此当重坤 中图分类号:c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1D 04-0085-06
近几年来~笔者围绕三大学科群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完成并向有关方面提交了若干学科建设的报告G 就该课题的探讨来说~已经告一段落G 但是对三大学科群相互关系的思考并未就此结束G
重新梳理三大学科群方法的来龙去脉~至少有一些 隔行隔山 的问题需要 跋山涉水 地调查研究~需要大禹治水般地沟通疏导G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有些层面的考察只能由其他领域的同仁去深入研究G 此处仅将力所能及的思索呈现为如下的轮廓~供海内外方家琢磨G
一~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三大学科群界说
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学科群是人类文教事业中最突出的三大学科集群G 但是迄今为止~人们都遵循西方的学科归类法~将所有学科分为两大类~自然科学为一大类~人文社科为另一大类G 两大类又统称为科学G
在西方化的学科框架中~两大学科群呈现出双轨制的分布:文学~艺术~哲学~美学~伦理学~政治~法律~军事~教育~历史等事关人文社会性的学科泛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天文~物理~数学~化学~
机械~农业~生态~医学~建筑~工矿等物本性的学
科隶属于自然科学G
不难看出~西式分类所依据的原则是对象与手段的一致性或曰工具与生产物的统一性G 这种统一性本质上是以工具来划分学科群G 黑格尔关于工具比产品重要的思想便是最好的注脚G 马克思试图弥补黑格尔工具说的偏颇~提出了人和生产工具能动的结合论即生产力论~为学科分类增加了人的比重~但是西方学科分类的基本格局仍未突破~以生产力划界依然笼罩在工具尺度的阴影之下G
学科群的划分固然可以通过外在的规定性来割制~但是合适的做法显然是凭 性 分类~依 体 规范G 体性~是指事物发展的本然特质G 此特质最有理由成为属~种和类的归化依据G
我们从体性特征上分说~各类学科的归属显现出三大学科群的分野:文学~艺术~哲学~伦理~史学~教育等人本性的学科归属于人文的范畴;天文~物理~数学~化学~机械~农业~医学等物本性的学科隶属于自然科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统计等跨越上述两界的学科泛属于社会科学的归类G
三分法有两个要点~一是把人文学科从科学
58
中解放出来9二是把社会科学学科看作准科学O前一点是对整个西方文化教育唯科学传统的纠正;后一点是对大学科布局更为恰当的划分O人文不是科学9即人文不是工具9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要论及O社会科学是准科学9它的跨界性和转化性不言自明O
上述划分是从人类文化的普适性而大致归类的O事实上有许多学科在不同国家的文化格局中特点不尽相同O比如历史9在西方世界属于社会科学9而在中国文化中则属于人文学科O原因很简单9西方史学向来执着于事件的社会性过程9中国史学一直强调人文品格9而且非常看重文史一体的传统O再如教育9西方国家尤其是现代国家视之为完全服务于社会的学科9它在实质上已经成为人文告退的领域9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则始终将教育纳入人文的统绪O
历史和教育究竟怎样归类9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定O重要的是必须明了这些学科的两栖性或多栖性问题9在不同的背景中作出有利于人类总体发展和大道之行的调整O
三大学科群分类的基本特点在于突破了两分法的藩篱9克制着两分法后面的僵化问题9为学科建设的合理化发展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向度O 它的优越性不止这些操作性的层次9对大学科方法擘肌入里的分析9将会看到事关人类发展宏旨的重要方面O
二西式学科分类法的要害所在
前面我们简要地勾勒了西式分类法(即两分法)和三分法的脉络O二者的粗略比较并不意味讲透了西式分类法的要害问题O因此9这里有必要再来看看西式学科分类法的根本症结O
西式分类法的最大弊病在于工具理性的极端化O工具理性是科学的起点和归宿9科学是工具理性的核心和命脉O工具理性借科学而加冕9这是工具主义抬头的理论依据O科学经工具主义而膨胀9这是科学主义以至唯科学主义泛滥的重要原因O 科学以其求真主义和价值中性的特点遮蔽了自身的局限性Z它的纯客观性物理性和工具理性9产生着人间s第一尺度9的幻觉9僭越着学术终极真理的名号O
以科学统领众学科的西式学科分类法9在方法论上恪守一法二歧的统一O一法即辩证法9二歧即实证和思辨O在西方人所谓各类科学研究中9有的以思辨见长9有的以实证取胜9有的兼而有之O 不论偏取哪一方面9他们的基本方法始终是辩证法O
科学方法与科学学科孰先孰后抑或何者更具决定性这些问题并不重要9而且也是难有终极裁决的鸡蛋何先的悖论O重要的是即使按照以科学贯穿所有学科的西式学科观念9也可以斟酌研究对象的不同在所谓科学的大家族中分割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三大类来O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要提及O
应该看到9西方人的科学辩证法两大类科学学科群等概念9骨子里有一个相通的含义9那就是按逻各斯的手法去追逐(poursulte9亚里士多德)对象O怎样具体处理对象是个次要问题9首当其冲的是科学的工具理性实质O如果说科学是西方各类学科的总称谓9那么辩证法则是各类大小学科的整合法和分身术O
换句话说9西方人的学科分类原本就是逻各斯辩证法具体方法一脉相承的演变O所有的学科本来就被视为科学9而且这个从古希腊流传下来的观念9在根本上就把追逐或征服对象的手段和目的当作不容置疑的正确规定O于是9科学征服对象的手段和目的与根本的和具体的方法凝结成了一个实体O
科学中不是也有s善的科学9吗是的9古代的和现代的西方人都这么说O问题在于s善的科学9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O善是天人人己心身物我的祥缘9它是人文的精华9是人文化解科学戾气的根本的缘域智慧9因而不能被看作各种对象之间的某种算计O当善被确定为s科学9研究的对象并且自成体系之时9善已不再是善9轻一点讲9它成了工具9重一点说9它成了筹码O在这种角度上看9反倒是原初的质朴的宗教或本真的文化9透露着s善者不器9的缘起消息O
科学不是人类的堕落9更不是罪恶9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看清所有反文明思潮的重大误区O科学有它的巨大价值9它绝非恶之源9亦非恶之花O 反之9科学也不是善之源9善之花9它是无性的价值9或者说是价值的中性化和边缘化O科学作为价值的中性化并不可怕9但是它的边缘化和极端化就值得警惕O一旦科学成为与人文格格不入的东西9那就是科学的恶化O科学主义是科学价值的边缘化9唯科学主义则是科学价值的恶化O
将一切学科科学化9将一切科学功利化9将一切功利科学化9将一切学科功利化9这就是现代社会唯科学主义和科学化学科以及工具理性主义的
o68 o
s托儿7现象O我们全盘接受了西式的科学观和学科分类体系9当然也接受了它们的能量和副作用9享受着科学的甜头9也承受着唯科学主义非人文和反人文的冲击O
三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学术分歧
国际通行的西式学科分类是众所周知的二分法9我们把自己的学科分类见解称为三分法O在人文精神与学科建设一文中9笔者已经论述过两种分类法的来龙去脉9分析过它们的不同特征和文化背景O这里有必要探讨两种分类法在学术上的分歧O
学术这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在本质上是人文本真和学科方略的集合体O人文本真在于学9学科方略在于术O学术二字虽然连用而不分9实际上却是合中有分的文化现象O人文本真执着内在之学9求道重德概括了学之内涵;社会功利看好的是可解之术9制器谋算披露出术之要略O
西方的二分法将一切学科科学化9表面上有人文和科学二分之名9实际上是术先而学后9道末而器前9品质性的本真精神委顿于俗务9方略性的工具理性占尽了先机O科学主义量化机制商品运作梯队设置编辑科研集团风气9诸如此类的趋向都与二分法的工具理性座基关系密切O二分法的机理是执术而不是为学9是内在的器化倾向机制化和外在的多种要求功利化的不谋而合O
我们并非重弹s何必曰利7的老调9科学主义的学科分类是有其重大价值的执术理性O问题在于依术分类加重了学术本真的淡化和学术品位的流失O有术无学或术高学浅成了当今世界文教事业的心腹之患O这个问题并非不能解决O古人以道化学和s学而7入道都是可资借鉴的经验9西方20世纪返本求源的人文思潮也不乏错玉之石O我们提出的三分法也是s参古定法9望今制奇7的学术创制O
三分法的实质在于以道驭器和以道运器O科技非人类之本根9作为准科学的社会科学也非学术之丹田9人文学科比科学学科更接近古今所求之道9但是也不是大道化生之命门O大道者9阴阳之互恨也O道化者9灵机之启蔽也O学术者9道气之逆行也O学科者9分合之奇术也O唯道积虚9唯道合奇9唯道盈科9唯道变器O因而裂道之科学不能进道9矜道之人文也不能尽道O近道者和9袭道者异9根道者界9通道者变O人文和科技都是阴阳衍道之变局而已O
三分法旨在把握三大学科群复杂关系的和合之道9灵机就是将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运抵最佳的互补互动状态O人文学科矜于道弱于器9自然科学学科精于器疏于道9社会科学学科系于道器之机而近于利O弱于器者迂9疏于道者离9近于利者权O迂者待通9离者待亲9权者待衡O三者都不能独化道境9但是扬长避短的运演则是张弛有道的契机O
三分法的关键在于人文与科技并重9本真与功利互动O以文臻和9以术通化9以器显道O以文臻和可以参赞造化9以术通化便于司正运德9以器显道方能缘域启用O三大学科群的兼容并包9可使道道化9近近化9物物化O三大学科群的起承转合9可使道化近化物化成为地球村文化的基础O三大学科群的通和致化9可为人类走出地球开辟方法论的蹊径O
就学术秉性而言9二分法突出生杀予夺的机锋9即以功利性的体系去构设9以强制性的主义去驱动9以对立化的分裂去纵横9以同一化的兼并去整合O三分法体现出网开三面的品格9其人文深致不是以体系化的主义去立意9而是以祥和性的精神来酝酿;其社会科学不是以急功近利的权谋去张扬9而是以远见卓识的睿智来藏拙;其自然科学不是以锋芒毕露的杀机取胜9而是以厚德载物的根器见长O质言之9二分法缺乏三分法之优点9三分法兼有二分法之特长9三分法是对二分法的扬弃和改造O
四三大学科群方法之异同
上面我们论述了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学术分歧9还须看到三大学科群自身的方法异同O三大学科群方法之异同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O择其大要可罗列以下几点: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重在化感通变;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重在实事求是;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重在格物致知O
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化感通变的9它突出人文祥和的秉性化感的方式和通变的目的O化感9不是专制话语9不是暴力手段9不是信仰的强迫或自迫9其祥和秉性不难理解O通变9是与道俱化9是智慧圆融9是毋臆毋必毋固毋我O化感通变包含了善真美9其核心是一个善字O离开这一点9真和美失去了任何意义O
社会科学的方法是实事求是的9它体现的是诚挚的态度务实的基础和超迈的追求O社会科学
.78
.
的目的是完善和改进社会秩序9协调社会的发展O 诚挚是社会科学的第一要求9舍此便无信义可言O 务实是社会科学的基础9否则就会流于浮华虚蔽而贻害世人O超迈是O求是s真谛9每一次得O是s之O求s9无不获达超越的实效O
自然科学的方法是格物致知的9它执着于物本的向度~实证的程序和义无返顾的真切O物本是其前提9实证是其手段9真切是其准的O自然科学的最大动力来源于物欲9格物是物欲的外化9致知是O欲望的欲望sO就格物致知本身而言9似乎具有中性甚至偏于善的色调9但是它和社会的功利主义机制的结合9则常常将见利忘义的开发推向O不返点sO
三大学科群方法的本质差异是明显的:人文学科方法秉于和9兆于祥;社会科学方法立于诚9重于信;自然科学方法起于欲9志于物O它们的利钝也是比而可见的:人文学科的方法根于善9迟于O治s;社会科学的方法本于实9超乎O在s;自然科学的方法基于真9过于O切sO
就三大学科群方法在当今世界的处境来说9它们的际遇各不相同O人文学科方法常常被忽略被扭曲;社会科学方法往往被纯科学化和功利化;自然科学方法越来越走俏9并且被扩大化9甚至可以说9自然科学方法席卷社会科学方法和人文学科的方法9致使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趋困顿O 然而9它们在禀赋上的差异和际遇方面的利钝9并不说明永恒的分裂和无可补救的离异O物极必反9否极泰来O三大学科群方法是生成中的学科方法格局9作为人类德~是~欲的当下表现9它们的消长起落都属于正常的不平衡状况O在某种意义上讲9三大学科群方法一定程度的背反碰撞9恰恰是其张力机制形成的折冲过程O
它们的差异性决定了和合互补的命运O人文学科方法是三大学科群和合的灵魂9自然科学方法是三大学科群向亚人文~超人文冲刺的基本可能;社会科学方法则是沟通和调协其他两种方法的基本途径O
从学科群形成的现代特征而言9它们的互补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O学科群三分是现代社会分工的产物9三者分化之强烈正表明和合之不可或缺O和合的根基是地球人维护共同家园的惟一出路O别无选择的选择已经是十分急迫的新的道德律令O
五~三大学科群方法的运演方略
三大学科群方法如何运演不同的视角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9视角多种多样9答案自然也是丰富多采的O我们从三大学科群方法的共生性上思考这个问题9力求将学科群方法的综合优势发挥到极致O简要而言9提倡一种共生性的学科群运演方略O
这里说的共生性方略大致包含以下内容:三大学科群方法三位一体的异质同构;不同方法群多种价值取向的涵摄共和;学科群各种方法之间互补互动的擒纵机制;学科群方法之间融贯性智慧的生长点;值得特别一提的还有网开三面的物物化问题O
其一9三位一体的异质同构是指三大学科群不同方法的契合O具体而言9是指人文学科方法9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之有机结合O异质同构在表面上看是一个荒唐的提法9实际上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举措O它要求我们继往开来9创造出一种融古今~会中西的划时代的母体思维方法9其中也包含三大学科群方法的智慧精华O这是一个更加宏伟的方法论项目9非三言五语可以尽述O笔者在<试论人文精神探讨的思维方法问题>[2]一文中切入了这个思路O在今后适当的机会9我们还要深入探索这个问题O
其二9涵摄共和是指三大学科群方法不同价值取向的多元混成O没有人文方法的方法是失魂落魄的方法9没有社会科学方法的方法是丢弃现实的方法9没有自然科学方法的方法是无法走向未来的方法O涵摄共和是对过去~现在~将来所有价值的有效配置9是集结三大学科方法之长9力求将天人合一的各种可能都发挥到最佳状态O涵摄是三大方法的兼容并包9共和是指不同取舍的和衷共济O这里也可以看出9方法论中的开放性9与人性以及社会结构的择善律令有相通之处O 其三9三大学科群各种方法之间互补互动的擒纵机制O各种方法利弊杂陈9有益的运演莫过于优势互补O各种方法无不是己9健康的态势有赖于互动O各种方法均有疏散9纠偏的机制少不了擒纵O互补互动是三大学科的学术禀性使然9擒纵机制则是人为的操作性建构O三大学科群方法自身有其本然9人为的建构或可称其本然的外律O内在的联系与外在的管理9形成了学科群之间相互折射和相互平衡的动态发展机体O
其四9学科群方法之间融贯性智慧的生长点O 融贯性的生长点是学科群建康与否的重要标志9也是学科群能否良性发展的基本条件O有些学科群的方法是长于融贯的9如社会科学学科群;有些
88
学科群的方法是弱于融贯的9如自然科学学科群O 这就需要所有学科的参与者增强融合意识O管理和赞助各学科研究的人员尤其需要理解其中的重大意义O有了融贯性智慧的生长点9便能克服畸形发展的弊病O此类生长点孕育着三大学科群涵摄共和的未来的希望O
其五9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网开三面的物物化问题O人类进入了杀生和害物的危验时代9网开一面的古训已不足以制约人类的行为O提倡网开三面旨在遏止过分膨胀的人类物欲O物物化9是与道俱化9是与物启蔽9是泰然任之9是无为而有为O网开三面包含着化解文明戾气当然也化解三大学科群方法戾气的学术指归O在这种意义上9我们可以把物物化看作文明植被沙漠化的s退耕退牧79网开三面则是厚德载物的文化休耕9是归藏以养物的另一种思路O
三大学科群方法的运演方略是变化无穷的9上述几点只是就当务之急提出的应变措施O其中异质同构突出各方法之间本质的差异和契合多元混成强调各方法不同价值取向的涵摄与共和互动互补阐发各学科群之间内在的和合关系擒纵机制点明在学科群方法的建设上人为努力的不可或缺网开三面揭示出学科群方法的界外神韵O 从文明需要非文明文化的特别境界而言9以上几点实际上蕴涵着一种超越文明局限的良苦用心O本然与择善9内律与外律9涵摄与共和9互补与擒纵9混成与机制9天成与人谋9文化与休耕9无为与有为9物化与网化9启蔽与归藏9诸如此类的构想9均出于究天人通古今融东西会群科的立意O倘若套用易经>的一个通变思路9即大道之行也9此当重坤O
六三大学科群方法论建设的战略意义
当今之世9方法论的大旨问题越来越不受重视O人们似乎认为有了辩证法和各学科的系统研究方法9方法论的基本性求索已经一劳永逸地彻底解决9剩下的事情只是实用性的操作而已O上述三大学科群方法论的反思充分说明另一种隐情方法论的思想远未完结9在世纪之交加强三大学科群的方法论建设9具有急迫且重要的战略意义O 首先9这项建设旨在使人类文化返老还童O人类文化进入了科技时代9该时代在方法论上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化老化或曰方法单一化O号称精锐文化的三大学科群9长期以来使用一成不变的陈旧方法9而且是单群甚至单科方法9这是文化老化人类智慧萎缩的衰败现象O三大学科群方法论的深入讨论9实际上是促使人类文化年轻化的重要举措O
其二9这项建设侧重于s文明热7的s降温疗法7O s文明热7是几千年来工具崇拜的登峰造极9其突出表现是科技主流化国际社会强权化地球村等级化O人类文明貌似繁荣9实则畸形裂变9全球范围内三大学科群关系的紊乱9就是文明畸变的综合症O克服自然科学方法的膨胀社会科学方法的模糊和人文学科方法的疲软9是三大学科群方法论建设的重要内容9也是对文明综合症表本兼治的一种s降温疗法7O
其三9这项建设重视s文化防风林7的基础性设施O自19世纪以来9国际社会文化沙漠化与帝国主义霸权交相为恶O文化沙漠化的基本特征是唯科技主义横行9拜金主义猖獗9单色调文明泛滥9s独语7思维称霸O三大学科群方法论建设实际上是在心灵深处营造s文化防风林79它是对唯科技主义的化解9是对拜金主义的消融9是对单色调文明的稀释9是对各种s独语7思维的交织O s文化防风林7是一项s绿色工程7O
其四9这项建设是对华夏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O笔者在前文强调s此当重坤79实即提倡s用坤79目的是要说明只有s厚德载物7的玄牝根性9才能发挥大地后土的深沉母爱9才能激发生生不已的无穷智慧9才能重振启蔽归藏的不竭之源O三大学科群是文化的中枢神经9与其急切刚决9不如厚重怀柔O s用坤7旨在祥和9重柔终可克刚9无为毕竟有为9s三分7必将s共和7O其宅心仁厚的气质将是新世纪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9其博大精深的智慧同样是人类走向未来的重要力量O
其五9这项建设是应对国际文教危机的长策O 西方的文教范式已沦为工具主义的程序O教育成为制造唯科技主义工具的流水生产线9受教育者的最终归宿是变为整个社会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O我们在前文s三大学科群的运演方略7中的建议9实际上也是对国际文教危机的因应对策s三大学科群方法三位一体的异质同构不同方法群多种价值取向的涵设共和学科群各种方法之间互补互动的擒纵机制学科群方法之间融贯性智
9
周易>s 象>曰地势坤9君子以厚德载物7O近二百年来9人类醉心于s征服自然79对地球的予取予求达到了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地步O s此当重坤7不仅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通变策略9而且是人类善待自然善待自己的根本精神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