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产业集群对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与对策思考

合集下载

新形势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思考

新形势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思考

新形势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思考郝寿义;曹清峰;程栋【期刊名称】《企业活力》【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提出三大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这与已经建立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存在空间上的战略重合,重合区域由此面临着由国家战略带来的大量政策红利的巨大吸引,从而给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内部的有效协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泛珠三角区域应主动契合国家战略,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自身已经形成的自组织优势,扩大对外开放整合国际资源,建立区域合作的长效机制,变挑战为机遇,这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Sinc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the central government puts forward three major national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hich coincide with the established Pan-Pearl River Delta Area in some space. The overlap areas thus face huge attraction from a large number of policy dividends brought by national strategies, which pose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effective coordination of the Pan-PRD regional cooperation. Under such new situation, the Pan-Pearl River Delta region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fit the national strategy, innovate system and mechanism, further strengthen their self-organization advantages, expand opening areas and integrate international resources, 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 for regionalcooperation and turn challenges into opportunities, which is the key of getting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an-PRD regional cooperation.【总页数】6页(P80-85)【作者】郝寿义;曹清峰;程栋【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相关文献】1.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历史渊源解读——浅评许桂灵《中国泛珠三角区域的历史地理回归》 [J], 易水寒2.创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市场体制新优势——“泛珠”区域合作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J], 丘杉;刘伟;左晓安;黄霓;郭楚;3.深化区域合作续写发展华章——第九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观点摘登[J], 任玉梅4.串起泛珠三角的红色之旅——赵克志参加第六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J], 黄晓青5.由孙中山的《实业计划》解读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兼谈福建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作用 [J], 陈子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涵盖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该区域在产业发展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从产业结构来看,泛珠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第一产业在区域内仍占有一定比重,尤其是在一些农业资源丰富的省份,如四川、江西、湖南等地,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也有所提升。

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逐渐兴起,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产业在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拥有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电子信息、家电、汽车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同时,四川、湖南等地的装备制造业也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品牌优势。

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传统制造业正朝着智能化、高端化的方向转型,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第三产业在泛珠三角区域的比重不断上升。

香港和澳门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旅游中心,服务业发展成熟。

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也蓬勃发展。

旅游业成为区域内多个省份的重要产业,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丽江古城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此外,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态也不断涌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产业布局方面,泛珠三角区域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珠三角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

成渝地区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而西南和中南地区则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能源、化工、冶金等产业。

在产业创新方面,泛珠三角区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的对策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的对策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的对策鹤山广播电视大学凌仕康前言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内地9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口占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三分之一;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泛珠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

由于广东省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以珠三角为中心的“泛珠三角人流圈”;同时,由于香港的国际航运、金融和物流中心的功能,湖南、广西等地的进出口货物主要经珠三角和香港,又形成了一个以大珠三角为主要进出口通道的“泛珠三角国际物流圈”。

泛珠三角地区拟订了在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等10个方面作为合作的主要领域。

合作的发展历程(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历史背景1、全球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

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产品日新月异,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消费方式,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新技术革命推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际投资不断扩大,推动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以新技术革命为内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由于各国和地区的发展条件与水平差异巨大,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理解,利益各有所求,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WTO多哈回合谈判屡遭挫折,就是一个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成为区域内各成员参与全球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成为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的时代潮流。

近年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等区域合作不断拓展,水平不断提高,展示了区域合作的广阔前景。

最近欧盟实现了新一轮扩大,已经成为拥有25个国家,4.5亿人口,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10万亿美元的庞大经济体,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更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广州产业集群创新路径初探

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广州产业集群创新路径初探

i d sr l s r Si n v t n a d u n u t cu t ’ n o a i n p—g a i g e r Rie e a e o o ci tg ai n i cu e a tri tg ai n, n u t y e o r d n .P a l v rD h c n mi ne r t l d sfco ne r t o n o i d sr y i tg a in a d c t ne ai n n e r t n i i tg t .F co n e r t n c n b i p t e fc o ’ S efc ie a lc t n n u t n e r t n c n o y r o a t ri tg ai a ul u h a t r f t l ai ;i d sr it g ai a o d e v o o y o r a i h n e rt n o i r e n c n l g n o ain n t o k ;ct ne r t n c n r e l e te it ga i fb gma k t d t h oo y in v t ew r s i i tg ai a e—p s in t e i d s l s z o a e o y o o i o h n u t eu — t y r
tr i her gin. e n t e o
Ke r s y wo d :P a l v rDet ;e o o c it g ain;Gu n z o d s ilcu tr i tr c in p t e r Rie la c n mi n e t r o a g h u i u t a l s ; ne a t a h;d v l p n ta— n r e o e e o me tsr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构筑“开放、和谐、共赢”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极---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广州市商道咨询有限公司《”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项目组二〇〇五年九月十二日目录前言 (19)研究成果摘要 (22)主报告 (26)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地位 (27)1.1 “泛珠三角”区域的界定 (27)1.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本质与特征 (29)1.2.1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本质 (29)1.2.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特征 (30)1.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宏观背景 (32)1.3.1区域协作成为21世纪初全球经济的主流方向 (32)1.3.2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了区域协作的必要性 (32)1.3.2 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33)1.3.3 有利于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启动的巨大商机 (33)1.3.4中国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 (34)1.4 “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地位 (36)1.4.1 “泛珠三角”区域发展评价 (36)1.4.2 “泛珠三角”区域战略地位 (41)1.5 “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意义 (46)1.5.1 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46)1.5.2 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47)1.5.3 统筹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48)1.5.4 有利于加快地区开发开放进程 (49)1.5.5 有利于发挥“泛珠三角”区域作为整体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49)1.5.6 落实一国两制和促进港澳地区繁荣稳定的有力保障 (50)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依据 (53)2.1“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与区域经济整合或一体化 (54)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与内容 (54)2.1.2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56)2.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56)2.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基本涵义 (59)2.2.1基本内涵 (59)2.2.2评价标准 (61)2.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基础 (62)2.3.1 协同学 (63)2.3.2 梯度转移理论 (65)2.3.3 区域分工理论 (65)2.3.4 产业集群理论 (67)2.3.5 增长极理论 (69)2.4 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 (70)2.4.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70)2.4.2 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70)2.4.3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71)2.4.4 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战略 (75)2.5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评价 (76)第三章国内外区域协作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79)3.1 世界区域经济协作发展模式 (79)3.1.1 国际性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79)3.1.2 都市经济圈发展模式 (80)3.1.3 流域经济合作模式 (81)3.2 国外区域协作发展的实践 (82)3.2.1 国家层面的协作:美加自由贸易区 (82)3.2.2 国外区域间协作: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 (86)3.2.3 国外区域协作发展的经验启示 (89)3.3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历程回顾 (94)3.4 中国区域协作案例解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 (100)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基础和制约因素 (106)4.1“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条件 (106)4.1.1 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107)4.1.2 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性 (110)4.1.3 资源要素禀赋条件的互补性 (120)4.1.4 省(区)间比较优势分析 (127)4.4.5 区域协作机制 (135)4.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基础 (137)4.2.1 已有的协作发展 (137)4.2.2 基础设施 (137)4.2.3 区域物流协作基础 (162)4.2.4 消费市场 (163)4.2.5 城市群发展 (165)4.2.6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166)4.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制约因素 (185)4.3.1 体制性障碍 (185)4.3.3 市场化进程差距显著 (189)4.3.4 区域市场一体化不高 (192)4.3.5 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严重 (194)4.3.6 行政区划多元化矛盾 (199)4.3.7 共赢的利益机制尚未形成 (203)4.4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评价 (204)4.4.1 区域协作历程 (204)4.4.2协作的政策基础 (205)4.4.3区域协作领域 (207)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总体思路 (211)5.1 指导思想 (211)5.2 基本原则 (212)5.2.1 虚实结合,力求实效 (212)5.2.2 深化改革,制度先行 (213)5.2.3 尊重市场,循序渐进 (213)5.2.4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213)5.3 战略定位 (213)5.3.1 定位依据 (214)5.3.2 省(区)定位 (214)5.3.3 战略定位 (220)5.5总体发展思路 (226)5.5.1 经济圈发展模式 (230)5.5.2 复合轴线发展模式 (235)5.6各省(区)发展思路 (240)5.7发展目标 (257)5.7.1目标依据 (257)5.7.2近期发展目标 (257)5.7.3远期发展目标 (259)5.8 协作重点领域 (260)5.8.1 重点领域设定依据 (260)5.8.2 重点协作领域 (262)第六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机制 (271)6.1 区域协作发展的协调机制 (274)6.1.1 区域协作发展机制的发展思路 (274)6.1.2 区域协作机制层次的三种架构方案 (275)6.1.3 协调政策措施 (279)6.1.4协调产业结构 (279)6.1.5利益协调机制 (285)6.1.6契约式行为约束机制 (286)6.1.7评价机制 (287)6.1.8应急合作机制 (287)第七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对策 (288)7.1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构筑“泛珠三角”区域统一市场.. 2887.1.1 加速各地区市场化进程 (289)7.1.2 统一区域市场管理 (290)7.1.3 壮大市场主体 (290)7.1.4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民间合作机制 (291)7.2 以信息化为导向,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292)7.2.1 开展电子政务,增强政策行政透明度 (294)7.2.2 完善“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294)7.2.3 搭建“泛珠三角区域信用平台” (294)7.2.4搭建泛珠三角区域“电子口岸” (295)7.3 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 (295)7.3.1 协调区域教育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 (295)7.3.2 加强区域科技协作,肥沃创新土壤 (296)7.3.3 落实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建设创新平台 (296)7.3.4 提升创新结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296)7.4 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 (297)7.4.1 大力推进区域内的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促工业化 (297)7.4.2 积极发展大城市间的合作,以城市合作促产业合作 (298)7.4.3 积极推进中小城镇建设,发展城市带经济 (298)7.5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提升“泛珠三角”区域核心竞争力 (299)7.5.1 基础设施环境 (299)7.5.2 政务环境 (299)7.5.3 金融环境 (300)7.5.4 社会环境 (301)7.6 充分发挥核心圈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3017.6.1 整合地区优势,聚集经济能量 (301)7.6.2 打破约束瓶颈,承接辐射带动 (302)7.6.3 加快横琴岛经济合作区建设 (303)7.7 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推动”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转型 (305)7.7.1 扩大与东盟合作,打造西南-东盟大通道 (305)7.7.2 加强与台湾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306)7.7.3 借助西部大开发,打通西部扩展区 (306)7.8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 (306)7.8.1 制定适合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06)7.8.2 制定适合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07)参考文献 (308)专题报告一: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研究 (310)第一章区域创新研究综述 (311)1.1 全球化浪潮中的国家创新系统 (311)1.2 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特征 (314)1.2.1 创新和学习 (314)1.2.2 生产率 (314)1.2.3 联系 (315)1.2.4 市场 (315)1.2.5 开放的系统 (315)1.3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315)1.3.1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317)1.3.2 区域创新系统环境研究 (319)1.3.3 区域创新系统组织结构研究 (320)1.3.4 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320)1.3.5 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研究 (322)1.3.6 区域创新过程研究 (323)1.3.7 技术系统 (323)1.3.8 部门创新系统 (324)1.4 协作创新的基础:内部经济结构 (325)1.5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发展评价 (327)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面临的挑战 (330)2.1 经济实力的差距 (335)2.2 经济体制的差异 (336)2.3 政治法律制度的差别 (338)2.4 行政区划的障碍 (338)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协作目标 (342)3.1指导思想 (343)3.2基本原则 (344)3.2.1 整合资源,形成特色 (344)3.2.2 开放流动,协同互动 (344)3.2.3 市场引导,政府推动 (345)3.2.4 整体规划,有序推进 (345)3.3目标体系 (346)3.3.1 “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346)3.3.2 “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346)3.3.3 “泛珠三角”区域知识创新目标 (347)3.3.4 “泛珠三角”区域技术创新目标 (347)3.3.5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阶段目标 (348)第四章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体系 (350)4.1路径分析 (350)4.2知识创新体系 (356)4.2.1 定位与目标 (356)4.2.2 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356)4.3技术创新体系 (358)4.3.1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定位与目标 (358)4.3.2 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358)4.4中介服务体系 (360)4.4.1 中介服务体系的定位与目标 (360)4.4.2 建设公共基础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硬件支持 (360)4.4.3 建设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增强科技创新促进能力 (362)4.4.4 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决策水平,增强监督能力 (362)4.4.5 创建高水平的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和网络 (363)4.5投资和融资体系 (364)4.6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环境支持体系 (366)4.7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政策保障体系 (367)4.8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369)4.9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创新体系 (370)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运行机制与对策 (372)5.1 创新的运行机制 (372)5.1.1 市场机制 (372)5.1.2 竞争激励与协作机制 (373)5.1.3 政府引导机制 (373)5.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对策 (374)5.2.1 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科技体制改革 (374)5.2.2 强化“泛珠三角”区域管理和监督体系建设 (374)5.2.3 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376)5.2.4 建立“泛珠三角”区域人才支撑体系 (377)5.2.5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和培训设施与环境建设 (379)5.2.6 建立“官产学研资介”结合的”泛珠三角”区域研发机制 (380)5.2.7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381)专题报告二:“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协作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89)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390)1.1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背景 (390)1.1.1 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 (390)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391)1.1.3 区域产业整合、资源配置的内在动力 (392)1.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意义 (394)1.2.1 有利于各省(区)产业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394)1.2.2 有利于创新技术及企业在内地省(区)的扩张 (395)1.2.3 有利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完善 (396)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概况 (398)2.1 “泛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398)2.1.1 “泛珠三角”区域工业的协作发展 (398)2.1.2 “泛珠三角”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402)2.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403)2.3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政策 (405)2.3.1 发挥农业优势 (405)2.3.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05)2.3.3 优化第三产业的结构 (406)2.3.4 主导产业政策的调整 (406)2.3.5 珠江三角洲存在问题 (407)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主要障碍 (409)3.1 基础设施限制 (409)3.2 区域产业布局同构化 (409)3.3 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410)3.4 区域产业布局条块分割 (412)3.5 区域产业转移瓶颈制约 (413)3.6 区域支柱产业配套不足 (413)3.7 区域产业链缺失 (414)3.8 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 (415)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思路 (417)4.1 “泛珠三角”区域未来产业走势判断 (417)4.1.1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转移 (417)4.1.2 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区域推进 (420)4.1.3 旅游、矿产等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协作发展 (423)4.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 (425)4.2.1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实践 (425)4.4.2 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产业集群 (428)4.2.3 本土企业聚集发展而成的产业集群 (430)4.2.4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泛珠三角”区域其他地区的启示 (431)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对策 (434)5.1 区域产业共生、共赢和协调发展 (434)5.2 导向明确的产业政策 (435)5.3 强化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 (436)5.4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437)5.5 积极延伸优势产业链 (438)5.6 推进区域自主创新 (439)5.7 加快区域品牌建设 (440)5.8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443)5.9 突显广东在“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中的带动和协调作用 (444)参考文献 (447)专题报告三:“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研究 (453)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协作发展理论依据 (454)1.1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的理论分析 (454)现代金融服务的贸易基础 (454)1.2 区域内金融贸易自由化的潜在经济效益分析 (460)1.2.1 有效的金融业对经济系统的作用 (460)1.2.2 区域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分析 (462)1.3 相关博弈理论 (472)1.3.1博弈要素构成 (472)1.3.2纳什均衡与贝特兰德博弈 (475)1.3.3 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476)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的构想 (504)2.1. “泛珠三角”区域内地省(区)金融业现状 (505)2.2 建立“大珠三角金融圈”为试验核心的区域金融市场 (510)2.2.1”泛珠三角”区域金融业现状 (510)2.2.2以“大珠三角金融圈”为核心,辐射内地省(区) (511)2.3 “大珠三角金融圈”分业市场的构建 (514)2.3.1粤港澳货币市场合作 (515)2.3.2粤港澳股票市场合作 (524)2.3.3粤港澳保险市场合作 (531)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中的有关博弈分析 (537)3.1 区域金融业建设投入的博弈 (537)3.2 逆向选择与区域内银行贷款的博弈分析 (545)3.2.1逆向选择 (545)3.2.2没有逆向选择时区域内银行贷款 (546)3.2.3有逆向选择时区域内银行贷款 (549)3.2.4逆向选择的市场均衡 (553)参考文献: (558)专题报告四:“泛珠三角”区域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 (562)第一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 (563)1.1 古典贸易发展观 (563)1.2 新增长理论的贸易发展观 (565)第二章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 (576)2.1 对外贸易与区域要素的积累 (576)2.2 对外贸易与区域分工 (579)2.3 对外贸易与区域结构优化 (584)2.4 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创新 (587)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的对外贸易现状、合作机制及内容 (590)3.1 “泛珠三角”区域对外贸易现状 (590)3.2 “泛珠三角”区域外经贸合作机制及内容 (600)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战略构想 (605)4.1 “泛珠三角”区域外贸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605)4.2 “泛珠三角”区域的“优势转型”战略 (610)4.3 “泛珠三角”区域的“内撑外开”战略 (613)4.4 “泛珠三角”区域的“走出去”战略 (619)参考文献 (626)专题报告五: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研究 (629)第一章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优势 (630)1.1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发展的现状 (630)1.2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其他中心城市的发展比较 (633)1.2.1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其它中心城市的发展概况 (633)1.2.2 广州及“泛珠三角”区域各中心城市优势比较 (634)1.3 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优势 (641)1.3.1 地理与区位优势 (641)1.3.2 经济实力优势 (642)1.3.3 城市基础设施与综合交通优势 (645)1.3.5 外向型经济与体制创新优势 (654)1.4 广州的劣势 (656)1.4.1 能源、原材料趋于紧张 (657)1.4.2 广州民营经济总体实力与江浙的民营经济比有差距 (657)1.4.3 广州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程度不够 (658)1.4.4 在科技创新领域,广州还需进一步提升创新力与竞争力 (659)第二章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及思路 (660)2.1 综合交通中心 (661)2.1.1定位依据 (661)2.1.2 战略思路 (664)2.2 制造业中心 (667)2.2.1定位依据 (667)2.2.2发展思路 (668)2.3 商贸物流中心 (669)2.3.1定位依据 (669)2.3.2发展思路 (671)2.4 文化科教中心 (673)2.4.1定位依据 (673)2.4.2发展思路 (676)2.5 现代服务中心 (680)第三章广州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对策 (688)3.1发挥广州排头兵作用,构建互动、共赢得合作机制 (689)3.1.1 建立政府层面的组织机制 (689)3.1.2 建立政府支持下的民间组织机制 (690)3.2发挥广州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构筑“泛珠三角”区域核心区域 (690)3.2.1 主动推进“大珠三角”经济圈的融合与发展 (691)3.2.2 加快建设“广佛都市圈”,建设”泛珠三角”区域最强大的都市引力区 (692)3.3发挥广州交通枢纽优势,形成“泛珠三角”区域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 (692)3.3.1 积极促进广东(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交通通道建设6933.3.2 要充分发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的中枢机场功能 (693)3.3.3 将广州港建设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的枢纽港口 (694)3.3.4 加大珠江水系内河运输合作力度 (694)3.3.5 加快广州三大国际物流园区建设进程 (695)3.4完善广州现代工业体系,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制造业协作平台 (695)3.4.2 将支柱产业链条延伸至”泛珠三角”区域内陆地区 (696)3.4.3 在“泛珠三角”区域内陆地区建设“工业飞地”(产业转移与发展园区) (696)3.5发挥广州商贸优势,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商贸一体化 (697)3.5.1 深化广州大商都规划 (697)3.5.2 积极引进国际零售(批发)业巨头进入广州 (697)3.5.3 采取措施扶持本土大型零售(批发)企业的发展 (698)3.5.4 推进专业市场的发展与提高 (698)3.5.5 支持“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和各城市在广州设立特色专门市场 (698)3.6加快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现代服务业基地 (699)3.6.1 以CEPA为契机,抢先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699)3.6.2 进一步开放服务业投资领域 (699)3.6.3 培育广州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699)3.6.4 推进广州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 (700)3.6.5 发展与支柱产业相关联的服务业 (700)3.7推进“数字广州”建设,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701)3.7.1 加快“数字广州”基础设施建设 (701)3.7.2 建立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702)3.8大力推动广州金融发展,构建”泛珠三角”区域金融中心 (702)3.8.1 从战略上考虑提升金融实力和服务水平 (702)3.8.2 发展壮大证券市场 (703)3.8.3 培育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703)3.8.4 加强区域金融合作 (703)3.9改善广州创业和发展环境,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人才高地 (704)3.9.1 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法规 (704)3.9.2 与“泛珠三角”区域各大城市联合,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体化 (704)3.9.3 开展各种职业技术人才的联合培训 (704)3.10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文化中心 (705)3.10.1加快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705)3.10.2 充分弘扬广州2000多年的岭南历史文化 (706)3.10.3 广泛开展与”泛珠三角”区域的文化交流 (706)3.10.4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使广州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特色文化走向世界的结合点 (707)参考文献 (708)附录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文件 (710)1.1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710)1.2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纲要 (717)附录二:广东省有关部门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关协议统计表 (723)附录三:“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概况 (728)附录四:“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 (736)“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主报告21。

新发展格局下广东引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要素流通研究

新发展格局下广东引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要素流通研究

Value Engineering1研究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这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也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根据201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泛珠三角区域的战略定位主要包括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全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核心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区域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区,可见泛珠三角区域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广东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生产总值是排名第二的四川省两倍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突显。

因此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广东省的经济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辐射带动中南、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研究通过构建生产要素评估指标体系及测定方法,对泛珠三角九省区在生产要素方面各自拥有的比较优势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区位商分析法对泛珠三角产业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生产进行分析和效益评估。

泛珠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是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源泉,合理的区域分工可以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有助于提升泛珠三角的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形成东中西互联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格局。

2广东引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框架整个泛珠三角区域地域辽阔,形成了较大的要素禀赋差异和产业优势差异,研究广东省对泛珠区域的经济引领带动效应,应从生产要素的聚集扩散和产业转移升级作为切入点来分析。

2.1生产要素评估指标体系和测定方法经济发达地区对周边区域的经济辐射带动是通过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商品等方面的聚集和扩散活动实现的。

通过输出高端经济要素和产品,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协同发展,实现要素资源的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关于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珠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实质就是要创新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为全国范围内的城市集群的科学发展提供示范和经验。

自《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进程有了明显的加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了解一体化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标签:珠三角一体化现状建议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环境等关键生产要素按旧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始凸显,主要包括: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土地开发过度,资源开始匮乏,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改革攻坚难度越来越大。

在这个新形势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并以其作为指导珠江三角洲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珠三角地区一体化的本质是通过新一轮的改革,创新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提升珠三角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且把珠三角地区一体化过程的经验加以总结,为全国范围内的城市集群的科学发展提供示范和经验。

一、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现状1.一体化取得的成就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包括区域制度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及公共政策一体化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央和广东提出,要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建立多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圈,实现区域内产业合作共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实现地区整体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均等化;加大区域内各城市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力度,加强公共事务的协作管理,以此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广东产业集群对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与对策思考

广东产业集群对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与对策思考

Z os ̄ U vrt o gcl r adTcnl y G m  ̄ u502 ,C i ) hnk n e i f rute n eho g , u i sy A i u o 125 h a n
Ab ta t On te b ss f h u r n e eo me tl e d n yo u n d n d s i lse n e t e r t s r c : a i o e c r t v lp na n e c f a g o g i u t a cu tr d t o ei h t e d t G n r l a h h —
ZHU a— a g , Hu ig n 1
WA G H uj N o— 衄2
( .C lg f aae n, u huU i rt,G i n 5 2 , hn ; .C lg f cnmc n ngm n, 1 oee ngmet G i o n esy u ag5( 5 C ia 2 o eeo E oo i adMaae et l oM z v i y  ̄ s
s g e to wee as u o wad: b s d O e c l v t n o e in lC l omp tn a tr u g sim r o p tfr r l a e n t u t a o r go a Oe c h i i f ee tf cos,srn t e i te h n n g g
Ke r s n u t a l se ;P e r v rDet c h ln al c to y wo d :id srl cu tr a P a lRi e l i n a;e eo l ain o
产 业集 群是 工业 化发展 到 一定 阶段 的 必然 产 物 ,是 产 业 竞 争 力 的重 要来 源 和集 中体 现 ,也 是 区域 经 济水 平提 升和 发展 的结构 性动力 源 泉 . 业集 群作 为一 种 内涵式 发展 模式 ,广泛 引起 了地 方政 府 和 专家 学 产

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

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
政府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与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 革要加强行政协调,联手构建统一的制度框架和实施细则,实现区域制度架构的融合。要统 一制定与协调区域内各城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为各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 竞争环境。要统一规定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政策, 着力营造无差异的政策环境。此外,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执法水平,推动政府管理和 调控政策的法制化进程。
西岸地区、粤西南与中国大西南地区的唯一的国际自由港,也是粤西南地区唯一的具有 国际机场的城市。澳门历史上与欧盟和葡语国家之间的独特关系与经济联系,是澳门在这个 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中的最大优势。中国与欧盟国家进行科技交流的“尤里卡”会议定址澳
-5-
门,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也在澳门成立,使澳门锁定于中国的对外经贸体系之中, 更凸显了澳门的特有优势。可以预见,澳门将在泛珠三角中作为沟通粤西南、大西南地区与 欧盟、葡语国家的中介与经贸服务平台,作为“大珠三角”地区的国际性的旅游中心,同时, 作为连接大西南与东盟国家的一个经济枢纽,澳门的发展前景是不可低估的。 在 CEPA 的框架下,“粤主制造、港主服务”是大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广 东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提升阶段,而周边 8 个省区相继进入类似于广东上世纪 90 年代高速 工业化的发展时期,因此,一个具世界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体系的支撑,是 9 个省区实现工业 化的重要条件。这就是香港在“泛珠三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5. 泛 珠 区 域 经 济 一 体 化 的 对 策 与 建 议 5.1 政府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定位
“泛珠三角”各省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交通基础设施存在明显差距,为满足技术实施战 略规划,应当在《泛珠三角经济圈九省区暨重庆市道路运输一体化合作与发展 2003 年议定 书》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交通厅与周边五省区(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签订的 《省际公路规划建设备忘录》,有计划、分阶段开展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应尽快构建沟 通九省区的综合大交通运输网络,以大大缩短经济距离,扩大地区经济合作的地理空间。目 前国家交通部已制定了详尽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各省区应积极配合,加快打通省际快速 运输通道,构建泛珠三角快速运输网。 完善珠三角经济圈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发挥交通枢 纽作为巨型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中心地位的关键作用。一方面要完善现有的综合交通枢纽, 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查,加紧规划新的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各项硬软件配套设施。 网络化、 信息化是“泛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平台,需要从规划之初就开始着手考虑。 以珠江三角洲港口群为例,其地处太平洋东岸、中国南大门,远东-欧洲和远东-北美两大国 际航线交汇于此;通过航运发达的珠江水系、高速公路和铁路深入泛珠三角的广大内陆腹地。

论泛珠区域合作背景下广东产业转型升级

论泛珠区域合作背景下广东产业转型升级

论泛珠区域合作背景下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越来越紧密,泛珠区域产业转移已成为各方进一步合作的现实要求。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美国经济的持续疲软以及欧债危机的蔓延,导致了广东的出口迅速下滑。

同时随着广东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诸如外资依存度过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过大、产业附加值较低等严峻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逐步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泛珠区域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通过加强与港澳合作,加快自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成为广东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泛珠区域;产业转移;广东;转型升级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内地九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横贯东、中、西三个板块,占全国面积的1/5、人口1/3、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3(不含港澳)。

泛珠合作以来,合作各方通过采取“联合主办、轮流承办”的方式,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泛珠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前七届泛珠经贸洽谈会合作各方累计签约项目超过1.7万个,总金额超过2.6万亿元。

“十一五”期间,泛珠内地九省(区)生产总值从6.7万亿元增长至12.5万亿元,年均增长12.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香港、澳门经济也保持了繁荣发展。

2009年《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泛珠区域合作已纳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

八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合作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泛珠区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

泛珠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合作各方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对泛珠区域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提出了现实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8年,泛珠秘书处牵头合作各方出台了《关于推进泛珠三角内地区域产业转移和合作的指导意见》,为引导产业有序、规范转移,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水平和经济实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众多,其中与泛珠区域产业转移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梯度推移理论、技术梯度转移理论以及反梯度理论。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机制与前景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机制与前景

最优 越 、经济 实力最强 、人 口规 模最大 的城 市必然会 成为城市群 及 区域 的 中心
城 市。 中心城市 与城市群 及 域 的发展
省 ( 及港 澳联 为一体 ,广州成 为了 区) 华南地 区的交通 、经济 、信 息和文化 中
心 。改革 开放 以米 ,广州 与泛珠三角 的
是 彼此共生 、相 辅柏 成 的 。纵观 世界城

的地 位是 历史形 成 的 。从设置
难逢 的 发展机 遇 ,加强 与 泛珠 i
南海 郡起 到 清朝 ,广州 一直 是 中 心城 市 ,15 8 0广州在 世界 经济实 力前 十位 城市 中排第 四位 ,人 口 是8 0万 ,17 8 5年 ,广州在世界十 强 中排第 L位 。后来 由于香港 割 让 、深水 港 口南移 、 卜 等 城市 海
头 。从 各种 观点综 合来 看 ,大 珠
对外开 放 窗 口 ,一直 是华 南地 区
最大的 中心城市 。改革开放 以来 , 广州 G P快速增 长 ,综合 经济实 D 力居 全 国特大城 市 的第 j位 。上 世纪 9 年 代末期 以来 ,广 州加快 0 了 中心 城市 功能性 设施 建 设 ,拉 开城市 发展 布局及 扩 大城 市发展 空 间 ,建设 了体现 国 际化 水平 的 新机 场 、会 展 中心 、大 学 城 、铁 地 、深 水港 、城 市高快 速 路 、信 息 港 、开发 区等 ,基础 T业 、高 新 技术 产 、 和现 代服务 、协 调发 I I 展 ,汽 车 、石 化 、电子 信息 大 支柱产业 高 速增 长 ,成 为 了拉动 珠 角及 泛珠 三角 经济 发展 的强 大引擎 ,广 州作 为珠三 角 及泛珠 三角 中心城市 的地位进一 步提升。
域 经济是市场 经济发 展 的必然产

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近年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瓶颈的限制,主要加工和生产周边省份和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逐渐失去了优势,同时因为“泛珠三角”区域和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经济合作在泛珠三角”地区面临更直接的竞争,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由于人才和地理和政策信息,产业发展没有增长。

所以“泛珠三角”区域面临产业升级,以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

粤东西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背景分析(一)产业转移的内涵产业转移是指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市场机制的作用,由于要素供给条件的改变和产品需求,一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过程。

转移活动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国际和地区的投资和贸易活动的综合过程,是一个行业的组成元素之间的移动或移动区域,国际之间的形成的重要因素国际或地区工业部门和国家或地区转移的转移宿主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产业转移是一个宽泛的意义上说,包括工业和工业研发设计、生产服务、销售和转让的其他链接,即不同级别在同一行业,不同风格,不同大小,不同阶段的生产、销售、服务、研发等的空间位移。

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是经验。

产业结构是指经验从低级到高水平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的状态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形式和手段。

产业转移具有以下特征的产业转移是渐进的,长期积累和扩展后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工业转移更多的表现为企业战略行为的产业转移主要是跨国或跨地区的直接投资,是新的配置管理资源转移到行业转移形成垂直分工区域和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和水平分工关系往往伴随着产业转移区域和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工业转移区,产业升级,或挖空。

(二)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必要性比较优势理论,两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行业的选择应该基于“对抗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行业机会成本少的原则生产和开发的要素禀赋理论,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应选择根据他们不同的养老产业发展因素,价格水平的差异将使要素禀赋条件变化,导致资源的流动,并最终形成的区域投资利润率和相等元素的回报,从而使不同地区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广东东西两翼经济发展思路探究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广东东西两翼经济发展思路探究

合作 为广东 缩 小东 西 两翼 与珠三 角 区域 经济 差距 带
来 了机遇 。
从 广东 范 围来看 ,东西 两翼 地 处广 东 东 南 、西 南沿 海地 区 ,离 经 济发 达 的港澳 台和小 珠 江 三角 洲
广东东 西 两翼 指 的是广 东省 东部 和西部 的沿海
地 区 ,东翼 包 括 汕 头 、潮 州 、揭 阳 、汕尾 4个 市 , 土 地 面积 1 7 1 m ;西翼 包 括 阳江 、茂 名 、湛 . x0 k 5
20 0 3年 ,地 缘 相 近 、人 缘 相 亲 、经 贸关 系 密
的交 汇点 ,是东 盟 、大 西 南 、和珠 三 角三 大 经济 圈 的交 汇点 ;东翼 居 闽 、粤 、赣 、台经 济圈 的 自然 地 理 中心 , “ 三 角” 和 “ 珠 闽南 三 角 ” 之 间, 中南 是 地 区对外 的联 系 门户 。东 西翼 可分 别成 为 中南 、大 西 南 地 区的 出海 通道 ,成 为泛珠 三 角 内陆 省 区参 与
出海 通道 功能 和 内陆 省 区与珠 三 角连 接通 道 的桥 头
堡功 能 。
2. 4 %和 4 . 9 9 %。作为广东省内经 济发展大大落后 0
于珠 三 角的经 济 区 ,两翼应 抓 住泛 珠三 角 区域 合作 提供 的机遇 。
相对 于大 部分 泛珠 三 角 的经 济 区 ,广东 东西 两 翼拥 有一定 的资 源优 势 。
地 区 相对 较 近 。珠 三 角 是 泛 珠 三 角 区 域 的 经 济 中
心 ,未来 是要 通过发 挥 向周 边 辐射 的功 能 ,带动 整
江 3个 市 ,土 地面 积 31 x 0 k .8 1 m ,两 翼 占全 省 面 积 的 2 . ;2 0 7% 0 0 4年 年末 户 籍 人 I数 东 翼 16 06 : 2 1 5 . 万人 ,西 翼 16 94万 人 ,两 翼共 占全 省 的 4 . ; 4 . 24 % 是 两个 人 多地 少 的 省 内经 济 区。 两 翼 的 土地 面 积 、 人 口分 别 是珠 三 角 的 1 . 、11倍 ;然 而 ,2 0 3倍 . 03 年 两 翼 的 G P和 人 均 G P 仅 相 当 于 珠 三 角 的 D D

抢抓“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先机 努力实现珠海跨越式发展

抢抓“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先机 努力实现珠海跨越式发展
从 “ 珠 三 角 ” “ 珠 三 角 ” 到 小 到 大 再
港 澳 的一 部 分 或 全 部 地 区 。 迅速 , 而西岸 相对 滞后 。 在 “ 但 泛珠 琼 、 、 )
利推 进 , 给珠海 带 来重 大 的发 展 将
机 遇 :. 1珠海 在 “ 泛珠 三 角 ” 中具 有
是粤 港 澳 的 “ 泛珠 三角 ” 其 目的是 加 强 区域 协 得 天独 厚 的 区位 优 势 , ,
维普资讯
盛:! 冬譬 盎苎 垦略 妻
珠海 应 随 着 我 国经 济 发 展 水 平 的 提 工业 发 展空 间较 大 。 因此 , 高, 区域 经济 发 展不 平 衡 的特 征 日 益 明显 , 区域 经 济协 调 发 展正 成 为 抢 抓 先 机 、 调 发展 , 面 提 升 竞 协 全

“ 珠 三角 ” 泛 区域 合作 给珠
钟 。目前 珠 海 已发展 成 为一个 经济 活跃 、 容整 洁 、 市 空气 清新 、 口适 人 度 、 通顺 畅 、 序井 然 、 境优 美 交 秩 环 流 、 术流 、 技 信息 流渠 道通 畅 ; 有 拥
十大 高新 技术 产 业 园之一 的优 势 , 在人 才 、 技术 集 聚上 的表 现 就是 一
产业 同构 现象严 重 , 经济 总量狭小 。 ( ) 济 发 展 过 程 中轻 视 运 三 经 行质 量 的提 高 珠 海 企 业 的 增 值 率 在 全 省 属
( ) 济 总量 偏 小 , 一 经 发展 速 度

将形成对资金 、 术 、 才 、 技 人 项 要 解决 的突 出 问题 。 与 “ 三 角 ” 进 城 市 相 比 存 在 珠 先
与澳 门陆地 接 连 , 世界 瞩 目的港珠 澳 大桥建 成后 ,珠海 到澳 门仅需 3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问题的深入剖析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问题的深入剖析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问题的深入剖析hc360慧聪网纺织行业频道2004-06-11 09:23:50近日,旨在提升广东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全省产业集群经验交流会在中山市召开。

会上,政府官员与专家学者就广东乃至全国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下一步如何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广东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中小企业由集聚向集群的转化,把产业链做成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

广东产业集群发展三大不足广东省副省长游宁丰把广东目前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归结为三点:一是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广东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

二是企业的根植性与可持续发展、争当排头兵的要求不相适应。

随着近几年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出现了部分企业向外迁移的现象。

三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如何促进市场发育,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以大生产促进专业分工和合作,也是产业集群面临的紧迫问题。

产业扎堆缺乏差异性优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雪梅把产业集群分为外源型(外资带动型)和内源型(本土发展型)两大类。

她认为这两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分别存在不同的问题。

外源型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有:“复制群居链”现象突出。

1987年第一家台湾鞋厂在东莞投资生产,到1990年时已有400多家台湾鞋厂在此落户,台湾的制鞋商、原材料供应商、包装商、机器维修店以及下包厂商在此形成一个新的企业网络。

但台商企业只选择自己圈子里面的企业形成上下游交易合作关系,对当地相关产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差。

当一个大型企业选择外迁,往往会带走许多相关小企业。

台资企业与内地企业之间的关系还仅仅是基于产品链的简单劳动分工。

从经济学角度透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从经济学角度透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从经济学角度透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题目:1.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背景与意义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与趋势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经济的影响4.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优势与加速5.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挑战与风险1.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背景与意义泛珠三角地区由中国大陆广东省、香港、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江西省、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昆明市等12个省、市、自治区组成。

该地区在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旨在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互利合作,提高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与趋势目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已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政治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地区的经济总量和贸易量不断增加,而且趋势向好。

未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加强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并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经济的影响1)促进经济发展。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提高区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2)加速资源整合。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加速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进一步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

3)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4)促进产业升级。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技术和产业水平。

5)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优势与加速1)基础设施建设。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可以加速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整个区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科技创新。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可以加强该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3)扩大贸易。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可以加强区域内的贸易合作,打造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

4)环境保护。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区域内的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思考

关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思考

邻 ,有着 历史 悠 久 的地缘 关 系 , 闽南 文化 又 与客 家文 化有 着浓 厚 的渊源 ,经 济联 系密 切 ,人 员来

2 0・20 年第7 06 维普资讯 往频 繁 。特 别是 改革 开放 以来 , 广东率 先依 托 港澳对 外 开放 ,获 得 先机 ,福 建 的发 展 ,也要接 受 港澳 的辐 射 。在大 陆与 台湾 未实 行 三通 之前 ,大 量 的福 建 台商要 绕 道 香 港 出 入 ;在 实 现 三 通 之 后 ,广东 的台商 也可 通 过福建 出


发展 潮 流 ,推 动 经济持 续高 速发 展 ,创造 了举 世 瞩 目的成 就 。特 别 是香 港 、澳 门 回归后 ,我 国又 加 入 了WT 和东 盟 自由贸易 区 , O 全 国区域合 作 与发展 的格 局迅 速 呈 现 。长 三角 、 闽东南 和环渤 海 经济 区域 的兴起 ,对 珠 三角 经济 区域 的竞争 带来 了极 大的挑 战。 以 香 港 为 核 心 的 “ 珠 三 大 角 ”经济 区 ,由于其经 济辐 射能
域经 济 中心 。我 国珠 三角洲 、长 三 角洲 、环 渤海 经济 圈 和闽东南 三 角 区都是 这样 形成 的。 因此 。 泛 珠 三角用 珠 江流域 水 文化联 结 起来 是符合经济规律 的 。 ( )地 缘 相 近 。包 括 福 二 建 、 海 南 。 福 建 省 与 广 东 省 接
全 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 势 ,促 进 港 澳更加 繁 荣稳 定 。泛 区域 协调 发展 的重 大举措 。它对 珠 三角 区域合 作有 利 于推 动 内地 “ 筹 区域 协 调发展 ” 、 “ 步 与港 、澳建 立更 紧 密的经 济 贸易 统 逐 形 成 东 、 中 、西 部 经 济 互 联 互 关 系 ,有 利 于 发挥 内地 和港 澳 的 动 、优 势 互 补 、协 调 发 展 新 格 比较 优势 ,使港 澳 与 内地经 贸合 局 ”发 挥 了重要 的推 动作用 。在 作更加 紧密 ,内地 更容 易接 受 港 全 面 、协调 、可持 续 发展 的科 学 澳 的经济 辐射 ,使 港 澳 的服务 业 入 台湾 。因此 ,福 建融 入 “ 泛珠 发展 观指 引下 。东 、中 、西 部 地 和 国 际 市 场 的开 拓 更 具 发 展 优 三角”经济圈是势所必然的 。 区通 过发 挥 比较 优势 ,实 现 区内 势 ,为 港澳 提供 向内地拓 展提 供 至 于海南 ,在 未成立 海南 省 资金 、劳动 力 的有 机组 合 ,以及 坚实 的平 台 ,从 而 为港 澳经 济 持 之前 ,原 本就是 广 东省 的辖地 , 加 强产 业分 工 的合作 ,这样 可 以 续 发展提供 有 力 的支持 ,使 港 澳 历史 渊源 本来就 不 可分 割 。海 南 增 强 东 部 的 带 动 作 用 和 辐 射 能 经济更 加繁荣 。 三 、制约 泛珠 三 角区域 合作 进 入 内陆 的第 一 站就是 广 东 的海 力 ,释放 中西 部 的资源优 势和市 安 ,随 着广海 铁 路直 通车 ,广 东 场潜 力 ,逐步 打破单 一 的东部对 发展的因素 与海 南更 加 连结 得 紧密 ,所 以海 中西部 倾斜 “ 扶”模 式 ,形成 帮 是 体 制 因素 。 “ + ”泛 92 南 融 入 “ 珠 三角 ” 的架 构 也是 通过加 强合作 创 造多赢 的格 局 。 泛 珠三 角 区域 存 在着 三种 体制 :香 必 不可 少 的 。 泛珠 三角 区域合 作也将 促进 各省 港 、澳 门特别 行政 区 ;深圳 、珠 ( )经 贸 关系 密切 。这里 区 、特别 行政 区 与国 内其 他经 济 海经 济 特 区 ;内陆省 份一 般行 政 三 包括 四川 。当然 ,经 贸关 系密切 区之间 的合作 与 良性 竞争 ,进 而 区。这 些 区域 间 由于体制 不 同 , 方 面 ,不仅 仅指 四 川 ,江 苏省 和 提 高我 国整体 经 济实力 ,推动 实 法 律法 规都存 在很大 的 差异 ,政 其 他八 省 区都 十分 密切 。据不 完 现共 同富裕 。 府 调 控难 以统 一 ,因而 对 于经济 全统 计 ,仅 “ 九五 ” 以来 ,广东 ( )泛珠 三 角 区域合 作有 决策 也就难 以取得 一致 ,所 以对 二 与 另外八 省 区之 间签 订经 济技术 利于 实现 区内各方 利益要 求和推 于 区域 内的经 济合 作 与发 展无 疑 合 同余 额 累计 达5 0 亿 元 ,合作 动 东盟 自由贸 易区的发展 ,提 高 是一 大 障碍 。二是 市 场 因素 。 由 50 项 目超 过 80 + 。粤港 澳之 间 也 区域整体 竞争 力 。加 强 区域合 作 于泛 珠 三角 区域 内存 在着 三种 体 00 92 港 形 成 多领域 、多渠 道 、多形式 的 是 “+ ”地区扩大开放 、增 进合 制 。也 存在 着三 种货 币 ( 币 、 作 、加 快发 展 的根 本要 求和 共 同 澳元 、人 民币 ),对 市 场要 素 的 合 作 关系 。港 澳2 多 年 来在粤 直 0 接投资达9 0 0 多亿 元 ,占广东的外 愿望 。通 过促进 区域 内部生 产要 流通 带 来很大 障 碍 。由于 历史 原 来 投 资 的7 %。为 什 么按 经 贸关 素 自由流 动 ,建 立结 构优化 、布 因 ,我 国各省 区实行 了长 期 的行 0 系 密切 的原 则 ,把 四川纳 入 “ 泛 局 合理 的产业合 作体 系 ,可 以实 政 区域 分割 。各 省 区为 了 自身 的 珠 三 角” 呢?这 是 因为 四川离 广 现资金 、技术 、人力 、 自然 资源 利益 ,长期 实行 地方 贸 易保 护

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对珠海影响的思考

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对珠海影响的思考

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对珠海影响的思考意义:珠江三角洲主要包括广州、深圳和珠海三地,三地拥有独特的发展优势,使得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实际上应该成为经济整合的地区。

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对珠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投资环境、房地产行业、旅游业、科技创新等方面。

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整合,极大地促进了珠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金融、创新、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发展,这些都有助于提高珠海的经济发展水平。

珠江三角洲通过统一政策,使珠海经济得以充分发挥,尤其是珠海一体化发展措施,可以大大提高珠海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有助于改善珠海的投资环境,各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投资,例如在珠三角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海关协调单一窗口政策,构建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这些政策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珠海的经济发展。

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是珠江三角洲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江三角洲经济整合对珠海房地产行业的影响颇大。

随着经济整合,房地产投资有了较大的增长,不仅使房地产市场更加活跃,而且也为珠海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旅游业珠江三角洲的旅游业也受益于经济整合,特别是其在旅游投资、旅游政策和旅游资源方面的发展,使得其旅游业受到了鼓舞。

此外,珠江三角洲区域性旅游活动的开发,以及由此带动的旅游消费,也为珠海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科技创新珠江三角洲经济整合也激发了科技创新热情,不仅仅是在研究院和高等学府,而且也在企业领域,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发起有助于提高珠海的创新能力,促进珠海的经济发展。

总之,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合对珠海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投资环境、房地产行业、旅游业和科技创新方面,这些都为珠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珠海地区也应该积极适应珠江三角洲经济整合,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实现较快的发展步伐。

加快市场一体化 促进“泛珠”经济发展

加快市场一体化 促进“泛珠”经济发展

加快市场一体化促进“泛珠”经济发展一、市场一体化反映了“泛珠”经济合作的内在需要“泛珠三角”经济区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横跨东中西部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泛珠”区域经济合作概念提出后,经过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理念到实践的飞跃,进入正式运作,这个成果的取得绝非偶然。

原因不仅在于广东省委、省府的积极推动,更源于这个理念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泛珠”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迅速获得区域内各地的热烈响应和认同。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至少包括市场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发展一体化三个内容。

其中:市场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没有市场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就无从谈起。

同时,也只有市场的力量才能最好地推动生产的一体化和发展的一体化。

因此,区域市场能否一体化也就成为了区域经济能否真正实现一体化的关键。

根据经济学家们的测算,目前我国市场化指数值约为70%左右,“泛珠”区域的总体情况也大抵如此。

但不容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的市场化仍然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市场化进程相当不平衡,行政性市场壁垒仍然屡见不鲜,统一的市场体系远未形成,恶性市场竞争事件时有发生,高能位经济体的位能提升和辐射带动作用遭遇障碍,低能位经济体的位能提升和潜在优势发挥受到瓶颈制约,等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制约各地的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产生的直接外部压力和国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以区域协调互动模式加快解决上述市场化障碍问题,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争取经济发展的共荣共赢,必然地成了包括“泛珠”在内的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共识。

实际上,对“泛珠”市场一体化的要求也源于区域内各地共同的发展需求。

譬如,港澳强大的资本、发达的金融和服务业、广东珠江三角洲日益增大的资本积累、高水平的制造业等,必然要求经济扩张和拓展更为广泛的市场腹地,对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需求也相当迫切。

同样,桂、黔、滇、川等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正急待寻找经济合作伙伴和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广东的产业升级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广东的产业升级

Guangdong Industries Upgrading in the PAN- PRD
Regional Cooperation
作者: 陈建[1]
作者机构: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州510610
出版物刊名: 广东社会科学
页码: 16-20页
主题词: 泛珠三角;产业升级;产业分工
摘要:高人均收入地区的产业必须是高附加值产业,才能维持竞争优势,广东的产业必须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广东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和动力.但是,广东产业升级存在市场无法解决的障碍.地方政府应该提供一个推动企业扩张和转型的支撑环境,应该制定土地使用政策和产业政策,以促进广东产业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19(2):49~52,2006Journal o f Zhongkai Univer sity o 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文章编号:1006-0774(2006)02-0049-04收稿日期:2005-09-08作者简介:祝怀刚(1972-),男,贵州绥阳人,讲师,硕士. 3通讯作者:Email :wanghj -gy @1631com广东产业集群对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与对策思考祝怀刚1,王厚俊23(11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1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25)摘要:根据广东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分析了广东产业集群对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存在极化效应等不利影响,进而提出了以培育区域核心竞争要素为基础,加强制度整合和建立区域合作发展基金,实现特色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集群和高端产业集群呈梯次配置区域一体化对策.关键词:产业集群;泛珠三角;梯次配置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识码:AThinking over the impacts of G uangdong industrial clusteron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P an Pearl River DeltaZH U Huai 2gang 1,W ANG H ou 2jun 23(1.C ollege of Management ,G uizhou University ,G uiyang 550025,China ;2.C 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 echnology ,G uangzhou 510225,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al tendency of G uangdo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the theoreti 2cal studies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 this paper the im pacts were analyzed of G uangdong industrial cluster upon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Pan Pearl River Delta ,including polarization effect ,etc.Additionally ,a series ofsuggestions were als o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regional core com petent factors ,strengtheningthe integration of institutions and setting up cooperative fund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realizing the echelonallocation of res ource industrial cluster ,advantageous industrial cluster and advanced industrial cluster ,etc.K ey w ords :industrial cluster ;Pan Pearl River Delta ;echelon allocation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也是区域经济水平提升和发展的结构性动力源泉.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内涵式发展模式,广泛引起了地方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产业集群从理论到实践也在东部发达地区紧锣密鼓地进行.广东自20世纪90年代末采取产业集群战略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对广东首倡的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1 产业集群概述马歇尔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探讨,认为是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外部经济”促使企业的集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韦伯从地理聚集的角度,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次使用聚集因素并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而胡佛将产业集群看成是具有“集聚体”规模效益的企业群体;也有学者将产业集群定义为获取新的互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利用知识联盟中获得的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货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1].05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9卷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由一群彼此独立但相互之间又有特定关系的中小企业所组成;在这一特定关系中隐含着专业分工和协作的现象,其协作即为集群中企业间的互动行为,从而获得马歇尔所说的“外部经济”[2];这类互动行为包括中小企业间的交换与适应;交换行为的功能是为了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尽快积累,而适应则是为了谋求企业间的关系能长期维持而及时解决成员间不一致和环境的不确定性;集群中存在企业间的互补与竞争关系;中小企业间所形成的长期关系无须用契约来维持,而以“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集群的运行,并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综上所述,产业集群包括如下几个核心要素:地理区位、核心竞争要素、产业链、制度及人文环境等.地理区位涉及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核心竞争要素是产业集群的引导因素,产业链包括产业的内涵延伸和外部效应,制度及人文环境包括政府产业政策和法规、伦理道德、人力资本等.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①专业化特征;②地理集聚特征;③跨区域和跨产业的双重特征.根据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形成方式:①以区域的地理环境、家庭关系、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综合而形成的集群;②以中小企业等为组织主体形成的产业集群;③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通过分级外包业务形成的产业集群;④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的产业集群;⑤由大企业分拆、改造和重组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就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形成主要有:自发形成、人为形成、人为和自发形成混合型等3种方式.这3种模型主要是根据政府、市场和民间力量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分的,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可以产生强大的外部效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创新等.2 广东产业集群发展概况211 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广东开始着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继后围绕珠江东西两岸,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如在珠江东岸,以深圳、广州等为主体形成了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的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为主体形成了经济规模达1000亿元的电器机械产业集群.专业镇遍布珠三角地区.以“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作为”为特征的专业镇占珠三角地区400多个建制镇的1/4.如佛山顺德区容桂镇等已发展成为广东最大的电器机械生产基地;中山市古镇有灯饰企业近2500家,民用灯饰销量占全国60%以上,是世界四大灯饰专业市场之一;东莞市虎门镇的服装产业集群名扬国内外[324].同时,广东省大力培育县域产业集群,实施中小企业政策、建立各类服务体系,赋予县、镇更大的决策自主权,推进产业集群方面的制度创新,提升产业结构.212 存在的问题(1)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广东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2)企业的根植性与可持续发展、争当排头兵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近几年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出现了部分企业向外迁移的现象.(3)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完善[5].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如何促进市场发育,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以大生产促进专业分工和合作,也是产业集群面临的紧迫问题.(4)产业受外资的影响明显.随着区域经济战略的遍地开花,特别是长三角经济带的兴起,与广东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外资在投资取向上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广东高端产业的发展更是深受影响.213 发展趋势从广东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来看,其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利用国家的政策倾斜,依托地理上靠近港、澳,以及海外华侨的作用,吸引外资于珠三角地区而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属于典型的外源———人为型模式,政府的作用在于招商引资和提供公共服务,产业的具体发展是由民间来做,政府对具体产业发展的干预很少,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广东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也属于外源———自发型.但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全国经济社会形势已发生变化,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阻碍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鉴于这种宏观背景,利用已有的产业集群规模,依托市场力量,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进一步推进广东产业集群的发展,以产业集群推动广东经济更上一层台阶已成为广东各界的共识.因此,随着政府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上作用的增强,广东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将逐渐从外源———自发型转变为外源、内源———自发与人为的混合模式.3 广东产业集群对泛珠三角一体化的影响根据2004年6月3日签署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3],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内地9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1/5,人口的1/3,经济总量的1/3[6].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区域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十分突出.尽管泛珠三角地域庞大,但地情、省情复杂,而且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前景虽然十分乐观,但其整合历程毕竟漫长,在各地竞相推进产业集群进程的背景下,其整合难度可想而知.广东作为泛珠三角一体化的领头羊,其重要地位勿庸置疑,但由于产业集群自身的一些特点和作用,广东产业集群战略将对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311 固化低层次产业于珠三角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难以实现广东产业中,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并不多,自主研发能力也有限,相当多的产业属于低层次产业,如纺织、服装等,这些产业属于低成本产业,随着交通、通讯以及西电东送工程等的实施和完成,这些产业更容易获得相对比较便宜的劳动力、原材料以及销售市场等.如广东正在着力发展的环珠三角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将使公共产品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再加上产业集聚产生的外部经济和低成本化将使低层次产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就地升级换代比异地发展的风险更小,从而产业梯度转移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312 加速泛珠三角地区的人员、资本、设备等向珠三角集中,扩大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由于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客观差距,珠三角由于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投资环境,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得珠三角在工作机会、报酬、投资回报等方面远远优于其他地区,个人和组织的趋利性使得珠三角的极化效应得到加强[7],人员、资本等生产要素将涌向珠三角地区,从而拉大泛珠三角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313 产业集群的示范作用将促使各地区竟相模仿,泛珠三角面临各自为政的局面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政绩观、急功近利等思想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各省区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采取竞争性措施培育和发展本地的产业集群,如招商引资方面的恶性竞争,各地都开出非常优厚的投资条件,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广东产业集群发展使得其他省区产业转移的希望落空,其成功经验可能被各地竞相模仿,各地区政府有可能另起炉灶,培育自己的产业集群,形成相互之间争资源、争投资、争项目的不利局面,区域一体化面临名存实亡的危险.314 各经济区域之间的竞争,催发泛珠三角区域内的离心趋向泛珠三角地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大,又紧邻川渝经济带和势大财雄的长三角经济带,而且《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只是一种意向性的协定,没有什么硬性规定,使得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可能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加入对自身最有利的经济区域,即使不如此,也会削弱区域内的合作力度,再加上述诸因素,区域内离心因素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综上所述,广东产业集群的发展使传统的梯度转移理论失去说服力,强化了珠三角在经济上的极化效应,再加上其他区域一体化的兴起和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内的离心倾向是不可避免的,如不及早应对,有可能使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面临解体的危险.4 以广东产业集群发展促进泛珠三角一体化的对策根据上述分析,作者认为,以广东产业集群促进泛珠三角一体化应遵循如下思路:以大珠三角为龙头,坚持“双嬴”原则,因地制宜,特色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集群和高端产业集群并举,加强区际协调沟通,建立各种合作平台,全力推进一体化进程.411 特别重视培育和创造生产要素根据波特[8]的研究,生产要素可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当一个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15第2期祝怀刚,等:广东产业集群对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与对策思考25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9卷初级生产要素时,它通常是浮动不稳的,一旦新的国家踏上发展相同的阶梯,也就是该国竞争优势结束之时.所以,创造高级生产要素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提升广东产业群的竞争力,头等重要的大事应该是在各个专业产业区根据职业的特点举办培训和教育,此外还要着力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联系.41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产业集群有“高架道路(Highroad)”或“创新型集群”和“下层道路(Lowroad)”或“低成本型集群”之分[2].“高架道路”是指欧洲成功产业群的发展道路,即产业群具有创新、高质量、功能柔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等为特征.“下层道路”则以低价格、廉价材料、大量劳动力柔性和较低的劳动力价格为基础.广东产业群相当多的只是具有低价格优势,产品质量较低,无法进入高价值市场,也即具有明显的“下层道路”或“高架道路”与“下层道路”混合型的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更低工资的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全球市场,另一方面世界市场朝着更高质量、较快反映、较少批量的方向发展,对于广东产业群的企业来说,也就是要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符合世界标准的产品.此外,由于贸易自由化,广东产业集群将不得不面临区域外相同产业的竞争.以上因素都会导致广东集群企业的价格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因此,广东各级政府要通过对技术教育的支持、研究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资助龙头制造商的创新活动来提高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产业集群从低成本型向创新型攀升,同时可以减少对外资高新技术公司的依赖,为区域内的低成本产业群转移创造条件.413 推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合作制度建设地方制度是指各种关系不同的组织形式.它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既可以包括一些正式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具有法律效力的合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社会文化制度(如习惯和风俗).尤其后者因为具有不易模仿性以及历史继承性而成为区域竞争的根本性优势.现代产业系统中的竞争不可能都是纯粹市场化的,而是还要受制度框架的影响.这些制度框架把买卖双方企业按照他们熟悉的和互惠的惯例联系起来,这反过来又促进多种合作形式,因此加强了特定产业区的比较经济优势.最具发展动力的产业群通常需要以现有的社会文化准则为基础的集体制度安排,以此来克服市场失效[1].因此,加强人员和企业间的交流,促进信任合作关系的发展,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物流平台、投融资平台等,全力推进区域内制度衔接.414 建立区域合作发展基金,实现产业的梯次配置建立区域合作发展基金,解决区域内欠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把区域框架协议落到实处.通过合作发展基金,帮助欠发达地区培育和发展以资源加工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群,中等发达地区以优势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发达地区走高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道路,同时兼顾优势产业,实现多嬴的局面,推进产业的梯次配置,有效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增强区域凝聚力,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415 配合国家发展战略,继续加强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关系到区域内投资环境问题,也关系到区域内整合的效果,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振兴战略,主动配合,形成以大珠三角为龙头的现代交通、通讯网络,为区域有效整合以及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参考文献:[1] 贾根良.发展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06-235.[2] 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22.[3] 杨东进.泛珠三角区域的天时地利人和[J].经济师,2005(1):46-48.[4] 邝国良,方少帆,林晓氵勇.从“珠三角”制造业竞争优势转向看“泛珠三角”的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4(8):4-7.[5] 世界商业评论.粤官员直指产业集群发展三大不足[E B/O L].http:∥re.icx /htmlnews2004/06/17/248136.htm,2004-06-17.[6] 龙海明,钟小红.泛珠三角战略:湖南的定位与发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26(137):114-118.[7] 刘艳.论东部产业集群对西部开发的影响[J].新华文摘,2004(7):40-41.[8]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 徐 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