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种群增长模型理论,解释我国全面放开二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生态学课程论文专业:生命科学学院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利用种群增长模型理论,解释我国全面放开二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摘要
我国自 1980 年正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在国家各部门的妥善部署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我国经济水平与人口增速严重不协调而带来的经济压力不容忽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失独父母的养老问题等现象的出现,社会上对于开放二胎政策的呼声日渐增高,实施二胎政策是否符合我国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能否为我国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我国人口比例的合理化发展。

面对质疑或支持的态度,二胎政策全面放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当下探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背景研究出发,总结了我国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三十五年中各个阶段的生育政策以及取得的成绩,通过相关资料的查询,掌握了我国一胎政策指引下对我国人口问题的影响,也全面了解了一胎政策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导致了出生性别比偏高、人口老龄化现象加重、核心家庭模式不利于子女的早期社会化、养老负担过重等问题。

其次对我国开放二胎政策的社会影响进行大胆的预测,开放二胎政策有利于个体早期社会化的完善、有利于减轻赡养老人的压力、减少失独家庭的出现。

最后,笔者通过种群增长模型结合我国人口现状,对二胎政策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实施论述:目前放宽“二胎”政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结论。

笔者希望通过对本文的研究,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完善相关的政策。

关键词:计划生育生育政策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全面二孩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第二章我国的人口政策及目前的人口现状
2.1 我国的人口政策
2.2 目前的人口状况
2.3 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
第三章种群增长模型
3.1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第四章结合种群增长模型分析放开“二胎”政策的社会依据4.1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必要性
4.2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紧迫性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
人口增长过快是近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口问题是解决国际间交流的必要问题之一,由人口问题而引发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等更是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使人类面临的综合性灾难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是人口大国,拥有着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和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我国具体的计划生育政策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从 1973 年开始把人口发展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1982
年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新修改的《宪法》中。

1991 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提出了现行的生育政策。

2000 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的决定。

2006 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决定。

2013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逐步放开了二孩生育政策,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已经有部分省市开始实施。

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随着计划生育的普及,计划生育政策的两面性也逐渐显现出来,虽然它对于减少人口问题而带来的经济、环境负担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一些不利因素也是不可置若罔闻的。

目前,我国在计划生育政策指引下而引发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就是典型的负面影响,适龄青年由于只可生一胎而进行产前检查,增加生育男孩的比例,致使我国的出生男孩数量远大于女孩数量。

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新生儿比例严重失调,我国已经逐步向完全老龄化社会迈进,增加新生儿的问题亟待解决,可以说,开放二胎政策已经成为了解决我国社会问题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做出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将要启动实施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政策。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生或者不生,成为摆在许多国人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些人提出放开二胎政策能有效的控制
目前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放开二胎政策后会带来什么样的消极后果呢?是继续坚持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是放开二胎政策。

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分析,对开放二胎政策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允许实行普遍二孩政策。

政策的出台,一部分人表示大力支持,而有些人持有怀疑态度,认为二胎政策的完全放宽势必影响我国人口数量过度增长引起后患。

故本篇论文通过种群增长模型结合我国人口结构现状以解释当下全面放宽二胎政策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1.2研究意义
1.2.1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对我国施行放开二胎生育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生态学的角度,运用种群增长模型,对我国未来人口从年龄、性别比等结构方面进行一个有效的预测,并针对种群增长模型解释相关的政策(二胎)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面临放开二胎的主要时期,如何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情况下,统筹解决当前的人口问题,使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生育政策同人口再生产、资源、环境协同发展,对探索确立未来人口政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从全球人口问题解决程度来看,世界降低人口数量的进程中,中国的降低速度是极快的,中国仅仅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就将人口生育率减少到了世界低生育率水平,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需要花近百年的时间来完成的,可见中国在人口问题上的解决问题速度的成效是十分迅速的。

1.2.2理论意义:
人口问题是一个内容复杂,和众多社会实体有着错综复杂关系的问题。

对人口问题及我国生育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最多的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是密切相关、紧
密相连的。

我们不同时期不同政策下我国人口情况的对比分析,通过不同时期我国人口结构特征和演变状况分析,积极探索在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生育理念日新月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状况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才有助于实现我们国家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圆梦中国。

1.3概念界定
1.3.1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

这里所说的人口自然增加数量是一定时期的人口出生数与人口死亡数的差值,而一般的统计期间为一年。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口再生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就是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进行分析的,通过比较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来综合测评一定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水平。

2012 年我国的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半数省事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2千分之五,增长率最低的省分别为上海、辽宁、北京、天津、江苏,其中,上海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可见上海已经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时期。

1.3.2人口出生率(population natality)
人口出生率指某地在一个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表示。

我国在 2010 年的人口出生率调查显示,2010 年人口总出生率为千分之九点五,较我国在 1978 年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了八点七五个千分点,可见我国计划生育计划下人口出生率降低效果显著。

1.3.3出生性别比
出生性别比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出生男婴与女婴的数量之比的反映。

它是反应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增长综合指标,决定着一定时期的人口形态,以及未来长期的人口结构走势。

国际上规定人口性别比在 103-107 之间的浮动是标准正常的,但是个别会随着种族间的差异有所变异,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出
生性别比正常指为 107。

我国在 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得出,我国目前的人口出生性别比为 119,这远远高出了国际的平均水平。

1.3.4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老年人数量的增长幅度、速度大于年轻人数量的增长幅度和速度,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老年人在总人口比例中增长的状态。

一般情况下,在六十岁以上老人的数量达到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时,即可称为进入到人口老龄化时期。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调查显示,60 岁以上老人数量占我国总人口数的 13.26%,比 2000 年的人口普查上升 2.93 个百分点。

1.3.5二胎政策(Two-child policy)
二胎政策是中国实行的一种和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应的生育政策。

对于符合特殊情况的已经育有一个孩子的夫妻,由夫妻双方共同申请,经县级(含县级市、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可按人口计划及间隔期规定安排再生育一个子女。

1.3.6种群增长模型
种群增长模型共有两类:一类是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另一类是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a.与密度无关:一个以内禀增长率增长的种群,其种群数目将以指数方式增加。

只有在种群不受资源限制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才会发生。

尽管种群数量增长很快,但种群增长率不变,不受种群自身密度变化的影响。

这类指数增长称为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density-independent growth)或种群的无限增长。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又可分为两类。

如果种群各个世代不相重叠,如许多一年生植物和昆虫,其种群增长是不连续的,称为离散增长,一般用差分方程描述;如果种群的各个世代彼此重叠,如人和多数兽类,其种群增长是连续的,可用微分方程描述。

b.与密度有关:受自身密度影响的种群增长称为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density-dependent growth)或种群的有限增长。

种群的有限增长同样分为离散的和连续的两类。

如常见的连续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c.J型增长曲线: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d.S型增长曲线:
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章我国人口政策及人口现状
2.1中国生育政策及其时期
计划生育是我国所特有的政策,它产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马寅初是第一个在中国提出计划生育理念的人,结果被当做右派迫害,马寅初先生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

(1)计划生育政策萌芽期
我国最初的计划生育思想萌芽是于 1978 年 3 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体现的,当时只是将这种思想萌芽以笼统的规定形式表达出来,在会议中将计划生育列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这是中国第一次将计划生育以专门的法律规定提出。

(2)计划生育政策定位期
计划生育政策经过了三次定位,才最终形成了计划生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定位是在1979 年 6 月,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奖励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妇”,对于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妇进行奖励政策。

第二次的政策定位于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计划生育口号。

到 1980 年,经过多年的工作总结,做种将计划生育政策定位在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3)计划生育政策形成期
1981 年 10 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七次常委会设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标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完全确立。

1982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中,对于我国的人口问题进行了规范性的描述,指出了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是人口数量过多、人口素质低。

对于不同的地区条件制定了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城镇居民,实行一胎政策,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出
申请批准后方可生育二胎,对于农村地区居民,在一般情况下实行一胎政策,但是对于困难群众,可以向政府申请生育二胎,对于少数民族的居民,政策是采用适当放宽的制度,并且可以由少数民族的地方自治州县的当地政府自主进行计划生育的制度实施。

虽然在制度设计上采用了因地制宜的方法,但是总体的政策要求是,继续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982 年 12 月,第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将计划生育政策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第四十九条又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使计划生育成为我国居民的基本义务。

(4)计划生育政策确定期
2001 年 12 月 29 日,我国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将计划生育作为我国居民的基本责任与义务,并结合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加强计划生育在我国的强制力,为计划生育在我国的顺利实施进行了保障,设立了独生子女社会抚养费,是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警醒奖励保障。

(5)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期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落实,我国的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人口老龄化等现象已经显现出来。

2012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指出:“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标志着,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要进行方向上的转变,使之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允许实行普遍二孩政策,政策规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各省区市根据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做地方法规的修订,然后就会组织实施。

预计明年第一季度,全国多数省区市都能够具体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2.2我国人口问题现状
2.2.1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据统计,“十二五”以来,我国总人口继续增长,2014年末达到13.68亿人,受人口年龄结构以及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出生人口从2010年1592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687万人,保持增长态势,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总数的增加,我国的人口年自然增长率在不断的下降。

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老年人口不断上升。

2011年,我国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9.4亿后开始回落。

2014年降至9.3亿。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2010年13.3%提高到2014年的15.5%,总量达到2.12亿人。

我国人口年死亡率的变化非常的小,而人口年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与人口年出生率的下降趋势是一致的,从而说明自然增长率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出生率的下降,也就是说新生儿越来越少,处于青少年的人口也在不断的减少,相反处于老年的人口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2.2.2总生育率偏低
2012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称,“十一五”时期,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以内。

数年前,一份由人口计生部门公开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即显示,中国城市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已低达1.04%,上海、北京的总和生育率只有0.7%左右。

根据人口形势,中国生育政策已经迎来调整窗口期,原因是中国已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偏低。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中国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口。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总和生育率降到1.8左右,已经低于国际公认的2.1的人口更替水平。

进入21世纪,中国持续维持低生育水平。

2.2.3出生性别比偏高
性别比例我国出现了较大程度发偏差,男多女少的现象在各大各大城市直至全国范围都存在明显。

目前,导致我国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传统思想束缚,重男轻女的意识严重阻碍了我国人口的正常出生性别比,但是起主要性因素的是我国的一胎政策,目前我国城市的人口出生性别比较 1982 年相比上升了近 10 个百分点,而我国农村的人口出生性别却上升了20 个百分点。

可见,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农村人口的出生性别比最高,城镇次之,城市最低的格局。

我们可以逆向推导出一胎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影响。

自我国的部分省市开始实施“一孩半”的生育政策以来,男女出生比例严重失衡,许多家庭在一胎为女孩的情况下,通过种种渠道申请生育二胎,目的是为了生育男孩,这样的政策刺激了生男孩的意愿,从而造成了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

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已经逐渐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许多由男性劳动力承担的工作也可以女性劳动力来承担,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已经不再需要单纯的男性做出贡献了,可是持续偏高的男女比例却出现了,这说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制定上存在着缺陷,实施一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重男轻女思想上的纵容。

2.3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
在 1982 年我国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我国的城镇人口的比例大约为20%,到了 1990 年的时候该比例已经达到了 26.4%。

通过对我国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预测到本世纪末的时候,我国的城镇人口比例将会上升到 34%,并且在下个世纪会继续上升,2010 年将会达到 43%,2020 年的时候将会达到 50%,2030 年的时候将会达到 55%,到了 2040 年将会达到 60%,到了 2050 年将会达到 70%。

到本世纪 20 年代时,我国的人口数量总值将达到最高峰,将会达到 14-17 亿左右。

所以,我国的人口问题,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预计 2020 年,我国将会成为全球典型的老龄化国家,并且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人口将会继续趋于老龄化。

根据预测的数字显示,2020 年我国 65 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将会达到 1.6 亿,到了 2030 年,该数量将会达到 2.2 亿,2040 年将会达到 2.9 亿,在 2060 年左右的时候,我国老龄化人口将会达到最高值,达到 3 亿左右。

之后,我国老龄化的比重还将继续增加,并且这种现象还会持续更长时间甚至到下个世纪末。

步入 21 世纪后,我国育龄妇女的数量在 2020 年前会保持增加态势,在 20 年代之后数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少,2001 年-2020 年数量大约为 3.4 亿,2021-2030 年时为3.2 亿,2031 年-2040 年大概为 3.1 亿。

第三章种群增长模型
3.1逻辑斯蒂增长模型(Logistic growth model)
3.1.1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及对应时期
逻辑斯蒂模型又称自我抑制性方程、阻滞增长模型
逻辑斯蒂曲线通常分为5个时期:
1.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又称潜伏期。

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加快。

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密度增长最快。

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密度一半(K/2)后,增长变慢。

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3.1.2逻辑斯蒂方程表达形式
逻辑斯蒂方程有几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如下:
dN/dt=rN*(K-N)/K 或
dN/dt=rN-(r*N^2)/K 或
dN/dt=rN(1-N/K) 和
积分形式Nt=K/[1+e^(a-n)]
其中dN/dt是种群增长率(单位时间个体数量的改变),r是比增长率或内禀增长率,N是种群的大小(个体的数量),a是积分常数,它决定曲线离原点的位置,K是可能出现的最大种群数(上渐近线)或承载力。

当N>K时,逻辑斯蒂系数是负值,种群数量下降;
当N<K时,逻辑斯蒂系数是正值,种群数量上升;
当N=K时,逻辑斯蒂系数等于零,种群数量不变
(N表示种群大小,K表示环境容纳量或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
第四章.结合种群增长模型分析放开“二胎”政策的社会依据
4.1必要性
我国的一胎政策这是间接性的通过降低生育水平,而影响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一胎政策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就显现出来,但是我国的人口年龄已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一味的降低人口出生率的情况下,使我国 60 岁老人占总人口比重连年上升,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仅仅在近十年间就增加了近一个亿。

根据国际标准规定,我国的 60 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经达到了近百分之七,可见在 2000 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而到 2000 年之后,我国的老龄化现象急速加剧。

进入 21 世纪,我国老龄化速度呈加快的趋势。

到了 2007 年,我国的 60岁以上老年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提升至百分之八,直到现在,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十。

以这样的趋势发展,根据预测,到 2020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 12.1%,2030 年为 16.1%,2040 年为 22.3%,到 2050 年,这个比例将达到 23.6%,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从表 1 中我们不难看出,开放二胎政策不但是让我国妇女的生育率高于标准水平,同样也可以减少因为受限于计划生育政策而导致的过于低的生育率。

预测在 2012 年,2030 年, 2035 年,2080 年中国的城镇化比率大约为45.4%,64.7%,68%和 90%。

从近几年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来看,如果实现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