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专题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专题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
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英武潇洒的形象。
B.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C.尾联使用问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故友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2.这首诗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年前好用工吴澄①
三十年前好用工,男儿何者为英雄?世间有事皆当做,天下无坚不可攻。
万里行方由足下,一毫非莫入胸中。
拳拳相勉无他意,三十年前好用工。
(注)①吴澄(1249—1331),字幼清,江西崇仁人,元初学者。
弟子甚多,从学者不下数千百人,平时结草庐而居,人称草庐先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源自孔子“三十而立”,诗人刚刚到三十岁,思想开始成熟,已具有独立的见识。
B.首联即开宗明义,并用设问的句式总起下面的诗句,设问的方式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C.中间两联提到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培育积累,是绝难办到的。
D.全诗首尾照应,语言平实,态度真挚,表现出了老师对学生殷勤勖勉的深情。
4.在诗人看来,成为英雄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田家杂咏(节选) 黄燮清①
嗟彼豪华子,素餐厌膏粱。
安坐废手足,嗜欲毒其肠。
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
园居知风月,野居知星霜。
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
[注]①黄燮清:晚清诗人,少以贫四处充任幕僚,有短暂的从政为官经历。
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对“豪华子”发出感叹,讽刺他们生活奢侈无所事事,态度立场鲜明。
B.百姓生活艰辛,粮食来之不易,与“豪华子”的“安坐”“嗜欲”形成强烈反差。
C.七八两句诗人对比自己舒适的园居生活和农民艰苦的野居生活,内心觉得很惭愧。
D.诗歌就稼穑之事发出议论,流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同情,具有积极意义。
6.诗歌最后两句“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中的“君”指代的人不同,情感表达也会有差异,请对此具体分析。
(★)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官池春雁(其一)杜甫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
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两雁陆游
两雁东西来,合群以南翔。
镜湖接天台,海阔天茫茫。
冥飞远矰弋(1),长路谙冰霜。
君看此气象,岂复谋稻粱。
正尔下杜陵,已复掠潇湘。
超遥万里程,燕雀安能量!
注释:(1)矰弋:射鸟用的箭。
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第四句中“隔暮云”寓意归乡之途充满艰险。
B.陆诗中“镜湖接天台”寓意前路迷茫,迷失了方向。
C.陆诗“冥飞”两句写雁克服了长路中重重的艰难险阻。
D.两首诗分别用“鸂鶒”和“燕雀”来反衬雁的形象。
8.刘熙载《艺概》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
”两首诗中都有“我”,你更欣赏哪个“我”的形象?请简要说明原因。
(★)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9.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
此时,诗人白
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
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10.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意(南北朝)王僧孺
青丝控燕马,紫艾饰吴刀。
朝风吹锦带,落日映珠袍。
陆离关右客,照耀山西豪。
虽非学诡遇①,终是任逢遭。
人生会有死,得处如鸿毛。
宁能偶鸡骛,寂寞隐蓬蒿。
(注)①诡遇:语出《孟子·滕王公下》,常用以指那种不守规矩、不讲原则、枉道从人、随意苟合的行为。
11.诗歌中“陆离关右客,照耀山西豪”两句用了__________手法塑造游侠的形象,“宁能偶鸡鹜”中“鸡鹜”喻指____________。
12.诗人通过“游侠”这一形象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二首王守仁①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②!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③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④,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注)①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
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
②撄(yīnɡ) :干扰。
③钧天:指天上的音乐。
④朱仲晦,即南宋理学家朱熹。
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首联都写到中秋之月,第一首意在描写富于变幻的山中月色,第二首作者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两诗颈联均通过议论来说理,第一首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C.两诗尾联各具特色,第一首描写作者月夜狂歌,歌声惊天动地,第二首作者借典故
表达自己要向曾皙学习。
D.两诗均熔说理、抒情于一炉。
作者用自然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弟子的期望。
14.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
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归雁(其一)唐·杜甫
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薇④。
(注)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
②瞻:往上看,往前看。
③浪语:妄说;乱说。
④故山:喻家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用“万里”和“衡阳雁”写向南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归作了铺垫。
B.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山薇,这是作者的虚笔。
C.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D.诗人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里没有什么妄说乱言,字里行间都是自己一片衷情。
16.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三日夜闻蝉①白居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②。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注:①此诗创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作者在苏州因病休假时所作。
②东京:东都洛阳。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诗人调动不同感官来表现夏季纳凉的清爽舒适,与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所表现的意境相同。
B.“微月初三夜”一句形容月亮还是一个窄小的月牙,月亮既点明了时间,又是诗人常用的联想的着笔点,借以表达内心的愁思。
C.诗歌最后两句,把情思寄托在眼前的池上之月、水中之船上,由景及情,病中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D.本诗格调清新自然,诗人借助“荷”“柳”“月”“蝉”等意象,营造一种宁静空明之境,在特定的气氛中表达情思,感觉自然而亲切。
18.诗中前后两次写到蝉声,作用却又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喜园中茶生韦应物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品性高洁,不可玷污,它的功用不只是解渴,还可以荡涤心中的烦恼与尘垢。
B.“灵味”含意丰富,既指茶的芬芳、清香,又指茶秉性的神奇,巧妙概括首联内容。
C.将茶种植到荒园,是诗人在公务之余率领众人而为,如今“茶生”,诗人甚为欣喜。
D.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将生活琐事娓娓道来,但平凡生活中蕴含的情感耐人寻味。
20.有人认为,诗歌尾联中的“幽人”指茶树,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
诗歌形象专题练答案
1.B B项,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错误,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这里只是突出了一种对自己戎马生涯的怀念。
故选B。
2.①壮志难酬。
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
“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
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3.A 题中A项,“诗人刚刚三十岁”文中无据,无中生有。
故选A。
4.①对国家、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②面对困难毫不畏惧。
③有踏实认真、耐心探索的精神。
④克制自己私心,不以恶小而为之。
5.C C项,“诗人对比自己舒适的园居生活和农民艰苦的野居生活,内心觉得很惭愧”错误。
通过分析可知,七八两句的含义是诗人因为身居田园,所以更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苦,表达的情感是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
故选C。
6.①可以指代“豪华子”,诗人告诫“豪华子”不能奢侈浪费,要珍惜农民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②可以指代“为政者”,诗人提醒为政者关心民生,尊重劳动;③可以指代读者,诗人面向读者描绘丰收场景,表达诗人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对劳动的赞美。
7.B B项,“寓意前路迷茫,迷失了方向”分析有误,这句展现的是镜湖的无边无际,来反衬人的渺小。
故选B。
8.我更欣赏陆诗中“我”的形象,虽然历经千难万险,依然初心不改,志存高远,不屑与小人为伍。
杜诗中的“我”虽然也不屑于与小人为伍,志存高洁,但因现实中志向不得申,便陷入了矛盾与痛苦,可以理解,却不值得学习。
9.C C项,“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当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说法错误,不是侧面写思家,而是正面写思家,也不是直接抒情,而是用“对写法”含蓄抒情。
故选C。
10.①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②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则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11.衬托庸人(庸碌无为者)
12.①际遇难逢,壮志难酬的感慨。
“虽非学诡遇,终是任逢遭”一句,发出了空有才能,却因不会逢迎阿谀,只能听凭命运摆布的喟叹。
②奋发进取,渴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
“人生会有死,得处如鸿毛”一句,体现了只要死得其所,生命也并不足惜的人生态度。
③不愿与庸人为伍,不甘混同世俗。
“宁能偶鸡鹜,寂寞隐蓬蒿”一句,流露出不愿和鸡鸭似的庸
碌无为者为伍,湮没无闻、苟且一生的思想。
13.D 解析:A项,“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错。
“不知何处亦群英?”是指的自己与弟子的这次宴会是群英荟萃,此句既是自信,也包含对弟子成为英雄的期许。
并非“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项,“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错。
由“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中的“尚疑”和“支离”可以看出,此句是说朱熹和郑玄对后世的影响不大,有待商榷,并非对二人的赞美。
C项,“歌声惊天动地”“典故表达自己要向曾皙学习”理解错误。
“化作钧天满太清”是期望自己的学说影响天下,并非“歌声惊天动地”;“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是借助孔子与他的弟子曾皙的典故,一方面表现自己对曾皙志向的肯定,另外也借此勉励弟子向曾皙学习,因此“典故表达自己要向曾皙学习”表述错误。
故选D。
14.①自信、狂放的形象:表现在作者对自己学说的坚信,和对朱熹、郑玄等儒学大家的不屑上。
②有使命感,具有担当精神的形象:表现在作者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和对曾皙之志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上。
15.D D项,“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错误,“系书”是虚写,不是实景。
系书:系帛书,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
浪语:妄说;乱说。
“系书元浪语”一句意指诗人欲写信让大雁传递而不敢随意乱写。
故选D。
16.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苍凉与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寄托着诗人无限感怀,表达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17.C C项,“眼前的池上之月、水中之船”错,由“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中的“不知”可知,这两句是写诗人联想自己家乡的场景,不是“眼前”之景。
故选C。
18.第一次写蝉是实写,由眼前的蝉鸣联想起洛阳的家,蝉的作用是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愁绪;第二次写蝉是虚写,想象洛阳家中竹林中的蝉也该鸣叫了吧,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9.C 【解析】C项,“是诗人在公务之余率领众人而为”曲解文意,原句说“率尔植荒园”,“率尔”是个固定词组,指无拘无束,随性自然的意思,不是“率领众人”。
故选C。
20.示例一:同意。
“幽人”就是隐士。
根据前文中描写茶树的形象“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说它品性高洁,饮之能洗涤人凡尘烦恼;“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茶水清香美味充满灵性,本来生长在山岗原野;“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可见,作者种植的茶树生长在荒原,与众草一起长大;塑造了一个性情淡泊,喜爱清幽宁静的隐士形象;而今终于“长”成,作者得以摘取茶叶烹茶品尝,正如“与幽人言”一样。
因此,我同意“幽人”就是茶树的解读。
示例二:不同意。
作者对茶树的欣赏,主要集中在对茶叶泡出的茶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之上,种植茶树也是为了摘茶品尝其味,“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
言”一句应该是指,茶树终于随众草长成,自己摘取新茶,能够邀请几位隐士一边饮茶一边谈论,其乐融融。
因此,我不同意“幽人”指茶树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