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西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1篇(含答案与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广西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包拯
脱脱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2.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B.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C.拯性峭直,恶.吏苛刻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满井游记》)
D.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闻者皆惮.之惮:______________
(2)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
..时布衣:______________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2)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15.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两项是(4分)
A.包拯为官机智,善于断案,曾判过一起瞒报私杀耕牛的案件。

B.包拯出使契丹,能言善辩,回击了契丹的发难,不辱使命。

C.包拯为官廉洁,亲近百姓,他的笑比黄河水还要清澈。

D.包拯办案允许百姓到跟前陈述案情,使办事的小吏不敢欺瞒。

E.包拯生活简朴,对子孙要求严格,想方设法预防他们贪赃枉法。

【参考答案】
12.D(2分)[A.来因为;B.表顺承表修饰;C.凶残通“无”,没有;D.不久。


13.(每词1分,共2分)
(1)害怕;(2)平民,百姓
14.(每题3分,共6分)
(1)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吗,满一年没有拿一方砚台回家。

(2)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

15.AC(选对1个给2分,共4分)[C项应理解为“他的笑和让黄河水变清一样是不可能的”;E项应理解为包拯让牛主人将被盗贼割了舌头的耕牛杀掉,并非瞒报私杀耕牛,与文章文意不符。


【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当天长县知县。

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

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

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

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

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2012广西北海)
王羲之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

年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③儿幼令④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⑤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选自《书断·王羲之》)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

②笔说:论书法的书。

③蔽:阻碍。

④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⑤卫夫人:东晋书法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

(2分)
①七岁善书善:擅长②不盈期月盈:满,到
(2)你从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3分)
启示:在实际学习中,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欢写字,好学上进,才成为书圣的。

【参考译文】
晋朝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

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他在父亲的枕中看见前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所珍藏的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亲看他年龄还小,担心他不能领悟书中的奥秘,就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吧。

”王羲之诚恳地请求:“现在就让儿子看这书吧,倘使等到我成人再看,恐怕就埋没了孩儿幼年的美好才华了。

”父亲很高兴,于是把书给了他。

还不到一个月时间,(王羲之的)书法便大有长进。

卫夫人见到后,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最近看他的书法,已经很有老成的智慧了。

”她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超越我的名声。


(2012广西来宾)
张齐贤明察
宋张齐贤,尝为江南转运使①。

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件,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

尔后张齐贤三为宰相,门下奴仆皆得迁,唯此奴不沾禄。

奴乘间②再拜而告曰:“吾待相公③久矣,门下奴皆已得官,相公独遗吾也?”因泣下不止。

齐贤悯然曰:“予欲不言,尔则怨我。

尔忆当年江南日,盗吾银器数件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尔亦应知也。

吾为宰相,进退④百官,志在激浊扬清⑤,安敢荐盗贼为官乎?念汝事我久,今予汝钱三十万,去吾门下,自择所安。

”奴震骇,泣拜而去。

(选自郑瑄《昨非庵日纂》)
【注释】①转运使:官职名称,主管水陆运输。

②乘间:乘着空闲。

③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

④进退:任免。

⑤激浊扬清:揭露丑恶,发扬正气。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尝为.江南转运使为:(2)念.汝事我久念: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奴震骇,泣拜而去。

译文:
19.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张齐贤这样处置奴仆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17.(1)为:担任(1分)(2)念:考虑,想到(1分)
18.仆人十分震惊,哭着叩拜离去。

(2分)(1句1分)
19.示例一:“门下奴仆皆得迁,唯此奴不沾禄”,表现张齐贤坚持以德为主的用人原则,知人善任。

示例二:“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表现张齐贤的大度与宽容。

示例三:“吾待相公久矣”表明该奴仆只是偶尔犯错,但是张齐贤最后还是让他“去吾门下,自择所安”,表现张齐贤铁石心肠,缺乏同情心。

示例四:“奴窃银器数件,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表现张齐贤没有及时指出仆人的错误,不与人为善。

(结合原文1分,看法能言之成理1分。


【参考译文】
北宋的张齐贤,曾经任江南转运使。

一天家中设宴,一名奴仆偷了好几件银器,齐贤在帘后仔细地看但(他)不问那人(为什么这么做)。

此后齐贤三任宰相,门下的奴
仆都得到提升,只有这个奴仆没有做官。

这奴仆乘齐贤空闲(对他)拜了又拜求告说:“我侍候宰相时间已好久了,门下的奴仆都已有了官职,相公独把我忘了呢?”于是泪流不止。

齐贤同情地说:“我想不说,你就会怨恨我。

你记得当年在江南的时日,偷了我好几件银器吗?我藏在心里三十年,不把这件事告诉别人,你也应该知道的,我任宰相,任用与罢免百官,目的在于揭露丑恶,发扬正气,怎敢推荐小偷强盗做官呢?顾念你服侍我时间长久,现在给你三十万钱,离开我的门下,自己选择安顿的地方。

”奴仆感到震惊害怕,哭着拜谢齐贤离去。

(2012广西南宁)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

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注】①吕蒙正: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③朝士:中央官员。

④同列:同僚。

⑤量:气量。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每小题1分,共3分)
(1)不喜计人过.(2)蒙正遂止.之(3)时人皆.服其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14.与要追究“朝士”的“同列”相比,吕蒙正的“量”体现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
12.(3分)(1)过:过失、过错。

(2)止:制止、阻止。

(3)皆:全、都。

13.(2分)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

(表述1分,译出“佯”1分)
14.(2分)阻止同僚,(1分)并用“不问之何损”开导说服同僚。

(1分)
【参考译文】
吕蒙正丞相不喜欢计较别人的过失。

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

吕蒙正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他。

退朝以后,吕蒙正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

吕蒙正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固然不如不知道为好。

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气量。

(2012广西梧州)
秋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属予作文以.记之
B.闻.道百/操蛇之神闻.之
C.以为莫己若./皆若.空游无所依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9.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天的雨水时常落下,众多山里的水都汇入河流。

B.望洋向若而叹曰——(河伯)看着一望无际的海洋,面对着海神若感叹道。

C.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况且我曾经认为孔子的学识也不算多。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面前,那么,(改正错误的认
识)就危险了。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在秋天洪水暴涨时河面大增,站在河边,连对面的牛和马都看不清楚。

B.河伯本以为自己天下最为壮美,到了“”的北海面前,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C.河伯由自喜自满到自省自悟,这种知错就改的精神是本文所要给人们的启示。

D.文章以“秋水”为题,实则主要写河伯,通过河伯“望河”与“望海”的前后
变化及感慨,点名文章的寓意。

11.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外在特征明显,连平顶山花莲洞的妖魔银角大王都能
对着“影神图”——指认:“这骑着白马的是唐僧,这毛脸的是孙行者,这黑长的是沙
和尚,这长嘴大耳的是猪八戒”。

B.“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

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水
浒传》中阮小五、阮小七兄弟唱的这首山歌,形象反映了梁山起义者的反抗精神和忠君
思想。

C.讲义气是中国古典名著中众多英雄好汉的重要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降汉不降曹,“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D.“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首原著中的《临江仙》词如今成了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水浒传》的片头曲。

【参考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众多的河流注入黄河。

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在这个时候,河神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盛美的东西都在自己的身上。

顺着水流向东行进,到了渤海。

面向东看不见水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河神才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抬头仰望着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而且我还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见闻少,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无边无际,我如果不到你面前来,那就危险了。

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讥笑。


(2012广西玉林)
【甲】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
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乙】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②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③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节选自《隆中对》)
【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斌壮词以寄之》)
9.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时人莫之许也
B.谓为信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负势竞上/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0.下列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3分)
A.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文第②段与【乙】文第②段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运用这种写法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译文】
【乙】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yuè)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是确实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卧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

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智慧与谋略浅薄不足,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2012广西贵港)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

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

③同列:同辈。

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
B.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
C.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D.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慢:怠慢)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 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 【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 【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 【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2.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13.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参考答案】
9、D 10、C 11、B 12、A
13、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故”“是人”“苦”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乙】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

我却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
犯长者,轻慢同辈。

大家仇视他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恶鸟那样。

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2012广西柳州)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4.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臣本布衣
..()③深入不毛.()④夙夜
..忧叹()..()②由是感激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

(2分)
①躬耕于.南阳()②还于.旧都()
③以.告先帝之灵()④咨臣以.当世之事()
16.翻译句子。

(4分)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哪两件事?(2分)
18.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2分)
【参考答案】
14.(2分,每小题0.5分)①平民,百姓②感动,激动,感慨③草木④早晚15.(2分,每小题0.5分)①在②到③来④拿
16.(4分)①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2分)。

②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这篇文章,我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什么(2分)。

17.(2分)①五月渡泸,平定南方;②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18.(2分)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来回答即可。

(概括诸葛亮精神1分,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得1分)
(2012广西桂林)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
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解释意思相同的一组是(D)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
B. 必先苦.其心志天下苦.秦久矣
C. 入则无法家拂.士参差披拂.
D. 人恒过.然后能改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在)
B. 曾益其.所不能(代词,他)
C. 所以
..动心忍性(介词,把)
D.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承接,然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选文连用六个事例,有力地证明:在古代社会,出身低微不影响个人成就大业。

B.第一段用了例证法,如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可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C.作者认为担大任者,必从人的意志、身体、行为等方面经受磨难。

D.选文给人的启示是:既要经受磨砺,又要有忧患意识,才能有所成就。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分)
译文: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

(3分)
译文: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2012广西来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 劳其筋骨 / 无案牍之劳.形
C. 曾.益其所不能 / 荡胸生曾.云
D. 百里奚举于市. / 愿为市.鞍马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