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与资本流动关联机理及动态分析_林则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
FDI与资本流动关联机理及动态分析*
● 林则宣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安徽蚌埠233000)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持续扩大,资本流动性逐渐增强。

为探寻两者关系,在提出FDI与资本流动关联机制的基础上,依据我国1983-2009年的时序数据,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进行动态计量分析。

结果显示,我国FDI和资本流动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FDI是资本流动的格兰杰原因,对资本流动产生较大的正向冲击效应,而资本流动对FDI的作用强度不大。

对两者关系的深入认识,有利于采取正对性措施,实现FDI与资本流动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FDI;资本流动;动态分析
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018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046-03
一、引言
在现在经济条件下,资本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之一。

同时资本流动量在国际间的变化状况也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内部资本在本国各个区域之间的流动不仅影响该国的经济结构,同时也影响这该国家的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经济的可持续性。

因此,对一个国家区域资本流动状况的研究意义重大。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存在市场不完善等经济分割问题,企业和家庭之间、不同企业之间在经济运行中被相对隔离。

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干预下,不同区域的经济主体之间的隔离现象和市场分割问题显得尤为严重。

由于地区市场分割而造成要素禀赋的不均衡,从而使得要素得不到合理利用,而致使国内资本配置效率低下。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国内资本配置无法实现最优配置的同时,我国利用FDI的规模却一直居于世界前列,连续多年利用FDI数量居发展国家之首。

明确FDI与国内资本流动相互作用的理论机制及实际效应,在当前我国区域资本流动性较低的背景下,对于更加有效地利用FDI来促进区域资本流动,以及通过加强区域资本流动来吸引外资,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FDI对东道国经济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技术溢出效应和挤出(挤入)效应。

技术外溢理论认为,FDI进入东道国会同时伴随着技术上的转移,使得东道国的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流动、技术模仿、示范效应和市场竞争等方式获得技术外溢。

国际上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大量文献。

其中主流的理论(Blomstrom and Kokko,1996)认为:外企的进入会增加该行业内资企业的压力,并由于模仿和示范从而产生行业内的溢出效应;通过对内资企业人员培训和技术提携也会产生行业间的溢出效应。

对这些效应的存在与否及其大小,学术界主要使用Caves(1974)所创立的经验研究方法进行计量分析。

Buckly(2006)认为由于不同文献之间存在样本数据、方法和变量等的差异,从而导致实证结论有较大出入。

国内学者在这一方面基本沿着新古典主义的框架进行分析,注重外资的正向效应而忽略其负面影响,同时在FDI挤出效应方面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通过对FDI与国内各工业行业相关关系的分析,江小娟(2001)认为在我国一些行业当中存在着FDI的挤出效应。

朱劲松(2001)通过对FDI与国内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FDI与下年的国内投资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有着显著的挤出效应。

赖明勇(2002)通过FDI与技术外溢效应的模型研究发现在国内资本未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盲目引进FDI会阻碍国内投资总量的增加。

李子奈和王志鹏(2004)通过FDI对国内投资的绝对挤出模型分析认为就全国而言FDI对国内投资挤出或挤入的证据并不显著。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资本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储蓄的相关分析和市场分割等方面。

Horika和Feldstein(1980)认为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一国的储蓄可以在全球寻找机会以达到资本的最高收益,而其本国的投资业可来源于国际资本,即认为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在其分析的基础上胡永平(2004)通过模型检验了各地区储蓄与投资间的储蓄保留系数并计算其长期公积关系,证实了资本向东部区域流动的趋势。

贺胜兵(2008)利用PSTR模型分析认为我国各省FH系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率对资本流动性具有显著的影响。

国内外涉及FDI对东道国经济影响、区域资本流动的研究已较
*收稿日期:2011-12-17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YJSCX084。

作者简介:林则宣(1989-),男,浙江瑞安市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学。

为丰富,但其中涉及外资与区域资本流动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而直接考察FDI与区域资本流动的研究更少。

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探讨FDI与区域资本流动的关系,特别是开展相应的动态计量分析,有利于深化对两者关系的全面认识,得到有意义的启示。

三、FDI与区域资本流动的关联机制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不断加强。

外商直接投资在国际资本的流动中所起的作用不断增强。

FDI的进入给东道国的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尽管大多数影响是有益的,但FDI对国内资本流动的影响还一直存在众多争议。

FDI对国内资本流动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1.外资抑制国内资本流动的机理分析
(1)在外商直接投资中,外资企业将其拥有的先进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以及其所具有的先进的管理水平,加之东道国给予的优惠政策,如果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将会把本地企业挤出市场,同时会阻止其他投资者追加在该领域的投资。

此外拥有资金和人员优势的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市场很容易挖走本地企业的优秀人才,从而导致本地企业生产率水平的下降(Aitken&Harrison,1998)。

(2)FDI会弥补国内投资的资金缺口,从而导致国内资本流动的减少。

Chenery和Strout在1966年提出“两缺口模型”(two-gap-model)认为发展中国家在自身金融市场不完善、储蓄率低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外资来满足本国经济的需要。

而这也正是我国在80年代以来通过大量吸引外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但近年来我国资金短缺的问题已经得到缓解,“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已经不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范爱军,方学芹2003)。

根据“两缺口”理论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都不存在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继续引进外资是不必要的。

然而现今的中国却正处在这样的悖论当中。

尽管近年加强宏观调控,对外商的优惠政策逐渐减少,导致外商来华投资的预期减缓,但《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中国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24亿美元,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数据为900亿美元,2010实际使用外资额更是超过1000亿美元。

也就是说当前中国的“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已经消失,外汇储备丰厚,“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已经不再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

但我国引进外资的策略却一直没有改变。

我国在两缺口消失的情况下引入外资的实践似乎与“两缺口”理论相背离。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外资反而可能抑制国内资本的流动。

2.外资促进国内资本流动的机理分析
这主要从技术溢出和增长极两方面来解释。

(1)FDI是对国内资本的有益补充,FDI不仅仅是资金的转移,也带来了新技术、管理技能以及市场渠道等无形资产。

这种无形资产能够产生技术溢出,从而提高当地企业的生产率,结果当地企业投资的利润可能上升,FDI对东道国资本形成的贡献也就会超过其自身的规模。

同时FDI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人员流动效应提高了内资企业的投资效率,从而刺激内资企业的投资,促进了国内资本的流动。

(2)Francois 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

因此FDI的进入也可能产生大鱼带动产业的关联经济效应,从而带动其周边范围内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内资本流动。

我国近十年来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接下来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促进国内资本的流动,提高国内资本的使用效率。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FDI于国内资金流动的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理论上,FDI对国内区域资本的流动存在一定的影响,然而FDI对区域资本流动产生怎么样的影响以及各种影响是否显著,还需要利用有关数据进行进一步实证检验。

四、FDI与区域资本流动的动态计量分析
1.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对区域资本流动与外商直接投资(FDI)进行动态计量分析,来判别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区域资本流动以“投资储蓄转化系数”来反映,记为“β”;外商直接投资有FDI来表示,记为“FDI”,单位:亿美元(见表1)。

表2FDI与区域资本流动的检验结果
年份FDIβ年份FDIβ年份FDIβ
1983 920-0.125 1992 11007 0.285 2001 46878-0.117
1984 1420 0.115 1993 27515-0.349 2002 52471 0.017
1985 1960 0.009 1994 33767 0.247 2003 53505 1.225
1986 2240 0.418 1995 37521 0.405 2004 60630 0.377
1987 2314-0.306 1996 41726 0.092 2005 60325 0.762
1988 3194 0.349 1997 44901 0.241 2006 63021 0.658
1989 3392-0.504 1998 45284 0.304 2007 74768 0.942
1990 3487 0.41 1999 40319 0.241 2008 92395 0.778
1991 4366-0.987 2000 40715 0.174 2009 90033 0.848
 数据来源:表中FDI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β来源于“中国区域资本流动基于FeldsteinHorioka方法的检验”
2.单位根检验
在对该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前,先对该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来判别序列的平稳性。

检验结果见表2。

表2FDI与区域资本流动的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形式ADF临界值
(c、t、k)统计量1%5%10%
结论FDI(C,T,1)-2.9465-4.4407-3.6328-3.2547不平稳
△FDI(C,0,1)-3.2448-3.7880-3.0124-2.6461平稳
β(C,T,1)-2.1986-4.4407-3.6329-3.2547不平稳
△β(C,0,0)-12.2494-2.6743-1.9572-1.6082平稳
注1)检验形式中,C代表常数项,T代表趋势项,k代表滞后阶数。

(2)△代表变量的一阶差分形式。

由表2可以看出,变量序列FDI和β的ADF统计值在一阶差分中都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可认为FDI和β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属于同阶单整序列。

3.协整关系检验
由于两个变量序列为一阶单整,则可认为这两个序列的组合是平稳的。

采用Johanson极大似然法对FDI和β进行协整检验,来判定两组数据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FDI与区域资本流动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原假设特征根迹统计量5%水平临界值P值无协整关系*0.668181 23.40006 15.49471 0.0026
最多一个协整关系0.011062 0.233603 3.841466 0.6289
表3显示,在无协整关系的假设条件下,迹统计量大于显著水平为5%的临界值,表明拒绝原假设,二者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下迹统计量为小于显著水平为5%的临界值,所以接受零假设,即两者之间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进一步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建立FDI和β


● 林则宣 FDI与资本流动关联机理及动态分析 经 济
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关系模型:
β1
=α10+∑k
i=1
α1iβt-i+∑k
i=1
γ
1iFDIt-i+ε1tFDI1=α20+∑k
i=
1α2iFDIt-i+∑k
i=
1γ
2iβt-i+ε2t其中:t代表年度,k代表最大滞后阶数,εt代表误差项。

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参数进行回归估计,最大滞后阶数取4,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因果关系假定
滞后期数F统计值p值结论FDI不是资本流动的格兰杰原因1 13.9628 0.0013拒绝资本流动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1 0.00808 0.9292不拒绝FDI不是资本流动的格兰杰原因2 3.34234 0.0597拒绝资本流动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2 0.22869 0.798不拒绝FDI不是资本流动的格兰杰原因3 3.6575 0.039拒绝资本流动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
3 
1.59623 
0.2349
不拒绝
表4的检验结果显示:滞后1期后“FDI不是资本流动格兰杰原因”的概率都小于1%,即可认为FDI是资本流动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我国FDI对资本流动具有显著的影响;而滞后各期中“资本流动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都超过20%,因此不能认为资本流动加强是FDI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我国资本流动提高对FDI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其效应并不明显。

5.
脉冲响应函数为了反映FDI与资本流动相互间的动态影响,进一步建立脉冲响应函数:
βt=∑k
i=1
α11βt-i+∑k
i=1
α
12FDIt-i+ε1tFDIt=∑k
i=
1α21FDIt-i+∑k
i=
1α
22βt-i+ε2t式中:k代表滞后阶数,εt代表随机扰动项。

将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设定为10年,得到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如图1所示,横轴代表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纵轴代表变量自身及相互间的响应程度。

图1 F
DI与资本流动对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响应从图可知,FDI对自身一个标准差新息起初有较强的正向响应,第3期达到最高后逐步下降,响应程度不断减弱;资本流动对FDI的冲击在初期不明显,第2期后逐渐变为反向冲击,且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说明FDI主要受政策因素的影响,资本流动对FDI的影响不显著。

资本流动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

初始,FDI对资本流动作用较弱,到第2期逐渐加强达到最大值,明显超过资本流动自身的冲击,表明FDI对于促进资本流动发挥着积极作用。

总体来看,FDI对资本流动带来较大的正向冲击效应,充分利用外资有助于促进资本流动;而资本流动对FDI的作用强度不大,
表明当前我过资本流动并未对FDI产生显著影响。

脉冲响应函数得到的结论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及理论机制分析相一致。

五、
结语 F
DI与区域资本流动理论上具有相互作用的关联机制,根据挤出效应和两缺口理论FDI对区域资本流动具有抑制效应,而根据技术溢出和增长极理论所得出的结论刚好相反。

根据1983-2006年我国FDI和区域资本流动程度时序数据,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我国FDI与区域资本流动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
系,FDI是资本流动的格兰杰原因,而资本流动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

FDI对资本流动的影响较强,而资本流动对FDI的作用有限。

对FDI和资本流动分析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迅速发展,外来投资大规模流入,同时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我国区域资本的流动。

但由于FDI受投资习惯及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较为严重,以至于资本流动对FDI作用有限。

随着我国经济向工业化中后期过渡,为更为有效地吸引外资,促进资本流动,使资本流动与FDI之间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优化外商投资的区位,加强高技术型FDI的引进,通过技术溢出促进资本流动。

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两点:一要重视我国FDI的技术外溢问题。

在我国非均衡的发展模式下,东西部地区之间在技术、经济、吸收能力、人力资本的积累等方面差距不断拉大,从而导致相同的FDI在不同地区会产生不同的溢出效应。

二要重视导致FDI技术外溢的制度因素。

这里的制度因素包括两点:其一,对FDI在股权比例、产业和区位方面的限制政策。

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现状制定相应符合各地区的FDI政策。

其二,指吸引FDI的政策制度。

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制定相关的FDI优惠政策。

第二,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加强对FDI的产权保护。

通过对产权的保护和产业的优化来更大程度的引进FDI,来增强FDI在本国的竞争从而加强产业聚集,促进经济增长极的形成由此产生大鱼带动产业的关联经济效应,来带动其周边范围内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国内资本流动。

□参考文献:
[1]陆建军.FDI对中国国内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9).
[2]方学芹,范爱军.两缺口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J].发展论坛,2003(11).[3]孙致陆,肖海峰.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国内投资的“挤入”与“挤出”效应———来自中国数据的经验证据[J].亚太经济,2011(2).[4]方友林,冼国明.FDI对我国国内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
地区差异及动态特征[J].世界经济研究,2008(6).
[5]冼国明,欧志斌.FDI对中国国内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及进入壁垒对该效应
的影响———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重新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08(3).
[6]张国强,张杰飞.从影响因素的视角研究FDI、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
[7]陈燕珊,张丽,朱丹,龙敏.泛珠三角区域金融机构合作机理探讨[J].
特区经济,2006(6).[8]杨雪滢,傅利平.基于FDI挤出效应的我国企业品牌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9(7).
[9]杜江,李恒,李政.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资本挤人挤出效应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0]李学彦.技术约束下的两缺口理论与我国的外资流入[J].
国际金融研究,2004(1).
[11]王志鹏,李子奈.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挤入挤出效应的重新检验[J].
统计研究,2004(7).
[12]程开明,段存章.FDI与中国城市化关联机理及动态分析[J].
经济地理,2010(1).
[13]赵芯.FDI对我国技术转移行为分析及策略思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4]陈涛.FDI的技术溢出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