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诚信美德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诚信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诚信美德故事:曹彬激诚
曹彬守诫。

称疾保民。

江南城下。

不杀一人。

【原文】
宋曹彬、下江南。

太祖曰。

城陷之日。

慎无杀戮。

城垂克。

彬忽称疾。

诸将问之。

彬曰。

余病非药所能愈。

惟诸公诚心自誓。

克城之日。

不妄杀一人。

则自愈。

诸将共焚香为誓。

明日城陷。

兵不血刃。

李煜归降。

复待以宾礼。

曹彬下江南。

不杀一人。

为千秋佳话。

故君子谓彬为第一良将。

盖由其信守太祖诫语。

尤恐兵将未能信守。

故称疾不视事。

以激使尽诚。

古称三世为将。

道家所忌。

若彬之为将。

正可广作功德。

何忌焉。

【白话解释】
宋朝初年间第一个良将。

姓曹名叫彬的。

奉命去攻打江南、就是五代时候十国里头的一国、叫做南唐国的。

太祖皇帝对曹彬说。

城池攻下的时候。

千万不可杀戮平民百姓。

后来曹彬在城头将要攻破的当儿。

就推说有病了。

许多将士们都去问候他的病。

曹彬就对他们说。

我的病不是吃药可以医治的。

只要诸位很诚心的、各自发一个誓。

攻破城池的那一天。

决不乱杀一个人。

这样做、我的病就可以完全好了。

许多将士们于是大家焚了香。

发了誓。

到了第二天。

城头攻破了。

果然兵士的刀上。

也没有沾着一点血迹。

南唐国的君主叫李煜的来投降。

又用待宾客的礼节对待他。

中华传统诚信美德故事:道琮觅殡
道琮觅殡。

恸诸。

波中湓沸。

得尸还乡。

【原文】
唐罗道琮、上书忤旨。

徙岭表。

有同斥者。

临终泣曰。

独委骨异乡耶。

琮曰。

吾若还。

终不使君独留此。

瘗路左而去。

后赦归。

会霖潦。

失殡处。

琮恸诸野。

波中忽若湓沸。

琮曰。

若尸在。

可再沸。

祝已。

水复涌。

乃得尸。

携还乡。

道琮以同斥者客死荆襄。

临终悲感。

乃以吾若还、终不使君独留此慰之。

后遇赦归。

往求其殡。

会潦失其处。

乃恸诸野。

信何至也。

波中忽沸。

祝之再
沸。

诚信所孚。

水亦效灵矣。

【白话解释】
唐朝时代。

有一个姓罗名叫道琮的人。

因为上了一封奏章。

忤了皇帝的意旨。

就把他流配到广东岭南地方去。

有一个同流斥去的人。

当那临死的时候。

哭着说道。

我竟孤零零地把尸骨抛在异乡了吗。

罗道琮就说道。

我倘若有一日能够回去。

终不叫你独自留在这里的。

就把这个人埋葬在路的左边去了。

后来罗道琮遇着赦免、要回家乡。

刚刚逢着了霖雨。

路上的水积得很多。

找不到殡葬的所在了。

罗道琮就在郊野里大大的恸哭着。

水波里忽然像涌沸的样子。

罗道琮因此祝告道。

若是尸骨在这里。

可再涌沸一下。

祝告完了。

果然水又涌沸起来。

于是就寻到了尸骨。

带回到家乡。

中华传统诚信美德故事:季札挂剑
诗曰:延陵季子,不负初心,徐君已死,挂剑坟林。

春秋时期的季札,是吴国国君的公子。

有一次,季札出使鲁国时经过了徐国,于是就去拜会徐君。

徐君一见到季札,就被他的气质涵养所打动,内心感到非常的亲切。

徐君默视着季札端庄得体的仪容与着装,突然,被他腰间的一把祥光闪动的佩剑深深地吸引住了。

在古时候,剑是一种装饰,也代表着一种礼仪。

无论是士臣还是将相,身上通常都会佩戴着一把宝剑。

季札的这柄剑铸造得很有气魄,它的构思精湛,造型温厚,几颗宝石镶嵌其中,典丽而又不失庄重。

只有像延陵季子这般气质的人,才配得上这把剑。

徐君虽然喜欢在心里,却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是目光奕奕,不住地朝它观望。

季札看在眼里,内心暗暗想道:等我办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

为了完成出使的使命,季札暂时还无法送他。

怎料世事无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的时候,徐君却已经过世了。

季子来到徐君的墓旁,内心有说不出的悲戚与感伤。

他望着苍凉的天空,把那把长长的剑,挂在了树上,心中默默地祝祷着:“您虽然已经走了,我内心那曾有的许诺却常在。

希望您的在天之灵,在向着这棵树遥遥而望之时,还会记得我佩着这把长长的剑,向你道别的那个时候。

”他默默地对着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离去。

季札的随从非常疑惑地问他:徐君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而季札却说:“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这就是说,虽然他已经走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

徐君非常地喜欢这把剑,我心里想回来之后,一定要将剑送给他。

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为他的过世,而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与义,违弃原本的初衷呢?
自古以来,圣贤一再地教诲我们,高迈的志节往往是表现于内心之中。

就像季札,他并没有因为徐君的过世,而违背做人应有的诚信,何况他的允诺只是生发于内心之中。

这种“信”到极处的行为,令后人无比地崇敬与感动,可谓“大信不约”。

一个人成败的根源,源于我们内心的诚与敬。

如果连讲话应有的信用都做不到,那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样的事情,能够成就得了。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没有信用,就好像车子无法走动一样。

《中庸》云:“不诚无物。

”如果缺乏真诚的心,与应有的信义,那任何的事业都很难成就。

语言是心灵的外在表现,关系重大,影响深远。

曾子曾经提到:“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容貌予人什么样的感觉,至关重要。

也正是因为它代表着我们的心,从我们的行为容止与言语意涵,对方就能够透析说话之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的言语一定要谨慎。

言为心声,言语是内心至情的表白,要明晰地洞视、了知为人真实的品操,就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心善,行为就善,心恶,行为自然偏颇。

在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中,虽然季札内心想要将剑送给徐君,但是他并没有言语上的承诺,更何况当时徐君已经过世了。

然而他仍然信守着内心的诺言,不惜舍去千金难买的宝剑,将它挂在树上,怅然而去。

并且说道:“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在这落落而言、掷地有声的三言两语中,信义的精神,确已传扬万古而不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