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行政与自治关系问题探析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析及中国的实践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析及中国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25149849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4a.png)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析及中国的实践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是指在城市社区中,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和方式,对社区内的各种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
在具体实践中,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通常包括政府主导型、市民参与型和社区自治型等多种形式。
本文将分析这些不同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并探讨中国当前的社区治理实践。
首先,政府主导型是社区治理的传统模式,政府在社区中发挥主导作用。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政府有强有力的行政执行力和资源分配能力,可以保证社区事务的有序运行。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规划和法律法规,来规范社区内的行为和活动,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和便利。
此外,政府还可以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提升社区的发展水平和品质。
然而,政府主导型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政府的主导作用可能导致社区居民缺乏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机会,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权益难以保障。
其次,政府的资源分配偏向可能导致资源不均衡,一些社区的发展和服务水平较低。
此外,政府主导型模式可能导致居民对社区事务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愿降低,形成政府对社区的“养成”模式。
为了解决政府主导型模式存在的问题,市民参与型模式开始兴起。
市民参与型模式是指政府与市民、社区居民之间建立平等关系,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市民参与型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提升社区自治水平。
同时,市民参与型模式可以增强社区居民的责任感和参与意愿,促进社区事务的民主运作。
然而,市民参与型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居民参与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同,往往只有一部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导致参与不平衡。
其次,市民参与型模式需要政府和居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如果沟通机制不畅通,可能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
此外,市民参与型模式也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一些社区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进行有效的参与。
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区自治水平,社区自治型模式逐渐被提出。
社区自治型模式是指社区内的居民自行组织和管理社区事务,自治权力下放到居民群众手中。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aff73117cd184254a353502.png)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对策研究作者:龚俊来源:《管理观察》2016年第16期摘要:城市社区自治是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围绕加强社区自治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在许多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完善。
本文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提出破解困境的具体对策和路径:明确政府角色定位;提高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增强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发挥协同治理作用。
关键词:社区自治困境政府角色定位对策一、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基本特点(一)滞后性、被动性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地缘关系成为重要社会联系纽带,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城市社区建设提出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使政府和社会认识到加强社区自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行政色彩浓厚由于我国城市社区以及居民委员会发端于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因此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其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自治体系仍然保持垂直科层机构,而没有真正体现居民自治的内涵和要义。
(三)社会参与严重不足纵观几十年来城市社区自治发展历程,主要是依靠民政部以及地方政府的一系列文件、试点等贯穿而成,体现了政府的强力主导和推动。
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是一方面,参与渠道和手段狭窄也是很大的问题。
(四)法律保障不够关于社区建设的法律法规总体来看都比较宏观,原则性规定比较多,对于城市社区自治的法律主体关系、运行机制,社区自治组织的内部关系、居委会的监督职能,以及居民参与渠道和保障机制等,都规定得很不完善。
二、国外可供借鉴的做法和经验美国作为社区自治的典型形态,在运作方式上充分体现放权于民,政府主要负责宏观调控、总体规划、经费支持,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来具体实施。
在社区日常管理中,社区委员会、社区主任、专业社区工作者、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居民、志愿者均是社区自治的主体。
社区治理与城市治理的现状和问题
![社区治理与城市治理的现状和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7b3b397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6.png)
社区治理与城市治理的现状和问题随着城市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区治理和城市治理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
然而,当前社区治理和城市治理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重视和解决。
一、社区治理的现状和问题社区是城市中最基层的组织单位,社区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产生活。
然而,当前社区治理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社区管理机构不健全。
一些社区的管理机构比较薄弱,职责不清,工作人员数量不足,难以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
2.治理方式单一。
一些社区治理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3.居民自治意识不足。
一些居民对社区治理不够关注和参与,缺乏自治精神,不能为社区发展和治理出一份力。
4.社区管理缺乏科技支撑。
当前社区管理很多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支撑,难以满足居民对信息和服务的需求。
二、城市治理的现状和问题城市治理是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当前城市治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城市管理体制不完善。
一些城市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行政管理相对薄弱,部门和职能之间存在重叠和矛盾,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2.城市服务水平不高。
当前城市服务主要以提供基础设施为主,还未能从服务质量、服务速度和服务方式等方面形成全面和满意的服务,需要进一步改进。
3.城市安全治理难度加大。
城市安全面临着形势复杂多变的挑战,包括犯罪、交通、灾害等方面,需要城市治理部门加强防范和应对能力。
4.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是当前城市治理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行治理。
三、应对策略和措施为了解决当前社区治理和城市治理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如下策略和措施:1.优化管理体制。
完善社区治理和城市治理的体制和机制,优化部门和职能,加强管理协调和沟通。
2.推进服务型城市建设。
从服务质量、服务速度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推进城市服务型转型,着力提高城市服务水平,优化城市经济和社会环境。
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3ee03e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5.png)
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
社区治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现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国家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良好的社区治理对整个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发展产生的作用也愈发明显。
当前,在我国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社区治理资源的匮乏,社区治理体制不健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等方面。
针对当前问题,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当以我国的国情为基础并结合社区治理的现状,通过转变思路,转变职能,进一步健全社区治理体制,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增大对社区治理过程中所需的物质资源与人才资源的保障等方式和手段有效的解决社区治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现代化;城市社区;社区治理;治理体制创新引言城市建设主要是在社区中展开,并且社区在促进社会进步、提高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作用愈发显著。
社区治理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和谐社会的构建的前提,并且在对于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深化社会主义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
在新时期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治理模式下的公共服务已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并且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治理方式也已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这就要求社区功能要不断的增多,社区治理体制要不断创新与完善,只有在不断和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基层政权与社区治理之间的良性关系,才能使得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精神生活得到满足,才能使社区的治理与不断发展的社会相适应。
一、相关概念界定(一)城市社区的含义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并且城市社区具有人口聚集规模大、人员结构复杂、经济活动集中、人口密度大、生活方式多样等特点[1]。
此外,城市社区在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及与生活条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含义城市社区治理是指以城市社区为基础,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指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允许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功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2]。
浅析社会治理现代化中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的关系
![浅析社会治理现代化中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7c0c79fddccda38366bafe6.png)
政府公关理论版23浅析社会治理现代化中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的关系文/王小秀(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48)摘要:近年来,政府层面改革成效显著,但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依然存在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治不平衡、社会自治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现象。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过程,随着社会矛盾的转化,相较于政府的社会治理来说,更应发挥社会自治的作用。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并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下政府和社会的应对表现,从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首先,理解社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治的概念并认识政府治理职责与社会自治现状;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分析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治的双向互动关系;最后,总结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处理好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治关系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治理现代化 政府治理 社会自治国家、政府与社会三者共同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正确认识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治的关系,有助于定位不同政治主体的职责;正确处理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治的关系事关政府与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
只有认识好并真正发展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在今后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减少矛盾和失误。
一、概念、职责与现状(一)概念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把握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治的关系问题,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前提。
理解社会治理现代化首先明确社会治理的概念。
王浦劬教授认为:“在我国,社会治理是指在执政党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部分,是围绕社会多层次问题和不同主体展开的针对社会有效发展的过程。
城市社区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城市社区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4f028d453610661fd9f414.png)
案 例 AN LI高志美城市社区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在城市化建设日益显著的今天,城市社区亦不断增多,我国城市环境也有所改变,各地政府在对城市社区进行管理时,也相继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化发展的需求。
因此,改革城市社区行政管理模式是当前城市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城市社区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一、城市社区行政管理中现存问题探析目前,我国城市社区行政管理中存在着行政色彩浓厚、管理人员与资源整合不到位、社区管理制度不完善、社区软硬件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具体来讲,关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浓厚的行政色彩,现今街道办事处在我国社区管理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但其并未发挥出应有执行、导向作用,同时弱化了居委会组织的管理职能,导致广大居民既缺乏对社区管理者的认同又无较大归属感;在管理人员与资源整合不到位方面,街道办事处虽作为基层管理组织但其权利较小、管理者文化层次较低,与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不能有效接轨,对相应的资源配置也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在社区管理制度以及软硬件发展不平衡方面,许多管理工作存在无明确条例的现象,也不具备完善的监督机制,阻碍了提高居民日常生活、工作效率,加之我国缺乏有效的城市社区软硬件制度,许多社区也没有刚性要求,导致很多社区活动开展困难,居民参与程度不高。
综上所述,可见有效解决城市社区行政管理问题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乃至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十分重要[1]。
二、提高城市社区行政管理水平的对策分析(一)坚定“以人为本”理念当今社会,行政管理更加讲求人性化管理模式,为了做好城市社区行政管理工作,应当坚定管理者的“以人为本”理念,基层组织作为城市社区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注重。
一方面应当转变政府职能,在进行城市社区管理工作时,应当结合各种手段并对先进科学技术也予以应用,针对不同人群相应采取不同措施。
另一方面,管理者应当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因社区行政管理工作主要管理且服务于社区居民的,所以在面临问题的解决处理时,多听取居民意见,选择居民接受程度高、满意度高的方式方法能够有效达到管理的目的。
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关系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a80990db52acfc789ebc951.png)
摘要社区治理是社区成员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单位制”被打破,社区治理主体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需求更加多样化,社区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依靠力量。
政府与社区关系变得日益复杂,社区治理要求社区成员和社区居民与政府组织共同承担着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
社区能否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
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理顺政府与社区关系问题是当前的理论与实践急需拓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在社会转型和城市变迁的背景下,如何将社区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有机结合,实现政府和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社区多元合作治理。
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主题与意义,并简单评析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第二部分,阐述关于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并对其做简要的分析。
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社区治理的历史变迁,分析了目前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的关系现状,归纳出社区治理中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第四部分,通过对昆明市某社区的个案分析,对当前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关系存在的问题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试图从个案的实践中得到一些构建政府与社区良性互动关系的新启发、新思路。
第五部分,针对目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政府与社区新型关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区治理;政府职能;社会参与AbstractCommunity governance is the process that the members of community take park in public affairs actively.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the”unit system”being broke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experiencing transition from the lengthwise control to the transverse interaction,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becoming more diverse,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organization,th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the resident become the important force which participated community governance.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is transforming. Community governance demands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mmunity public affairs should be undertaken by community members and residents together with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depend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mment and community which is coordinated,smooth,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or not.Therefore,how to adapting to new circumstances,how to coordin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mment and community is the current important problem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o expand.The paper aims to discuss way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mmunity building and functions transferred from the government, which making a sound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coming true, making the community multi-governance coming true.It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it mainly explaines that research subjec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article,then introduces and simply estimates the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The second part,it introduces foundation of theories,main concepts and its systematic analysis.The third part,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of the urban community’s governance.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in community governance.and then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of the exsitingrelationship .This chapter also deeply analyzed the reasons which produced this questions.The fourth part, With an analysis of a case in a Kunming community, questions existed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of the current community governance can be understand directly. And some new inspirations and ideas of building the sou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will also be gotten.The fifth part, Th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build up the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Chinese community governance.Key Words:Community Governance;Government Functionce;Social Particip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导论 (1)一、研究的缘起与选题的意义 (1)二、国内外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发展 (1)三、研究思路 (3)四、研究方法 (4)第一章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5)一、相关概念界定 (5)(一)社区和城市社区 (5)(二)治理和社区治理 (6)二、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 (7)(一)治理理论 (7)(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8)(三)公民社会理论 (9)三、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国际经验分析 (9)(一)国外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关系的主要模式 (10)(二)国外政府与社区关系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12)第二章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政府与社区关系探析 (14)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沿革 (14)(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历史变迁 (14)(二)城市社区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历史必然 (16)二、政府与社区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7)(一)社区治理中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18)(二)社区自治功能弱化,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 (19)(三)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较低 (20)三、政府与社区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失衡 (21)(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22)(三)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参与机制不完善 (23)(四)公民社会发育不足 (24)第三章政府与社区关系的个案分析 (26)一、昆明市C社区的基本概况 (26)二、C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关系的现状分析 (26)(一)社区治理中半行政半自治特征明显 (27)(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较高 (29)(三)社区多元共治的网络初具雏形 (30)三、关于C社区个案研究的几点思考 (31)(一)社区参与利益化是提高居民社区参与程度的关键 (31)(二)对政府资源的依赖性成为制约社区自治的重要因素 (32)(三)社区治理中的政府行为仍亟需规范 (32)第四章政府与城市社区新型关系的构建 (34)一、重塑政府:明确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和地位 (34)(一)树立科学的治理观念 (34)(二)合理划分政府和社区的权力边界 (34)(三)转变政府职能,还权于社会 (35)(四)改变政府传统的管理方式 (37)二、推动多元合作共治:政府与社区的良性互动 (37)(一)回归社区居委会自治职能 (38)(二)发展社区中介组织 (38)(三)联合社区内市场组织 (39)(四)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39)三、建构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 (40)(一)加强组织性参与和制度性参与,建立信息沟通渠道 (40)(二)建立信任关系,加强决策性参与 (41)(三)居民利益社区化、增进社区认同 (41)结论 (43)参考文献 (44)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城市社区自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
![城市社区自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84295c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cb.png)
城市社区自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现状城市社区迎来了自治的时代,不少城市社区都开始探索自治的道路。
但是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资金短缺,自治实践难以推行,所需资金缺口明显。
2.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建设的领域需要全面提升。
3.居民参与性不高,社区自治意识亟待提高。
问题分析资金短缺城市社区自治需要大量的经费来支持,这对社区经济和治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资金短缺成为了自治实践难以推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些解决方案包括:1.引入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强社区资源整合与互动,制定资金策略。
2.建立完善的自筹渠道,引导社区进行群众募资等方式进行筹集经费。
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社区建设的领域需要全面提升。
很多社区遇到基础设施不足问题,例如,公共设施,防范一些治安问题等等。
一些解决方案包括:1.加大政府投入,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2.推进地方政府与社区联合建设社区设施,减轻地方政府压力。
居民参与性不高社区自治意识亟待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并不高。
居民了解社区自治意义不足,自治行为常常难以落脚甚至失去效力。
一些解决方案包括:1.引导居民提高对社区的敏感度和自治的重视度,加强社区教育、宣传,紧密结合社区文化特色。
2.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推行移动社区服务,方便便民服务的提供。
对策思考在解决现状的同时,还需要思考对策,以提高城市社区自治的水平。
下面提出两个对策思路:1. 凝聚自治动力自治动力指的是社区居民对于社区自治的主动参与和推进。
加强自治意识的同时,需要发挥社区居民的自治动力。
1.接受热爱社区,建设社区的教育和培训。
共建并参与社区整个自治过程,协调和调和争议,发挥每个社区居民的优势及参与的积极性。
2.寻找一些权益与利益相关的问题,通过自治解决的案例,彰显自治价值。
2. 推行社区共治社区共治是指城市社区自治中包含了几方参与方的共同参与、共同规划和共同整治的过程。
推进社区共治需要:1.激发居民自治意识,推动自治动力的发挥。
对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e00333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b.png)
对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问题的思考对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问题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逐渐从“单位制”走向“社区制”。
“社区”已日益成为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人民生活的家园和各类社会组织活动的舞台,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而想要构建和谐社区,发展社区自治体制,是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建设的必然的趋向和选择。
只有如此,才能缓解社会矛盾、推动基层民主建设,从而畅通民意,使社区不和谐因素及时得到解决,最终促成和谐社会的关建。
一、什么是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一)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概念我国城市居民自治治属于社会自治的一种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社区自治又不同于地方自治,它是作为我国城市组织中的基层社会普遍采用的一种自治形式。
所谓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是指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的指导下,依靠居民的力量,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大家的事大家办”的原则,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社区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方面的问题,办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区事务,共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社区居民自治是社区建设的本质要求,只有依靠群众、实现居民自治,才能使社区建设真正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使社区建设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形成的原因在中国社会转型以前,国家依靠单位体制和对单位的严密控制实现社会和政治的整合。
单位是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国家通过单位对社会成同进行经济、政治以及思想的管理,进而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
单位是一个“微型社会”,承担着社会组织的一切功能。
单位不仅为职工提供劳动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而且还承担医疗福利、交通以及子女教育等职能。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整体结构也在发生变迁,过去“单位办社会”的状况开始改烃,“单位制”逐步瓦解,“单位”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已经开始弱化,大量的社会职能向社区回归和转移,人们由过去隶属单位、依赖单位变成走进社区、依托社区,社区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和实现社会整合功能的基础单元。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fbc885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b.png)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发布时间:2021-05-31T13:48:37.82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作者:唐志岩[导读] 摘要:社区自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
中共绥化市委党校摘要:社区自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
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对社区自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自治还存在着诸如行政化倾向、资源不足、居民参与度不高、社区自治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新时代,推进城市社区自治,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需要协调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完善社区自治制度、动员居民参与社区自治。
关键词:社区自治;城市;居民一、新形势下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存在的问题1、社区自治行政化较重。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自治还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社区居委会还不能完全独立的开展工作,而是要依赖于当地政府。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社区居委会人员的选聘方面,相当一部分地区是由政府直接决定或者进行干预,这就导致在社区人员选聘方面自治权利不足。
二是在财力物力方面也依赖于政府。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地区城市社区的工作经费百分之百由政府拨付,社会居委会很少有自己的经费收入来源。
在物质供应方面大多数社区居委会也由政府提供。
三是在规章制度方面行政化。
一部分城市社区的规章制度由政府制度,甚至部分居委会的工作计划都由政府规定。
这种行政化的社区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社区自治的发展。
2、社区自治资源不足。
充足的财力人才资源是社区自治的保障。
然而,大部分地区城市自治的资源却不足。
一是工作经费不足。
目前,大部分城市社区的工作经费和人员的管理经费还不能满足城市社区自治发展的需要,影响了服务群众的能力。
一些城市社区财政给付的经费较少,只能用于基本的开销,限制了社区的一些活动。
还有些城市社区的物质方面也不足,如社区办公场所较小,活动设施较少较陈旧、办公用品比较有限等,这些都限制了城市社区自治能力。
二是人才不足。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5bd7c4b14e852458fb579f.png)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作者:李枭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29期摘要: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现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改革成效问题分析社区治理是指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社区自治组织和居民通过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解决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过程。
社区治理是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一种新理念,能有效引导基层社区实现良好的自治局面,弥补政府和市场在社会管理中的失灵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城市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为解决城市社区治理问题、实现良好城市社区治理局面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开始倡导实行社区治理理念而进行基层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各级政府转变职能,进一步推进社区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将权力下放给社区,促进社会管理职能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行政指令向具体指导、下派任务向积极扶持的转变,在探索发展社区治理格局方面成绩显著。
具体而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了包括居委会、居民小组等完善的基层城市社区自治组织机构。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到2013年底,我国建立了94620个居委会和135.7万个居民小组,居委会成员达到48.4万人。
基层城市自治组织机构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为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承担起了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有效供给职能。
二是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局面初现。
各类为社区服务的社会性组织发展迅速,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3年底我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25.2万个,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36.9%,城镇便民和利民服务网点35.9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12.8万个。
我国社区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社区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d3d33f28ea81c759f57844.png)
我国社区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我国社区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摘要目前,我国社区治理主要存在着社区治理行政化现象严重、社区自组织能力较弱、社区公共产品和效劳供应能力缺乏、社区协同治理意识和水平不高、社区参与者性别与年龄失调等问题。
因此,建议从这些问题入手,鼓励社区治理的各参与主体共同努力,以期不断提高我国社区治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
关键词社区治理问题对策一、社区治理概要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基于市场原那么、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应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与机制。
社区治理的实质是社会公共产品供应机制的构建过程,是政府与社会分权的过程,是公民社会发育的过程,是民主完善的过程。
社区治理的主体包括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社区效劳机构、非营利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等;社区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民生、平安、环境及各类关系;社区治理的机制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居民自治〞;社区治理的功能包括社区经济的开展、社区文化的繁荣、社区环境的美化、社区治安状况的改善等等。
简言之,社区治理是自下而上社会治理的根底,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的需要,是培养公民意识与集体行动的摇篮。
二、我国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社区行政化现象依然严重尽管我国政府在大力推动社区治理的结构转型,但其思维定势上的官本位和权力私有化意识仍然严重,把社区当作行政区,用政府管理代替社区自治。
其主要表现为基层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向居委会下沉了很多不属于居委会工作范围内的事务,使得作为社区自治组织主体的居委会不仅没有成为居民自治的“头〞,反而成了街道办事处和基层政府的“腿〞。
2、社区自组织能力较弱社区治理离不开社区自组织的参与,但由于公民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机制不完善、参与效果得不到保证,致使社区居民自发结成各类团体来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与能力不强,使得非行政性社区组织,如业委会、社区中介组织、物业管理公司、非政府盈利机构等开展相对较弱,组织类型也比拟单一,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较低。
社区治理中的居民自治与政府推动研究
![社区治理中的居民自治与政府推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c322ac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6.png)
社区治理中的居民自治与政府推动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重视的问题。
在社区治理中,政府表现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居民自治也同样不容忽视。
本文将围绕社区治理中的居民自治与政府推动展开探讨。
一、居民自治的重要性社区治理是一个协作的进程,居民自治是社区治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居民自治可以使社区内部更加和谐有序,居民对自身利益也能够做出更好的把握。
另外,居民自治可以帮助政府更好的开展工作,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在居民自治方面,社区居民需要有对于社区自身的了解和认识。
对此,政府可以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开展调查和民意征集等活动,让居民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
同时,也可以通过有效沟通,增加居民对自身社区自治的认知和支持。
二、政府推动的意义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的推动可以帮助社区治理更加顺畅和有效地推进。
政府推动社区治理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点:1.政府需要有深入了解社区内部的情况,并对社区内部的问题有清晰的认知。
这可以通过组织专业的人员或专家前往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来实现。
2.政府需要积极促进社区居民自治,提高社区治理效率。
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政策的制定和法规的制定,推动社区自治实现。
同时,政府还可以借力社区资源,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自行参与社区治理,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3.政府需要注重改革创新,不断开拓和尝试新的社区治理模式。
这有助于政府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并帮助社区在治理中发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
三、居民自治与政府推动的适当调和在社区治理中,居民自治和政府推动是密不可分的。
这两者之间需要进行适当的调和,才能保证社区治理的顺利进行。
1.政府应该充分尊重和支持居民自治。
政府不应该过分干预社区内部的事务,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应该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2.居民自治应该基于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
社区居民在自治时需要尊重社会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确保处理问题的公正和合理。
当前我国城市中社区管理与政府治理的边界研究
![当前我国城市中社区管理与政府治理的边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0253f26bcd126fff7050bab.png)
当前我国城市中社区管理与政府治理的边界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显。
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必须加强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建设。
社区自治是治理理念在社区领域的实践,达到治理的境域可以说是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发展方向,二者在范围上相互衔接,在目标上指向一致。
要加强社区自治建设,使我国城市社区自治走向治理的境域,就要以治理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合理界定政府、社区在社区自治建设中各自承担的相应角色,形成政府管理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治的有机结合,形成以人为本、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整体推进社区自治达到治理的境域,促进社区更加和谐。
关键词:治理;城市社区;政府职能一、社区管理与政府治理的边界问题及其经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准政府”色彩过于浓厚。
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政府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
政府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许多微观事务管理过多,承担了许多不该承担的职能。
政府服务职能滞后,很多地方的基层政府还不是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按照居委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只是协助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
然而从当前实际看,社区居委会不仅仅是“协助”,更是具体的操办者和执行者。
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强调“工作向社区延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把工作推给了社区,相应的职能、权利却没有明确,这些工作逐渐成为了社区的“分内事”,并要接受各有关部门的检查和考核。
本来是社区去督促、检查职能部门的工作,却变成了职能部门来检查、监督社区工作。
种种因素使社区难以有效地依法履行其居民自治功能。
街道居委会虽然在名义上是自治组织,但在本质上却一直是在担当政府的“形象代言人”的角色,作为政府的基层派出机构而存在和发挥作用。
市场经济要求的是“小政府、大社会”,与之相匹配的应该是行政色彩相对较弱的社区管理模式。
合理弱化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的“准政府”色彩是我们今天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社区自治走向治理境域的一个正确而明智的选择。
城市社区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城市社区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77c782dd36a32d7275816e.png)
农家参谋社会视野-240-NONG JIA CAN MOU城市社区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马远理(重庆电信职业学院,重庆,400900)【摘 要】城市社区行政管理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区建设得到了不断发展,社区行政管理工作也在不断进步当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城市社区行政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城市社区行政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队伍水平有限等诸多现实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社区行政管理水平,实现我国城市社区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这些实质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为此:文章将重点分析,当前城市社区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常态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城市社区;行政管理;问题;对策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社区行政管理中政府一直是中心和主导,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公民权力意志的不断增长,这种传统式的社区行政管理模式逐渐与时代发展基调相矛盾,在此背景下,对我国城市社区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变革是势在必行的。
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社区行政管理的职能来,才能够充分的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社区行政管理中去,实现社区行政管理的又一进步与发展。
1 浅议社区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常态问题1.1 社区行政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宪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村级政府及居委会实行村民自治与居委会自治体制。
这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与要求。
但是一直以来,在我国城市社区中居民自治往往比较形式化,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在社区行政管理中扮演主要角色,社区居民很难真正参与到社区行政管理当中。
随着我国政府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也逐渐确立起了社区自治的地位,但是社区行政管理中政府色彩仍然比较浓厚,导致当前社区行政管理中权力不明确、职责不明晰等诸多问题,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我国当前尚未建立起完备的社区行政管理体系所造成的。
虽然当前城市政府在社区行政管理中的逐步弱化,但是社区在实际的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权利也未得到多少的提升,社区居委会的执行力仍需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在社区行政管理中的参与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城市治理与社区自治的实践与探索
![城市治理与社区自治的实践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3e6dd888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5.png)
城市治理与社区自治的实践与探索一、引言城市治理与社区自治是一种现代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城市治理的新趋势,更意味着城市管理的逐步民主化。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城市治理与社区自治如何实践与探索,不仅是一项重要任务,更是一种重要责任。
本文将从实际状态入手,探究城市治理与社区自治的实践与探索。
二、城市治理的现状城市治理是指一个城市管理机构或组织对城市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式。
目前,城市治理的状况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政府监管不够,裹挟投资热,土地资源的不断浪费,环境污染的严重。
其次,公民社会参与不足,居民缺乏参与自治的主体意识,导致城市的管理缺失、治理失衡。
再次,公共服务不均衡,不同社区间公共资源的配置差异巨大,心理与心灵层面的价值忽视,体制职能不清,决策权势力分散,干部素质不高等问题存在。
谈及城市治理的发展,我们不能忽略社区自治的重要性。
三、社区自治的实践社区自治是指居民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发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社区事务。
从各地情况来看,实践中的社区自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以北京西城区瓦窑堡社区为例,政府与社区因地制宜,根据居民需求为主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社区自治办法,包括“志愿者队伍”、“家庭服务站”和“经济合作社”等。
通过完善服务设施,加强社区自治管理,瓦窑堡社区的居民获得了较好服务,居住环境清洁舒适,社区安定和谐,达到了既满足民生需求又使群众参与的结果。
四、社区自治中的问题社区自治的实践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居民自治的意识不足,绝大数居民仍然对社区管理抱有依赖思想,只知道享受社区服务,而不参与社区建设。
其次,自治机构的权力被误解和非法干预,部分社区会出现臭味相投、私人腐败等不良现象。
第三,部分社区自治机构成员的素质存在问题,社区普遍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
最后,部分社区在自治的过程中缺乏与政府对接合作的平台,信息交流不畅,无法有效地发挥自治与政府治理的整体效益。
五、探索城市治理与社区自治的创新策略城市治理与社区自治的实践和探索具有创新性的策略,本章指出以下创新策略。
社区治理与社会自治的研究
![社区治理与社会自治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852001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1.png)
社区治理与社会自治的研究近年来,社区治理与社会自治成为了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人们越来越关注社区中的行为规范、权利义务以及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管理等问题。
社区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个体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社区治理与社会自治的概念、特点以及研究意义。
首先,社区治理是指社区成员为实现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协作与决策的过程,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机制,管理社区内的事务。
社区治理的首要目标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提高社区内部的公共服务水平。
社区的治理过程通常包括制定规则、组织会议、提出建议以及监督执行等环节。
社会自治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社区成员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利与义务。
社会自治的本质是通过民主、平等、公正的方式,在社区内建立一种自治的精神和机制,使社区成员能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社会自治的核心是发挥社区成员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促进社区内部良性互动和公平协商。
社区治理与社会自治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社区治理可以帮助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民众参与决策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社区内部的公共服务和公平分配。
其次,社区治理可以促进社区发展和繁荣。
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可以激发社区成员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社区经济的发展。
再次,社区治理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
通过参与决策和管理,社区成员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意见被尊重和重视,从而增强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
近年来,社区治理与社会自治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对社区治理和社会自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一些学者通过对社区参与的机制和效果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社区治理对社区发展和居民满意度的影响。
另一些学者则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对社区治理和社会自治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分析。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社区治理与社会自治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行政与自治关系问题探析作者:赵萍丽沈邑川来源:《求知导刊》2016年第22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开展了社区治理改革的探索,其目标是推动社区自治,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治理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上海模式、沈阳模式和江汉模式等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社区治理模式。
本文通过对这三种模式的分析,指出了社区治理中普遍存在的政府与自治组织的关系困境,并探讨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社区自治;治理模式所谓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赢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对涉及社区共同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增进社区成员社会福利,推进社区发展进步的过程与机制。
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是多元化的,其中既包括传统的管理者政府,也包括由公民参与的非政府组织、各类社会团体等在内的公民社会。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在我们国家,社区仍然有党和政府派出机构。
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社区建设起步以来,我国社区治理参与主体的特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力量架构由原来的政府—公民的线性结构转变为以政府为根基、以公民及其他各类组织为枝叶的树状结构。
一、城市社区治理中行政与自治关系的不同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多地积极开展社区治理新模式的探索,出现了以城市命名的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天津模式、南京模式、沈阳模式、青岛模式、江汉模式、镇江模式、四平模式、铜陵模式等多样化的社区治理模式。
就社区治理中行政与自治关系的角度来看,这些形形色色的模式可以划分为三种:政府主导模式、自治型模式以及合作治理模式。
1.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以上海为典型代表。
在社区管理体制上,全国多地都进行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改革探索。
上海正是依托这种改革思路,以党和政府的指导为基础,形成了以行政主导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模式,其内容是:将一个街道的管辖范围作为一个社区,一方面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授权范围内,扩大街道办事处管理职权,除了承担社区内部分的管理权外,还作为联系区级政府与居委会的纽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街道与居委会的联动性,居委会也要相应承担更多的职能,配合街道进行基层社区的管理。
2.自治型模式自治型模式以沈阳为典型代表。
沈阳在进行社区体制改革过程中以政府逐步退出社区管理,逐渐形成以社区自我管理为主的新型社区为改革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
沈阳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将社区组织按照“国家政权机构的设置,创造性地构造了社区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执行层(社区管理委员会)、议事监督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从而形成‘议行分离、相互制约’的互动运行机制”。
其改革措施具体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社区范围一般要大于居委会,小于街道办事处,“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照居民居住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的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居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根据区域的不同功能特点,以高科技开发区、金融商贸开发区、文化街、商业区等划分的‘功能型社区’”。
其二,政府与公民社会在社区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公民社会特别是自治性社会组织主导社区事务的管理,而政府作为“掌舵者”,只是制定相关的法规和规章来规范其行为和提供相应指导。
从社区治理的长远发展来看,沈阳模式更加符合社区自治化的目标。
3.合作治理模式合作治理模式以武汉江汉区为典型代表。
2000年,为了解决基层社区治理困境,武汉市江汉区在借鉴沈阳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政府和社会共同治理的新模式。
社区的范围沿袭了沈阳模式对社区的划分标准,面积大于居委会小于街道。
改革的核心是:“以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效能、公共服务效能、社区自治效能为依归,以社区为平台,通过社区体制和街道行政体制创新,建立一种政府行动与社会行动有机衔接的社区合作治理模式”。
江汉模式将政府与社区组织当做平等的社区治理主体,其“治理主体表现为多元化,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社区组织、辖区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居民;各自治理主体因为掌握的资源不同,彼此之间形成相互依赖;权力运作不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是一种多个独立组织共同参与的过程”。
除了上述三种模式,还有诸如深圳市盐田区的社区工作站模式、深圳市桃源居社区的桃源居模式等,它们都为社区治理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城市社区治理中行政与自治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我国社区治理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行政与自治关系粘连性强,界线模糊。
一般而言,在合作治理中,治理的主体“均具有正式组织的特征,但它们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社会组织能否真正做到与政府划清权界,理清关系,最大限度地独立行使自治权,直接决定着社区治理改革能否完全实现自治或部分实现自治。
但在我国社区治理改革中,政府必然是社区治理改革的推手。
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是“主导者与职能单位的关系”,这也是所有关系中的核心。
那些新生的、具有自治功能的社会组织几乎都是由政府牵头组织成立的,由政府赋予某个具体的社会组织行使某项具体的自治权的权利,这使得这些自治组织与政府之间的粘连性不可谓不深。
社会组织成立的原动力如果不是来源于公民内心的需求,那么由这些组织参与的“自治”是否是公民的自治就值得商榷了,公民参与自治的热情也就难以持续。
虽然沈阳模式的初衷是实现社区自治,将政府影响降到最低,其改革也比较彻底,但政府依然在各个环节对社区管理施加影响,政府对社区的指导变为领导,很多行政人员自然而然地将社会组织当做是政府的下属单位,直接或间接干涉他们行使自治权。
这一问题在江汉模式中也有明显体现,即作为自治组织的社区管理委员会在行使职能时面临着如何协调公民、党、政府、企业等主体之间关系的难题;同时低社区参与度使得社会组织难以有效发挥治理职能,自治建设的推进陷入瓶颈。
其次,社区治理实践中政府往往“越权”。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规模还相当弱小,过早地让其承担某些管理义务具有客观上的困难以及风险,使得政府有时候不得不越权代为管理;二是政府的行政权力难以有效限制,公权力自身带有一种不断扩张的属性,再加上传统上公民普遍的观念是政府应该什么都管,导致政府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超越职权的限度进行管理。
上海模式以“四级网络”为建设目标之一,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实际上是把社区居民委员会纳入了政府管理的体系之中”,使居委会承担了街道办事处的部分行政职能,行政色彩浓厚;与之相对应,居委会的一些自主权利,比如对开展社区活动很重要的财政自主权,则由街道完全掌控,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作为自治组织的功能,体现出一种相当大的被动性,导致行政力量过于强大。
因此,政府越权甚至滥用权力的情况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区自治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三、规范社区治理中行政与自治关系的对策思考理论上,我国社区治理改革虽有明确的方向,但问题的关键还是没有处理协调好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社区治理中的被动地位仍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
为此,亟须通过规范社区治理中的行政与自治关系,以保证社区治理改革的健康发展。
首先,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改革初期,各级政府都颁布了关于开展社区治理改革的相关文件,但是仅依靠这些文件的规范效力是远远不够的,亟须从立法上明确社区治理中政府行政权力的大小、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赋予社会组织和公民更多监督政府的权利,以及建立一套从政府的决策、执行到反馈评估的完整的监督体系等,为社区治理建设提供最基本的制度保障。
同时,还要立法规范和严格执行基层民主协商治理的程序,强调程序正义在社区治理中的红线作用。
其次,积极引入“互联网+”的治理形式。
应积极引入“互联网+”的社区治理形式,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立社区信息发布机制和沟通渠道,拉近治理的主客体之间的距离,使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行使权力更加公开透明,并且做到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运行。
再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治理评价体系。
社区治理改革过程中,需要引入第三方机构,秉着客观中立的原则对政府的管理活动和社会组织的自治活动进行分析评价,出具权威的评价报告,并提交同级权力机关作为审核政府和社会组织工作的参考,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双方的责任意识。
最后,从自治的角度上来说,要发展社区自治,其根本还是要培育公民社会。
西方公民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的社区治理改革是希望通过行政引导推动公民社会发展的方式来缩短这一过程,但需要警惕拔苗助长的危险。
理论界一般认为培育公民社会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
如卢爱国认为培育公民意识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因此,从这一点上看,公民社会的完成需要漫长的时间,要逐步推进。
总体而言,中国的社区治理改革从20世纪末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如何处理行政与自治的关系、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依旧是改革的核心问题。
改革的过程就是对这两者关系的探索过程,相信政府和社会这两驾马车能够寻找到协调共治的路径,以维护基层社区的和谐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1]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2]汪大海,魏娜,郇建立.社区管理(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金永利.沈阳现行社区管理模式的评价分析[J].经济师,2003(1).[4]陈伟东,孔娜娜.政府行动与社会行动衔接:社区发展战略[J].社会主义研究,2010(5).[5]刘娴静.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及中国的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