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部第研究五院的主要领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防部第研究五院的主要领导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10月8日,1965年1月,集体转业脱军装更名为第七机械工业部。
以下介绍1965年1月以前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主要领导。
第一任院长:钱学森(1956—1960)同时兼任五院一分院院长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钱学森早年留学美国,后通过外交手段终于回到祖国,为中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计划都曾作出过重大贡献。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曾担任国防五院院长、技术副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空间技术研究院(七机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注:1960年3月8日周恩来总理任命国防部副部长(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钱学森改为国防五院技术副院长。
第二任院长:刘亚楼(1960—1962)
刘亚楼(1910-1965),原名刘振东,福建武平湘店乡湘洋村人1929年8月,被中共桃湘特支吸收为党员,红四军随营学校(红校)学习。
毕业后,历任红十二军连长、营长兼政委,红四军第12师第35团政委,红二师政委。
参加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6月入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一期一科学习。
1936年12月刘亚楼任红军大学训练部部长,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
1939年1月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用名“撒莎”,被授予少校军衔。
学成归国的刘亚楼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
兼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1948年1月任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第一参谋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军委会东北分会委员,同年12月任天津前线指挥部总指挥。
先后参与指挥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辽沈战役,提出四组一队战术;平津战役期间,刘亚楼指挥第四野战军14兵团解放天津。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任解放军空军司令(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当选为第一、二、三届空军党委会常委、书记。
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刘亚楼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第三任院长:王秉璋(1962—1965)
王秉璋(1914-2005)河南省安阳县人。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过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鲁西军区司令员,湖西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六、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豫东指挥部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十七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谋长、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副院长、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60年3月8日,周恩来任命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研究院)院长,空军第一副司令员王秉璋兼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
4月14日,刘亚楼对五院领导班子说:”五院领导的分工,经过军委广州会议前后的酝酿,已经定下来了。
聂总也于本月4日找我们党委的一些同志作了指示。
我的精力主要还是放在空军,王秉璋同志主要精力放在五院。
我不在时,由他拿总。
”27日,五院党委向总政和国防科委呈报备案:”五院党委一致同意:刘亚楼同志为第一书记,王秉璋、刘有光、王诤三同志为书记。
刘亚楼同志不在院时,由王秉璋同志执行第一书记职务,掌管全盘工作。
”
1962年6月10日,刘亚楼辞去五院院长的兼职,周恩来任命王秉璋为五院院长。
王秉璋在主持导弹研制工作期间,对科研生产体制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钱学森后来说:”把大规模作战那套办法,有效地用到科技工作中来,把成千上万的科技大军组织起来了。
”这种改革为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任政委:谷景生(1956—1957)同时兼任五院一分院政委
谷景生(1913—2004)土地革命时期,任河北反帝大同盟机关报《反帝新闻》主编,抗日同盟军第五师宣传科科长,团政治委员,北平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兼“左联”书记,“泡沫”社社长,共青团北平市委书记,北平“学联”党团成员。
参与领导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民运部部长,中共太行第三地委城工部部长,第七地委书记,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郑州市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十五军政治委员。
参加了淮海、渡江、广东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军政治委员兼中共昆明市委书记。
1951年3月,谷景生任志愿军第十五军政委,与军长秦基伟率部开赴朝鲜战场,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在上甘岭战役中开展群众立功运动,取得大捷,部队先后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
归国后,谷景生任防空军党委第二书记、副政委。
在任国防部五院政委、党委书记期间,正值我国导弹事业初创时期,他和钱学森院长一道,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研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文化大革命”中,谷景生遭受诬陷、迫害,被监禁关押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
恢复工作后,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1981年2月,谷景生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兼乌鲁木齐军区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第一书记,为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二任政委:刘有光(1957—1965)
刘有光(1914—2001)1933年在中国革命互济总会北平分会工作。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曾任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牺盟会干事,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连指导员、营教导员、总队政委,太岳军区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军区旅政委、纵队政治部主任兼中共洛阳市委书记,第二野战军军政委。
参加了上党、淮海、渡江、广东、滇南等战役。
1950年任云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中共滇南工委书记。
次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政治部主任。
回国后,历任军事工程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政委,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七机部副部长兼国防科委、国防科工委政委。
参加了导弹、卫星、核武器研制试验的组织领导工作。
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副院长:白学光(1956—1957)
白学光同志1914年出生,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鲁西南工委书记、苏鲁豫特委书记、湖西区党委书记、湖西地委书记、大众日报总编辑。
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任四野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四野政治部秘书长、四野特种兵政治部主任、中共军委八一杂志社社长、中共军委卫生部政治部主任、中共军委总后勤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中共军委国防五院副院长。
1957年至
1980年,先后担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中科院华东分院党组书记、中共兰州市委书记、中科院合肥分院党委书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党委书记。
1984年离休。
副院长:林爽(1956.10.8—1957.11.6)
林爽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三团宣教干事、宣教股股长,晋察冀军区无线电训练大队教务主任,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教育长;1949年5月后,历任天津电信局副局长,广东省邮电管理局局长兼广州电信局局长,邮电部教育司副司长,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国防部第五局副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兼第五研究院第一总设计师室总设计师,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2年离休。
第一副院长:王秉璋(1960.3.8—1962.6.10)
简介(略)
技术副院长:钱学森(1960.3.8—1965.1)
简介(略)
副院长:王诤(1957—1964)曾兼任五院二分院院长
王诤(1909—1978)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一九三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台大队长,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总队长兼通信主任,军委通信联络局局长。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通信联络局局长兼三局局长和通信学校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三局局长兼作战部副部长、电信总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三局局长,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军委通信部部长兼电讯工业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主任兼军事电子学研究院院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四部部长。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1957年11月16日,周恩来总理任命王诤为国防部五院副院长兼二分院院长,并明确二分院的任务是负责地地、地空和飞航式导弹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
从此,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就成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分院。
副院长:刘秉彦(1960—1965)曾兼任一分院副院长
刘秉彦(1915年-1998年),河北省蠡县人,别名李立元、张章,笔名冰言、兵言。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
曾担任冀中军区军分区司令员、冀中军区二纵二旅旅长、69军205师师长。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任华北军区防空军司令部参谋长、代司令员,军委防空军参谋长,1960年后,先后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导弹总局局长,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八机械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后任河北省委书记、河北省代省长、河北省人大主任等职。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是第一、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8年7月21日逝世。
副院长:谷广善(1960—1965)曾任五院院务部部长
谷广善(1909.06~2007.07),男,又名谷东平,河北高邑县人。
1931年12月参加红军,任红一军团卫生部副部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115师卫生部长、山东军区卫生部政委。
解放战争期间,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参谋长、第四野战军运输部部长。
建国后,任空军第一任后勤部部长、空军修建部部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副部长、顾问(享受正部长级待遇)。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副院长:周维(1960—1964)
周维(1906年-1970年),江西省南昌市人。
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即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员、无线电台报务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无线电台报务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无线电总队报务主任,红五军团司令部无线电第三分队分队长,红四方面军第二纵队电台分队长,红三十一军无线电台队长。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无线电台中队长、大队长,一二九师司令部第三科科长兼通信营营长,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第三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四支队副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七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十一军三十一师政治委员。
建国后,历任军事学院通信教授会主任、军事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副院长、院长、第五研究院副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副院长:孙继先
孙继先(1911-1990),一九三一年参加宁都起义。
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四师教导大队区队长,红二十二军第六十四师连长,江西模范师第二团营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营长,陕甘支队一大队连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参谋长,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参谋长。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参谋长,津浦支队支队长,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第二旅旅长,教导第一旅旅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副校长,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四师师长,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副司令员,第三纵队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军二十二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七兵团参谋长兼浙江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副主任、主任,军事学院战役系副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训练基地司令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副政委:曹光琳(1961—1965)
曹光琳1917年出生在江西省南康县龙回乡石子岭村一个贫农的家里。
1930年参加革命,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军后,历任红军二十一军团六十二师政治部宣传员,第一八六团青年干事,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二十团、第十一团青年干事,红军后方政治部青年干事,红十三军团政治部青年干事、青年部长,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三师第二一七团政治委员,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教导员、团组织股长,三四四旅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青年科长,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治委员,八路军总卫生部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冀中警备旅政治部主任,晋绥军区八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晋绥军区八分区副政治委员,晋绥军区独立第七旅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一军第三师政治委员。
全国解放以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三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汉口高级步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
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政委,1965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86年离职休养。
1994年7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副政委:王文轩(1960—1965)曾任五院政治部主任
王文轩(1913年-1996年),汉族,山东省寿光县人。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任中共济南乡村师范支部委员,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长,中共寿光县支部书记。
1937年参加八路军,任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军政委员会委员、中队长兼政治指导员,大队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营政治教导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一团政治委员,鲁中军区党校副校长。
解放战争期间,任山东解放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沂蒙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地委副书记,第8纵队第22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建国后,任军委总干部部军衔处处长,特种兵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七机部监察组组长。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9年被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先后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副政委: 栗在山
栗在山(1916—2006)是河南省方城县人。
1933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中共许昌工委青年委员,区委书记,政治指导员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后兼任开封市委组织部部长,纵队组织部部长,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处长,中共豫中地委书记兼豫中军分区政委等职,参与组织指挥了保卫鄂中白兆山、大山头根据地和大小悟山反扫荡等战役战斗。
抗战胜利后,他率部参加了桐柏山战役,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了“国、共、美”三方的停战谈判。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中共哈南地委书记兼哈南军分区政委,师政委等职,率部参加了东北剿匪,辽沈,平津,宜沙,衡宝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柳州地委书记兼柳州军分区政委,广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副政委、政委,第二十兵团党委副书记,综合导弹卫星发射试验基地政委,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政委兼综合导弹卫星发射试验基地政委、党委书记,国防科委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广西剿匪和抗美援朝,直接参与组织指挥了第一发仿制导弹、第一发国产导弹、第一发导弹核武器、“东方红一号”卫星等重大发射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部队全面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原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政治委员栗在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2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