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曲约束支撑在框架结构加固中的应用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曲约束支撑在框架结构加固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本章拟结合工程实例,阐述屈曲约束支撑在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比较了加固前后结构整体性能指标。

结果表明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加固,在改善抗震性能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控制结构扭转[1]。

同时,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加固较传统加固方式而言,具有施工速度快、较为经济和维修更换方便等特点,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耗能减震构件。

关键词: 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加固
1工程实例简介
2008年的汶川地震造成国家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同时大量中小学校舍倒塌,致使很多中小学生罹难。

安徽地区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校舍安全鉴定、进行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对于不符合鉴定要求的建筑物要进行相应的加固处理。

本次加固设计的建筑为合肥市包河区元一柏庄小学教学楼。

建于2003年,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6200,建筑物长约100m,宽约50m,层高3.9m,主体结构四层,屋顶有两处局部突起,建筑物平面布置不对称,呈明显的锯齿形(图1);建筑物内大空间的房间较多(图2),跨度较大,房间平面布置没有规律性,大小房间交错布置;楼梯沿着建筑物的外边缘设置(图3),对于结构的抗震极为不利;建筑物悬挑装饰构件较多(图4),悬挑长度较大,对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没有保障。

图1 柏庄小学正立面图2 大空间活动厅
图3 柏庄小学侧面楼梯图4 外装饰构件
建筑物平面凹凸不规则,一侧凹进尺寸大于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4.2条;而且作为复杂体型建筑,教学楼也未设置结构缝,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4.5条。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第6.0.8条的要求,中、小学的教学用房和学生宿舍、食堂等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划分为乙类,其抗震措施提高一度,依据《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第6.1.2条,中小学校舍房屋的混凝土框架等级由以前的三级提高到二级。

框架等级的提高就必然形成结构物梁柱等构件的配筋不足,计算现有建筑物配筋的不足情况、采取何种方式加固及加固前后的对比情况是本章介绍的重点。

2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加固
首先依据原有结构图纸和现场确认,采用结构设计软件对建筑物进行建模,模型平面图如图5所示。

图5 元一柏庄小学模型平面图
其次,按照建筑物提高抗震等级后的设计参数,利用结构设计软件对结构进行设计,得到各层梁、柱的配筋图,将梁、柱配筋图与原设计的梁、柱配筋图进行比较,可以得到所有缺少配筋的构件。

计算对比分析得出房屋大量结构构件配筋面积不足,14个框架梁端部负弯矩纵筋配筋不足,6根次梁负弯矩纵筋配筋不足,82根柱纵筋配筋不足,6根柱的箍筋配筋不足,另外还有14根柱轴压比不满足要求。

计算结果显示该教学楼扭转效应较为明显,扭转振型出现在第二周期,扭转系数值为0.68。

按照传统加固方法[2],对于梁端负弯矩处配筋不足,采用在梁顶部粘钢加固;对于纵筋和箍筋不足的柱采用包角钢和钢箍加固方法;采用浇注混凝土扩大截面尺寸的方法法,来满足柱构件轴压比的要求。

如果采用传统加固方法,逐个进行外包钢或扩大截面加固,将带来很大的施工量和较长的施工工期[3];此外,边柱和角柱的加固作业将影响外立面和原有建筑功能和风格。

对于中小学建筑受功能和时间影响突出的情况下,必须采用加固周期短的方式,传统加固方法就显得不是很适用。

因此,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出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加固的方案。

为了解决建筑物整体抗震性能差以及配筋大量不足的问题,在建筑物某些部位设置屈曲约束支撑。

经过反复调算,加设屈曲约束支撑的平面布置图如图6所示,在每一轴上设置的支撑在楼层竖向分布如图7所示,共计使用34根屈曲约束支撑,包括四种型号(BRB1、BRB2、BRB3、BRB4)。

图6 屈曲约束支撑平面布置图
节点设计是加固工程中重要的一点,也是抗震设计中非常关键的环节,节点的破坏在建筑物的破坏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节点设计需要重点设计。

屈曲约束支撑和梁、柱之间连接采用25mm厚钢板(Q235B)焊接,钢板与现有梁、柱采用M20化学螺栓植入式连接,具体螺栓数量根据屈曲约束支撑屈服承载力、外形尺寸等来进行确定,施工后节点如图8所示。

a)2轴BRB竖向布置b)6轴BRB竖向布置c)12轴BRB竖向布置
图7 屈曲约束支撑楼层竖向布置图
a)加固后两支撑连接中间节点b)加固后支撑与梁、柱连接边节点
图8 加固后节点现场图
3加固前后对比分析
在结构中布置34根屈曲约束支撑后,结构的扭转周期由加固前的第二周期转变为第三周期中出现,扭转系数值由0.67降低为0.62,加固前后周期改变情况见表1。

表1加固前后结构周期对比表
加固前后X向和Y向的层间位移角出现了改变,X向层间位移角在加设支撑后减小,其中第二层明显减小,加固前后层间位移角对比曲线如图9所示。

图9 结构加固前后X向层间位移角对比曲线
本工程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加固来改变原有结构的受力体系,使其偏向于框架-耗能支撑结构体系[4],结构抗震性能得到较大提高,加固后的结构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加固能够很好的调整结构的扭转效应,使得结构的质心和刚心重合或接近重合;采用合理的屈曲约束支撑加固方案能够减小结构位移;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加固,与传统的加固方案比较能减少湿作业,施工周期短,经济合理,施工方便,而且便于后期的维护与更换。

参考文献:
[1] 周云.防屈曲耗能支撑结构设计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赵俊贤.防屈曲支撑工作机理及稳定性设计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原理,2009,29(3).131-139.
[3] 汪家铭.屈曲约束支撑体的应用与研究进展(R)[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5,7(1):1-12.
[4] 王华琪、何志军.防屈曲支撑的应用与设计[J].结构工程师,2007,23(4):6-11.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方明(1958—),男,安徽肥东人,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