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起源及民间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传说

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传说

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传说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庆祝。

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传说。

中秋节既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人们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祈愿。

以下将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习俗以及传说。

一、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

关于中秋节来历的解释有很多版本,其中最为人们所公认的版本之一是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十个太阳轮流照亮人间,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炎热和干旱。

为了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大禹带领众人向天帝求助。

天帝发怒之后派遣了英勇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

后羿的英勇行为得到了人们的敬仰和崇拜,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后羿娶了嫦娥作为妻子,二人恩爱甚浓。

但是天神羡慕后羿的英勇和嫦娥的美貌,让他们每天只能生活在月亮上。

从此以后,人们开始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向月亮祭拜以表达他们对后羿和嫦娥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二、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有很多丰富多彩的习俗,这些习俗既体现了古人的文化智慧,也寓意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1. 赏月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欣赏明亮的月亮。

月亮在中秋节这天会达到一年中最圆最亮的状态,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人们边赏月边品尝月饼,相互交流感受,共同度过一个温馨的时刻。

2. 吃月饼中秋节的重要食物是月饼,这种圆形的糕点象征着团圆和平康。

传统的月饼有很多不同的口味和馅料,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人们通常会将月饼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表达祝福和感恩之情。

3. 点灯笼灯笼是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象征。

人们会制作各种各样的彩色灯笼,并在夜晚挂在窗户和树上。

这些灯笼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动物、花卉等,增添了节日的氛围和喜庆感。

4. 赛诗对赛诗对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分成两组,互相对诗,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这个活动既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承。

三、中秋节的传说除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还有其他一些耳熟能详的传说。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的国家法定假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团圆共度,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本文将介绍中秋节的由来以及其习俗。

一、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据传始于商朝晚期。

古人认为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中最美的月亮,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最早的含义是庆祝农作物丰收和感谢月亮守护农田和人民的节日。

后来,中秋节与祭祀月神的活动相结合,逐渐演变成团圆、感恩及祈求幸福的盛大节日。

二、中秋节的习俗1. 赏月:中秋节最经典的习俗之一是赏月。

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人们会聚集在室外或登高望月台,欣赏明亮的圆月。

赏月活动常常会伴有吟诗、吃月饼和品茗等传统习俗。

2. 敬拜月亮: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亲手制作精美的蜡烛灯笼,点燃蜡烛来敬拜月亮。

这一传统源自古代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和感谢之情,也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3. 吃月饼:中秋节最重要的食品是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具有丰富的馅料,如莲蓉、豆沙和核桃等。

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4. 赏桂花:中秋节正好是桂花盛开的时节,人们喜欢去公园、街道或院子里赏桂花。

桂花散发出独特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也让人联想到团圆和美好的寓意。

5. 剪纸和灯笼:中秋节期间,人们会制作各种形状的剪纸和灯笼,如兔子、月亮、花草等。

这些剪纸和灯笼用来装点家中或放在室外,增添节日氛围。

6. 儿童游戏:中秋节也是儿童的节日。

在中秋节的晚上,孩子们会穿上新衣服,提着灯笼在街头巷尾玩耍。

他们会玩耍各种传统游戏,如踩高跷、玩风筝等。

7. 家庭团聚: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团圆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追求尽可能与家人团聚。

无论家人身在何处,中秋节都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总结:中秋节是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来纪念这一传统节日。

无论是赏月、吃月饼,还是进行各种传统习俗的庆祝,中秋节都体现了人们对团圆和幸福的向往。

让我们期待中秋节的到来,与家人一同度过这个美好的时刻。

中秋节的来历风俗和故事

中秋节的来历风俗和故事

中秋节的来历风俗和故事中秋节,又称月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秋节的来历、风俗和故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美丽的节日。

一、来历: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月习俗。

相传古代人们为了祈求丰收和庇佑,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向明亮的圆月祭祀。

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中秋节,成为了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二、风俗:1. 赏月:中秋节的最重要的风俗之一就是赏月。

当晚,家人团聚,一同赏月,传说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常被讲述。

2. 吃月饼:中秋节的主食是月饼。

月饼通常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

人们相互赠送月饼,寓意着团圆和祝福。

3. 点灯笼: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风俗是点灯笼。

人们会在家门口或花园里挂灯笼,营造出温馨的节日氛围。

特别是在公园或广场上还会举行灯笼展览,各种造型的灯笼争奇斗艳,壮观非常。

4. 赏桂花:中秋节正值桂花盛开季节,人们会在这时欣赏桂花的香气和美丽。

5. 祭拜家神: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为家中的神像或祖先设立祭拜台,烧香祭拜,祈求平安和祝福。

三、故事:1. 嫦娥奔月: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有十太阳,炎炎夏日使人们苦不堪言。

于是后羿英勇地射下九个太阳,挽救了人间。

但他的举动引起了太阳神的愤怒,太阳神降下久旱。

后羿为了挽救百姓,从王母娘娘那里得到了不死药。

但被嫉妒的弓箭手冯宣偷走,后羿只好把药丹交给妻子嫦娥保管。

嫦娥不忍看到百姓苦苦哀求,决定用这颗药丹消灭罪恶并拯救百姓。

她吞下了药丹后飞升至月宫,成为嫦娥仙子,并定居在月亮上守护着人间。

2. 后羿射日:相传,后羿为了救世人们,这天以力大无穷、箭术精湛的他开始实施了射日计划。

后羿利用自己超人的力量,用绣线一箭射往天空的九个太阳,成功拯救了人类,太阴隐去九个太阳,回到了正常的状态。

人们敬佩他的英勇事迹,将他的名字流传至今,中秋节也因之而更加庄重隆重。

以上是关于中秋节的来历、风俗和故事的简要介绍。

希望大家能在这个美丽的节日里与家人团聚,共度一个温馨美满的中秋节。

中秋节的故事和风俗

中秋节的故事和风俗

中秋节的故事和风俗一、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传说中秋节源于唐代,由帝王为纪念大月氏国对我国的一番深情厚谊,而将秋季的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

二、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为人们所知的是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

据说,嫦娥是帝喾的女儿,她美丽善良,因偷吃了不死之药而飞升至月宫,成为月宫中的仙女。

而中秋之夜,人们仰望天空中那轮明月,正是为了纪念嫦娥。

三、中秋节的习俗赏月: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就是赏月。

在月圆之夜,家人团聚在一起,欣赏明亮的月亮,共享天伦之乐。

赏桂花:中秋时节正是桂花盛开的时候,因此赏桂花也成为了一种传统活动。

桂花寓意着吉祥如意,人们会在中秋节这天欣赏桂花,祈求幸福安康。

吃月饼:吃月饼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月饼寓意着团圆美满,人们会在中秋节这天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以示团聚和欢乐。

猜灯谜:在中秋节这天,人们会通过猜灯谜的方式来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灯谜是一种富有智慧和趣味的游戏,通过猜灯谜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增加家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烧香祈福: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中秋节这天前往寺庙烧香祈福,祈求家人平安、幸福安康。

四、中秋节的寓意中秋节寓意着团圆、和谐和幸福。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放下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琐事,与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同时,中秋节也寓意着感恩和祝福,人们会向亲朋好友致以美好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五、中秋节的庆祝方式家庭庆祝:中秋节这天,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家人会一起准备丰盛的晚餐,品尝美味的月饼,欣赏明亮的月亮,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笑声。

社区活动:在一些地方,社区会组织各种庆祝活动,如赏月活动、文艺演出、灯谜比赛等,让居民们共同感受中秋节的氛围和快乐。

赏花灯:在中秋节期间,一些地方会举办花灯展览,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精美绝伦的花灯艺术品。

这些花灯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猜灯谜活动:猜灯谜是中秋节期间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

中秋节的习俗与民俗文化

中秋节的习俗与民俗文化

中秋节的习俗与民俗文化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人们欢聚一堂,共度中秋佳节。

习俗和民俗文化是中秋节的一大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中秋节的起源、食物、花灯、赏月等方面探讨中秋节的习俗与民俗文化。

一、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仪式。

相传古代人们崇拜太阳、月亮,认为月亮是守护人们的神祇。

每年的八月十五,人们会举行祭月仪式,感恩月亮的庇佑。

这个习俗逐渐发展成中秋节,成为团圆和感恩的象征。

二、中秋节的食物中秋节的食物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月饼。

传统的月饼有很多种类,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每一种月饼都有着独特的味道和寓意。

例如,莲蓉代表着团圆和美好,而豆沙则象征着甜蜜和幸福。

此外,中秋节还有其他美食,如柚子、糕点、水果等。

这些食物不仅是家庭团圆的象征,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中秋节的花灯中秋节的花灯是另一个独特的习俗。

花灯通常由红纸、竹子和薄绢制成,形状各异,如动物、花草等。

花灯的制作需要巧手和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中秋节的晚上,家家户户会点亮花灯,创造出一片璀璨的夜景,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幸福。

四、中秋节的赏月中秋节的最大特点就是赏月。

人们在这一天会提前准备好水果、茶和月饼等美食,准备赏月时一同品味。

当月亮升起时,人们会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如公园、山顶等,一家人或好友一同赏月。

赏月时,人们会聊天、唱歌、吟诗,流连忘返。

中秋节的月光洒满大地,犹如一轮明月,将人们的欢乐和思念传递。

五、中秋节的其他民俗除了以上提到的习俗外,中秋节还有一些其他的民俗传统。

例如,猜灯谜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在花灯上贴上灯谜,挑战智慧。

猜谜不仅锻炼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也营造了欢乐的氛围。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舞狮、舞龙等传统表演,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总结: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习俗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从起源到食物、花灯和赏月,每个习俗都蕴含着人们对团圆、美好和幸福的向往。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中秋是指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都会选择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以下几种说法:1. 来历一: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活动。

我国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而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

这一天最初是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中秋节。

2. 来历二: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

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后,得到了一个成仙的药。

他的妻子嫦娥在八月十五这天吃了仙药,然后飞到了月亮。

后羿对嫦娥深感思念,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摆上嫦娥最爱的食物。

3. 来历三:与祭祀土地神有关。

在农耕社会,农作物的收成与土地神息息相关,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土地神,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基于上述内容和之前的结构,我为你重新撰写了一篇文章:---中秋节:古老传说与现代庆祝中秋节,又被称为月圆节或团圆节,是华人社区中的重要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明亮的满月高悬在夜空,家家户户都会团聚一堂,庆祝这个古老的节日。

但你知道中秋节是如何起源的吗?又有哪些传统的庆祝方式呢?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月神崇拜。

在那个时候,月亮被认为可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人们会在每年的这个时候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月神的庇佑。

但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其他的传说与中秋节的起源有关:1. 祭月传统:古代的帝王会在这一天祭拜月神,祈求国泰民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习俗也被普通百姓所采纳,并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中秋节。

2. 嫦娥奔月:这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中秋传说。

嫦娥吃下仙药后,飞到了月亮,成为了月宫的仙女。

她的丈夫后羿每年都会在这一天摆上香案,祭拜嫦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3. 祭祀土地神:在农耕社会,人们会在中秋这一天祭祀土地神,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

中秋节的风俗1. 赏月:在中秋之夜,人们会走出家门,仰望那轮明亮的满月,表达对家人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2. 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它的圆形代表了团圆和完整。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共庆佳节。

在这个节日里,有许多美好的传统风俗和习惯,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一、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的帝王为了庆祝丰收而设立了这个节日。

在唐朝时期,中秋节逐渐成为古代诗人所倡导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节日,也被誉为“诗人的节日”。

另外,关于中秋节的由来还有一段美丽传说,那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个锄头出生的年轻人叫做后羿,他具有弓箭天赋,威勇无比,被封为“湿婆射日”(意为射下日头的英雄)。

后来,后羿得到了长生不老药,并将药藏到了家中。

他的妻子嫦娥偷偷地将药吃下,不久后便飞升至月亮。

为了帮助妻子,后羿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隆重举行的祭月仪式上向月宫飞箭,提供祭品,从而避免妻子被嫌弃。

在现代社会中,中秋节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成为了一个家庭团聚、感恩丰收、除旧迎新的节日。

二、中秋节的传统风俗1.赏月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夜幕降临时,人们会在月明之下吃月饼、喝月饮,赏月遥思故乡。

在赏月时,也会欣赏月亮上的兔子和仙女,给人以好奇和敬仰之情。

2.吃月饼中秋节最受人们喜爱的事情之一就是吃月饼了。

历史上,月饼也曾被用于传递秘密信息,成为推翻外族侵略的象征。

现在,月饼已成为人们庆祝中秋节的重要食品,有很多口味和做法,如传统的五仁、豆沙、蛋黄等,还有更多新颖创意的口味,如绿茶、芝士、奶黄、红糖等等。

3.举行团圆活动中秋节也是家庭团聚、亲戚朋友相聚的时候。

很多人都会回到父母家中,吃饭、聊天、玩游戏,共同度过一个愉快、温馨的节日。

对于那些不能回家的人,他们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视频等方式来表达对家庭的思念和祝福。

4.燃放和赏花灯赏花灯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它不仅美丽,也代表了人们的喜庆情绪和吉祥寓意。

由于花灯的制作和燃放都需要费时费力,因此在现代社会中,这个习俗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图片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图片
团圆: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寓意着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感恩:中秋节是感恩的日子,寓意着对父母、亲人、朋友的感激之情
传承:中秋节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节日,寓意是祈福的日子,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秋节的习俗
章节副标题
03
赏月
赏月时间:中秋节晚上
赏月地点:户外、阳台、屋顶等
提灯笼
习俗:中秋节晚上,人们提着灯笼出门赏月、游玩
现代:提灯笼已成为中秋节的重要习俗,寓意团圆和幸福
起源:古代人们为了驱赶鬼怪,用灯笼照明
寓意:象征光明和希望,驱散黑暗和恐惧
猜灯谜
起源:古代文人墨客在节日期间以猜灯谜为乐
形式:以谜语形式表达,谜底多为汉字、词语或成语
目的:增加节日气氛,增进亲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中秋节的重要事件
起源: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秋祭,是古代人们庆祝丰收、祭祀月亮的节日
发展:唐朝时期,中秋节逐渐成为重要的节日,人们开始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习俗
传播:宋朝时期,中秋节习俗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演变:明清时期,中秋节习俗更加丰富,人们开始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猜灯谜等习俗
中秋节的意义
吃月饼: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感受节日的甜蜜
猜灯谜:参与猜灯谜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放孔明灯:放飞孔明灯,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中秋节的主题旅游
赏月:中秋节期间,人们会与家人、朋友一起赏月,感受团圆的氛围。
吃月饼:中秋节期间,人们会吃月饼,寓意团圆和幸福。
猜灯谜:中秋节期间,人们会猜灯谜,增加节日的趣味性。
赏月:中秋节晚上,人们会聚在一起赏月,欣赏月亮的美丽和皎洁。
吃月饼: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人们会购买或自制月饼,与家人一起分享。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习俗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习俗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习俗中秋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之一,它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齐名,是家庭团圆、祭祖、赏月、吃月饼的传统节日。

本文将从中秋节的历史背景、习俗传承、文化内涵等方面,介绍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习俗。

一、历史背景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商朝时期,是一个祈求丰收、感恩天地、团圆祭祖的节日。

据史书记载,商朝时期每到中秋之夜,人们会点燃篝火、祭拜月神、团聚享受赏月之乐。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文化的传承,中秋节成为一个家庭重聚、祭祖供品、赏月品尝月饼等习俗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习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时间。

二、习俗传承1. 饮酒赏月中秋赏月是中秋节最古老、最传统、最浪漫的习俗之一,赏月的场所多为户外,如公园、山坡、草地、河畔等。

人们在欣赏美丽的月亮之时,品尝美味的月饼和美酒,俗话说“一酒入喉,不觉五更钟”。

这种习俗寄托了人们祈求团圆、和睦、幸福的美好愿望。

2. 吃月饼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就是月饼,其形状比较特别,分为圆、方、梅花、动物等不同造型。

中秋节吃月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月饼的制作材料主要是豆沙、五仁、莲蓉、咸鸭蛋黄等,至今所谓的“五仁”、“莲蓉”、“豆沙”等口味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3. 祭祖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是祭祖,是表达人们对祖先敬仰、怀念和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

在中秋节这一天,家人会烧香、上供、祭拜祖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讲述家族历史、传承家训,感恩祖先的付出和努力,强化家庭氛围的凝聚力和传家宝贵的文化遗产。

4. 玩花灯玩花灯是中国古代贵族的一种游戏,到了宋代时期,它逐渐普及到民间。

中秋节玩花灯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有灯笼、纸扇、星灯等不同款式和形状的花灯,人们在品味美食和赏月之余,一起欣赏花灯的美丽和灯谜的猜谜儿趣味。

三、文化内涵中秋节传统文化习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祭月神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慈悲之心;赏月则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吃月饼象征着人们亲情、友情、爱情中的舍己为人、分享和团结;祭祖则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家庭、家族、社会等观念的重视。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庆祝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清明节、端午节、春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独特的文化传承。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相传,当时天帝之孙后羿得到了不死药,为了防止药被武丁夺取,后羿在月亮上藏起不死药。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人们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赏月,吃月饼,庆祝中秋节。

在另一个故事中,中秋节起源于周朝时期。

相传,当时周武王征服了商纣王,统一了天下。

周武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自此成为了皇帝的传统。

为纪念周武王的成就,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被确定为庆祝中秋节的日子。

不论是哪个故事,中秋节都成为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庆祝和团圆为主题,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之一。

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1. 赏月——赏月是中秋节庆祝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中秋月亮圆满,常被比作人生的圆满和团圆。

在小桥流水、草地天空、花好月圆的环境下,欣赏月亮的光辉,感受并祝愿和家人、亲友之间的情谊和平安。

2. 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重要的传统食品之一,它是以五仁、莲蓉、豆沙为主要原料,用皮包着馅制成的小点心。

在中秋节时送月饼、品月饼已经成为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而现在月饼种类越来越多样化,不再是传统的五仁、莲蓉、豆沙,也有水果味、巧克力味等口味的月饼。

3. 点灯笼——在中秋节的晚上,人们还会点起彩灯和花灯放在庭院中,让家人、邻居都能欣赏到灯光的美丽。

4. 祭拜——在中秋节,也有一些地方会进行祭拜活动。

祭拜祖先,祈求平安,是中国古老的习俗之一。

5. 玩捉迷藏——中秋节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

他们会在院子里玩捉迷藏、打闹等游戏,充分体验秋天的欢乐氛围。

三、中秋节的文化传承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传承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秋节由来和风俗习惯

中秋节由来和风俗习惯

中秋节由来和风俗习惯中秋节由来和风俗习惯(通用7篇)中秋节大概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吧。

因为它代表着团圆幸福~那么下面店铺就来介绍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啦。

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节由来和风俗习惯篇1中秋节由来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源于古代的祭月迎寒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

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作为节日,西汉时已初具雏形,晋时已有赏月之举,到北宋时正式定名中秋节,至今长盛不衰。

这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民间传说嫦娥奔月无论有多少版本,一点是共通的: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感后羿射日之功,赠之不死仙药。

而嫦娥因故吃了仙药,无法逗留地面,飞天奔月而去。

有的版本中仙药是一粒,被嫦娥得之。

而更多版本是两粒:人服一粒长生,服二粒成仙。

后羿拿回家给嫦娥保管,准备夫妻分食,然而却被意外打破了这个计划。

意外是什么?无数版本的意外让嫦娥的形象在千百年来飘忽不定。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中秋节来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起源和风俗习惯实用一篇

中秋节的起源和风俗习惯实用一篇

中秋节的起源和风俗习惯实用一篇中秋节的起源和风俗习惯 1中秋节的来历1、“嫦娥奔月”的传说嫦娥奔月后,后羿日夜思念,便让侍女在月光下摆上供桌,上面放着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

邻里乡亲也在自家院内摆上供桌和水果,祝福美丽善良的嫦娥。

从此以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

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到月下供奉嫦娥。

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2、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

土地收成的情况,对于以此为生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人们对于土地还有深深的敬畏之情。

每到春天播种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

到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

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

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3、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春分祭日,秋分则祭月,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

据史__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化而来。

有确切的史料表明,最初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

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

而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

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调至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就有了中秋节。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如__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名字的来源“中秋”一词,最早于《周礼》:所谓中秋,是因为八月居孟仲季三秋之中,而十五夕恰为月中,所以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或称“八月半”。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8月15日,是人们在团月之时庆祝的一种习俗。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祭月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与家人团圆、赏月并欣赏月饼的传统盛会。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一、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嫦娥奔月传说。

相传古代中国有十个太阳,每天轮流出来照耀大地,但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为了拯救人民,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使世界恢复宁静。

然而,后羿之妻嫦娥无意间误饮了仙药,飞上了月亮。

为了怀念妻子,后羿每年在这个时候拜月,并将这个习俗传承下来,形成了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

二、中秋节的风俗习惯1. 赏月: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赏月。

人们在这天通常会找一个宽敞的地方,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观赏明亮的月亮。

月亮的圆形代表着团圆,所以赏月也象征着亲人团聚的愿望。

2. 吃月饼:在中秋节期间,人们都会赠送和品尝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其制作过程繁琐,口感丰富多样。

里面的馅料有豆沙、莲蓉、红豆等多种口味。

传统的月饼上还会印上花纹,如兔子、莲花等寓意吉祥的图案。

3. 赏花灯: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南方城市,中秋节还有赏花灯的习俗。

人们会沿街散步,欣赏五彩缤纷的花灯,这些花灯造型各异,如龙、凤、兔子等,灯光明亮,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

4. 玩游戏:中秋节也是家庭聚会的时候,人们会一起玩各种传统游戏。

其中最流行的游戏是“猜灯谜”。

人们在花灯下贴上谜语,其他人则猜谜语的答案,猜对了可以获得小奖品。

5. 龙舟竞渡:在一些地方,中秋节还有一项传统的活动,那就是龙舟竞渡。

人们组成龙舟队,在河流或湖泊中竞渡划船比赛,船上的队员有节奏地划着船桨,船尾有人敲鼓助威,气氛热烈而喜庆。

三、结语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瑰宝,是人们表达思念和祝福的重要时刻。

通过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习俗,人们在这一天共同感受团圆和温馨。

无论身在何方,中秋节都是人们心中的一个节日,一个可以与亲人团聚、祈福家庭和美好未来的时刻。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关于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过中秋节的经历,对中秋节很是熟悉吧。

相信许多人都不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欢迎大家分享。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1中秋节来历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中秋节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习俗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

吃月饼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

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

中秋节的故事与风俗

中秋节的故事与风俗

中秋节的故事与风俗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和各地的独特习俗。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和风俗:1. 后羿射日:传说古代天空曾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

但有一天,这十个太阳突然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大地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和热浪。

天帝得知此事,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凡协助人类。

后羿带着天帝赐予的红色弓和白色箭,以及他的美丽妻子嫦娥来到人间。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一个太阳供人们生活所需。

从此,人们把射日的故事传颂千古。

2. 嫦娥奔月:后羿的妻子嫦娥,因误食了西王母赐予的不死之药,飞升月宫。

这个故事寓意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逢中秋节,人们会观赏明月、吃月饼、赏花灯,以此怀念嫦娥和她的奔月传说。

3. 祭月:古代帝王为了祭奠月亮,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亲自到京城外的坛庙祭祀月亮。

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民间习俗,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现在,许多地方仍有祭月仪式,人们通过祭月、赏月、拜月等方式,表达对月亮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4. 赏月:中秋节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机,人们在这一天会聚集在一起,欣赏明亮的月亮,寓意家庭团圆和幸福。

5. 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寓意着团圆和美好。

民间有“八月十五月儿圆,吃了月饼过好年”的谚语。

6. 赏花灯:中秋节期间,各地会举行盛大的花灯游行。

人们制作各种造型独特、色彩艳丽的花灯,寓意着生活的繁荣和光明。

7. 舞龙舞狮:在一些地区,中秋节期间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的表演,以求来年好运和五谷丰登。

8. 挂灯笼:中秋节前后,各地会挂起象征团圆和喜庆的大红灯笼,烘托节日气氛。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一个寓意美好、团圆的节日,各地的风俗习惯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围绕着月亮、团圆和幸福展开。

在这一天,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家庭、朋友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传统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传统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传统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庆祝的节日。

中秋节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传统。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月风俗,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传说在古代东夷部族,人们会根据月相的变化来决定农事活动,农历八月十五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人们借此祈求丰收和祭祀月神。

另一个起源传说是与嫦娥有关。

相传,古时有十个太阳,炎热的气候使人们生活艰难。

后来,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为了表彰后羿的功绩,玉皇大帝赐给他不朽之药。

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偷吃下了这颗药,从此她飞上了月亮,并成为人们的神明,人们就通过月亮祭奠和祈求心愿。

这两个起源传说中的元素融合在一起,逐渐演变成了中秋节这个节日。

中秋节有许多与月亮相关的风俗和传统习俗。

首先是赏月。

中秋节的晚上,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赏月并吟诗作对,将心中的思念和祝福倾诉于明亮的月光下。

人们在赏月的同时,还会品尝中秋特色的食品,如月饼、柚子、莲蓉等。

其次,燃放和观赏花灯是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风俗。

人们在中秋节前后会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如灯笼、兔灯、剪纸等,寓意着幸福和团圆,为中秋节增添了独特的节庆气氛。

此外,还有赏桂、祭拜神明等传统风俗。

赏桂是指人们观赏和采摘桂花,桂花的香气被认为是象征幸福和富贵的象征。

而祭祀神明则是表达对月神的敬仰和祈求,人们会在家庭和街头设立祭台,烧香拜祭,祈求平安和好运。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风俗习俗。

比如在广东地区,人们会举行舞狮、夜游和打捞月饼等活动,而在福建地区,人们则会制作纸灯船,将其放入河流中,传说能够驱走疫病和灾难。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节庆活动和习俗,丰富多样。

总体而言,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历和风俗传统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幸福的向往,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通过赏月、赏桂、燃放花灯等活动,人们不仅展示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也传承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祭月作为民间做节的重要礼俗之一,逐渐演化为的赏月、颂月等活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中秋节由来: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

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不一,据专家考证,在中国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最晚。

不过,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也有着悠久的源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敬月习俗和秋祀活动。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

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

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

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盛行。

从流传下来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

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

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

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2023年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23年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欢迎大家收藏和阅读。

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节日的起源说法较多,一说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八月中秋时,农作物基本都成熟了,农民为了庆祝丰收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也有历史学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的时候。

这一天,唐军裴寂看见月亮,成功发明了月饼作为军粮,成功解决了军中粮食不够的问题。

此后,人们便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以此作纪念。

中秋节的风俗祭月《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赏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盛,也有祭月的仪式。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中秋节之夜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

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

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

中秋节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又称月圆节、秋节、仲秋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人们在此时祭祀月亮,庆祝丰收的到来。

中秋节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传说故事。

相传,古代中国有个神话人物名叫嫦娥,她嫁给了后羿,后羿是一个弓箭手,他曾帮助人们射下九个太阳,使人间恢复了生机。

为了报答人们,后羿得到了一瓶不死药。

然而,嫦娥私自喝下了这瓶不死药,她飞上了月亮,并住在了那里。

为了怀念妻子,后羿在每年中秋之夜在庭院中设宴,供奉嫦娥,并向月亮祈福。

中秋节的风俗和传统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家人团聚。

人们会在这一天返回家乡与亲人共度团圆时刻。

还有一种重要的风俗是赏月。

人们在中秋之夜会在户外聚集,赏月、赏月饼,一家人一起享受共度中秋的欢乐时光。

中秋之夜的月亮是最圆的一轮,人们会通过聚焦、高歌、吟诗等方式来歌颂、祈福和祭祀月亮。

中秋节还有吃月饼的传统风俗。

月饼是中秋节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它通常是圆形,如同象征团圆的月亮。

吃月饼是表达人们对家人团圆幸福的祝愿。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中秋节的习俗,例如放花灯、玩柚子、插艾草、赛夜叉等,这些都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总之,中秋节是一个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人们通
过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等方式,表达对团圆、丰收和祈福的美好祝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起源及民间风俗习惯篇一:中秋节起源、风俗习惯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三、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祭月、赏月、拜月《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观潮、猜谜、吃月饼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

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传说嫦娥奔月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谚语: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八月十五吃月饼——节日的美食八月十五办喜事——人月共团圆八月十五生孩子——赶上节了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圆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八月十五看灯笼——迟了大半年八月十五过年——差了节气。

篇二:中秋节的民间习俗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唐有诗句《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宋有诗句《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可见中秋佳节历年来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人们借此佳节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民间习俗一:吃月饼每逢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会拧着大包小包的月饼礼盒走家串户。

月饼通常为圆形寓意“团圆”因而特别受人追捧。

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便是中秋佳节一大乐事。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

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

而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

月饼起初只有椒盐馅,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蛋黄,水果馅??种种口味的月饼应有尽有,任您选择,月饼的包装也变得花哨起来,摇身一变,以前到处可买的便宜酥饼,现在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显然已变成送礼的高档品。

民间习俗二:赏月每年八月十五,夜空都会高挂一轮明月,古有“祭月”之说,《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现如今,人们常常借助佳节之日,和亲朋好友欣赏月色。

遥想儿时,一家子坐在小院,月色照亮了整个院子,奶奶便开始跟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想人生最快乐的事也不过如此吧!民间习俗三、玩花灯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

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玩花灯在南方比较盛行,尤其在香港,广东广州,广西南宁一带。

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特别受欢迎。

民间习俗四、舞火龙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

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

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

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其实,中秋节并非只是中国独有,外国也过中秋节,尤其是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亚洲国家,而且风俗奇异有趣。

例如:朝鲜“秋夕节”,越南“中秋节”,缅甸“光明节”,伊朗“麦赫尔干节”,日本“十五夜”,泰国“祈月节”,斯里兰卡“月圆节”,坦桑尼亚“月圆节”,柬埔寨“拜月节”。

各地区的民间习俗有所不同,笔者所在的重庆地区,每年中秋主要是赏月和吃月饼,也还真想去香港等地区玩花灯,舞火龙。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间习俗,民间文化变得越来越淡薄,笔者认为,不管社会怎么样发展,文化还是不容轻视!民间习俗,文化都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精髓,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篇三: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中秋节的习俗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我国农历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中,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象葡萄、西瓜等象征着团圆的水果也被人们摆上餐桌。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

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

中秋节各地风俗台湾中秋节的风俗首先是祭月和拜月。

一般认为中秋节的起源,是源於古代帝王在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

後来,民间也渐兴此风。

到了明清时代,祭月时的供品,已形成规模: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

街市上还会出售一种“月光纸”,上面会有月光、菩萨、宫殿,还有兔形人在月光下捣药。

祭月後,即将此“月光纸”焚烧。

祭月的活动男士可以参加,但拜月的活动男士就不能参加了。

所以在台湾,“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当妇女们忙着置办各种拜月的物品时,小孩子们也趁机跟着忙活。

每值中秋,台湾街市上都会卖一种用来供儿童祭月用的“兔儿爷”。

“兔儿爷”源于明末,以泥土塑造成兔首人身,坐姿如人形。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转变成了“中秋”的玩具。

制作也日趋精致多样:有武士形,商贩形,还有剃头师和裁缝师形等,其多样化的造型丰富了儿童过中秋的情趣。

在台湾农民中,过中秋时,则要祭拜土地公。

此习俗是要感谢土地公保佑其有丰富的秋收。

除了祭祀土地公,农民还得在田间插设“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夹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间。

在台湾南部,森林茂密,农民们在中秋之日,还有祭拜树王公的习惯。

除了拜月、拜土地公、台湾民众在中秋还有拜太阴星君、太阴娘娘的习惯,皆因太阴星君和太阴娘娘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月亮之神,既然中秋要拜月,那就少不了要拜月神,以苗栗头份的太阳宫为例,每年中秋为太阳娘娘祝寿的活动就包括奏表拜祭,念经祝寿,举行月光晚会等。

台湾还有一些和女性有关的中秋民俗,也很有意思。

在中秋夜祈求长寿:台湾民间相传,中秋夜睡得越晚越长寿,尤其是少女在中秋夜晚睡,会使自己的母亲长寿。

祈求嫁得如意郎君: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园中的蔬菜和葱,就表示她将觅到一位如意郎君。

有句民谣:“偷到葱,嫁好人,偷到菜,嫁好婿”。

指的就是这项习俗。

听到这项习俗时,笔者心想生活在城市里的少女去哪偷葱与菜呢?祈求孩子: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中秋晚上,倘能到人家菜园里偷摘到一个瓜抱回家,来年就会生个胖娃娃。

中秋夜深时,台湾妇女往往会在家中的神像前烧香,表达了欲问卜的事後,还要请示出门的方向,然後持香出门,一路上听到谈话和歌唱时,便掷杯问神,直到得到神明的认可答案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