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 副本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9章)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9章)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一至九章)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

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传播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传播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传播学重点知识1、什么是传播?(名)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影响别人。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传播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信远、讯息和新宿。

人们正是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2、传播学研究什么?(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研究人类传播的形态、研究人类传播的过程。

(1)宏观层面:研究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等的关系(2)微观层面:研究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自身轨迹3、传播学兴起背景?P257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在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迅速发展,媒介的增加和影响力的扩大促使人们从各自学科研究传播;当时还是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时代,传播在战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这使得社会学家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革命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关心;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大量衔接点的学科,如:新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美国是世界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并且二战期间,大量欧洲学者逃到美国,提供了大量人才资源。

1、社会发展对信息要求提高2、传播业成为独立的产业3、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社会背景4、四大先驱与集大成者 P261(重点)①拉斯维尔:拉斯维尔对传播学的贡献有——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将传播的基本过程解析为“五W”(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说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虽此理论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有重要意义。

②卢因: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守门人”概念,“守门”理论成为揭示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③霍夫兰:把战时的研究成果整理为《大众传播实验》一书,还出版了《传播与说服》。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实用文档标准文案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1、“传播”的英文是: communicate(动词)communication(名词)。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

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实用文档标准文案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新闻专业传播学万能考试复习资料[只要这些会了一切OK]

新闻专业传播学万能考试复习资料[只要这些会了一切OK]

考试内容和要求(一)考试内容测试学生对传播学基本知识、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认识、分析各种传播现象与传播实务的能力。

(二)必须掌握知识要点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符号学传播与社会学传统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传播的三个要素P32、传播与信息信息科学的主要贡献是把信息概念引入了传播学。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3、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5、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7、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4、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5、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6、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7、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8、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9、信息社会的概念P3510、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

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学概述选择:1.20c70s末传播学引入中国。

2.传播的定义:“共享”说、“影响”说、“仪式”说、“符号”说。

(不同定义反映了人类从不同角度观察传播现象的结果。

)3.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或基础性行为之一。

4.传播的类型:(着眼点不同:二分法、四分法)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的技术、手段);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以传播的范围、规模)5.自我传播:规模最小,不属于社会传播,不属于传播学研究范畴。

6.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至少两人以上,但上限模糊)7、大众传播学包括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大众传播的一部分。

8、传播规模与手段密不可分、互为因果。

9、传播“三要素”:传播过程存在着三个环节:传(者),受(者),信息(内容)。

10、传播的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

11、传播的基本功能:传送或者接受各种信息。

传播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

12、从功能的角度看,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

13、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

14、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个人层次,组织层次,社会层次。

15、传播的三、四大功能:传播的四大功能先由H.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三个功能,即“监测环境” “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和“传承社会遗产”,后来C.赖特在此基础上又增加“提供娱乐”的功能。

16、现代社会传播的显著特点是:大众传播在各个层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尤以社会层次为最。

17、传播的基本功能:传受信息。

18、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传播的功能与内容是相对的;绝大多数传播是双向、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交互的。

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学科。

信息: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

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

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传播学重点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4个)2、简答题(5个)3、论述题(2个)课程复习重点:大纲:传播的实质、传播的模式内容:传播要素传播效果自我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技巧具体重点:1、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处在社会系统中的人类应用一定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往往伴随一定社会效果的发生。

特点: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使用传播媒介(口语、印刷、电子、网络媒介)信息的交流具有一定的传播效果2、传播的要素(5+3)(如果是简答题,则每个要素要有浅层次的展开)传播者who:传者、信源(传播者的权威性影响传播效果,但只是短暂的)受传者to whom:受众、信宿(受众个性意见领袖群体规范)信息Sayswhat:传播内容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者意图实现结果(受传播者、受传者以及传播技巧的影响(如一面提示、两面提示,如诉诸理性还是诉诸感情)) 传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 传递信息的工具或手段(决定传播频率、范围)信息组织与传输的机构(决定传播内容的倾向、意识)新增3要素:传播原因探讨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目的及意图(why)传播技巧如何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手段和策略。

(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传播环境自然环境(制播环境、地理环境、传播技术)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3、传播的分类:自我传播大众传播(定义)(按传播范围分)自我传播:个体的我与主体的我之间的信息互动。

(本我、自我、超我,慎独)大众传播:1 媒介必须专业化、职业化;2必须接受国家监督与管理;3改变传统观念、工作及生活方式国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按传播内在本质分)文献领域人际领域广播领域4、信息积累的选择性心理机制(各层次的定义、层次关系)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注意特点:选择知觉刺激性信息选择观点吻合而避开抵触信息选择性理解以自己的思维、价值观去理解所选择的信息原因: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廷格)作用:主观意识参与下信息发生有利于接受者变化主观意识过分参与会造成符号价值消失,积累无意义(风动幡动)选择性记忆根据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选择对自己有用、有利且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或别的介质上特点:①主动“拷贝”,但是片面的(口述历史)②强烈主观色彩,取决对记忆主体正向肯定性的心理认同③短暂,还应选择除人脑外的其他记忆载体5、传播者与把关传播者是指拥有一定传播手段并能实现一定目的将自己拥有的信息传达给受传者的人或组织把关即信息的加工与过滤,其必要性如下:信息的差异性——筛选与过滤垃圾信息、冗余信息传播目的的差异性——因传播者目的不同,在信息选择上必然选择满足其目的的信息内容受众的差异性——由于受众生理、心理、职业、爱好差异,因而选择不同信息满足不同受众需求把关人定义: 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 传播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 传播学的分类:按传播媒介、按传播内容、按传播流向、按传播途径
3. 传媒与传播的区别
二、传播学主要理论
1. 传播行为理论:传统线性模型、双向互动模型、多重模型
2. 社会认知理论:认知不均衡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观众定位理论、犯罪学派理论
3. 文化理论:功能主义理论、符号学派理论、批判理论
三、传媒与社会
1. 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2. 传媒与文化的关系
3. 报刊和新闻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四、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 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2. 传播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3. 传播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媒体伦理与自律
1. 媒体的角色和社会责任
2. 媒体专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3. 媒体自律制度和监管机制
六、未来传播趋势
1. 新媒体的发展和趋势
2. 传播技术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3. 传媒将如何应对未来的发展挑战
综上所述,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需要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掌握传播学的主要理论,了解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认识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遵守媒体伦理与自律要求,关注未来传播趋势,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传播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传播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引论第一节媒介与传播学研究一、媒介研究的四个层面媒介研究的四个层面,反映了传播学研究的轨迹,也反映了传播学研究的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研究媒介本身第二个层面:研究媒介的使用第三个层面:研究媒介的社会效果第四个层面:研究媒介的发展问题<小结>媒介研究的四个层面是步步深入的,又是相互交叉的。

一项研究可能会覆盖几个层面的研究。

二、媒介研究的四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拉斯维尔为首的研究人员从刺激反应观点出发,研究媒体对人的影响,得出结论,媒体对受众影响巨大,并提出了“皮下注射论”。

这种理论认为,信息如“炸弹”,传播者只要将“信息炸弹”射向受众,就会产生预期的全部效果。

后来人们称之为“魔弹论”。

第二个时间段:20世纪中叶广告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与广告有关的媒介研究受到激发,研究视角走向有关广告词效力、受众结构与规模、广告设计、广告播出的时间与频率、媒介选择等。

这一时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广告有助于开发受众的消费能力,影响受众的消费指向,但不是决定性的。

就是说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有限的。

第三个时间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子媒介迅速发展和普及,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特别是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日益关注。

许多西方国家耗巨资开展关于电视节目中色情与暴力对儿童影响的研究,有关商业内容的媒介研究也受到关注。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人们对媒介信息的接收是根据需要而采取不同的态度,是需要选择的,而不是盲目地被动接受,这就是后来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四个时间段:20世界80年代末媒介间争夺受众和争夺广告受众的竞争呈白热化,媒介要生存,就必须花钱去研究受众的价值观和兴趣的变化,了解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了解一切与消费相关的信息,增加了社会学、心理学等内容。

媒介研究不外乎两个部分: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西方国家,学术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研究机构或大专院校,研究内容较为客观;应用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民间,具有商业特点。

传播学理论3 - 副本

传播学理论3 - 副本

Schema的定义
是一种认知框架 由组织有序的有关情景和个人的知识构成
这些知识是从过去的经验中抽象出来的
Schema的功用
我们很懒,是“认知的吝啬鬼”,面对新信息,我们会奉行“认知节俭法则” 用已有的认知框架来对它进行快速处理
在信息日益超载的今天,这种schema的作用更加明显
18
如何认知碧根果?
2
上一讲回顾
拉斯维尔的5W模式有何意义与局限? 香农-韦弗的数学传播模式有何意义与局限?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有何特色? 美国学者的传播模式与德国学者的传播模式有何不同?
3
Perception在教材中翻译为“理解”,这是值得商榷的 更恰当的翻译应该为“感知”
我们对外界信息的处理过程是先感知(perception)后认知(cognition)
美国场景占主导的次数
总次数
墨西哥男性(6)
墨西哥女性(6) 美国男性 (6) 美国女性 (6)
44
45 7 12
16
15 53 48
60
60 60 60
案例:
祖国在心中
国旗在眼中
11
影响感知的心理因素之三:动机/motivation
McClelland & Atkinson(1948)研究发现: 具有强烈进食动机的饥饿的人更有可能“看到”想像中的食物 实验前开始前,研究人员 声称会放映一些图片 事实上,什么图片也没有放, 却故意误导受试对象: “有三样东西在桌子上, 是什么?” 与食物相关反应的平均次数
吃爆米花喝可口可乐24乐投放在荧幕上这条消息闪烁时间极短只有13000秒结果该影院爆米花的销售增加了575可口可乐的销售增加了181潜意识广告立刻引起争议通过这种方式广告商可以轻易操纵我们的大脑而不被我们觉察比如虽然我们的本来意志是不喝酒但潜意识广告让我们违背自己而喝酒为了避免潜意识广告的作用我们必须找到意识阈限即知觉门槛为了避免潜意识广告的作用我们必须找到意识阈限即知觉门槛我们知道电影每秒钟有24帧静止的画面但我们的眼睛欺骗了自己在我们眼睛看来这些画面是流动的有时候我们需要125秒才能辨别刺激25有时候我们需要125秒才能辨别刺激有时候我们可能仅需要1100秒就能辨别所以心理学家将意识阈限界定为受试者能分别出50的刺激次数的那个点但这仍然是一个主观的判断阈限因人而异因情景比如疲劳程度而异所以潜意识感知的研究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三名词解释1、“守门理论”(谁+谁改进+理论解释)由卢因提出。

1所谓守门,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2守门人特征:隐形性、依附性、追加性、完善性3守门人功能:检查、加工、评价、导向、桥梁2、符号(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1)语言符号是以语音和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可以分为语音符号、字形符号。

(2)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

3、政治具有倾向假说(时间+谁+内容)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提出的,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以及宗教信仰来显示受众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态度和政治立场的综合指数。

4、传播者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

个人层面:记者、编辑组织层面:传播机构四简答题一传播效果研究的三时段内容及背景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以“魔弹论”为代表的“直接强力效果论”“魔弹论”与20世纪初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成为大众宣传的主要工具这一历史环境有关,其背后是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

2、40年代至60年代——由“传播流程”研究所代表的“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理论”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现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

3、70年代至现在——“宏观效果理论”“宏观效果理论”与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二意见领袖(谁+概念+特点)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它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

它的四个特点是:1、与被影响者一般是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传播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魔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P2402.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P2623. 媒介——将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影)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如报纸)前者称为普通媒介,后者是大众传播媒介。

P1774. 把关——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

P1205. 两级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境,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P2436. 反馈——(所谓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借用过来)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P2477. 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墨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P548.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P2109. 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P19410. 潜网——任何处于稳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

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P129-13011. 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

P20312.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复习资料.doc

传播学的复习资料.doc

一、填空:1、传播学通常会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有: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3、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4、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

5、传播学一般也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6、传播的基本过程包括/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有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

7、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8、社会信息由符号和意义组(构)成。

二、名词解释:1、信息一一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2、符号一一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选择性接触一一是指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 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这种“选择性”接触活动的结果, 更可能在加强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4、拟态环境一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物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三、简答:1、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哪些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包括哪些原理原则?(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传播学复习资料第⼀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第⼀,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

第四,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种⾏为,是⼀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第⼆章、⼈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类传播活动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代表性媒介:①⼝语传播时代(⼝语、约定的事物或图形符号)②⽂字传播时代(⽂字)③印刷传播时代(报纸、书籍)④电⼦传播时代(电视、⼴播)2、传播学家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1)⽰现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 3)机器媒介系统第三章、⼈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符号——任何事物只要它独⽴存在,并和另⼀事物有联系,⽽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2、符号分为:语⾔符号和⾮语⾔符号。

⾮语⾔符号⼜分为:1)语⾔符号的伴⽣符 2)体态符号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3、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第四章、⼈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1)直线模式(⾹农—韦弗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2)循环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3)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2、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第五章、⼈内传播与⼈际传播1、内向传播——也称⼈内传播、内在传播或⾃我传播,指的是个⼈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体内部进⾏信息处理的活动2、⼈际传播——是个⼈与个⼈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3、⽶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德认为⾃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是作为意愿和⾏为主体的“主我”,⼆是作为他⼈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传播学原著导读复习资料.doc

传播学原著导读复习资料.doc

一《论出版自由》1For books are not absolutely dead things, but do contain a potency of life(生命的潜力)in them to be as active as that soul was whose progeny(子女.后代)they are; nay (不仅如此),they do preserve as in a vial (小玻璃瓶)the purest efficacy (效力)and extraction of that living intellect that bred them.书籍并不是绝对死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和作者一样活跃。

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创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菁华保存起来2Who kills a man kills a reasonable creature, God,s image; but he who destroys a good book,kills reason itself, kills the image of God, as it were in the eye.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 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像。

3whereof the execution ends not in the slaying (杀死)of an elemental life, but strikes at that ethereal (精英)and fifth essence, the breath of reason itself.在这种屠杀中,杀死的还不止是凡尘的生命,而是伤及了精华或第五种要素——理智本身的生气。

4Wholesome meats to a vitiated (伤害)stomach differ little or nothing from unwholesome; and best books to a naughty mind are not unappliable to occasions of evil.对于坏的胃口来说,好肉和坏肉一样有损害。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精)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精)

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

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1、卡尔·霍夫兰及其助手通过实验发现,在“一面说”和“两面说”两种版本的劝服讯息中,“一面说”对于原先就赞同的人非常奏效,对教育水平较低的人非常奏效;而“两面说”对原先反对此讯息的人非常奏效,对于教育水平较高的人非常奏效。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第⼀章传播学研究简介⼀理解传播(P2-6)传播是⼈类的⼀种社会⾏为。

“传播”译⾃英语communication交通、沟通、传通、传意等拉丁⽂communicare,“共⽤”、“共享”P5“传播”的定义是信息的流动过程,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运⽤⼀定的媒体或形式向受传者进⾏信息传递与交流的⼀种社会活动。

具体理解“传播”:1.传播的基本元素是传播者、信息内容、信息通道和受传者2.传播的基本内容是信息3.传播的基本性质是通过信息运动⽽展开的社会活动1.传播的基本元素:传播者、信息内容、信息通道和受传者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主体;受传者是传播活动的对象;信息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信息通道(信道)是传播所依赖的媒介形式和渠道信息: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就是信息。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的功能是反映事物的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2.传播的基本内容:信息内涵:指概念的含义,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外延:指概念的范围,即适合于这⼀概念的所有事物。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成反⽐3.传播的基本性质:通过信息运动⽽展开的社会活动传播在阶级社会中既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凝聚⼒,同时⼜是统治阶级统治社会的重要⼯具。

⼆理解传播学1.含义2.研究对象3.基本问题4. 学科定位5.学科体系6.⼏种错误认识1.含义传播学:研究⼈类社会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类⼀切传播⾏为和传播过程发⽣、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研究⼈类如何运⽤符号进⾏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称传学、传意学等2.研究对象第⼀、⼈类传播的发⽣与发展。

传播思想的发展、传播实践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等等。

第⼆、⼈类传播的形态。

⼈类传播活动的不同类型第三、⼈类传播的过程和结构。

动态的过程或静态的结构传播活动是—个⾃组织和他组织结合的系统。

传播学理论4 - 副本共29页

传播学理论4 - 副本共29页

END
传播学理论4 - 副本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单选: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么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所指:也叫做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实物的概念。

如一个国家的国歌,歌词和乐曲构成了国歌的能指,而他们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则是国歌的所指。

3、符号与事物的对应关系是人类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

4、库利的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理论5、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其中最核心的是媒介即讯息6、“把关人”的概念是库尔特·卢因提出的7、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极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民主参与(后三项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制度)8、受众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9、大众传播效果四种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播效果的类型判断,看例子P173)10、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11、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为何诞生在美国原因:1)从传播媒介发展情况来说,此时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高度普及,作为新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也发展迅速,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发展情况:媒介发展迅速,关注度升高,开始研究。

)2)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处于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这一切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历史、社会环境:战争宣传、信息心理战影响巨大,宣传研究成热点。

)3)此时期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都已有了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传播学复习资料附录

传播学复习资料附录

附录一: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政治。

财团。

经济体制。

公众。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研究目的美国传统学派——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③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欧洲批判学派——①从哲学、社会学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②研究现有的传播形态,改变社会现状。

研究焦点美国传统学派——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

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③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欧洲批判学派——①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②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③落脚点在传播意义上。

研究方法美国传统学派——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

欧洲批判学派——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辩、宏观、全面。

社会观美国传统学派——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认为媒体可以帮助改进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制度。

欧洲批判学派——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批判。

谁 说什么 渠道 通过什么 对谁说 效果 产生什么附录二:传播学五大奠基人物生平及理论政治学家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1)生平——家庭背景、求学、对学术的激情(2)学术贡献◇5个问题的传播模式拉斯韦尔的5W模式:1948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的文章。

拉斯韦尔认为,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这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一个模式显示出来: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意义:一是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要素;二是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传播活动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复习一、问卷调查:(百度)问卷调查是社会调查的一种数据收集手段。

二、经验学派:顾名思义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

在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

三、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是现代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之一,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

四、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五、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全面总结有以下三个命题构成: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撒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1)舆论观----这个假说中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

(2)效果观---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额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他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这是传统的舆论学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的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的'“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假说中对传播媒介的“赋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和普遍性、报道内容的类似性和积累性及以及由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的困难性所做的分析,对重新评介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六、把关人理论:“把关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在每一个传播环节中,都从超过可能传送的新闻信息中进行选择,控制信息的流量与流向,直接影响受传者对信息的接收与理解,传播者也就成了“把关人”把关人又叫守门人,是美国传播学者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概念,用以说明传播。

概念: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把关人”简介1、“把关人”又称“守门人”。

“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

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此外这个模式没有说明新闻把关的标准。

“把关人”标准1、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2、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3、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把关人”实质1、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3、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七: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它的意义和局限性答:关于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社会影响的著名理论,由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

包括以下三个主要观点。

(1)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

因此,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综合的延伸。

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的影响,因此,在他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一--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3)“热媒介”和“冷媒介”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

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这个观点,在于说明媒介作用于人的形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不同。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以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

这一点,已经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所证实。

此外,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

但是,麦克卢汉毕竟不是一位辩证唯物论者,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因而他的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

这主要表现在:(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这种理性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

一句话,我们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从事着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正如美国学者切特罗姆所指出的:“他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

虽然他想通过传播媒介来追踪人类文化的发展,他的历史学却难以置信的缺乏真正的人民。

八、电视人:“电视人”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的概念。

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

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八、传播效果:具有两种含义,在狭义和微观方面,指具有说服或宣传意图的传播活动在传、传播效果:播对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动的变化;在广义和宏观方面,指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对社会和受众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

九、受众的特点:广泛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

十、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优点:①传播速度的实时性②信息内容的海量性③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④信息检索的便利性⑤传播过程的交互性⑥传播范围的全球性缺点⑦“黄毒”现象⑧垃圾电子邮件现象⑨保护知识产权问题⑩黑客问题十一、什么是组织传播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协调。

组织中的各部门和环节通过信息的传达和反馈相互衔接,使各部门和岗位成为既各司其职,又在统一目标下协同作业的整体;(2)指挥管理。

组织进行指挥管理的每一过程都体现为一定的信息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互动的机制下进行的;(3)决策应变。

适应新情况、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的基础之上的;(4)形成共识。

共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内的传播互动过程,必然伴随着围绕特定问题的信息传十一、传播过程模式“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 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就是沿着拉斯韦尔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十三、名词解释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十四、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三功能说:由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和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

2.四功能说:指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和提供娱乐功能,由美国学者赖特在继承拉斯韦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