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的写作方法。

2.品味语言,把握景物特点。

3.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的写作方法。

2.品味语言,把握景物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学习散文离不开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2.品读鉴赏法。

细读稳重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赏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展示图片)现在给大家展示的这个地方,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丽江。

有同学到过丽江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说个人经历,引起共鸣)其实我小时候也特别喜欢跟父母出去旅游,但是旅游回来,烦恼就来了,我爸妈有一嗜好,就是总喜欢让我把旅游的经历写下来。

哦,你父母也这样啊。

特烦是吧,感同身受啊。

其实不止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作家,照理说写作应该不成问题了,也会遇到这样的烦恼。

二、体会构思——跟着水滴,研妙处
(一)介绍背景
2012年,作家阿来来到丽江,应朋友的邀请,决定写一篇“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关于丽江的文章。

作者阿来后来就这件事情写过这样一段文字,“这篇文章是非写不可了,但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如何着手呢,心下茫然……”
(二)介绍作者
大家知道阿来是谁吗?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三)体会游记写作难度
你看看,一大作家在动笔写丽江前说的是“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

同学们,想想看,阿来为什么说写关于丽江的文字是“很不好写”呢?
(学生思考,可随意说)
1、丽江太美了,景点太多了,不容易写/有很悠久的文化,历史跨度大/丽江千头万绪,时间上,空间上,自然景物,人文风情,(师:想要有所涉及的内容很多,这真不好写)
2、我觉得作者这篇文章是写给中小学生读的,内容和语言都要让中小学生能接受(师:要考虑到读者对象)
3、去过丽江的人太多了。

(师:同样,写过丽江的人也太多了,佳作也太多,再次写来也真是不好写。


(四)体会别具一格
那么,阿来是怎样解决这个“很不好写”的难题的呢?
1、作者用一滴水来写(师:作者没写自己看丽江,而是写了一滴水。

也就是本文标题《一滴水经过丽江》(板书:课题作者)。


2、以“水”的视角介绍丽江,这在修辞上叫“拟人”。

(师:更形象、生动)
3、用第一人称,有真实感,便于抒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学们要学会读课后的阅读提示。

我们一起来看阅读提示,找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

与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五)为什么要化身成一滴水
大家能不能考虑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化成一滴水,带大家游览丽江呢?
丽江是以水见长的,水多、水美。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古城的评价中指出,丽江“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水既是风景,也是丽江人鱼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作者选用“一滴水”而不是“一片云”“一只鸟”,就是充分考虑了介绍的这个地方本身的特点。

三、整体感知——跟随水滴,觅游踪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这滴别具一格的水,带着我们来到了丽江的哪些地方?(学生读书,五分钟)
(一)梳理字词
刚才看大家读文章的时候啊,老师看到有几位同学拿着笔,圈画了些字词。

想提醒自己注意,是吧?很好的习惯。

能不能跟大家交流一下,也提醒班里其他同学也注意这些字词呢?
例如:矗立苍劲徘徊蘸……
(二)学生梳理出路线图
1、(从哪里出发?)玉龙雪山山顶——驿道——纳西族村庄——四方街——草甸——落水洞——黑龙潭
【分析】这是“我”从玉龙雪山到古城之前的经历。

讲述了“一滴水”的前世,描述丽江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周边最重要的地理标志——玉龙雪山。

说明丽江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鲜花点缀、树木繁多的地方
历史悠久——明代就开始建筑四方街了;
还写到了徐霞客把玉龙雪山和丽江古城都写到了他的书里,让它的名字四处流传,形象概括了丽江古城建成后的成名史。

2、(第一部分结束了,第二部分沉睡了几百年后,当我再次醒来,在哪?)城外的黑龙潭——城边大水车、玉河——四方街——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壶——水流之中——穿过丽江城汇入城外的金沙江。

【分析】这是文章最核心的部分。

师:大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滴水的行踪呢?
1、这样可以把丽江的主要景点都经过。

2、还能把丽江的历史也巧妙地告诉我们。

3、介绍丽江由古老的城镇变成了开放的旅游城市,给大家介绍丽江的现在
4、有意思,有跳跃感。

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解决了读者群体的问题。

四、品味探究——跟随水滴,游丽江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一滴水带着我们看了很多地方,分明就是一个丽江的旅
游路线。

你最喜欢哪处的地方?为什么?可以在旁边圈点标注一下。

(二)学生朗读,品味诗意语言。

小组交流探讨
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文中圈画了最喜欢的风景,我们可以前后位四个同学交流一下。

“你最喜欢的是在哪里看到的风景?为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分析景,美在哪里)
1、刚醒来,在黑龙潭看到的。

【分析】外国人、有名。

/潭水倒映雪山,令人惊异的美。

赞美丽江的自然风光。

2、在进城前,在一架大水车上看到的。

【分析】“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的老松柏……”赞美丽江的自然风光。

“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赞美了古城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美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高度融合。

丽江本身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其实就主要来自其独特的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的和谐。

3、在四方街看到的市井生活。

【分析】手工艺、音乐、东巴文字……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向人民讲述丽江古城的历史,远离尘嚣,坚守心中美好,这种亘古不变的性格和气质,也是丽江吸引全国甚至是全世界游客的原因。

不拘泥于描写具体的自然景物,还想着力展现景物背后的丽江的人文精神。

古朴的民风,丽江人民勤劳,悠闲自得的生活。

四方街:这是丽江古城中心,不仅交通便利,周围还有许多小巷子自成格局,据说是按照木氏土司印玺形状而建。

从这里可以看出丽江人的智慧和勤劳。

将丽江的最重要特征展示出来。

4、看到的闲话的场景
【分析】民居的建筑样子、种植花卉的传统、主人和游客融洽交流的场面,热情好客
5、夜晚茶楼酒吧
【分析】五彩灯光映照下的江边美景,热闹、愉悦。

客人愉悦的心情,是个好去处。

丽江古城抚平并净化了人们喧哗的内心世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让人心灵沉静。

6、城外果园田地
7、在丽江坝流淌,穿过大地,看到繁星满天
【分析】通透和静美。

薄云略过月亮时美丽的景色。

在清丽的自然环境中,显出一种真实的生命力量。

赞美了丽江的醇美、和谐、沉静。

总结:这些内容既能体现丽江的特点,特别是人文方面的特点,其中大部分又是游客来到丽江最典型的见闻,作者选材的别具匠心,就可见一斑了。

五、学以致用
到这里呢,我们基本就把这篇文章交流完了,下次,你爸妈再让你写游记的时候,你会了吗?我举个例子,如果让你介绍济南,你会怎么写?
(学生短暂思考后发言,各抒己见,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总结:同学们你看,从“很不好写”到“别具一格”,这种创新,看似只隔了一滴水的距离,实则是一颗心的距离。

只要拥有一颗灵动的、纯净的、有爱的,像水一般的心,就能用美的文字写出美的风景。

所以,下次再写游记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换一种手法去尝试。

最后,给同学们推荐两篇游记和一本书,可以课下自己看看。

五、推荐阅读:
陈忠实《龙湖游记》阿来《东方天际的神山》余秋雨《文化苦旅》
《一滴水经过丽江》学情分析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

作者用奇特的想象,以“一滴水”的身份,以“一滴水”的游踪为线索去游览丽江,让我们领略了丽江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人文景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经过了初一一年的学习积累,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

所以课前,布置学生们充分预习,读透文章。

初二的学生既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也有抽象思维的能力。

到了初二,虽然不及初一上课发言积极性高,但也能及时与老师互动。

备课时,要准备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探究问题。

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一、让学生有充分朗读的时间
本文的语言富有诗意,抒情性和节奏感都很强,既很有形象,又有厚度,透着这里。

学生是非常喜欢大声在课堂上读课文的。

他们读书的样子,是课堂上最美的风景。

学生可以带着感情,带着想想,充分反复朗读、品味。

只有朗读透彻了,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有话可说。

二、小组交流,品析语言更充分
学生对于游记并不陌生,好多学生是到过丽江的,可以让学生课堂上先介绍一下丽江。

作者在文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把描写对象表现的既形象,又富有情感和知识,文章的表达也显得更加圆融,更有整体感。

学生品味语言,可能有很多话要说,经过小组交流合作,他们可以语言上更流畅,观点表达上更充分。

这也是他们最喜欢的课堂交流模式。

三、写作交流,碰撞火花
《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从“很不好写”到“别具一格”,这种创新,看似只隔了一滴水的距离,实则是一颗心的距离。

只要拥有一颗灵动的、纯净的、有爱的,像水一般的心,就能用美的文字写出美的风景。

学完了文章后,学生会对这篇文章的写法有更深刻的体会,借机趁热打铁,可以问问学生,“如果让你介绍济南,你会怎么写?”学生在短暂思考后会有感而发,模仿本文特色,例如第一人称、拟人、多种表达方式介绍主要景点等,让学生当场发言。

可以多找几个学生,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

《一滴水经过丽江》效果分析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

作者用奇特的想象,以“一滴水”的身份,以“一滴水”的游踪为线索去游览丽江,让我们领略了丽江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人文景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重点表现了丽江的人文内涵,有了人的创造,城市才有了厚度,这也正是丽江吸引游客的地方。

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的写作方法。

2.品味语言,把握景物特点。

3.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的写作方法。

2.品味语言,把握景物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学习散文离不开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2.品读鉴赏法。

细读稳重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赏析。

针对以上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在授课中,我通过提问:为什么阿来认为丽江“很不好写”?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帮学生体会,这篇文章的别具一格之处。

“这一滴别具一格的水,是怎样经过丽江的?”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当学生梳理完丽江的旅游路线之后,会止步于简单的景物描写的内容。

这时,再追问:这滴水,看到/听到了……,你可以从中感受到……。

这样,就可以把文章关于丽江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人文景观全都找出来了。

同时理解,散文的语言特点。

在文章内容和情感分析结束后,我又再次让学生体会:学习了这篇文章的写法,游记是不是就不再难写了?让学生明确:从“很不好写”到“别具一格”,这种创新,看似只隔
了一滴水的距离,实则是一颗心的距离。

只要拥有一颗灵动的、纯净的、有爱的,像水一般的心,就能用美的文字写出美的风景。

下次再写游记的时候,也可以换一个角度写。

“如果让你写济南,你会怎么写”,帮助学生更好的欣赏和借鉴这篇文章的写法,学生理解得更加明晰和深入了。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还在于语言的特色。

这滴水的奇幻旅程,写景中饱含感情的语言,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理解困难。

在授课时,特别注意朗读,特别注意朗读并重点理解一些句子,例如:“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入睡,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其中,在授课时,注重对学生的进行朗读指导。

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视野,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整堂课的教学,教学环节明晰,重点突出,分析细致,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效果良好。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材分析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

作者用奇特的想象,以“一滴水”的身份,以“一滴水”的游踪为线索去游览丽江,让我们领略了丽江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人文景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重点表现了丽江的人文内涵,有了人的创造,城市才有了厚度,这也正是丽江吸引游客的地方。

一、整体勾连,读出特色
作为游记单元中的一篇,《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教学必然是紧扣第五单元的目标,即“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
句”,同时,还得指导学生读出“这一篇”游记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滴水经过丽江》在游记散文单元,承担着本册书写作游记的使命,它与其他几篇游记有着很多共性,比如本单元都采用了“第一人称”来记游,这是游记散文的一个讨巧的方法,用第一人称。

然而虽说都用了第一人称,《一滴水经过丽江》仍然具有“这一篇”的独特风格,它的“我”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变成了“一滴水”,抓住了丽江水城的特色,文章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可以说,阿来的这篇文章是这个游记单元中创新意识最突出的一篇。

二、指导自读,引导发现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所区分,有所取舍。

教参的“教学建议”强调“本文是自读课文,在教学中当然要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又着重指出“本文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它最能吸引学生的特点,就是它写法上的创新性,而它写法的创新又非止一端,需要教师适当多给些指导,帮助学生理解”。

指导学生自读,深入语言,抓住重点,多角研发,主动开掘。

例如,内容上:丽江特色呈现——古老的城池依山傍水,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别具一格。

结构上:总分总的结构,清晰明了。

表现手法:今昔对比、舒缓有致、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互补、感官交替、修辞助色等。

还有赏析“一滴水”的心理变化等,总之,去除“虚头巴脑”,要让学生真正学到语文的“干货”,掌握阅读技能。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的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目的却在于使学生善于看善于读其他的书”。

三、体会特色,指导写作
作者用“一滴水”串联起了众多的内容,同时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展开文章,使文章既富有诗意,又有童趣,“别具一格”。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美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滴水经过丽江》单元后也有关于游记的写作指导,它可以帮助学生写作游记,反过来这实际也是指引学生阅读文本的一个抓手,这种技巧值得学生欣赏和模仿。

《一滴水经过丽江》评测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的写作方法。

2.品味语言,把握景物特点。

3.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预习检测】
(一)字音练习: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闸.矗.立苍劲
..翡.翠
蘸.眺.望喧哗
..目眩.神迷
(二)词义练习:请查词典,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草甸:
依止:
矗立:
喧腾:
苍劲:
目眩神迷:
眺望:
映照:
擦拭:
三、梳理内容:
自读课文,思考:这滴别具一格的水,带着我们来到了丽江的哪些地方?
四、品味语言:丽江之“美”
1、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2、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入睡,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五、小试牛刀:如果让你介绍济南,你会怎么写?
《一滴水经过丽江》课后反思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

作者用奇特的想象,以“一滴水”的身份,以“一滴水”的游踪为线索去游览丽江,让我们领略了丽江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人文景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重点表现了丽江的人文内涵,有了人的创造,城市才有了厚度,这也正是丽江吸引游客的地方。

在备课时,我认为教授本文有如下困难: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的写作方法。

2.品味语言,把握景物特点。

3.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

4.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

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及表达。

所以在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反复诵读,反复考虑应该怎么让学生对这篇游记,产生共鸣。

最终,我确定了从“很不好写”到“别具一格”的思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讲我小时候的经历:我小时候也特别喜欢跟父母出去旅游,但是旅游回来,烦恼就来了,我爸妈有一嗜好,就是总喜欢让我把旅游的经历写下来,从而引起学生共鸣,然后介绍背景2012年,作家阿来来到丽江,应朋友的邀请,决定写一篇“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关于丽江的文章。

作者阿来后来就这件事情写过这样一段文字,“这篇文章是非写不可了,但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如何着手呢,心下茫然……”
一大作家在动笔写丽江前说的是“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

同学们更是对写作文有自信了。

阿来为什么说写关于丽江的文字是“很不好写”呢?(学生思考,可随意说)有的学生说,丽江太美了,景点太多了,不容易写;有的学生说,丽江有很悠久的文化,历史跨度大所以不好写;有的学生说,作者这篇文章是写给中小学生读的,内容和语言都要让中小学生能接受,所以不好写……
那么,阿来是怎样解决这个“很不好写”的难题的呢?学生就会发现作者没写自己看丽江,而是写了一滴水,以“水”的视角介绍丽江,同时用第一人称,有真实感,便于抒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学们再读文章,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再写作文时也不怵头了。

二、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教学十年,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

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应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真正做到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

《一滴水经过丽江》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在阅读能力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依据以上指导思想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景物特点;
3、【情感目标】培养欣赏美、热爱美、珍惜美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具体来说,首先,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理清文章思路,作者用“一滴水”串联起了众多内容,同时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展开文章,学生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然后,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丽江景物的特点,感受丽江在自然和人文审美方面的主要特征同时,可以让学
生自主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情感。

其中,在授课时,注重对学生的进行朗读指导。

学习散文离不开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引
导学生感受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视野,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