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敝:损害
所与:同盟
知:通“智”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翻译
知识点归纳

总结文言现象
1
通假字; 古今异义; 文言虚词;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2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何厌之有?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通假字
已通矣,语气词
共通供,供给
厌通餍,满足
说通悦,高兴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考虑)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
A
名词→动词
B
词类活用
01
02
03
既东封郑(在东边) 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黄昏)

páng
分小组翻译课文
小组展示翻译成果
军队驻军。
名作动
从属二主
1
2
以:因为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翻译全文》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名词→状语
词类活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动词→名词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01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02
词类活用
03
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厚、变薄)
1
词类活用
2
形容词→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1
翻译
2
为:给
3
晋君
4
赐:恩惠
5
朝:早晨—>在早上
6
夕:傍晚—>在晚上
7
名作状语
8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名→状
封:使……作疆界。
使动
阙:通“缺”,削减
焉:哪里
利:使…..获利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思考: 1、本段涉及到哪些人物?在括号里补上人物姓名。 2、理解句式:是寡人之过也。 3、分角色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气、感情 。
佚:沉重—坚定。为国事而忧心焦虑(“危”),对烛之武的信任(“必”);烛:慨叹—伤感。才不能用,牢骚满腹(“也”,“犹”、“矣”、“也已”);公:心平气和。真切自责,指明利害。(“是,过”、“不利焉”)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撤围
围郑 受命 退秦 撤围
预习检查
读课文1——2自然段 1.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2.郑国君臣为什么一开始就把劝说目标锁定在“秦军”而不是“晋军”?你能从文中找到根据吗? 诵读提示 转第一自然段
公元前630年
(三)情感目标
学习目标
选自: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 所作,原名 。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僖公三十年》
《春秋左传》
编年史
左丘明
史书的类别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失其所与,不知( )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1
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全文内容。
2
预习检查
烛之武( )退秦师
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请用简洁的语言(或一副对联)概括各段内容。
字词注音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wéi

gōng
yuè

fán
zhuì
quē
秦军氾( )南
若不阙( )秦
夜缒( )而出
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02
6.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 ① ;② ;③ ;④ 。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5.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与《 》《 》合称为“春秋三传”。
01
翻译
02
鄙:把…作为疆界
03
焉:怎么,疑问代词
04
陪:通“倍”,增加
05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06
形作动
07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01
以为:把……作为
02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03
行李:使者
04
共:通“供”
05
乏困:缺少的物资。
06
形→名
07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知通智,明智
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数词二的大写)
01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02
行李之往来(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03
今有急而求子(您,对人的敬称/儿子)
04
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05
亦去之(离开/距离)
06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07
古今异义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于:1.以其无礼于晋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因为,表原因 连词,来 对,表对象 连词,又 连词,况且 代词,它郑国 代词 ,这件事 自己的 表商量语气,还是
子:对男子的尊称
是:这
壮:壮年
已:通“矣”,语气词。
烛之武
烛之武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夜:夜晚—>在夜里
名作状
烛之武
在古文中,方位、时间名词出现在谓语动词前,一般活用作状语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
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 (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 (主语) (烛之武)夜,缒而出 (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介词)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02
D
C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01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国别体
纪传体
编年体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 “春秋”在古代表示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正是一年四季中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取名为《春秋》。
课堂练习
A
D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01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Nhomakorabea郑
新郑

秦 军
秦晋围郑示意图
氾水
函陵
氾南
崤山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 军
转第二自然段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特殊句式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判断)
左传
编年体
公羊传
谷梁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之自悟。” ——清· 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
01
学法指导
02
转示范背诵
——诵读、思考、积累(圈点批注)
《春秋》与《左传》
《春秋》与《左传》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原名《春秋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一)知识目标
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二)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转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转第三段
关于烛之武
3、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